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转型

2017-03-10平章起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群众政治思想

平章起 王 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转变体现着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适应与不适应的新特征,表达着人民群众的时代要求与国家社会发展时代任务的新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面对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需要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追求、政治生活参与、人生价值实现的新需要,理应做出转型和调整。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新要求

自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就一直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从这一矛盾转化过程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指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而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方面则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转化为更多地兼顾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集中表达,是社会存在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反映社会存在的现实。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做出转型,为顺利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一)不平衡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新要求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的全方位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发展失衡之间的矛盾;各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区域间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各方面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与社会发展供给的整体性、单一性。这一不平衡发展的矛盾表现就要求反映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做出适应全面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调整、要求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调整其相对独立性的机制,进而发挥其推动社会平衡发展的能动作用。

(二)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新要求

不平衡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在社会发展涉及内容、惠及地区、服务对象等的差异化、不均等,而“不充分发展”属于质的范畴,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则体现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能满足人民对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追求。生产力已经解放和发展到较高水平,而社会提供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带来的社会效益也与国家的民生目标不成正比。面对不充分的发展,需要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调整其工作方法、工作内容,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确定具体调整战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自1984年建立以来,无论是其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依据国内外环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教育对象等与时俱进做出具体方法、内容的调整,使其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就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科学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学科建设层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而其实践落实效果还不充分,这就要求结合不充分发展的社会矛盾做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转型。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避免简单的理论灌输,实地调查人民群众思想困惑涉及的问题、政治观念淡薄的原因、价值判断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解决,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多样化。以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基础上兼顾包容性发展的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自媒体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充分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着力点

基于以上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做出的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应向基层转移、教育对象应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注重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方式的转型。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型

新的时代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引新的时代。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等多方面转化和发展的历史判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需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出教育内容的调整。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基础,依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做出必要的调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具体教育内容的调整转型表现在:其一,进行时代主题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这一时代主题是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更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以此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以“四个自信”的逻辑关系和现实理路的分析,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其二,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分“两个阶段”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内容,进行宣传教育,以明确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规划和时间节点。以国家发展目标引领个人发展规划,将个人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以培养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继续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供精神支柱;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引导教育对象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一起来,实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准则融合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为发展方向,创造人民群众满意的精神文化产品。

(二)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向基层的转型

“宣传思想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2]基层与上层、顶层相对应,是各种社会组织中最低的一层,通常是贯彻执行层,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的组织,如党、团的支部,工会的基层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工作效果的差异性就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社会活动,应结合基层工作为基层建设提供政治方向保证与精神凝聚力。回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党历来重视把思想教育落实到基层,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政策扶持或局限于国家顶层设计和高校专门的实施领域,使其简单化为宏观的形势政策宣传、窄化的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实践活动。

教育,就其目的来说,就是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就其过程来说,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我在一所普通高中曾教过全年级最调皮的班,在管理上和教学上都有难度。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我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成长。在高考誓师会上,学生们将周杰伦《听妈妈的话》改编为《听校长的话》,围在我身边唱:听校长的话,never give up!那一年,就是这个平时很难管理的班,95%的同学考上大学,其中全校的高考第一名也在这个班。这些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就两样:爱与责任。爱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责任就是教育良知。

宣传思想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向基层转移。首先,确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增强党对基层组织的领导,强化包括“四个自信”在内的政治认同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基层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判断与道德规范的准绳,为基层群众提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组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保证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恒定性。基层思想建设总是表现出形式主义、阶段性等特征,“热衷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空喊口号、流于形式。这也使得基层组织丧失了对政治学习、思想建设的积极性。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能够使专职人员以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将先进工作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识,进而坚持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再者,发挥基层组织合力。即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将党组织负责指导原则、总体计划、组织落实等方面的工作与社会组织围绕日常生产活动、组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相结合,引导基层组织成员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形成适合社会发展与个人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向人民群众的转型

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明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尤其需要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其主要制约因素。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这就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教育实践互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了高度认同,广大群众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观念也有很大提升。但是由于专门针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少,群众认识水平与党员干部还有一些差距。因此新时代应将群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精神面貌。

