印江县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崛起研究
2017-03-10张坤鹏
张坤鹏
印江县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崛起研究
张坤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印江县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看待发展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厚植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发达县市的发展新路。
一、印江县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崛起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生态实际,着力打造福寿印江、养生印江城市形象,取得一张张国字号生态名片,中国长寿之乡、书法之乡、名茶之乡已响遍长江南北。印江以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五城同创”为契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级生态功能区重点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以及贵州十佳最美风景县和省级森林城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还草”活动,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一)自然环境优良优越
印江县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梵净山西麓,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比较充足,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有大小河流20余条,鱼类30余种,森林面积广阔,境内有珙桐、银杏、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拥有50余种兽类,30余种两栖类、40余种爬行类动物,还有鸟类170余种。
(二)生态基础持续向好
一是通过开展“绿色印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城周森林屏障建设,累计完成营造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4%。二是通过打造宜居之城,相继建成城市农业公园、观音沟生态湿地公园、大圣墩体育公园、南湖公园、武陵公园、河滨公园六大主题公园,休闲养生、度假避暑效益得以彰显;三是利用枯水期加大对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力度,防洪泄洪能力不断增强,河水清澈度显著提高。
(三)人文文化浓郁多彩
印江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风淳朴厚重,世居着土家族、苗族等25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占到总人口的56%,苗族占到总人口的17.5%,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73.2%,孕育了花灯、龙灯、摆手舞、长号唢呐、红棺文化等。印江书法文化、长寿文化、茶文化、蔡伦古法造纸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自成一统,璀璨夺目。
(四)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新型化道路。近年来,人民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电视台曝光机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几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重大生态破坏事件,更没有发生因生态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整个社会呈现欣欣向荣、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二、印江县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崛起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脆弱客观存在
印江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域沟壑纵横、斜坡遍野,除县城有一大块小盆地相对平坦外,周边各街道街区、全县各乡镇镇区几乎呈“一字长蛇阵”分布,全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还星罗棋布有大面积的石漠化地区,生态极度脆弱。
(二)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印江生态修复能力得以极大提高,但是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仍然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一是部分裸露山体还没完全披上绿装。二是土地贫瘠化,土壤肥力急需提高。三是捕杀野生动物、盗采林木等违法现象屡禁不绝。
(三)环境治理困难重重
从市场主体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角度说,绝大部分支柱产业属于高耗能企业,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硬件设备、资金、人才、技术乏力,企业内部治理难度较大。从市场主体劳动者和消费者的角度说,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乃至技艺水平等还没达到发达县市的水平。从经济管理主体政府及其派出单位和机构的角度说,由于财政收入低,高层次人才留不住,环境治理难度也非常大。
(四)循环发展体系尚未形成
近年来,我县茶产业、食用菌产业、中药材产业和旅游业及电子商务等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初具雏形,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但是仍然处于产业低端,尚未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比如说,个别生意人从事茶产业存在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的情况,高端茶数量不多,茶产业市场化、规模化运作不强等等。又比如说,网货上行成本比较高,农民专业知识匮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县产业体系的形成。
三、印江县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崛起须把握的原则
推动绿色崛起,是县内各级干部、各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群众,只有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绿色崛起的大军中,才能最大化的实现好自己的根本利益,获取更多的绿色发展红利。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集中全国人力和物力,奠定了我国重工业的基础,彻底结束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现如今,我们仍需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我们的绿色发展之路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始终坚持团结干部群众
团结出真知,团结出生产力。在新一轮的发展征程中,全县干部群众只有紧紧团结在县委、县政府周围,扭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力量,助力绿色崛起。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只有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思广益发动群众,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干,才能为绿色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一要重修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切实做到唯实而不唯上。二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三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既得利益圈子,敢于扬弃陈腐陋习,淘汰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甚至干部,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四)始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绿色崛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党的建设方方面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综合协调好方方面面的事情,要处理好具体事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才能做出经得起人民、实践的检验的长远事业。
