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帛典籍异文研究

2017-03-10蔡慧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异文文献研究

蔡慧婕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简帛典籍异文研究

蔡慧婕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材料的大量出土,异文研究逐渐成为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文章对清代以来的异文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系统地阐述了异文的研究现状。

异文;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

异文一词,古已有之,清代以前的异文研究是为了服务于经学。《左传·隐公二年》:“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晋杜预注:“凡得失小,故无异文,而《传》备其事。”杜注“异文”,大概是这一术语的最早应用。《辞海·文化体育》分册则说:异文是校勘学名词。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叫异文。[1]20世纪70年代简牍帛书的大量出土,异文研究进入繁盛时期,研究成果逐渐丰富,研究内容逐渐全面,研究角度逐渐新颖。

一、异文的含义

“异文”一词的含义从范围上看,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异文是指字词应用上的差别,如陆宗达、王宁先生:“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异,或原文与引文用字的差异。”主要有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2]广义的异文是指字句使用上的差异,作为校勘学和训诂学上的术语,指“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或不同典籍转引同一文献,或不同的典籍记载同一事物在字句上的互异”。[3]

二、异文研究概况

(一)异文类研究专著

20世纪古籍异文类的研究成果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已出版发行的异文类研究专著共18本。①研究专著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综合概括性的专著和具体专题性的专著。

综合概括性专著3本:王彦坤《古籍异文研究》、吴辛丑《简帛典籍异文研究》和朱承平《异文类语料的鉴别与应用》。这3本书虽然都是总体上对异文进行研究,但侧重点不同。《古籍异文研究》上篇从异文存在的场所、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古籍异文现象;下篇从理论依据、多方面应用、存在问题及二要素三原则这四个方面来研究古籍异文的应用,论述详尽,但主要材料取自传世古籍,很少涉及简帛典籍异文。《简帛典籍异文研究》从文字学、古汉语词汇、语法与古音考订、古籍校勘入手,分析了异文在古书用字、古书训释、词典编篡、古籍校勘中的重要作用。《异文类语料的鉴别与应用》按照异文的对象把异文分成不同的类型:版本异文、引用异文、两书异文、名称异文,分别从类型、产生原因、甄误、选择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具体专题性专著成果颇丰,共22本。按时间顺序分类:

1.清代异文研究

清代以前的异文研究是不自觉的,主要为校勘学服务。清代是小学发展的繁盛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异文研究专著。沈宗畸《诗经四家异文考补》、李富孙学《春秋三传异文释》、沈淑《陆氏经典异文辑》、王云五《陆氏经典异文补》、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李富孙《诗经异文释》、朱骏声《春秋三家异文核》。清人的研究重点主要在经史,研究方法是考据法。直到清代,异文的研究范围才拓展到古音学研究,如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对上古的声母系统进行研究,证明第一条结论时,征引了五十一条异文材料。

2.清代以后的异文研究

黄灵庚《〈楚辞〉异文辩证》、吴新楚《〈周易〉异文校证》、陆锡兴《〈诗经〉异文研究》、苏杰《〈三国志〉异文研究》、景盛轩《〈大般涅盘经〉异文研究》、程燕《〈诗经〉异文辑考》、李丽《〈魏书〉、〈北史〉异文语言比较研究》、赵灿鹏《梁书诸夷传异文比勘》、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朱怀清《〈老子〉楚简本、帛书本和王弼本之异文研究》。海外对于异文的研究,有柳富炫《汉文大藏经异文研究》。

有些异文研究是研究生在校释简牍的过程中零星反映出来的。主要成果有: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高明《帛书老子校注》、戴维《帛书老子校释》等。

以上专著,在比较不同版本间的异文,和比较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异文,都体现出异文在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异文类研究文献

据不完全统计,1999-2015年,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20多篇,学位论文近9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74篇,博士学位论文13篇。①针对上述论文,按照异文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分类,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1.研究内容

按照异文不同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文字研究、音韵研究、词汇研究、文本研究。

(1)文字研究。简帛典籍出土于地下,历千年而存旧貌,真实地反映了古人书写用字的情况,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和汉字应用问题的珍贵材料。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如叶声波《居延汉简异体字研究》,先阐明异体字的界定及考释方法,然后根据《说文解字》详细地对《居延汉简》中的异体字进行通释,接着介绍了《居延汉简》异体字的类型、产生原因及研究意义。通过对《居延汉简》中的异体字的研究,发现异体字的研究有利于文字发展形体的描述、字典辞书的编纂和古文献的数字化,同时为解读史料奠定基础。关于异文文字类的研究论文还有:史湘云《〈宋书〉与〈南史〉异文之字词研究》、马晓稳《出土战国文献〈尚书〉文字辑证》、莫艳《东汉译经语言文字类异文研究》。

(2)音韵研究。异文研究在音韵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汉语声韵的规律,考订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刊正其中的讹误,补正脱字错字等;或根据韵文时代特点,考证作者的历史年代或鉴别文献真伪等。龚冰花的《〈春秋〉三传经文异文音韵研究》在何九盈先生提出的“散点多线式”语音史框架理论指导下,以《春秋》三传经文异文为研究材料,寻求先秦后期的方音线索,探讨上古方音演变的音理规律。如声母方面反映出如下特征:唇音之间的交替,反映秦晋音洪于齐鲁音,秦晋有用浊音交替齐鲁、楚的清音的倾向,齐鲁有把合口读为开口的倾向,或者说秦晋以合口封应齐鲁开口的情况;《公羊》《左传》章组还没有从舌头音端组中分化出来;《公羊》无舌面音,章组部分读入舌尖前音,部分读入舌根音;《公羊》所反映的语音系统里舌尖前音有读入舌根音的情况;舌根音之间交替频繁,尤其以见组与匣的交替最为频繁;以类与邪书知类都有交替,似乎可以表明《公羊》《左传》存在以类字读如舌头音的情况;来类与疑类的交替,表明来类可能有疑类来源。

