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7-03-10李泽栩林美卿
李泽栩 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李泽栩 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尽管儒、释、道、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汲取中国传统智慧“天人合一”有益思想去探索“救世之道”。借鉴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的丰富内涵——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并将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确立科学的生态思维方式,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为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谋求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儒释道 天人合一 当代价值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包含着丰富的古典生态智慧,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之一。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天人一体”、“天人相通”的天人观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中国实际以及现代化背景,积极探寻、挖掘可供借鉴的思想精华和生态智慧,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及价值旨归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尽管在具体观念上存在差异,但都将“天人合一”看作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至高境界〔1〕,儒家、道家、佛家在比肩对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多所阐扬,并呈现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1.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和谐、仁爱万物
《周易·干卦》中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儒家将《周易》奉为群经之首,同样注重对天人关系的研究。儒家创始人孔子较少谈及天道,但他还是主张要敬天法天,认为天与人相通,并提出“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 ”(《泰伯》)并主张“仁者爱人”,以“仁”待人待物。孟子作为儒家“天人合一”说的倡导者,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心、人性要以天为本,做到天道和人性的统一。在这里,孟子不仅赋予天以道德,而且还以道德之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根本依据。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阳明义》)同时董仲舒还推崇人的地位和作用,并云“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到宋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逐渐走向成熟,二程、张载等人对孟子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进一步发展,他们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大地所生。”(《西铭》)肯定了天道和人道的统一。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天理、人欲发展到极端。总之,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主要指的是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在儒家哲学范畴中,“天”不再单纯是自然规律的象征,更是社会人事法则的道德标杆,贵“天道”而达人事。〔2〕
可以看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将天、地、人连接为一个整体,其价值旨归是天人和谐,仁爱万物,尊重自然。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天”有天道,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有自身运行的内在规律,主张尊重自然,敬畏天命,“制天命而用之”,人类可以利用并掌握自然规律造福人类,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其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的整体意识和和谐观念。此外,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民爱物”到张载的“民胞物与”,都体现了儒家关爱生命,兼爱万物的思想主张。
2.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万物一体
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道家更主张要顺应天道,热爱自然山水,保持生态,尊重生命,顺应自然。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论就是其道论,“一”即“道”,天人合于道,合于自然〔3〕。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又把“道”看作一切事物的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老子强调“无为”,人要顺应道,听任万物之自然,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道是万物之始,将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为整体,在老子看来,天人关系应该是天与人的高度合一,与天为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庄子继承老子的与天为一的思想,主张“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人和万物都是合于自然之道,“道通于一” (《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父》)“道”是万物生发的总因,要遵循“道”,既要利用、改造自然界,也要尊重自然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界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另外,庄子还提出“天地万物,不可一日而相无也。”(《大宗师》)认为天地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因此,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以自然为依归,遵循“道”的原则,主张“自然、无为”,顺天顺道,其价值旨归是实现天人和谐,肯定自然界的规律性及生命价值。道家的“道法自然”说认为天、地、人是一个统一体,天与人皆源于道,自然高于人为,人应顺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无为”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特征,“无为而无不为”,要顺从本性,保持出世、超然的的心态,超越现实束缚,放弃贪欲,回归自然。
3.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生死轮回、向善向佛
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期于“成己”的思想明显不同,佛家期于成佛。在佛家看来,“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人性本就是佛性,人们一旦觉悟到世俗的观念、欲望不是真实的,其本性将自然显现,达到成佛的境界,即“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追寻天人合一的境界。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4〕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佛家认为人生来就是与天相联系的,这有点像道家的顺应自然之意。另外,在佛家看来,天是无意志的与人对立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完全没有人世间苦难的清净世界〔5〕,佛教认为世间皆苦,痛苦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贪欲之心,人们要摆脱这些痛苦,就要立足当世,超越“三界”、“六道”,通过“戒、定、慧”修行,积大功德,这样才能按功德进入天国,实现“天人合一”。在这里,佛家通过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理论引导人们要消除贪欲之心,向善向佛,苦练修行,达到超脱生死之目的。此外,佛教还从善待万物即是善待自身的立场出发,把不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教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涅槃经》中说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往无有变异”,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既是善待自身。
佛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旨归在于向善向佛,敬畏自然,善待万物。佛家的“天”与儒、道截然相反,指的是与人的世界相对立、没有人世间一切苦难的另一个世界,而通向这个世界就要修行,积大功德。佛家把不杀生奉为五戒之首,体现了其关爱生命、善待万物的思想主张。另外,佛家讲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一定程度上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消除贪欲,违反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报应。
二、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渊源,对于人们养成生态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伦理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理论来源〔6〕。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重视其生态伦理价值,指出:“我们应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7〕同时,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不可避免有许多虚幻的成分,我们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对其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并赋予其时代特色,与时俱进。
1.启迪人们确立生态思维方式
