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生产一线 探问发展之路
——《贵州省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部分市区调研侧记
2017-08-07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课题组
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课题组
躬行生产一线 探问发展之路
——《贵州省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部分市区调研侧记
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课题组
中央提出的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定,对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政策指引作用。当前形势下,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供需不协调的问题还较多,对农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产品价格下压和成本上升形成“两板挤压”,压缩农业生产利润空间;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业资源、经济环境约束趋紧,农业发展阻力增大;受国内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限制,加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农业行业、产业和产品之间竞争加剧,生产经营难度提高。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贵州而言,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路径已经明确,需要强劲的动力作为支撑。另一方面,贵州农业还存在生产供给能力不足、资源约束趋紧、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及商品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也需要借力用力、打破瓶颈。
为了摸清贵州省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我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同时,按照中共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总结推广“塘约经验”。为此,本课题组于2017年4月24日至28日赴六盘水市、安顺市,就两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要做法、亮点经验、存在问题、改进举措等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组在水城县调研
25日一早,调研组一行首先冒雨来到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社区开展调研。该社区抢抓“全域旅游”机遇,以“三变”改革为引领,探索出“三变+旅游+扶贫”模式,并由此衍生出“三变+村集体+合作社”“三变+林下养鸡”“三变+乡村旅馆”“三变+土地资源+特色产业”“三变+农家乐”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户脱贫致富。坐落于月照社区的钟山区委党校,以大培训助推大扶贫,整合全区培训资源,形成了区委党校、区旅游职业学校、区“三变”培训学校、区就业技能培训学校、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五校合一”的培训格局,通过“三变+培训+扶贫”的模式,让参训人员懂“三变”谋“三变”用“三变”,让人印象深刻。
25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又来到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彝族苗族乡海坪村彝族文化园。园区居住着移民搬迁来的2000多名彝族同胞,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每户按人均25平方米补给村民,新房内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村民不掏一分钱便可拎包入住。村民搬迁后住二楼三楼,一楼以门面房形式交由旅游公司经营运作,分房多出的面积可入股给公司,年底参与分红,村民还可在公司打工。依托彝族村落,采取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彝族文化推动旅游景区建设和发展,真正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26日上午,调研组来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首先考察了六枝特区大数据农业云平台,随后又考察了该乡的凉都红樱桃基地、小龙虾大闸蟹养殖基地及猕猴桃、刺梨种植等。该乡以“121”模式为发展重点,即打造1个水产养殖(链接200户贫困户)+2个市级示范点(牛角、抵耳)+1个“三变+三社”发展模式(纳骂刺梨)。土地经营权入股面积达14210亩,资金变股金达1221.9万元,农民变股东4374户21257人(其中贫困户1447户,5164人)。全乡以“三变+特色产业”“三变+文化”“三变+旅游”等模式,形成产业、文化、旅游的有效融合。
结束了对六盘水的考察调研,27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了安顺市普定县陇财村,该村是普定县高效农业循环示范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及绿色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化扶贫示范园区。自2014年投建以来,园区共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11000亩精品水果种植和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和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园区培养致富带头人72人,引进培育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组建了“沙湾农业大观园种植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农民”的模式,带动群众参与结构调整。园区解决了1200余人的固定用工及3000人的临时用工,有效带动了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随后,调研组来到普定县秀水村。2015年4月,祖籍秀水村的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企帮千村”大扶贫行动计划,决定由兴伟集团投资3.7亿元,利用秀水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着力打造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城郊休闲旅游基地。具体做法是对所有产业项目的经营效益的分配,实行人头股、土地股、效益股、孝亲股、发展股等“五股”持有,按照“五股”的红利比例进行年终分红。从而形成在推进“三权”促“三变”(对农村各类产权进行确权、赋权、易权,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精准脱贫攻坚探索的一种创新模式——“秀水五股”。现在,秀水实现了从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三无”贫困村到生态秀水、美丽乡村的嬗变,2016年秀水村入选农业部发布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现代新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5448元提高到2015年的10038元,同比增长84%。
