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
——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

2017-03-10

关键词:方位隐喻信仰

魏 雷 东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
——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

魏 雷 东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我们在思考和表达道德何以信仰时,会发现概念隐喻被广泛地使用,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经验引发了道德隐喻。道德信仰与人们关于利益、幸福和责任的基本经验有关,由义利关系、德福关系和群己关系的隐喻而触发的一系列因果关系的概念化,为我们全景式、链条化地展示了道德信仰是如何由概念隐喻的复杂系统建构而成的。道德隐喻的建构与解读,主要是基于意象图式、具身感知和认知语境三个维度,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进行概念隐喻的,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道德信仰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道德隐喻;概念隐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作为人类的共生性尺度和亲社会偏好,其目的就是通过善恶评价来调整利益关系,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理解、建构和表达道德这个抽象概念,需要借助道德隐喻将已知的、熟知的具体概念领域(始源域),并将其映射到道德这个不易理解和感知的抽象概念领域(目标域)。道德隐喻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知原因(道德思维贫困)、语言原因(道德语言匮乏)和社会原因(道德语境复杂),但不论缘于何种原因,道德隐喻都是施喻者出于表达自己诸如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内在需要而触发的,借此唤起受喻者思想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同情,并达成特定社会行为的语境化共识和协同性目的。道德隐喻是研究道德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有力工具,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道德信仰、道德思维和道德问题的理解与反思。

一、隐喻思维与概念隐喻

隐喻是一种自然现象,无论是在语言和行为上还是在思维和思想中,隐喻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饰和名称的转用,而且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1]3。对隐喻的理解和表达,既要重视词语和句子的层面,更要关注其在话语层面与认知、情感、意象、行为过程的关系互动。隐喻涉及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心理空间,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假设和心理映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借助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外在表象联系或内在特性关联,将此事物映射、延展到彼事物上,实现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越,使人们对意义、真理和思维的本质有更新的认识、更深的理解。“隐喻之所以给人以惊奇感、新颖感,也恰恰是因为隐喻把两个本来相距遥远的东西放在一起,隐喻实质上利用了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2]183。隐喻研究经历了从“替代论”和“比较论”到“互动论”和“映射论”再到“概念合成论”的理论发展历程,这是隐喻从修辞学上的一种修辞格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一种认知方式的历史演进,使隐喻从偏重修辞形式的语言分析转向对语言、思维、社会和文化的积极认知,从而使其与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机制结合起来,进而寻求人类活动深层的、内在的心理机制、思维规律、文化基因。

“概念隐喻”这个术语是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首次提出的,这也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新境界。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书中指出,概念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建构了我们的感知系统和思维能力,构成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和人际关系。“隐喻只能通过概念的经验基础来帮助理解概念”[1]17。概念系统大部分是隐喻的,我们平时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得到,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无处不在,而且支配和管辖着我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乃至一些细枝末叶的平凡琐事。人们能够系统地使用从一个概念域来思考另一个概念域的推理模式,这种能以跨域的系统对应方式支配概念形成和运作的思维现象就是“概念隐喻”。在他们看来,“我们最根本的想法,不只是时间,而是事件、因果关系、道德、自我等,几乎都完全是由概念隐喻的复杂系统建构的”[1]216。人类生活中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换言之,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在隐喻映射关系中,目标域可能在字面上出现空缺,但始源域是须臾不可或缺的,离开始源域的隐喻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概念隐喻是人类思维和交往的自然组成部分,它不仅根植于人们的身体和文化之中,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经验和行为,为我们如何建构思维描绘了更为清晰的图景,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逻辑表达。概念隐喻突破了传统隐喻的辞格观,更加关注人类思维层面的认知方式,重点强调概念的隐喻本质和隐喻的认知功能。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把概念隐喻人为地划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类型,正如他们所说,“所有的隐喻都是结构隐喻(它们将结构映射到另外的结构),也都是本体隐喻(它们创建目标域实体);许多隐喻也都是方位隐喻(它们映射空间图式)”[1]227。方位隐喻是借助空间方位为人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完整的框架;本体隐喻是借助于物质物体把抽象概念实体化来描述人类的共同经验;结构隐喻借助概念结构把隐藏在人类思维深层中不易被察觉的经验突出和完整地揭示出来。概念隐喻的建构与解读,可以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三个维度切入,通过探视始源域的实现方式,深入了解把握概念隐喻的表征维度和心理机制。

