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征
2017-03-10杨桂华
杨桂华
党的十九大确定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党的思想理论的又一次新飞跃。从理论形态上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成为一次新的飞跃,有其特有的理论内涵,具有如下理论特征。
一、坚持文化阶级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内容,它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克服了以往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克服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把文化的阶级性和民族性统一起来。20世纪初自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思想解放运动以来,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封建性和阶级性的一面,忽略了它的民族性一面。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夸大了一点,至“文化大革命”达到顶峰,破“四旧”、“批林批孔”,不仅毁坏了文物,更为严重的是损毁了中国文化的文脉,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断裂和失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认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把文化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厚,思想资源更加丰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更有特色。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新飞跃的一个显著特征。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统一,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年历史。在思想、制度、器物各个方面对人类文化进步有着重大的贡献。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中,中国占了173项,中科院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其中科学发现与创造类包括干支、十进位值制与算筹记数、小孔成像、经脉学说、勾股容圆、天象记录、潮汐表、线性方程组及解法等;技术发明类包括水稻栽培、含酒精饮品的酿造、养蚕、温室栽培、青铜弩机、马镫、地动仪、火箭、人痘接种术等;工程成就类包括曾侯乙编钟、都江堰、长城、安济桥、应县木塔等。这些辉煌成就,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是人类文明宝库中永远的珍藏。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统一,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欧洲时和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对我们的污蔑。信仰载体不只是宗教,也有哲学,其实哲学是更为重要的形式。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形成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和根据,更是我们信奉的人生哲学,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行,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信念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血液,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的黏合剂。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无论对器物、制度,还是思想文化的成果,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重大问题。
二、坚持“摸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统一,整体推进我国深化改革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彰显了治国理政的唯物辩证法,形成了有效管用的科学方法论,为各个具体领域的实践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现实方案,具有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顾历史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明白我们改革的足迹,我们前进的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左”倾错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航程。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积重难返的众多问题,怎么改、向哪里走,是当时最大的问题。对此,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不论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同时指出,改革开放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年,人们就是凭借这个标准开启了各个领域的改革探索。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位;220种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们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很多缺憾,例如,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对环境保护不够;对社会领域的改革关注不够;对人本身关注得不够;特别是在“摸石头过河”过程中,各个领域改革还有不相协调的问题;等等。
面对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论,引导全党学习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涵盖了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方面,从总体上制定了我国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深度,展现了党治国理政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形成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按照系统的本性分析事物和处理问题就是科学的方法论。
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的统一,有助于我们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全局,处理好各个重点环节的复杂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改革开放系统的整体性:“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胸中有全局,心中有定力,从大局整体出发,才能推进局部的改革。他多次强调,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有的人把改革开放定义为向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这是偷换概念,曲解我们的改革。我们的方向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苏联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的方向性是多么重要和正确。
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的统一,有助于我们把握系统的层次性,调动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改革的活力和凝聚力。其一,从整个社会而言,“宏观、微观、社会政府是一个有机整体,宏观政策要稳定,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要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其二,对某个领域如行政体制改革而言,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推进机构改革,要处理好大和小、收和放、政府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其三,在微观层面,在实际操作中,在涉及到人员利益时,对不同地方、领域、阶层、方面,要找出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在推动改革制定措施时,“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从而保证各个利益群体各得其所,实现社会和谐。
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的统一,有助于我们把握好改革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确定正确的战略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改革时多次论及系统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从事物运动的角度论证了改革的历史性。他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在地方调研和指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起草时,多次强调,要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渐进式改革,是积小胜为大胜。突破性改革,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守住底线,突出重点。他多次提出,要认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这些论述既激发了我们续写党的光荣历史的自豪,又提升了我们“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
这一科学的方法论揭示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改革的整体性和辩证性,使我们党对于改革的指导建立在牢固的唯物辩证法基石之上。
三、坚持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以科学理性引领价值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人类有目的的物质活动,一方面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求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两种关系,前者是事实关系,后者是价值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前者是物种的尺度,后者是人的尺度,是人独有的尺度。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和意义,是以主体为尺度的主客统一的状态。不同主体具有的不同需要,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需要也有不同。这样,同一事物对不同主体便具有不同的价值。可见,价值具有主体性,是具体的、相对的,反映价值关系的价值观也具有同样的性质。这样,人们在进行认识时就会出现科学评价和价值评价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价值理性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就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里所表达的价值取向,不仅与以往的一切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根本不同,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鲜活运用和具体实践。我们所追求的是富裕生活和社会公平,其受益主体不是少数人的,是社会大多数乃至惠及每一个人的。既包含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要的满足,这后一点,更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需要,人民需要的时代性决定了党价值取向内容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讲,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包含着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价值取向的新内容,由此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旺盛的生命力。
历史告诉我们,价值理性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切改革都要考虑现实的条件,对人民的承诺理性化,实事求是,逐步深化改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确地处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是我国当前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的探索中,我们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速度,期望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价值追求超越了现实的物质条件,脱离了现实的可能性,没有科学理性束缚的奔马肆意妄为,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纠正了以往的错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我们骄傲自豪的同时,又出现了夜郎自大、权力任性的倾向,这是需要特别警惕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就是要防止急躁冒进,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稳步推进我国的各领域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推进创新驱动,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达到经济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辩证统一。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不忘发展的目的,始终关注人民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在具体的生活中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样我们就能实现科学发展与价值追求的辩证统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针对一些地方破坏自然、污染环境、威胁人们生存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类的生存价值放在首位,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观念,最近在调研时多次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鲜明地提出,要走资源、人口、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根本目标是环境宜居,人民健康,生活美好。
科学认知与价值追求一直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两个维度,它们相互交织,彼此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大问题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哲学思维,精准地把握了两者的关系,使我们能够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实现人民的利益,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