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视角下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分析

2017-03-10王玉东

关键词:子女内涵家庭

王玉东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和谐社会视角下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分析

王玉东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在当代,传统孝道逐渐式微,存在许多与传统孝道相冲突的观念。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需要深刻理解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充分发挥传统孝道的积极作用,在上慈下孝的氛围中,塑造良好的家庭内部伦理道德,培育和谐的代际关系,强化家庭内生动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传统孝道;和谐社会;观念冲突;现实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情感和血缘亲情。“百善孝为先”,纵观人类文明史,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孝文化在文明建构中的地位。我们总能在媒体上看见一些子女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抛弃的报道。这不仅反映了养老矛盾的尖锐,也反映出传统孝道思想在人们思维中逐渐弱化。

一、传统孝道概述

孝道是我们的民族特质,渗入我们的骨头和灵魂之中不可分离。随着历史发展孝道内容不断丰富和延伸。

(一)“亲亲”是孝道的基本内涵

《诗·小雅·伐木序》中说:“亲亲以睦友,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孔颖达:“既能内亲其亲以使和睦,又能外友其贤而不弃,不遗忘久故之恩旧而燕乐之。”[1]这里“亲亲”即指和亲属之间的相互关爱的情感,这种情感产生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谁,一夫一妻或者一夫多妻的两性婚姻制度逐渐形成直接导致注重血缘关系的单个家庭单位开始形成。家庭组织形成,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成为孝文化最基本的内涵。

(二)善事父母是孝道基本内容

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对孝道内涵表述较为完善的是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论语中对孝道做了五个方面的阐述。首先,满足父母双亲的物质需求,特别是衣食住行方面。其次,尊敬父母双亲,孔子将尊敬与否是这样比较的:“至于犬马,皆有能养”,[2]就是说如果对待父母单单只是赡养他们,这和养牛羊有什么区别呢。第三,人子女应该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不应该把负面情绪带到父母面前。“服侍父母,赡养父母是比较容易的,而坚持不把自己的糟糕情绪带给父母就比较难了。”[3]第四,当父母犯错误时作为子女的应该婉言相劝,如若父母不采纳也不应该严词以对恶言相向。最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养父母与孝敬父母二者合一才是真正的尽孝。

(三)孝道内涵不断丰富

时代更替,孝道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和延伸。它不仅强调孝养和孝敬,而且还做了相当的补充。首先,爱惜自己。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4]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尽孝的表现,毕竟自己的身体来自于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家族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也是行孝的重要内容。其次,光宗耀祖。作为后辈应该时时刻刻努力进取,完善自身提高能力,有所作为进而光耀门楣,为父母带来好的名声也是判断是否孝顺的标准。最后,事君。“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封建时代的至孝便是“移孝作忠”,这也是历代统治者为何从来都是推崇孝道并亲身示范以孝治国的原因之所在。[5]封建社会将孝道延伸到君王,要求百姓臣民不仅应事亲也要求事君,为君王治国理政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为国尽忠乃是大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6]可见封建社会选官方面对于孝道有很大的考量。孝文化的内涵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适应新时期,充分发挥孝道的现实价值。

二、传统孝道与现代观念的冲突

当代孝道的内涵和传统孝道相比有很大的进步,更能符合社会的需要,但是传统孝道观念仍被很多人坚持,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冲突。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与现行生育政策的矛盾

生育和继承问题历来备受重视,在孝的内涵中有无子嗣仍然受到极大关注。“有后为孝”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毋庸置疑的,而事实上这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社会病。例如,贫穷、纳妾、重男轻女。“无后为大”中的“后”在传统意义上只是指男性,在古代如果生的是女孩儿这和无后是一样的,因此,许多家庭为了生育男孩延续香火而不停地生,直接导致了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不堪重负,而且由于子女众多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导致整个人口素质下降。这些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根据人口具体问题我们政府从当初为了控制人口的疯长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现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实施“二孩政策”。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男女平等”,重男轻女的现象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得到一些改善,但在少数地区和少数人的观念中仍然存在。我们必须懂得生男生女不是衡量孝与不孝的标准,孝与不孝的实质在于子女是否尊敬父母赡养父母,而不是孝顺的人是儿子还是女儿。所以我们一直说的“养儿防老”的说法应该改变了,女儿同样可以让我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二)“观世界”与“父母在,不远游”的矛盾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大多数人都不会墨守成规。人们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向往走向世界。正如在上世纪末的二十年里一样,那代年轻人掀起了一股出国热。信息时代产生一种新的表达孝道的方式即是“电话尽孝”“视频尽孝”,但父母更需要面对面的陪伴和感情交流。常回家看看才是真孝,语言永远代替不了行动,这是父母的期许,是孝道的本质要求。这是其中一个方面。其二,我们还应该继承传统孝道的合理内涵,比如“游必有方”的原则。即子女远行的前提是必须告知父母,宋代思想家司马光就曾这样说:“为人亲者无一念而忘其子,故有倚门倚间之望;为人子者无一念而忘其亲,故有出告反面之礼。”[7]

(三)对“身后事”态度的矛盾

中国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说法,生者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人死也必须保全遗体。乐正子春因为腿受伤了所以不敢外出,整天都在思考孝与不孝。《中庸》中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8]在自己去世后让那些还有用的身体器官去发挥其余热,另一种层面上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得到延续了,也就是说父母给予的生命也获得了延续,这不也是孝吗。而且把器官捐赠去做科研,意义会更大。当然,捐赠器官而引起的社会各界的争议在西方同样存在。中国自古就有“入土为安”的说法,因为古人认为人死不过是躯壳的消失,灵魂永存。生喜,死亦喜,因此自古有红白喜事之说。“慎终追远”这原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修坟、祭奠铺张浪费,占用后人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相悖。倡导火葬,不是要我们放弃中国人祭祖的传统美德,孝作为好的美德将会被永久传承下去。

