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美好乡村 发展绿色经济

2017-03-10金三林

绿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永康市集体经济规划

◎金三林

专题 绿色与精准扶贫

建设美好乡村 发展绿色经济

◎金三林

浙江省永康市注重将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集体经济,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美好乡村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永康市的经验表明,新阶段美好乡村建设要树立建设与发展并重的理念,要注重发挥美好乡村的集群效应来带动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绿色发展,要注重长效管护机制建设,要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永康市在打造美好乡村建设升级版、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也存在着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与其他规划不衔接、村级规划形式单一、乡村管护政经不分、农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瓶颈”明显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加强规划工作、健全公共服务资金保障机制等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2014年以来,我们对浙江省永康市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了跟踪调研。永康市注重将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打造美好乡村建设升级版,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促进,美好乡村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不仅没有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负担,反而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集体经济,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

永康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是我国“五金之都”,区域经济发达,2015年GDP达到483.5亿元,人均GDP达到6.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随着经济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新世纪之初,永康市就明确了生态立市战略,先后开展了村庄整治、“三清四改”等工作,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2013年,永康市进一步提出“二次出发,创新驱动,全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一一建设‘两美’永康”(美丽永康、美好生活)的发展战略,在更高的起点上全域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一)注重把发展、文化、生态、乡村特色和品牌“五个理念”融入美好乡村建设中

融入发展理念,就是把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和美好乡村建设同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融入文化理念,就是把文化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魂与根,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积极发掘乡村文化内涵,加大镇、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彰显乡村文化之美。融入生态理念,就是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广泛开展生态村、生态镇创建工作。融入乡村特色理念,就是注重乡土味道,坚持记得住乡愁,不简单地把城市社区复制到农村,保留和巩固农村的乡村特色。融入品牌理念,就是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各自的亮点,增加美好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坚持把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永康市坚持把规划作为建设美好乡村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来抓。2011年,根据全市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和产业特点,市委市政府提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委托浙江大学设计院编制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将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农村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业统一规划,提出了“一心、五片、七线”1. 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现代农业片区、山林田园片区、休闲体验片区、文化体验片区、乡村工业片区为重点,秀美山水线、田园风情线、森林运动线、果园飘香线、稻香寻村线、五金腾飞线、名人故里线等七条精品线路。为框架,创建70个精品村,140个秀美村为目标的总体布局,以此引领和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加强配套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形成了以市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县级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特色村保护发展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为基础的“1+5”美好乡村建设体系,明确了不同村的建设方向和产业发展方向。

(三)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永康市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坚持抓牢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导有条件的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利用古建筑等历史遗存和特色民俗风情发展旅游。如我们调研的江南街道圆周村,距市中心约3公里,全村户籍人口487人(187户),耕地面积少而林地面积多。该村利用“离城市不远,与自然很近”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征收补偿款这“第一桶金”,依山建设5公里长的仿古石板游步道,沿河建造“沿江景观带”,利用本村历史名人明代监察御史周琦和黄帝石城山铸鼎历史典故发掘“御史清廉文化”和“传统五金文化”,开发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自然涌泉”景点,同步完善生态公厕等配套设施,已建设成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别具一格的江南小村,成为浙江省最火爆的短线游景点之一,并带动了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二是有机融合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农业村积极培育特色农业,带动发展农家乐及民宿经济。如唐先镇坚持“种为主、养为辅”的原则,按照“一村一品一景一节”的思路,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景观作用,建成“十里葡萄长廊、百壑仙姜产地、千亩荷花湿地、万亩红富士基地”美景,并通过举办中国(永康)红富士葡萄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强化红富士葡萄之乡的印象,每年吸引采摘、观光游客近10万人次。三是因势利导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鼓励有历史传承的村依托本地历史名人文化和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如唐先镇石桥头村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九狮图”发源地这一文化特色,兴建九狮广场、九狮博物馆,建成九狮沟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多渠道增加投入,保障要素供给