二、道德隐喻的认知维度与方位表征

方位隐喻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组织一个相互关联的空间概念提供一个空间方位的概念。方位概念是人们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人们将具体的方位概念投射于身体状况、情绪状态、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用空间方位来体现不同的身体经验、时间经验和文化经验。有关“上-下、高-低、大-小、中心-外围、长-短、宽-窄、厚-薄”的方位隐喻都与人们拥有的世界知识、身体基础和社会经验有关。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认为,方位隐喻并不是随意安排和任意表征的,它与空间方位概念在多大程度上与人的经验相吻合有关,扎根于我们的物理环境、具身认知和文化经验之中。例如,在“心情高兴为上/情绪低落为下”的方位隐喻中,身体基础可以为隐喻建构提供启发性、合理性的解释,向上扩展的姿势通常用来表达愉悦的、积极的情感状态,而向下低垂的姿势往往与郁闷伤感联系在一起。

道德信仰在认知维度上多从方位隐喻视角来进行意向表征,尽管会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基本上还是与人类的经验基础相吻合的。道德信仰的方位隐喻存在诸多身体和社会基础,这些典型的能被直接理解的空间概念是基于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的,在道德认知和道德信仰形成中居于经验前景化的基础地位。在道德认知中,存在着“道德为上/堕落为下”的方位隐喻。有道德的方位表征是“向上”维度即“高、大、上、长、宽、厚”,描述有道德的人或事常用的褒义词语和积极评价有高尚、高风亮节、大度、大仁大义、上进、上善若水、长处、浩气长存、宽恕、宽宏大量、厚道、忠厚仁义等。不道德的方位表征是“向下”维度即“低、小、下、短、窄、薄”,形容缺德之人或事常用的贬义词语和消极评价有低俗、低级趣味、小人、小肚鸡肠、下流、下贱、下三烂、短处、短浅、心胸狭窄、冤家路窄、浅薄、薄情寡义等。在英语中,“high,large,up,long,wide,thick”常与有道德的人或事联系在一起,“low,small,down,short,narrow,thin”常与缺德之人或事联系在一起。因为身体基础与社会基础、文化基础连贯性和相关性,“高-低、大-小、长-短、宽-窄、厚-薄”等也表现出与“上-下”方位隐喻的一致性。道德信仰的方位表征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又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尽管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会导致某些方位概念被赋予不同的方向性,但是,大多数道德信仰的方位表征却是惊人的相似。

方位隐喻为道德认知表达提供了基于意向图式的逻辑性共识,这种共识源于“善为上,恶为下”的物理经验基础。善恶是道德标准的逻辑本源,善恶矛盾也是道德领域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善”即“好”,意味着“道德高尚”,而“好为上”“高为上”,故“善为上”。“恶”即“坏”,意味着“道德低俗”,而“坏为下”“低为下”,故“恶为下”。“‘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103,同样,道德信仰(善恶评价)一旦离开利益,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干瘪的词汇。善恶概念是历史的、变化的,但道德总是以善恶为标准的,而这个标准是利益标准。“善(恶)”之所以是向上(向下)的,是因为“善(恶)”的原始目的就是为了肯定符合(否定违背)人类利益的行为和现象,善行总是与个人的安康富裕、社会的安宁和谐相关。道德隐喻借助具体的、简单的方位概念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复杂的道德信仰,实现了人在道德认知结构中的角色在场和角色承担。道德信仰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是手段而非目的。正如颜元所说,“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颜习齐先生言行录》卷下“教及门”第十四)商君也讲,“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商君书·算地》)。从功用角度来说,道德信仰既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是互利的协调。“善为上”的方位隐喻赋予了“上”这一方向以道德高尚的指向,而这个指向与“从善如登”“安康为上”“富裕为上”“福利为上”“更多为上”这些例子是连贯的、一致的。“纠正道德停滞和腐败的方法,就是学会按照原来设计价值语言的目的来使用价值语言”[4]143。脱离现实生活的道德语言是不可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其结果反而会导致道德异化和伪善盛行。从隐喻的角度讲,“善(道德高尚)”意味和隐含着对“利益”的“合理增长”与“正当获得”,而不是“正谊明道”却全不谋利计功。