27日下午,调研组又来到西秀区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若干年前去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参观完后,下决心让大坝村村民家家住上别墅。自己试种金刺梨成功后,自掏腰包500万元帮村民建别墅、种植金刺梨。陈支书凭着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担当,靠着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大家富才是真富裕的承诺和情怀,带领全村百姓按照“建一个产业带,亮一道风景线,富一方老百姓,美一个新农村”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全面建成小康为目标,苦干实干,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党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跃上了新的台阶。现在大坝村村民不仅家家都住上了别墅,村里金刺梨产业越做越好,建起了酒厂,养殖了大闸蟹,正在建设温泉度假酒店,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556元。
接着,调研组又来到了大西桥镇下九溪村。近年来,下九溪村不等不靠,积极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220亩,其中100亩荷花种植,120亩用于观光农业打造。全村以种植、加工茶叶为主,现已注册“翠芽”“浔江源”两个茶叶商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先后成立各类行业协会,带动村民开展稻田养鱼50余亩、蛋鸭养殖2200余只、种植茶叶2900余亩、金刺梨800余亩、冰脆李及脆红李400余亩、莲藕50余亩,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通过抓点、带线、扩面,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大西桥镇特色风貌的宜居美丽乡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
紧邻下九溪村的是浪塘村。按照1+N联动发展的思路,区人民政府将浪塘村作为“湿地公园景观街区”的重点区域,建成垃圾污水处理系统1个、文化活动广场1个、游客停车场2个、休闲亭8个、沿河木栈道及亲水平台1800米、民居景观整治169户。目前全村共有餐馆27家,旅馆10家,年收入10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200余人。鱼腥草种植面积约1200亩,养鱼60余亩,稻田养鱼12亩,初步形成无公害,绿色环保的现代高效观光农业产业。获得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乡村、中央数字电视摄影频道授予的“摄影创作基地”、贵州省新型建筑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随后,调研组一行来到旧州古镇。旧州是中国屯堡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区之一,是全国第一批建制镇示范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和国家4A级生态文化旅游小镇,被誉为“梦里小江南·西南第一州”。过去的旧州是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乡镇,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依托旧州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镇在山中、山在绿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规划布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先后完成了“土司衙门、古民居、古街道、古驿道”的修复修缮工作,培育了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一个4A级国家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两个特色观光农业示范区。通过旅游慢道、旅游小火车、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旧州、天龙、云峰为重点的大屯堡旅游圈,推动了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融合发展,旅游产品的业态不断丰富,今日旧州农村变成了景区。
28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平坝区林下村。位于平坝区白云镇林下村的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也是平坝农村深化改革的示范村之一。该村采取股权众筹、合力共建,产业主导、农旅结合的模式,由上坝自然村村民自发成立飞虎山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提出了“人人当老板、户户做股东、共同奔小康”的创建目标,倡导农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发动村民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土地流转,通过筹备联营,群众参与率达到100%。有力推进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园区建设从小打小闹已发展成为较大规模。
结束了林下村之行,调研组来到平坝区塘约村。近年来,平坝区紧紧围绕以精准脱贫引领农村改革,以“三变”统揽农村改革,以金融助力农村改革,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塘约村在农村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勇立潮头,大胆尝试,探索出“合股联营、村社一体”的塘约模式。塘约村是全省“七权同确”第一村,通过对各类产权进行确权、赋权、易权,有效地盘活了农村沉睡的资产资源。采取规模化、公司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抱团发展,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土地流转中心、股份合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营销信息中心、综合培训中心、权益保障中心形成非常“1+6”,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实现了从国家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身。2016年12月10日在京召开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新华网、中国网、《中国青年报》、《西部开发报》等50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产生的重大舆论影响。
本次调研立足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为何改、改什么、怎样改”三大问题为主线,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等方式,调研了六盘水市、安顺市的具体做法、重点亮点、主要经验等,掌握了大量的一线真实情况、具体数据等,所涉数据真、问题准、做法实,为下一步课题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执笔:田茂嬴 史 亮)
(责任编辑:陈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