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强调的天人对立、主客二分的观念截然相反,它提供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出发,提倡“天地万物一体”,尊重自然万物,承认自然内在的生命价值,认为“合”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把天和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其具体表现,二者处在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这种整体思维方式有利于克服西方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的不足。其次,“天人合一”思想虽主张主客合一的观念,但并不代表就完全否定“主客二分”,而是在“合一”基础上的二分,如儒家是将天、地、人区分的基础上谈天人和谐,道家是将“道”与“自然”区分的基础上谈道法自然,佛家则将“人世”与西方极乐世界区分谈生死轮回、向善向佛。因此,儒释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提供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内在的包含了“主客二分”,“主客二分”是前提,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归宿。再者,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还从人们的道德意识出发,引导了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引导人们走生态发展之路。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遵循自然规律;孔子讲“唯天为大”,要敬天法天,敬畏自然;张载主张“民胞物与”,唤起人们内心宏大的博爱……纵观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关爱万物,体现了生态保护的原则,对于人们生态思维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
2.尊重自然,认识并把握自然规律
我国倡导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以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指导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是想通的,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超越。要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就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虽然儒家、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各有差异,但在天人关系上都强调倡导天道与人道的一致,“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但更深层次看,儒道都主张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天道,才能实现二者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从对天人关系的反思出发,提倡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孟子的“不违农时”、“尽心执行以知天”,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人与天,一也”等思想都主张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儒道“天人合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应创造性的吸收“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赋予其时代精神,要敬天畏天,尊重自然,认识并把握自然规律,把天和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科学与哲学的结合,走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3.与自然为友,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当前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不仅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要与自然为友,和谐相处。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精华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伦与人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天人和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从人性和德性出发,崇尚“和”,并把“和”当作道德的最高境界,如“和为贵”、“和无寡”。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张载更是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人伦、义理、博爱、友善的思想。道家注重宇宙万物的和谐和循环,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既有自然规律又有社会规律,是包含人在内的自然万物所应遵循的法则和规律。另外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体现了建设人与自然、社会共生与和谐的蓝图。佛家主张立足当世,超越“三界”、“六道”,消除贪欲之心,向善向佛,苦练修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佛家还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往无有变异”,体现了人应善待自然万物并与之和谐相处的伦理关怀。因此“天人合一”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之源,构建和谐社会也赋予了“天人合一”新的时代内涵。
4.要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地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地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而这一过程的新陈代谢“断裂”将危及人类自身。儒家重“时”尚“中”、“以时禁发”的适度原则告诫我们要敬畏自然,对资源取之有度,“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佛家强调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对于破坏自然环境、过度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必将遭到报应,无数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如果一味的追求利益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无疑是自掘坟墓,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我们要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不可竭泽而渔,要注重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另外,佛家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有情、无情、皆是佛子”,禅宗肯定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的草木也有佛性,并体现出普度众生的情怀和以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与儒家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尊重世间万物生命的主张。人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身,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5.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中提出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观点,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当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发展,就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致与契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基础,要在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8〕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和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也认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保证,二者均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是“主客合一”,将人类关怀由道德价值上升到环境伦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也将人与自然关系延伸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要充分发挥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这与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服从天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指明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途径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与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中体现的和谐社会思想也有契合之处。综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都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中国化的重要基础。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被国内外学者专家所认可。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其思想不免会有缺陷,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赋予“天人合一”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加丰富和完善,用“天人合一”的伦理情怀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1〕张涛.天人合——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N〕.光明日报,2016.10.10.
〔2〕林芳.儒家“天人合一”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构〔D〕.湖南大学,2014.
〔3〕邢靖懿.试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4〕李晓斌.解析老子《道德经》“一”思维及其现实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13.
〔5〕马传谊. “天人合一”思想的三维解读、影响及现代价值——以思维方式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6〕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活动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
〔7〕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会议.2017.01.18.
〔8〕贾钢涛,潘祥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思考〔J〕.理论探索,2013,(01).
李泽栩,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林美卿,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王星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