三、道德隐喻的情感维度与本体表征

本体隐喻以物体和物质为始源域,通过把对自然物体(特别是我们的身体)的经验看成实体或物质,把实体结构投射到非实体概念上,为这个非实体概念提供一个实体方式的概念。本体隐喻主要是将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情感、想法以及状态等概念化、具体化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认为,本体隐喻的主要认知手段就是“事件和行为被概念化为物体,活动被概念化为物质,状态被概念化为容器”[1]28,常用类型有“实体隐喻(将关于实体和物质的体验映射到抽象的复杂的概念上)”、“容器隐喻(将非容器或边界模糊的本体看做容器)”和“拟人隐喻(将物体描述为人并通过人的特征和经验来理解更为广泛的概念)”。“大脑是机器”“我在参加比赛”“生活愚弄了他”等都是通过对经验作出相应的实体或物质性、拟人化的描述,使隐喻更具解释力和可理解性。“也许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那些自然物体被拟人化的隐喻。这类隐喻通过人类动机、特点以及活动等让我们理解各种非人类实体的经历”[1]30。拟人隐喻是管道隐喻的衍生形式,其映射是“认知→大脑→身体→环境”的递进嵌入机制,“嵌入”就意味着从一个容器到另一个容器。

道德信仰在情感维度上多从本体隐喻视角来进行意象表征,主要是通过将义务感、责任感、公正感、自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道德情感具体化,反映道德认知结构的系统性和身体感知的体悟性。道德信仰存在着“净-脏”“明-暗”“暖-冷”“强-弱”等具身隐喻,有道德的本体表征是“(喜)好”维度即“净、明、暖、强、直”,不道德的本体表征是“(厌)恶”维度即“脏、暗、冷、弱、曲”,常使用“干净的、明亮的、香味的、温暖的、强壮的、正直的”来形容有道德,而使用“肮脏的、黑暗的、臭味的、冰冷的、软弱的、歪曲的”去形容不道德。道德情感是一个关乎苦乐感受和义务法则的概念,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使人们对道德法则产生兴趣,更在于它恰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于道德义务感受来说,道德情感尽管是一个主观条件而非客观条件,但是为了促进道德进步必须在人类共同体中创造和表达出来。人们如果能吃到洁净而非腐烂的食物,能看到光明而非黑暗,能嗅到香味而非臭味,能感到温暖而非寒冷、能养到强壮而非虚弱,能做到直立行走而非屈膝爬行,那么人们通常是会感觉“幸福”的。“人类有特殊的身体构造和发达的大脑,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感知着客观世界,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和语言能力”[5]。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些典型的、具体的“身体经验”来体验幸福的。英语中表达“福祉、幸福”的体验用的是“well-being”,这说明道德隐喻在人类经验和理解中存在基本相似的“共同经验”。道德信仰的本体表征根植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经验和生活知识,借助客观事物抒发思想情感,把真情实感融入实物实景,使客观的景象充盈着浓厚的情感,达到触景生情、寄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本体隐喻为道德情感表达提供了基于具身感知的体悟性共识,这种共识源于“情感是身体”、“大脑是容器”和“道德是有机体”的生理经验基础。人是道德理性的实践者、道德法则的执行者、道德责任的承担着。人类身体的器官具备感知考察外部世界的各种潜质,人类独特的大脑活动和感觉肌肉运动系统为隐喻连贯性提供了具身性的生理经验基础。道德情感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在明暗隐喻中,人们通常认为好人是光明磊落的,好事是光明正大的;而坏人是阴险狡诈的,坏事是暗中进行见不得人的。在洁净隐喻中,道德之人是洁身自好、冰清玉洁的,以至于对人的印象有“一白遮百丑”之说,道德之事也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而人要改变霉运,盗贼要改邪归正,往往要通过洗手驱出内心的道德阴影;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往往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有垃圾出现,就会有人效仿而且对自己丑行不以为然。在热冷隐喻中,热情、温暖会给人友善、和蔼、积极的一面,而冷酷的表情、寒冷的环境让人觉得不友好和无助。道德情感与身体感知运动系统之间有着稳定联系,人们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感知觉经验来认识把握道德情感的,所以,道德情感概念的具体范畴在隐喻表征上具有心理现实性和经验具身性。“道德行动的真正可能性不仅依赖于我们对人类状况的认识和理解,也取决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与这种认识和理解的契合”[6]。幸福的确在心理体验上表现为快乐的感觉,但其在根本上关联着人格完善和德性追求。道德隐喻与人们关于幸福的基本经验有关,由德福关系隐喻而触发的一系列的因果关系的概念化,为我们全景式、链条化地展示了道德是如何由概念隐喻的复杂系统建构而成的。健康、财富、权力、地位、荣誉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生活的主要保障,但这些很大程度上也是品质的回馈和德行的结果。“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7]543。德福一致的社会机制既是个人发展的理性诉求,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真正的幸福总是以道德为前提的,真正的道德又是以幸福为归宿的。不幸福的道德是伪善的,不道德的幸福是虚假的。所以,道德总是与人生幸福如影随形,它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幸福快乐之源。

