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四金收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2017-03-10
贵州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黔西南州又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黔西南州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盘活三地、统筹三就、衔接三保、建好三所、用活三制”作为目标,大力推广黔南州惠水县“五个三”经验,以增加农民“四金”收入为抓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方法路径。
一、增加农民“四金”收入在黔西南州的实践探索
黔西南州结合本州实际,以增加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的土地流转金、打工薪金、保障金和股金收益为抓手,在增加农民“四金”收入上做文章,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助推脱贫攻坚。
(一)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地”,增加农民“流转金”收入
盘活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点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地”,也就盘活了搬迁群众在搬出地的核心资产,目的就是要落实好搬迁群众对“三地”流转收入的所有权,实质就是增加农民的“流转金”。通过用足用活“特惠贷”和政府小额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对搬迁农民原承包地、山林地和旧房拆除复垦的宅基地统一进行外包流转、开发经营和生态修复,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盘活,产生的流转金归农民所有。
(二)统筹就业、就学、就医“三就”,保障农民就业 “薪金”收入
落实就业、就学、就医“三就”,也就落实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搬迁群众有了充分的就业,收入才能有保障,才有条件考虑孩子就学问题和家人生病就医问题,因此“三就”的落脚点在就业上,就业有了保障,农民打工的“薪金”有了保障,就学和就医才有保障。“三就”归根到底实质就是要稳定农民打工的“薪金”,使其长期稳定有保障。除了保障搬迁农民的打工“薪金”,黔西南州各搬入地还比较注重教育和医疗机构的建设。
(三)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保”,确保农民“保障金”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搬迁后的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的衔接及待遇水平。说到底,就是要衔接好搬迁群众的低保金、医疗保险金和养老保险金,确保农民的“保障金”不断档、不脱节、不漏人、不降低。
(四)搭建经营性场所、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三所”,探索集体经营机制、社区管理服务机制、群众动员机制“三制”,增加农民“股金”收入
“三所”“三制”的核心,实质上就是要解决搬迁群众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三所”的搭建需要资金的注入,“三制”的目的是实现搬迁群众的自治管理,实际也是夯实集体经营积累,同样需要公司运作,也需要资金的注入。搬迁群众利用创业就业“薪金”、土地经营“流转金”、政策补助资金以及“特惠贷”和政府小额贴息贷款入股“三所”、入股集体经营的公司和社区管理服务公司,变成为“股金”,农民参与股金分红。
二、黔西南州增加农民“四金”收入的困难问题
黔西南州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工作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易地扶贫搬迁的整体推进。
(一)搬出点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流转有困难,影响了农民“流转金”收入
目前有的县市三证确权工作没有结束,山林地分割不清,制约了大宗承包地、山林地的流转,拟复垦的宅基地旧房拆除工作还处于过渡缓冲期,没有完全开展。2016年搬迁的14029户中,只有80户拆除旧房,仅占0.57%。许多搬出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形成“公路是瓶颈,银行在山上,钞票在空中,勤劳不致富”的现象,很难引进种养大户,外包流转受到瓶颈制约。由于土地没有充分盘活,搬迁群众可持续的收益难保障。
(二)就业创业不够充分,影响了农民务工“薪金”收入
黔西南州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工业化程度和城镇化率都低,缺少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发展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就业需求无法满足。特别突出的是搬入地企业入驻少,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产业发展水平跟不上,再加上搬迁群众长期养成的传统农耕习惯,适应新岗位的新技能缺乏,部分企业岗位对学历水平要求较高,而搬迁群众普遍学历低、就业能力低,致使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不够充分,门路不宽,难度较大。
(三)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还不高,农低保转城低保存在困难,影响了农民“保障金”收入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原有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在调研中发现,跨县市搬迁中,有的搬入地解决孩子就读的学校教学管理质量还不如搬出地所在的教育水平,出现了一些搬迁回流现象。一些搬迁户担心原户籍地权益受损,不愿意把户口迁到搬入地,使农低保转城低保工作不畅。
(四)部分搬迁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影响了农民“股金”收入
由于长期封闭和历史原因,再加上搬迁群众“我要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依赖思想严重,一些搬迁群众不谋就业、不谋发展,就等着政府送钱送物、发钱发物,成为搬入地新的懒汉。
三、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的对策建议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易地扶贫搬迁是四大硬仗之一。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切实增加农民“四金”收入,确保搬迁群众的流转金、薪金、保障金和股金有出处,有落处,可持续,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一)整合各部门力量尽快出台实施细则
落实“五个三”目标,增加农民“四金”收入,涉及搬迁群众方方面面的民生问题,比如“三地”怎么流转,流转给谁,流转租金多少,由谁负责统筹的问题;“三保”如何衔接,标准多少,如何精准的问题;“三就”如何推进,质量如何提高,渠道如何拓宽的问题;“三所”怎样搭建,谁来建,由谁管理的问题;“三制”怎样形成,怎样运转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农业、国土、移民、扶贫、人社、城建、金融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加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确保“五个三”目标能够落地生花。
(二)提高各级干部运用政策的能力水平
在落实中央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政策“盲点”。各级干部要用足、用活、用好搬迁政策。一方面要加强调研,充分、全面、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实情,遵守决策程序,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督查督办,提升政策执行能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将“五个三”目标要求落实落细落地。
(三)加快推进土地开发和拆旧复绿步伐
统筹好搬出地和搬入地资源,加快三证确权步伐,引导和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原承包地、山林地和复垦的宅基地,能流转大户的流转大户,不能及时流转的由搬出地政府利用产业扶贫、退耕还林等政策进行统一开发。探索成立土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种养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对土地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种植市场前景好的经果林、茶叶、油茶、中草药等,提高土地种养附加值,实现搬迁农户增收和生态恢复双赢。
(四)坚持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
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在河北考察时专门强调提出的。实践证明,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扶长远。必须加快产业发展,通过以产带迁、以产定迁、以迁促产等有效途径,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搬迁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受益,增加收入,快速脱贫。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精准建立产业扶贫机制,让搬迁群众实现“三有”,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度、获得感和受益面。
(五)积极招商引企拓宽农民就业主渠道
入驻企业少、提供岗位少始终是搬迁群众充分就业的制约瓶颈。要加大招商引企力度,大量引入工资薪金高、就业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根据安置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就业岗位需求,探索成立移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学校,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引导搬迁农户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搬迁农户的创业就业素质和能力。多设计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鼓励扶持有劳动力的老年人再就业,全面提升搬迁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
(六)强化资金保障鼓励农民入股积极性
农民入股的过程也是参与利润分成增收的过程。一方面要充分用足用活政策,鼓励搬迁群众在维持好基本生产生活支出的同时,积极将自己的流转金、薪金以及通过特惠贷和政府小额贴息贷款取得的资金,入股到经营性场所、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入股到村集体经营公司、社区管理服务当中,参与利润的分成。另一方面要强化资源整合,撬动金融杠杆,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扶贫投入力度。
除上述措施之外,还要重视兑现对搬迁群众的社会保障性政策承诺,特别是对搬迁农户提供临时生活救助、转为城市低保、提高养老待遇等承诺,做到及时、全面、精准。要重视搬入地教育机构的建设,重视教育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重视搬入地医疗机构的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救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