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2017-03-10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企业家经济发展

刘 刚

从2006年开始,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取向①。2012年之后,国家密集出台了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双创”在内的系列国家战略。继“世界工厂之后”,如何成长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议题。

成为一个创新国家,对中国而言,不仅意味着“中国奇迹”能否得到延续,而且意味着中国能否为世界和人类的繁荣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在成为一个创新国家的过程中,中国所创造出的制度和文化会具有更强的包容性、独特性和示范价值。因而,如何成为一个创新国家?既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对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始于1979年且贯穿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全过程。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市场取向的渐进改革方式和工业化过程中持续的市场创造,都属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创新之作。

“中国奇迹”的产生源于中国掌握了工业化成功的关键秘诀,即把农村改革和工业化作为国家工业化的第一步。农村改革和工业化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在满足短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轻工业产品高强度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启动城市工业化所需的包括能源、动力、原材料和装备在内的中间产品市场需求。

在以城市为主导的工业化第二阶段,国有经济改革和外资的大规模引进在满足农村工业化创造的中间产品市场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国际市场和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2001年,日本学者率先提出中国开始成长为“世界工厂”。2005年开始,中国进入工业化的第三阶段,即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型发展阶段。

中国创新经济源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如何摆脱因外源型技术进步带来的“低端锁定”②,成为政府和产业界制定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直接动力来源。

制约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技术来源的外源型,即中国制造的技术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成熟产品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二是服务业滞后,包括专业批发市场和小批发市场在内的零售业、物流及供应链体系和研发设计产业严重滞后于制造业升级的需求;三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在创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创新系统失灵;四是政府政策的取向是优化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而不是构建创新创业环境。

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升级中存在的四个方面制约因素几乎同时被突破。

首先,以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活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内生型技术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来源。深圳手机产业的创新发展是一个范例,充分利用包括安卓和3G技术进步带来的窗口期,依赖创新型创业活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深圳手机产业打破了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和产业双重垄断,形成了从模仿创新到开放创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和生产组织模式。

其次,为了突破传统零售批发和供应链系统对制造业升级的制约,以阿里巴巴为代表,新兴互联网企业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零售和供应链服务,推动了中国电子商务经济体的爆发式增长。以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新型商业生态系统的出现,不仅引发了零售业革命和供应链体系变革,而且开始向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持续渗透。

再次,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和新型混合组织的发展,逐渐消除了创新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创新系统的系统失灵现象。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不仅表现为创新型创业活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表现为创业型科研院所和“创客”群体的涌现。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及其互动中形成的新规则,正在改变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制度结构。

最后,以2005年无锡市制定和实施“530”计划为标志,构建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政府政策的新取向。创新生态系统,尤其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构建创新创业环境的重心。为了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促进新知识的创造及其商业化,政府在培育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角色是集聚创新资源和有效地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知识重组。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历经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的创新经济初现端倪。对新经济基本形态和特征的认识,是制定新的创新国家建设思路和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正在努力塑造的经济形态是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新经济是以第二次信息科技产业革命为基础,以数据为关键投入要素的新兴经济形态。新经济不仅包括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而且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的融合和渗透中所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和新模式。

正在我国兴起的新经济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是第一次信息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结果,以IT产业为主导。而当前的新经济则是第二次信息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的,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为主导。同时,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持续融合构成了新经济发展和演化的主导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在线”已经成为区分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的基本标准。

新经济是以第二次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适应消费结构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经济现象。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者是创新创业活动,“双创”是新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新经济属于实体经济,即新实体经济。尽管有些企业家和学者存在着互联网经济属于虚拟经济的认识,但是总体看,互联网经济不是虚拟经济,而是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实体经济。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向实体经济的持续渗透,在变革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新经济发展将持续带来包括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流通方式、制造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内的一系列新变革。