三、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

孝道作为我国社会人伦道德的重要基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孝道的社会伦理价值

根据大数据显示,如今全球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大趋势。特别是我国,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将超过百分之七,到二零二五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居世界之首。[9]数据显示在我国不仅老年人口的总数大,而且增长速度也比其他国家要快得多,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也相应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社会养老事业相比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比较低。青年的社会压力日益沉重,特别是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这类群体,他们必须承担赡养四个老人和子女的责任,这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但是,无论我们要承担面临多大的压力,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顺老人的美德必须得到继承和传承下去。从历史来看,无论哪个朝代、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孝”中找到符合自己的内涵,特别是“孝养父母”这个最基本的内涵传承了千年,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当代社会中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继承创新传统孝道,星火相传,实现孝道的社会伦理价值,促进社会健康向前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二)孝道的社会道德价值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传统的家庭美德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道德教育环境必定会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以此在社会上与他人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扶持的和谐人际关系,还能自觉地根据法律法规以及道德信念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在道德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一般来说,从小出生在一个尊重长辈孝顺老人的道德之家的孩子,到了社会上也都会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道德公民。一个具备良好伦理道德素质的人无论身处哪个工作岗位,都会自然地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我们要知道中国梦中强调的家风的培养和家庭道德的培养与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相通的,要想从根本上净化当前的社会风气,就必须从基层家庭入手,从源头入手。弘扬传统孝道培养良好的家风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净化社会道德风气。传统孝道中很多的内容,对身处现代的我们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具有现实价值。所以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从孝道建设这个起点着手,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

(三)孝道的和谐家庭建设示范价值

要维持社会和谐稳定首要前提是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10]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成员的幸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与否。现在的青年普遍存在“啃老”的现象,无节制地向父母索取,甚至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媒体上见到虐待老人的案件。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不愿意负担起给家里老人养老送终的义务,导致很多老人无家可归,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女告上法庭以寻求法律的帮助。当代中国正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传统孝文化在这方面也可以起到巨大作用。

首先,孝文化是家庭和谐的“润滑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这几种类型。要想在这些关系中形成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又不能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独立性,因此每个成员都必须懂得“亲亲”之情。夫妻二人在家庭中的的位置是平等的,尊重对方选择,相互付出,以和为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上慈下孝”。慈,就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为人父母教养儿女应该是无私的并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教育子女儿女。[11]“孝”一是要求在物质方面子女应该赡养老人。二是尊重老人的选择和主观意愿。兄弟姐妹之间理应相互携持,切忌明争暗斗,应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进步。

其次,平等是和谐的基础。传统的孝道中上慈下孝事实上是不平等的。晚辈需无条件遵从长辈的意见,这个意义上的爱很难让一个人真正学会如何去爱其他人。当代所推崇的孝道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平等,不仅在社会上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在家庭中同样要平等。父母对子女的爱也需要尊重子女个体性,尊重儿女的正确的选择,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反对各种以爱的名义包办,完全不征求子女自己的看法,事实上这种爱就成了一种自私了。当代孝道更强调的是一种单纯的感情关系,它追求感情双方平等的交流,父母尊重子女子女也理解父母,没有强制和包办。我们提倡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既是父母又是朋友,因此,子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上发自肺腑的。

最后,孝文化对于孩子合作精神的塑造。这是现代社会一直强调和追求的东西。合作精神首先强调的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别人配合,一起完成某项任务并且付出自己的努力的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家庭的成长环境是影响其性格与能力的关键因素。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成了一个家庭的核心,所有人都围绕他转,他没有兄弟姐妹,这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合作精神,因为从小就没人和他们分享父母的宠爱,也就不会觉得这份爱的珍贵,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导致孩子成为别人眼中“自私”、“霸道”的孩子,还有可能成为一个不孝之人。当代孝道教育要求父母不能过分“溺爱”子女,正确地表达对子女的爱,主动培养子女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这对他以后的成功至关重要。

孝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对中华民族德性和社会意识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离不开孝道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它在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远 扬)

[1] 龚嘉镇.华夏民族的姓氏及其文化影响[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7.

[2] 杨志刚,史少博.《孝经·开宗明义章》义理刍议[J].北方论丛,2011(2):100-102.

[3] 晋文.论经学与汉代忠孝观的整合[J].江海学刊,2001(5):124-127.

[4] 阮绵. 《五种遗规》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5] 王岳川. 孝结构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以《大学》《中庸》为中心的文化阐释[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8.

[6] 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5):15-19.

[7] 黄雁玲.家庭伦理学视域中的孔子之“孝”[J].理论导刊,2009(2):38-40.

[8] 杨宗元.以孝治天下[J].中国社会导刊,2007(02X): 20-21.

[9] 周新新.杭州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2):142-144.

[10] 文小才.论小农意识与新农村建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23-26.

[11] 杨振华.论孝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价值[J].运城学院学报,2009(3):66-68.

D648

A

1671-5454(2017)04-0094-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25

2017-04-25

王玉东(1995-),男,重庆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子女内涵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挖掘习题的内涵
恋练有词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