资金和土地缺乏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两大主要瓶颈。永康市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创新思路,积极保障美好乡村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和土地需求。一是整合涉农资金。永康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同时,有效整合农业、林业、水务等各涉农部门资金共同投入美好乡村建设。二是保障土地供给。市政府每年拿出10%的土地指标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同时在土地性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政府依法流转、奖励补助相结合等方式保障用地需求。三是鼓励民间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民间资本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如永康市希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利用石柱镇前郎村旁的废弃矿山,通过复绿改造、地形改造、修建池塘和小型水库、道路硬化以及周边山地的林相改造,建成“南山木语”风情小镇,成为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五)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村集体是美好乡村建设与管护的具体承担者,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美好乡村建设才能持久。永康市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注重扶持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再引导村集体加大投入推进美好乡村的精细管理和特色建设。一是大力发展集体产业。如圆周村利用美好乡村建设形成的优质资产,由村集体成立了圆周旅游发展公司,对村里的旅游资产、设施进行统一管理经营,并通过摊点拍卖、出售门票、出租物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村集体由十年前欠债近10万元,到2015年收入达400万元。二是盘活集体土地增加收益。如象珠镇派溪吕村通过整治马路市场,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综合改造农贸市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同时全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永康市全域打造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好乡村,不仅切实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创造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我们参观了蒋介石座东朝西、面朝大陆的纪念堂——慈湖灵堂,铜棺至今没有入土为安,可见期盼落叶归根、两岸统一之情;我不禁联想起曾经参观浙江溪口蒋母陵墓时的情景,对台湾回归祖国充满期待。三月底从台湾归返,我有感写下一篇《从溪口到慈湖》的文章,发表在河北的《散文风》上。4月3日,我敲键盘、点鼠标,发往台湾《旺报》编辑部。我心想,试探而已!怎料到,4月8日,就发表在其“大陆人看台湾”专版。当我从网络上看到报样,为能在宝岛报章之一角留下自己几滴墨迹而欣慰。

(一)主要成效

一是城乡人居环境整体改善。截止目前,永康市创建全国宜居示范村庄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7个,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7条、美丽乡村142个,成功争创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

二是乡村文化旅业游蓬勃发展。2013年以来,永康乡村旅游年接待量持续大幅增长。2016年上半年,乡村旅游人数达32万人,同比增长39.1%,旅游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48.4%。

三是农民增收渠道显著拓宽。以圆周村为例,村民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3000多元提高到3.5万元,集体资产由100万增加到10亿元,村民家庭资产由5年前的户均1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村民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人均超万元。

(二)主要经验

尽管永康市是发达地区,但其做法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在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借鉴。

二是注重发挥美好乡村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农村产业的集聚发展。农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规模经济,需要基本的基础设施支撑,零星的、过于分散的美好乡村点,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因此,美好乡村规划要以城镇、村庄为点,以公路、河流为线,以农田、片林为面,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带、面上成片,并配套建设上、下水等基础设施,通过美好乡村的集群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集聚发展。

三是注重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来人口的集中,如果管护水平跟不上,必然会破坏环境,违背美好乡村建设的初衷。因此,在一开始就要重视美好乡村的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特别是要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机制、农村经营户的环境管理机制、农村厕所和道路的保洁机制,构筑美好乡村管护的“制度屏障”2. 如永康市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门前三包”长效管理机制》等系列政策,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四是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开展村庄整治的同时,要把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远程教育中心、农村文体设施等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步建设,实现村庄环境水平与农民生活品质和文化素质同步提升。

从调研情况来看,永康市在打造美好乡村建设升级版、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其他一些地区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以解决。

(一)主要问题

一是多规不衔接的问题较为突出,村级规划形式单一。永康市虽然建立了一套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但这一规划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水源地保护规划等衔接还不够,导致一些村级建设项目因不符合市级相关规划而不能落地。而且,大多数村级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等方面不到位,缺乏自身特色。

二是在村级基础设施管护方面存在政经不分的问题。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运营和管理,除少部分有财政转移支付外(如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主要是由村级集体承担。如圆周村每年要从集体经济中拿出近100万元用于村内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包括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厂运营、安保环卫等,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非户籍常驻人口的公共服务,引发部分集体经济成员的反对。

三是农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遭遇“瓶颈”。休闲农业和农村文化旅游的产业属性不清,大多数经营主体是按照工商企业标准来交税,加大了经营者的税收负担。由于土地资源紧张,且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休闲观光农业永久性用地和临时用地难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领域的专业人才缺乏,如永康市全市没有一名古村落保护和修缮方面的专业人员。

(二)政策建议

一是切实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的规划工作。相关部委在指导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时,应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重要目标,把农村产业发展统筹纳入美好乡村规划当中,把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将美好乡村规划作为县域内落实“多规合一”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下放规划管理权限,由区县政府统筹推动美好乡村规划与其他县域规划融合。做实乡镇级规划管理机构,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推动美好乡村集群建设。

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要素市场。可将一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纳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范围,并拓宽试点内容。允许这些地方在加快推进农民住房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同时,研究探索农民住房和宅基地置换的城乡互通机制、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新模式、农民住宅转换为经营性用途的新方式,让社会资金依法有序流入农村,汇集更多资金和人才投入到美好乡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中来。

三是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保障机制。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经费足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按常驻人口保障经费。对于集体经济组织负担公共服务成本较多的地区,允许其区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施差异化的收费方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对集体经济组织予以补偿。

(责任编辑 张亮)

● 金三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猜你喜欢

永康市集体经济规划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胡志刚 典藏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