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研究综述
2017-03-10崔洁
崔 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如何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形成,如何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增强制度自信并赢得更广泛的制度认同,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集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根据自身研究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基于其民主性界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内涵;二是基于其本质性界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内涵;三是基于其价值性界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内涵。包心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可以概括为‘五大民主’,即以‘选举民主’为本质内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本质内容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本质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本质内容的政党政治制度,以‘经济民主’为本质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2]。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性内涵。王成礼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社会主义制度’,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二是‘中国特色制度’,是指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制度创新所逐步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或‘气派’的制度”[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价值性内涵。万光侠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制度形态,作为中国进步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系统的制度布局、自我完善发展的生命力,以及彰显自身先进性与优越性的制度体系”[4]。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制度化实践结晶,是‘道路’‘理论’的制度化体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制度形态”[5],集中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特点和优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6],是基于充分的理论、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体现了渐进式创新发展的逻辑,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基于充分的理论、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8]。“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9]。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体现了渐进式创新发展的逻辑。对于其生成逻辑,王成礼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成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思想,完善于邓小平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科学命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过程中逐步确立的”[3]。辛向阳认为,“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拓展与规范”[10]。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探索过程。石文龙认为,“从十二大到十八大,我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十二大开启了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探索,从十三大到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被逐渐孕育,从十五大到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逐渐被定型,十八大报告集中阐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与观点”[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不断超越前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它既尊重历史的选择,又符合人民的期待;既尊重我国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既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制度保障,又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制度借鉴,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巨大的优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完善上,逐渐形成了日趋成熟定型的特点。学界主要围绕结构体系特色和价值属性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展开研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一)结构体系特色
1.统一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性,学界已达成共识。学者们认为,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项内容所体现出的深层次的价值意蕴同样是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例如石建勋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四大鲜明特点。一是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的有机结合,二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三是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四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12]。马福运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性,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统一,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与促进社会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注重发展效率与坚持公平公正的统一,体现了坚持人民民主与实现民主集中的统一,现了重视发展经验与顺应世界潮流的统一”[13]。
2.系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法律体系组成的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邹升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制度体系就是一个系统整体,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因此具有系统性特征、具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性特征”[14]。
3.集中进取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集中性强、进取性显著的制度,它能够不断凝聚力量,从而抓住新机遇,促成新发展,开创新局面。虞崇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在于:一,它是统一集中的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二,它是具有包容性的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它是具有进取性的制度,能够捕捉重要发展机遇,并且不断把这些机遇转化为发展的动力”[15]。
(二)价值属性特色
1.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整套制度体系都贯穿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理念,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旨在于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学者们已达成共识。例如秦正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人民性”[16]。史家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个性与特色都是围绕人民性价值取向展开的,它为人民利益的实现提供着日渐完善的制度保障。因此他提出,“人民性更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7]。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苦苦探索、不断完善的结果。高建明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符合中国人民的意愿,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1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具有实践性、民主性、正义性、包容性、创新性、自我完善性等其它优秀品性。
3.扎根本国土壤。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根据我国国情与特色生长起来的制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例如顾华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实践与发明创造的制度建设理论成果,其建设的整个历程中都带着浓厚的中国特色”[19]。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汲取了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各项制度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例如朱可辛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文化塑造的结果。例如政党制度中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体现的是我们民族的忠恕之道、人和为贵”[2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是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前提。增强制度自信首先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界学界都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及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论述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领导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笃信是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他曾多次着重论述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优势,主要概括如下:一、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其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21]。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体现在它总的效率是高的,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通过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来体现,空头政治不行。此后,邓小平又与时俱进,将“优越性”改为“优势”加以阐述,不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述更加科学准确,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同[2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23],即“五个有利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党的建设多次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体现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24]。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还体现在它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25]。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5]。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论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自信提供了前进方向。
(二)国内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构体系、制度价值立场、制度领导核心、制度效率效果、制度自我完善、制度比较优势、人才制度体系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相关研究,主要研究观点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它科学的制度结构体系上。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法律体系四个层次,每一层次的制度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并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共同作用成为一个特色明显的、架构合理的、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例如肖长富等人认为,“政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智慧和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制度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得以建立,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文化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社会制度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26]。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体现在它的价值立场优势上,即在价值层面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充分考量人民的利益和需要,这有利于凝聚力量搞建设、激发活力促改革、团结一致抗风险,有利于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具有强大的优势。例如侯惠勤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27]。张雷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制度,是这一制度的最大优势,具有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优势”[28],它“既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经济权益和生存条件,又能够促进人的潜能、创造力的提升”[29]。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它的领导核心优势上。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显著的优势。高建明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维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领导核心优势,他提出,“从现实维度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势,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进一步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历史维度讲,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最好反驳,它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着自觉的准备”[30]。龙兵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它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31]。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效率效果优势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效率效果优势,学者们各持己见,有分歧也有共识,代表性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提升效率与促进公平优势。即它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例如刘西山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效率优势,它坚持实现公平正义,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优势”[32]。田培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全能够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因此能够确保效率与公平相兼顾”[3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凝聚力量与动员发展的集中优势。即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强大力量办大事。例如田克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34]。闫树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体系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容易做到全国一盘棋。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兼顾、求同存异,把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35]。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维护和谐稳定与激发创造活力的统一优势。即它既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又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既能够应对各种风险,又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例如张雷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战胜困难、应对各种风险的优势;具有团结人民、稳定社会的优势”[28]。田培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又能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保持整个社会活跃有序、动态稳定”[33]。