(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不影响当代人发展,又不危害后代人发展的循环科学高效节能的发展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进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主观臆断、不凭空臆造,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文化,厚植绿色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为子子孙孙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才能化资源弱势为自然优势,实现整个系统的可持续。
四、印江县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崛起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
一要尽快完善印江河、车家河、桶溪河等河流保护制度。充分结合各河流实际,通过摸底调研,探索建立主体在县、管理在乡、触角到村组,多部门和乡镇协调,社会和新闻媒体共同监督的河流保护体系。二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机制。抽调由组织部、审计局、环保局等部门骨干组成的办公室,细化考评细则,按月进行督查,按季进行通报,对环境保护不力、政策执行弱化的干部劝勉谈话并在年终绩效考核扣分,严重的实行干部召回制。三要出台固体废弃物、白色垃圾回收处理文件。文件在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固体废弃物等方面作硬性规定,各单位和部门根据文件精神设置可回收垃圾专用桶。同时新闻媒体对乱扔垃圾的行为在电视台予以曝光,新闻记者在传统报纸和新媒体大胆发声,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四是建立立体生态防护体系。明确相关责任人责任和义务,依法打击违法乱纪破坏生态的社会团伙和个人;在体系建设中,从森林保护、空气监测、土壤防治等方面入手,建成全方位、无死角的立体生态保护体系。
(二)积极探索种养结合的发展新路
积极开拓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一方面,各乡镇(街道)要主动加强与农牧科技局、林业局、水务局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农业、林业方面以及水利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乡镇干部和驻村工作组要主动走向乡间田野,通过走访调研,进一步掌握各村情况。在退耕还林政策执行上,对25度以上斜坡全面进行改造,通过研究土壤结构,对该斜坡进行区别化种植和养殖。比如说,宜发展经果林的发展经果林,宜植树养花育草的植树养花育草。
(三)大力实施“绿色印江三年行动计划”
一是积极改善城周自然环境。按照种养结合的工作思路,投入财力物力、调动人力到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中,不断提升观音沟、大圣墩等城周环境质量,织好城周绿色网,筑牢城周绿色屏障。二是实施绿道改良工程。积极向上争取绿道资金,配套补贴资金,对重点廊道、乡村公路、县级公路提质改造。三是保护好重要水源地。加强我县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大水环境检查力度,特别是对水流入河口和湖泊位置进行专项督查,确保主要河流和湖泊清澈明亮。四是大力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汲取村情和民意,植入绿色元素,增添绿色底蕴。五是加大“一核四区”保护力度。以梵净山保护区为核心,积极拓展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部低山河谷水源涵养区、中南部植被保育区、西北部水土保持区的广度和深度。六是实施生态林区、生态林带、生态景点修复工程。对林区、林带、景点加大生态投入,进行必要的美化、亮化,全面提升工程质量。
(四)重点扶持“四型产业”
一要打造原生态产业体系。立足生态优势,结合生态现状,积极挖掘梵净山珍系列原生态产品,重点引入“罐装空气”优良企业,大力培育有一定规模的茶企业、食用菌等本土化企业,分区域壮大中药材培育基地、经果物种植基地。二要建立循环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借助三张国字号金字招牌,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在原材料深加工、专利申请、品牌包装等方面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层次递进、循环发展、高效运作的绿色农业、特色轻工业、文化浓郁的第三产业格局。三要组建数据分析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从各乡镇、各部门抽调相关人员集体办公或各乡镇、经济发展部门明确一名大数据调查员,统计各地、各行业精准数据,尤其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经济数据,在专业人员的分析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并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印江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四要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方面,实行多部门联合办公,简化服务业在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机构信用代码证申请上的程序并探索实行多证合一的有益模式,甚至财税金融系统可以主动走出去办公,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大力引导各服务业协会,充分发挥各服务业协会沟通协调、指导自律功能。
(五)融合发展文旅业
一要充分挖掘“六大文化”。即原生态文化、书法文化、长寿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通过提炼文化元素,整合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向外界和游客展示好文化来龙去脉、演绎发展过程。二要增加各旅游景点文化底蕴。从完善基础设施、文化集中展示、宣传造势等方面着力,不断提升旅游景点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客源。三要精心打造印江古镇。在古镇建设过程中,规划书法文化、长寿文化、茶文化展示区,增加具有印江特色的商品卖点,积极开拓原汁原味美食享用街,不断完善欢乐岛基础设施,引导投资商开发具有科普价值的趣味项目,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工作热情,集思广益抓好古镇各方面建设,把古镇打造成为展示印江新形象、传播印江好声音的又一重大窗口。四要重点支持文化产品开发。出台具有实惠政策的文件,引导县内优良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印江“六大文化”系列产品,达到产品营销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五要认真培育和传播土家苗族文化。以传统节日、县庆等为节点,主办好每一次活动,让全社会推崇土家苗家文化,使土家苗家文化在整个县域蔚然成风。六要集中打造几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方面,加强与周边著名景区合作营销,争取帮扶城市在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开通梵净山旅游专线,借助梵净山这一最大的旅游资源带动其他景区的协调发展。
(六)继续营造良好的电商发展环境
一是继续巩固经开区电子商务园龙头带动地位。以电子商务产业园为引领,各乡镇农村淘宝店为支点,掀起电子商务发展的二次风暴。二是继续降低农产品上行成本。成立电子商务协会和物流行业协会,建立电子商务多方协调沟通机制,协商降低农产品上行成本,同时,按年度为优秀物流企业发放光荣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农产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由政府对电商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对次品销售、“宰客”、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依法打击。四是完善农产品收购产业链条。借助大数据的特效,免费向商家传播第一手信息,降低农产品收购环节成本,让网上消费者得实惠。五是发起新一轮电商人才培养攻势。依托县委党校、县职校的良好环境和师资,重点培养网页策划、网站制作、订单销售等方面的电商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中共印江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陈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