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人民群众,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以及教育引导群众。首先要将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改造活动,最显著的效果是为人民群众改善物质生活提供精神动力。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战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即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任务,帮扶群众的精气神,通过宣传致富榜样先进案例,激发帮扶对象内在的精神动力,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效果。其次,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随着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表现出了新的特征,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水平逐渐提高,而政治意识淡薄。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主旋律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最后,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当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上一些人仇富、仇官等心理,日益追逐物质享受引起社会整体浮躁,缺乏信仰而迷恋于封建迷信活动等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基于此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出发点,传播勤劳致富精神、科学观念、个人良好品德等,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转型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重视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也相应要求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多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型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向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转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不是纯粹的其他别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实践教育、生活教育。

新时代实践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践教育与单纯的理论灌输教育相对,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参与者以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如组织教育对象参观革命圣地等红色文化基地、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参与民主选举等民主生活、观摩法院审判案件等社会治理过程。实践活动中的参与者通过直观的、鲜活的感受来深刻理解并主动内化先进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实践教育转型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党员干部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也取得了实效。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矛盾要求基层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持以理论教育为主线,突出以实践教育为日常引导的方式方法,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物质利益诉求、精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类型的实践活动,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群众积极参与。

生活教育,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日常生活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与实践教育的计划性、组织性、目标性等都极强的特点不同,生活教育是借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顺势而为。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的网络化,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日益增强,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收效有限,生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教育方式转型要求立足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比如:营造主旋律教育的环境氛围,运用公益广告、影视剧等视觉文化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通过同辈群体交往、家庭成员熏陶、社区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人们的相互交往之中。同时,生活教育需要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定期总结、评估,围绕教育对象的生活主题,区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进行地区间、成员间精神文化效果的总体把握与经验总结,将先进性的生活教育经验上升至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普及推广。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需要遵循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着精神动力和间接方法,其转型是否收到实效,也需要借助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价值,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标准,即这种意义的评价指标。立足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才是科学的。因此,“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感、幸福感为价值取向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一)以人民的获得感为价值取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3]。此后,“获得感”一词被频频使用。“获得感”即收到所需要的东西所带来的主观感受,它既是一种心理感受,也指社会成员的实在收获。人民的获得感就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从中取得实际的东西,无论是物质层面的,如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等,抑或是精神层面的,如精神文化产品的享用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民的获得感,即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民群众的物质追求引领方向、调节心态并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使人民群众获得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如人民群众从形势政策宣传中了解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等。这一人民获得感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何教育”“为谁教育”的问题,是判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针对性的价值标准。以此为标准,能够有效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对空”“自说自话”等现象,而积极践行宏观把握与局部着眼相统一基础上的求实原则,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计要符合人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等。如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阶段人民的获得感最直接体现在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转型过程中就要集中于这方面设计教育内容、调整教育方式,提高其针对性。

(二)以人民的满意感为价值取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用性

人民的满意感是相较于获得感的进一步提升,是在获得感基础之上的更高的精神体验,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认同和主体精神上的满足。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人民的满意感表现为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与精神生活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扮演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因此以人民的满意感来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人民群众参与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后的精神满足,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肯定性判断,即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性。

“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曾一度盛行,原因在于人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只进行政治教育,而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和排斥。“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4],这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精神上改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充实人们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们在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一精神家园的构建,就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教育,还要引领人们群众的价值取向,增进人民群众的文化信仰。这就在一个方面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中满足人民精神生活、构建人民精神家园的任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过程中不仅引导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创造动力,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如此,以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来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感,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

(三)以人民的幸福感为价值取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幸福感是建立于获得感、满意感情绪体验之上的内在的、长久的、坚定的心理状态。人民的幸福感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个人全面发展而形成的喜悦心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个人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与否的重要指标。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效果必然以人民的幸福感为衡量标准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达到目的性的双重肯定。因此,以人民的幸福感判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发挥的统一,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发展。”[5]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教育在个体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也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进取意识,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对个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个体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积极营造平等、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促进个体社会关系的发展,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样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相统一,使人民群众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过程中提升其幸福感。

综上所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存在着逻辑必然、体现着时代要求。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提出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中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感、幸福感为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将转型要求落到实处,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3]习近平.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01).

[4]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江泽民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6.

[5]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6.

猜你喜欢

群众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