长期以来,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我们更多地依赖对传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逻辑的理论认识。可以说,工业化思维仍然在影响和制约着当前经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对新经济的科学认识,将促使我们打破固有思维,重新思考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进而制定有效的策略。

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国家建设战略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走过的路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体制机制上都需要展开新一轮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转型发展的开始阶段,需要解放思想,凝聚社会共识。

首先,比较优势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主要来源,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痛点”和瓶颈地带的“双创”活动产生的竞争优势,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新来源。在动力机制转换期,不要再奢望短期内依靠比较优势招商引资就能实现经济触底反弹,因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的创新创业活动,需要一个孵化和加速的过程。创新创业中新知识的创造和商业化不仅难以弯道超车,而且充满不确定性。

诸多困扰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痛点”和瓶颈则成为创新创业的诱因。例如,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医疗健康、人口老龄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环境污染、大城市病甚至南海问题,都是引发创新创业的重点领域。通过激发企业家精神完成对诸多“痛点”和瓶颈问题的解决,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其次,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的微观基础是普遍激发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和良性运行的创新创业风险社会分担机制。对于一个创新经济和创业社会而言,企业家精神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企业家精神主要指以新知识的创造及其商业化为导向的创业活动,而广义的企业家精神则泛指一切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活动,例如,政府的改革创新行为。

作为创新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家精神主要指狭义的企业家精神,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精神表现出新的特征,即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不同领域企业家精神互动融合涌现出的协同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象。

在创新创业多元化主体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群体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所富有的梦想和想象力是创新的重要起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讲,所谓的专家都是过去知识的积累者,而对于涉及未来发展的新知识而言,没有专家,只有新知识的创造者和学习者。在接受和创造新知识方面,尤其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年轻人具有天然优势。

当然,对于大学生创业社会各界观点不一。有的观点认为,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资源和管理能力,创业失败可能是常态,甚至会给他们带来终生的消极影响。然而在以新知识的创造及其商业化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活动领域中,这种认识是消极的。因为,对于涉及经济和社会“痛点”问题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专家同样缺乏知识和经验,需要的是积极的探索精神、容错机制和宽松氛围。

建立创新创业风险的社会分担机制,是激发全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制度安排。创新创业是需要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活动,然而成功的创业又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因此让创业者个人承担创业的风险,不符合创新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风险的社会分担机制,才能使更多的创新创业活动涌现出来。

再次,在创新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帮助和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政府的角色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人力资本,优化研发、税法和监管环境,以及分担风险,强调私人部门才是推进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为了实现协同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政府做的是提供包括物理空间在内的基础设施,而不是替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在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变中,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呈现出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其中,“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台集聚服务资源和技术资源,服务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创业者。在创新经济条件下,平台不仅指包括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内的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混合组织,而且指网络平台企业。例如,随着阿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扩散,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关键平台,是杭州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节点。培育和引进创新平台,尤其是网络平台,加快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最后,加快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国家的未来在于年轻人,而年轻人的未来在于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新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创造知识和未来的能力。大学不能仅仅从事教学活动,而且要培养企业家精神,成为创业活动的策源地。

结束语

2016年5月在本·古里安大学参加第三届创新创业会议时,作者聆听到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的演讲。在演讲中,佩雷斯指出,中国和以色列的共同之处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而创新则是改变贫困和落后的根本途径。

十年间,中国建设创新国家的实践印证了佩雷斯的观点。把发展创新经济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取向,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内涵。因为,创新不仅是一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根本驱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伴随创新经济发展而沉淀的创新能力、制度结构和文化形态才是国家软硬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真正依托。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经济新形态,创新经济是高度开放的,所创造的制度和文化同样是有活力的、开放的和包容性的。成为一个创新国家,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承诺,是中国故事的精彩华章。

注释

①2006年1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科学和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

②“低端锁定”是指因为过度依赖外源型技术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企业仅仅处于低附加值产业或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而无法摆脱的现象。

猜你喜欢

企业家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