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第二性》看波伏娃的主要女性主义理论

2017-03-10

环球市场 2017年34期
关键词:第二性波伏娃处境

席 宇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在传统的男性社会中,他们所推崇的女性是温柔、纯洁、深居简出、持家有术的贤妻良母型,直到女权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她们将新兴的女性推上历史的舞台,“新女性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相对独立的个性,受过一定的教育,不为传统的家庭观念所累,活跃在惯常属于男性领地的公共领域。”波伏娃作为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她在书中宣扬了自己的平等理想,她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就必须要先正视男女之间的差异,同时她深刻的揭示出了父权制是造成女性受歧视的文化根源。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主要集中系统地体现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本文试图通过女人是什么、女性的处境和女性的出路三方面来探讨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人是什么

波伏娃用“拥有一个女性气质的人”来回答“女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这样的回答是为了延续那个最关键的否认,以便其参与到那个最漫长的压迫中,即持续了几代的女性压迫。

波伏娃在书中批评了关于女性气质的僵化教条,认为女性气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和社会制度还有社会的习俗让女性形成的,同时让人们清楚的明白当今社会仍然是一个男权的社会,认清那行所谓的“女性气质”产生的根源。

波伏娃波伏娃一开始就为我们介绍了她对所谓女性气质的一种反讽,即“它似乎处处濒于崩溃的边缘,像纸一样薄却又坚硬如铁。”这个讽刺性的概念在波伏娃看来其实是被它自身的脆弱性给禁锢了,这种所谓的女性气质影响了整个历史,几代人甚至是几个世界的人们,都几乎认为这个概念是真实的、是固定的,同时也是人类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她提出了女性气质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本质。

二、女性的处境

在波伏娃看来,女性的那些种种特征既不是由于荷尔蒙所决定的,也不是因为女性的头脑所决定的,而是被她们的处境所塑造出来的。

波伏娃认为现下女性的处境就是对于女性的压迫,而这种压迫多数来源于自欺,这种自欺既属于女人也属于男人,但是波伏娃并没有指责这种自欺,她认为男人和女人都有权利保持这种自欺,如果他们倾向于选择自欺,倾向于选择一种对于总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经历的否认,那么我们就必须试着去理解他们的世界是怎样鼓励或强迫他们对自己这么不诚实的。波伏娃在《第二性》的正文部分多用了这种方式来分析自欺的根源,那就是对于女性互惠权利的半清醒的否认,这种否认实际上扭曲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波伏娃指出,由于自欺,使得一些女性可以得到她是世界中心或至少是她那个小圈子中的核心的感觉,因为这时的她们把自己想象成为大家的焦点,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集到她们的身上。但值得同情的是,在这样的自我欺骗中,她们是分裂的,她们把自己分成了男性主体和女性客体,她们用男人的目光来打量自己,同时也被这种目光所打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处境,她们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不得不进行这种训练。

关于自欺的观点中,我们看到了波伏娃所采用方式的核心就是“压迫不是天然的,它是一些情况的结果,这些情况是可以改变的,”“真相引出了自由—否认真相是进行压迫的前提,”“自欺是压迫的关键—因为自欺是种忽视解放真相这一模糊概念的能力,但真诚却总是可能的。”

三、女性的出路

在波伏娃看来,自由就意味着给予自己塑造未来的机会,波伏娃的理论范围以自由为基础,她所关心的是作为整体的女性自由度,个体的人首先应该要有责任为其自身的存在提供意义,由此人们才可以真正的得到“人”的意义上的自由。不过,波伏娃清醒的认识到,对于女性来说,选择自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很多的限制让她们不得不视而不见。女性和男性不同的是,社会并没有赋予她们与男性相同的自由度,她们所谓的那些自由是受限制的。波伏娃在《第二性》最后中,发表了她自己对自由的看法,她认为那是情感压迫的漫长历史的另一方面,也是赋予爱新的含义的一种解放。

波伏娃认为自由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分离的,“独立的女人”会变得“多产”而且“积极”,她抓住了她自己的超越性,这超越曾长期被男性制度和神话否定。她认为自由的女性定义自己的目的,并且同时获得经济独立的政治权力。还有就是她的重要性就在于她在分析压迫时提出了女性自由的本质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已经拥有了与男性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因此在经济和政治活动中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家门,她们像男性一样,争取在社会活动中博得一席之位。然而,当今社会的女性还不能完全的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她们很容易为了寻找归宿和孩子而放弃她们自己对事业的追求。这也导致了她们无法成为真正自由的人。现在的女性其实面临了重要的选择,那就是自愿的将自身处于“第二性”,还是追求真正的自由实现两性的平等。然而,现在的女性往往会选择后者,所以,真正的两性平等也是不能够瞬间完成的。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西蒙·波娃回忆录.谭健、温子建、陈欣章等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士风流[M].许钧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美丽的形象[M].范荣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M].马振骋译.译林出版社,1997.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女宾[M].周以光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他人的血[M].葛雷、齐彦芬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第二性波伏娃处境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画与理
《第二性》:女性的历史与现实
波伏娃与女性主义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教育中的性别意识偏向及哲学反思
——从“第二性”的角度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波伏娃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
现代雕塑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