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指导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高校党建品牌化研究
2017-03-10杨占岭
1.王 川 2.杨占岭
1.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2.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
我国现行的高校党建制度是根据党章和相关的文件指引下构建的,已经运行相当的时间了,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和当下大学生的实际有了些许的不适应,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高校党建中的共性问题
党校现行的党建制度与现阶段大学生和大学生党员的实际,与现阶段的社会现实,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均存在着不合拍、不适应的情形。
(一)高校党建中的问题之主观方面
高校党建工作的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青年成了高校大学生的主力,他们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的成果初步显现的时代,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基本上都是都生子女,他们更崇尚个人权利,自我意识强烈,对权威存在着天然的蔑视感,给在一线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穿用的说教式沟通方式有着相当的抵触情绪。作为学生工作组成部分之一的党建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压力,从最初的入党启蒙教育、党史党章介绍开始,我们高校的传统方式恰恰是单纯的说教,有些时候为了保障党课的出勤率不得不采取考勤的方式进行,这种党课教育的效果当然不甚理想。经过这样的入党系列教育,最终入党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入党目的是很难和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的。
另外,大学被称为“开放的社会”,与中学时代相比各种利益的诱惑更多了,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也更多,对学生经性评价的体系却相对单一,唯一可以量化的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即使有学校采用综合测评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由于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一项由于科学的评价体系缺失,不得已采用所有学生全给满分的方法进行解决。
综合上述,我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工作对象方面有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学生青年本身较之其前辈发生了变化;另外,大学生的评价体系本身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
(二)高校党建中的问题之客观方面
高校党建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数据终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普及,是社会公众获得信息的途径实现了立体化、多元化,彻底颠覆了过去的信息传输的单线化和平面化。大学生又处于这种变革的最前沿,他们可以最短时间、最高的效率的方式获得其想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校对,对于不符合其本身要求的信息进行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过滤。从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一线老师则暂时不具备学生一样的与时俱进的能力,针对社会现实的变化,老师们原有的储备知识的更新速度似乎很难跟得上现有的节奏,无法满足学生和时代的要求。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承认,这就是我们当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
(三)高校党建中的问题之党建制度本身的不足
高校现行的党建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我们现行的党建制度必须承认在尽可能的紧随时代和学生的新变化,但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还是存在着不足。集中变现为入党启蒙教育、党史和党章介绍等党课内容存在着多年不变,形式过于陈旧,甚至有些入党程序过于流形式,根本没有存在的不要;反之,有些重要的环节却过于简单了,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党员明确入党不是荣誉,而是意味着更加严苛的责任,意味着对自身较之其他同学更高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担当。
二、人文主义原理的优势
人文主义思想是一门古老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最初集中变现为尊重人和人性,从人的本心出发,把人最为衡量事物好与坏的最终标准,换言之,就是把主体的内心感受作为衡量现行制度的尺度。这种哲学思想,在当下有了新的发展,即温和的相对主义倾向,永远站在社会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一侧,呼吁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生存空间。但是,这种呼吁必须站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即尊重社会的每个阶层的合理诉求,从社会能够接受的实际出发,反对过于偏激、过于关注和强调某一阶层而忽略其他。
我们团队认为这种思路可以用于高校党建工作中去,我们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入党意愿强烈的部分,也得尊重少数有其他信仰或者入党不主动的同学。我们构建的合现时代的党建制度必须以充分尊重大学生和大学生党员的意愿为前提,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入党态度的现状,不能想当然,不能以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教师微视角考虑问题,而是要以一个有入党意愿或者正在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党建工作的不足,以学生的视角去寻找我们高校党建工作的改进点和创新点。
综上,这就是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给我们高校党建工作提供的新思路,总而言之,我们理想的党建制度必须改变原来的单纯的顶层设计的模式,我们要尊重学生和学生党员给我们提供的有益反馈,“以问题为导向”,我们的党建制度在冲上顶层设计的同时要关注和尊重实践反馈
三、人文主义指引的高校党建重构
(一)高校党建工作制度要依据大学生实际进行改进。
人文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要充分尊重主体的特征,以主体的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大学生的现实特点,我们的党建制度当然必须与之相适应。党课内容要生动且多样化,充分利用现在全覆盖的校园网络,尤其是移动数据终端,改变过去单纯课堂说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即使那些必须以课堂说教的形式出现的部分,要缩短每节课的时间,可以适当增加课时数,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集中学生或者学生党员的注意力,提高党课等知识传授过程效率。
改革考核方式,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或者上机考试的方式,适当增加面试的比例,这种一对一的考核模式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过程感和仪式感,他们会意识到接受党的知识教育和入党是神圣的且终生难忘的。
(二)高校党建工作要根据依据现实的客观情况进行改进。
人文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制定制度要以客观环境为依据,不能想当然,不能按照主管意愿和主观经验。我们现在社会自媒体泛滥,个人可以表达自己观点和意志的自由度较之以往要大的太多。与之相对,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较之以前丰富得多,高校大学生处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黄金年龄,更是处于自媒体时代的最前沿。
针对这样的客观环境,我们的党建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把党建工作也自媒体化,把整个党建中的审批程序进行电子化,党委负责人的签章可以电子化。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审批中文件流失的可能性,又可以提高效率。另外,大学生成为预备党员之后,需要党委委派组织员谈话,这种谈话完全可以通过自媒体完成。这种形式仍然保存着组织员谈话权威性,即新预备党员不会降低自己作为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保持对应程序的严肃性;同时,可以使谈话时间更加灵活,有效地减少组织员的工作量,可谓一举双得。
现时代的党建工作和以往相比面临着来自大学生和大学生党员自身,即主观方面的挑战。更面临着来自互联网和自媒体等社会现实,即客观方面的挑战。我们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才提出了当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在尊重党委顶层设计的同时,需要正视来自从事学生党建工作一线工作者和党建工作对象合理诉求,进行人文主义原理指导性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