(3)词汇研究。词汇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对异文材料的词汇对比研究,考释词语,探讨语义变迁,可反映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冯青在《〈世说新语〉与〈晋书〉异文词汇研究》中,以《世说新语》和《晋书》异文词汇为研究对象,从两书的异文从词形、新旧词、词汇更替以及异文词汇研究意义进行了分析。还有郑章云的《〈全唐诗〉双音节异文研究》。

(4)文本研究。同事异文即两部古书或不同版本的古书之间,因抄录其中一部原文,或各自进行描述,表述同一事件的字面相似度较高的文字。如李越在《〈左传〉〈史记〉同事异文自动发现及分析》中,提出了一种结合改进编辑距离以及事件信息标注的计算算法,使异文研究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2.研究对象

(1)简牍帛书类出土文献。随着20世纪70年代大量简牍帛书类文献的出土,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作比较的“二重证据法”,越来越为学者所推崇,研究成果丰硕。裘锡圭先生曾说过:“古文字资料显然有比传世古书优越的地方:不少古书的年代问题聚讼纷纭,因此它们所记录的语言的时代也成了问题。地下发现的古文资料,年代绝大部分比较明确。除去传抄的古书外,很少有这种问题。就是传抄的古书,通常也要比传世的本子近真。”[4]因此,把时代明确、近古存真的出土文献与年代不定、屡经传抄篡改的传世文献进行校勘,对其异文进行研究,通过它来辨明字句正误、古书真伪、推断年代、考求理论依据和鉴别版本优劣,使异文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据不完全统计,共18篇关于简牍帛书类异文研究的硕博论文。以汝鸣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异文研究》为例,该文从校勘学、文字学、词汇学和语法学四个角度分析了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异文,每一类又划分小类,如第四章从文字学看银雀山简本与传本之异文,分为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通假字又分为通用字和同音假借字。不足之处是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进行分类,忽略了异文研究在音韵学中的重要作用。

(2)佛学经书类。佛经类的异文研究,大多数是关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某部书的内容,以《大正新修大藏经》中某一部经书为底本,对比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中国宋、元、明本藏经及高丽藏为主要蓝本,并参考敦煌、梵、巴利等文本的有关佛典加以补充校勘后编集而成。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篇关于佛学经书类的异文研究的硕博论文。这些论文不但分析了异文的来源,还从文字学、校勘学角度分析了异文,建立了异文体系,对异文进行辨证分析,对研究文字的发展演变、补充词义词条具有重要价值。如陈莹《〈修行道地经〉异文研究》、陈立华《〈生经〉异文研究》、易咸英《〈妙法莲华经〉异文研究》等。

(3)诗歌类。诗歌类的异文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某位诗人诗歌的异文研究,如李偲佳《李商隐诗歌异文研究》、刘潇《温庭筠诗歌异文研究》、张永梅《王维诗歌异文研究》。这类论文不但从文字学、校勘学上分析异文,还融入了文学的因素,如从术语、典故、避讳及对内容的不同理解上分析异文,异文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的本体;另一类是以某一朝代诗歌的某一特点进行异文研究,如王刚《唐诗韵脚字异文考》、郑章云《全唐诗双音节异文研究》。通过对唐诗的韵脚字和双音节进行异文研究,窥探唐诗复杂的语言面貌。

(4)经史子集类。经史子集类的异文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世文献之间的比较,有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书在文字记载上的差异,如张云涛《〈左传〉〈史记〉异文研究》、朱湘云《〈宋书〉与〈南史〉异文之字词研究》;还有是同一本书,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如吴杨芝《杜、印本〈绿野仙踪〉异文研究》,社科本与印图本的《绿野仙踪》两者出于同一祖本,汉字构件的替换、移位是造成异文的主要原因,大量同素异序词的存在,表明语序作为构词手段在该书语言中较为发达。另一类是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如孙桂彬《〈易经〉异文研究》,把阮元校勘的通行本与各种竹书本、简本等出土文献进行对比,从文字、词汇的角度分析异文,试图还原《易经》原貌。

三、异文研究总结

通过对清代以来的典籍异文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我们发现典籍异文研究在清代以前处于萌芽阶段,作为经学的辅助手段存在,是不自觉的研究。从清代开始,随着小学的兴盛,异文研究的领域也扩大到了古音学的范围。清朝时异文研究主要利用考证法来研究经史。清代后,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材料的出土,异文研究到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异文研究成果丰富多彩,研究领域越来越广阔,不仅有简牍帛书类的异文研究,也有佛学、诗歌类的异文研究。研究方法越来越新颖,不仅有传统的校勘类的研究方法,还有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计算机进行事件信息标注,使异文研究从此走向了数字化、科学化的道路。

注释:

①该数据是在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上以“异文”为书名进行检索整理所得。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58.

[2]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周大璞.古代汉语教学辞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1.

[4]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A].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张 庆

The Study of Variance Readings in Chinese classics Recorded in the Bamboo Slips and Silks

CAI Hui-ji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81,China)

Since 1970s,a large volume of records have been excavated. The study on variance reading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attraction in the domain of philology,phonology,textual criticism etc.. The variance reading studies since Qing dynasty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o give a general picture of the study in this domain.

variance reading;philology;phonology;textual criticism

2016-08-12

蔡慧婕(1990-),女,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1004—5856(2017)04—0098—03

H13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4.023

猜你喜欢

异文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