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它的自我完善能力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57次提到“完善”一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能够“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勇于完善,不断变革,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辛向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内生的自我完善性、自我变革性的制度,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能够及时进行改革”。郇雷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纠错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活力”[36]。
第六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与其它社会制度的比较中。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7]。敬海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今世界其他制度体系相比较,具有保证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政治优势,具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思想优势,具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优势,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38]。
第七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其人才制度体系优势上。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独特的人才选拔体系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政治素质硬、实力水平强的人才,从而极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宋鲁郑认为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一是在于卓有成效的人才产生体系,即在能力基础上的全国性选拔、长期培养和历练、年龄限制、定期更替、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差额选举;二是在于中国不存在西方式的宪政空窗期;三是在于从全国选拔和使用人才,增强了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合法性以及对抗外在压力的能力[39]。
(二)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研究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也随之增强。在国内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展开热烈讨论研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政要也开始研究“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近年来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虽然部分观点有所偏颇,但也不乏一定的参考意义,代表性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于它符合中国具体实际。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南非政要达里尔·斯万普尔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不仅适合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也为中国经济和民生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40]。巴基斯坦政要穆尔塔扎·贾维德·阿巴斯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在于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并很好落实了‘发展’这个宏大主题,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进步”[40]。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于其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执行的高效率上。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长远科学的战略规划使它能高效率地度过许多危机。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英国学者Nicolas Berggruen等人提出中国的制度优势在于,其决策和执行的高效率有利于控制危机的蔓延,还在于中国制度具有战略性规划的能力[41]。美国学者加德尔斯提出,带来中国崛起的制度模式的优点在于它的长远思维、规划和管理的延续性[42]。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于它的领导核心和政党制度。不少西方学者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优越性,就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例如英国记者马利德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体制是促成中国经济大繁荣的重要原因”。英国学者阿奇·布朗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的优秀特色得益于中国共产党这一成功的政党和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43]。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于它的制度能力和制度凝聚力及开放性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积极学习并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并按照本国的阶段性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的调整,使之符合本国国情,真正为本国的改革和建设服务。例如俄罗斯学者波波夫认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真正不同在于它的制度能力上,中国已经建立了富有效率的政府,由此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44]。美国学者李成认为中国成功的原因除了“有序、渐进、可控之外,更多的是它的开放和包容”[45]。
四、述评与展望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当前建设与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也要随着新情况、新特点、新矛盾的变化而不断深化并推进到新的阶段。
未来要推动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以新时代下的重大战略、重大理论、重大问题为着力点和突破方向,突出问题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升研究的实践性、前瞻性和时代性,防止研究走向书斋化,积极发现新时代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并妥善回应,为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建议;二、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既要研究制度特色和优势,又要深入挖掘成就特色和优势的深层次的原因,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制度设计及制度前瞻性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为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及完善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三、坚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加强比较研究,重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要同新时代下的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找准问题,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制度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四、紧紧围绕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科学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要求的,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会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更加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包心鉴.把握规律与坚定自信——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理论探讨,2013(3):5-9.
[3]王成礼.从制度选择到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逻辑[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5-92.
[4]万光侠,夏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的价值哲学阐释[J].理论学刊,2015(9):11-17.
[5]张博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J].理论与现代化,2013(2):14-16.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肖贵清,周昭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学理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4):169-175.
[8]秦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J].探索,2012(1):8-12.
[9]周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个问题的思考[J].思想战线,2011(37):229.
[10]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个基本问题探析[J].理论探讨,2012(2):24-26.
[11]石文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十二大以来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为分析依据[J].理论与改革,2015(4):5-9.
[12]石建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大鲜明特点[N].解放日报,2017-01-10.
[13]马福运.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6):20.
[14]邹升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2):5-8.
[15]虞崇胜.道路自决、理论自觉、制度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境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8):5-10.
[16]秦正为.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本质和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82-87.
[17]史家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实现的三维审视[J].理论学刊,2015(8):11-19
[18]高建明.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系统阐释[J].探索,2017(1):11-16.
[19]顾华祥.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若干问题探讨 [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6):100-108.
[20]朱可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支撑[J].科学社会主义,2011(5):33.
[2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
[22]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29.
[2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4]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N].人民日报,2016-01-01.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26]肖长富,吴大兵,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14-09-11.
[27]侯惠勤.五大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性进展[N].光明日报,2017-09-27.
[28]张雷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甘肃社会科学,2016(1):1-6.
[29]张雷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J].高校理论战线,2013(1):8-9.
[30]高建明.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系统阐释[J].探索,2017(1):11-16.
[31]龙兵.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6-62.
[32]刘西山.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成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23-28
[33]田培炎.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J].理论视野,2011(8):23-25.
[34]田克勤.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2013(3):4-9.
[35]闫树群,张艳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生成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41.
[36]郇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三维向度[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11):10-17.
[3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38]敬海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探索,2012(1):4-7.
[39]宋鲁郑.中国制度优势化解未来挑战[J].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36-40.
[40]中国道路越走越自信——国外议会人士赞扬中国政治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5.03.04.
[41]Nicolas Berggruen,Nathan Gardels.Intelligent Governance in the 21st Century:A Middle Way between west and East[M].London:Polity Press,2013.
[42]〔美〕加德尔斯.中美制度互动将催生新发展模式[N].参考消息,2010-01-29.
[43]张严.国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和解读范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5):15
[44]毕文胜.波波夫谈中国发展模式[J].国外理论动态,2011(1).
[45]于胜楠,窦晨.中国模式需保持包容与开放[N].国际先驱导报,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