四、道德隐喻的意志维度与结构表征

结构隐喻是以概念的结构为始源域,用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清晰界定的概念去建构另一个较为抽象的模糊的概念。结构隐喻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又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既表现为相关概念的结构对应关系,又表现为已知概念的特征词语对新概念的侵入”[8]。道德隐喻的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有认知原因(道德思维贫困)、语言原因(道德语言匮乏)和社会原因(道德语境复杂)。不论缘于何种原因,道德隐喻都是施喻者出于表达自己诸如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内在需要而触发的,借此唤起受喻者思想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同情,并达成特定社会行为的语境化共识和协同性目的。在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中,目标概念只是以空间方位、实体和物质等简单的物理概念和生理概念被指称并量化,这些隐喻尽管是重要的、基础的,但其表达还不够丰富,难以深刻表达我们微妙的生活体验和深厚的集体经验。因此,结构隐喻就成为人们探索、表达、理解和解释道德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有力工具。结构隐喻的目标和始源之间存在人们已感知的某种相似性(异质同构性),人们是通过已知的事物结构去理解认识陌生事物的。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对因果关系原型的隐喻延伸进行了多维度分析,认为“因果关系”是结构隐喻的逻辑认知基础,“它是依据‘直接操控’原型的家族相似性来刻画的”[1]74。“因果关系”存在一些基本隐喻类型:“变化”(CHANGE)隐喻——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去拥有新形式和新功能,“创造”(CREATION)隐喻——一个物体从一个容器里出来,“浮现”(EMERGENCE)隐喻——精神和情感状态被视为某一行为或事件的起因[1]71-73。在结构隐喻中,异质系统之间的相似性不再是简单的“形似”,而是抽象的“神似”,“传神”把某些现象关系背后的“异质同构性”揭示出来,在喻体和本体之间以心理相似性联系的方式建立等值的或对等的方式。例如,“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金钱”,“人生是一段旅程”,这三个结构隐喻都是以人们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经验为原料,然后通过分析想象和联系陌生、抽象概念与原料之间的相似性,去建构一个兼具施喻者和受喻者主体自洽的合理系统。

道德信仰在意志维度上多从结构隐喻视角来进行意愿表征,主要是通过将客观物质世界中对人类生存、适应和进化有积极意义的事物特征,向道德信仰的认知域进行映射,揭示客观物质世界与道德信仰之间在心理体验和心理经验上的某些对应性和相似性。人类复杂微妙的道德思维是抽象的,为了生动形象深刻地表达理解它,人们需要以熟悉的认知经验基础去隐喻映射道德信仰。道德实践的具体逻辑起点是伦理同化,道德意志(当然更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不等于并且也不一定带来道德行为。在具体道德实践中,纯粹认识与现实行为之间从内在本质上来说是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的,抽象的善良意志和现实的行为意志之间也不具有自然的递进衔接关系,人类道德行为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道德意志艰难,而这种艰难的本质在于对存在普遍性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事实性的经历和评价性的认知一起,构成道德行为的完整主观效果,创造出自我关于道德存在效果的切身把握”[9]180。道德隐喻的结构表征能够不断同化自我的本真道德存在认知,并深刻影响自我的具体道德行为意志。例如,在“道德是真理之花”、“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美德好像战场,我们要过美好的生活,要常常和自己斗争”等这些结构隐喻中,“异质同构”的道德隐喻场以相似性为结构,形成同构关系和“再生”能力,这样一来,道德信仰的抽象意义被赋予了存在上的体验感受性和发生上的经验激发性。

结构隐喻为道德意志表达提供了基于施动意图的责任性共识,这种共识源于“道德是人性的产物”、“意志是行动的理由”和“责任是道德的根基”的伦理经验基础。道德意志抉择是一个从“我思”到“我欲”的心理转换,是在道德信仰的确认和道德情感的认同基础上的道德意愿的接受。从道德理由的可能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换,取决于道德理性审察、道德情感认同及道德意志接受之间的互动情况。“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转化为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10]。我们不能局限于只了解道德判断的具体内容,还必须清楚道德思维的结构才能真正了解道德信仰的真正内涵。所以,道德意志隐喻经常把道德经验整理成结构化整体,这有助于人们理解、认同和接受道德观念中隐含的“因果关系”,强化道德选择的意愿(方向)和毅力(动力)。儒家文化常用“君子-小人”关系来进行道德隐喻。“君子”“小人”的称谓最初是等级身份的泛指,君子是大人物、贵族统治者的代名词,小人是被统治的平民和奴隶的统称。人们常把“君子-小人”与道德人格相提并论,如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中,都把“君子”“小人”的地位概念赋予了道德意蕴,这种结构化的经验完形是理解我们经验连贯性的关键。关于“君子”“小人”有一精彩之喻:“君子如水,小人如油。水,君子也。其性凉,其质白,其味冲;其为用也,可以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汤中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诚哉君子也。油,小人也。其性滑,其味浓;其为用也,可以污洁者而使不洁。倘滚油中投一水,必致搏击而不相容,诚哉小人也。”(《逊志堂杂钞》乙集)“君子如水,小人如油”的根隐喻是“道德是液体”。“水”与“油”给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形态、功能、关系等方面的隐喻,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君子”与“小人”的形象、表现和关系,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善恶的内涵表征与互动关系。在这个结构隐喻中,“水”与“油”是生活经验中已熟知的、具体的概念范畴,“君子”与“小人”是文化经验中待认知的、抽象的概念模式,将已熟知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待认知的目标域概念,从而使目标域概念具有“身体感知”,目标域意象图式又会与始源域意象原型相互映射进而创生新的感悟和认知。儒家文化一直追求一种理想人格和大同世界,“君子文化”蕴含“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个人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其背后是有浓厚的生活积累和深层的文化根基的,所以,君子就成了理想人格的物质载体和德化社会的最佳隐喻。道德责任作为一种关乎荣辱的德行力量,正体现在主观与客观、自律与他律、内在与外在的矛盾与张力之中,内含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反映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道德信仰天性决定了我们不仅会关注自身和关爱家庭,而且会同情他人、有益于社会,只要环境适宜还会把利他倾向扩展到全人类。从人类演化和道德起源来看,人类的道德前景将是由世界各国和整个人类共同组成的道德共同体。

五、余论

道德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判断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如何做人和怎样生活。一些感觉运动领域的推论直接影响着有关道德领域的推断结论,以至于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以往理解关于道德的概念、意义、知识、语言的方式。基于意象图式、具身感知和认知语境三个维度,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进行概念隐喻考察,为我们展示了道德信仰何以理解、认同和接受以及道德教化的心理机制。

道德隐喻映射模式的建构策略——我们可以通过方位、本体、结构三个维度,相应地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进行概念隐喻,对应的映射建构策略是复杂概念简单化、抽象概念具体化、本质概念现象化。这是基于“本我→自我→超我”的道德映射关系展开的,当然这种划分是人为的,因而不是绝对的。

道德隐喻心理机制的运作策略——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应进行方位、本体、结构三个维度的概念隐喻,主要是基于“意向(自信)→意象(自尊)→意志(自重)”的道德心理机制,沿着“理由(我思)→原因(我悦)→动机(我欲)”的递进关系展开,以强化目标域概念文本对始源域概念文本的默会作用、认同作用和统摄作用,实现对道德信仰的意象领会和理解、意向关联和体认、意义连贯和统一。

道德隐喻映射关系的互动策略——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应进行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是分别基于物理、生理、伦理三个维度的感知相似性,映射到道德客体的“可信之信”、道德主体的“确信之信”、道德主客体之间的“信信与共”。这是一个“听话(被动)→说话(主动)→对话(互动)”道德话语模式,三个维度的相似性在隐喻建构中相应地发生着从本体到喻体的转移、转换和转化。

[1]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汪堂家.哲学的追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理查德·麦尔文·黑尔.道德语言[M].万俊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6]徐向东.康德论道德情感和道德选择[J].伦理学研究,2014(1).

[7]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殷晓芳,任志鹏.结构隐喻的理论基源及系统性语用特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9]崔平.道德经验批判[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0]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序言.

[责任编辑 张家鹿]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2.010

魏雷东(1972-),男,河南宜阳人,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道德哲学、道德社会学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96)

B82-055.9

A

1000-2359(2017)02-0060-06

2016-09-11

猜你喜欢

方位隐喻信仰
认方位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信仰
论信仰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说方位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