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融合与传承

2017-03-10徐玉兰

关键词:润腔洗菜花鼓戏

徐玉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融合与传承

徐玉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湖南花鼓戏与湖南民歌都是在湖南传统音乐基础上诞生的。湖南花鼓戏与民歌的融合主要体现在音乐语言、润腔技巧、发声技巧上。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创新,应坚持理论引领,丰富文化底蕴;坚持品牌引领,培育文化特色;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力求推陈出新;坚持政策扶持引领,加大资金保障;坚持工匠精神引领,打造人才队伍。

民歌;花鼓戏;传承;创新

湖南花鼓戏与民歌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花鼓戏与湖南民歌都是在湖南传统音乐基础上诞生的,花鼓戏的演唱有很多值得民歌学习的地方。民歌演唱者借鉴花鼓戏的演唱结合,根据歌曲的内容,带着感情和表演来演唱,能够充分展现歌曲的意图。花鼓戏的发声方法也值得学习与借鉴,其中美声唱法技巧的运用就解决了民歌的发声、气息等很多问题。因此,研究湖南花鼓戏与民歌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对二者的共同创新与传承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湖南花鼓戏与民歌的融合

民间歌舞音乐大多源自民歌,花鼓戏等戏曲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彼此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湖南花鼓戏与民歌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语言的融合

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风格基本一致,大部分传统民歌中都有花鼓戏的成分。例如望城县民歌《洗菜心》,花鼓戏味道浓郁,内容诙谐幽默,旋律优美,贴近生活,是民歌与花鼓戏的结合体。

《洗菜心》属于 “湘羽”调式,整首曲子由“61356”几个音构成,以“羽”为主音,属于单一调式,就是以一种调式贯穿于整个曲目之中。全曲分三个段落,每一段都是两句加第二句的变化重复。如第一段分为“奴在绣房中,绣哇花绫哪”“忽听得妈妈娘,叫奴一声,她叫妹子洗菜心哪”两句,变化重复“嗦得衣子啷当,啷得儿嗦,她叫妹子洗菜心哪”;第二段“小妹子下河洗菜心”“ 丢落一只戒箍子,一钱八九分,跌得奴家好赤金哪”两句,变化重复“嗦得衣子啷当,啷得儿嗦,跌得奴家好伤心哪”;第三段“哪一位也,年少的哥哥喂捡了奴的戒箍子呀”“ 许他的烧酒有大半斤,还有瓜子和落花生哪”,变化重复“嗦得衣子啷当,啷得儿嗦,小妹子与他结为婚哪”。这里大部分是将长沙地方语言与民间音乐相结合,音乐素材简练集中,旋律欢快,从曲子的前奏部分开始,就可以判断《洗菜心》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湖南特色,将湖南花鼓戏与民歌风格完美融合在一起。

(二)润腔技巧的融合

润腔主要是通过运用各种装饰音、力度、强与弱等因素的变化,对唱腔的基本旋律进行修饰与润色。湖南花鼓戏装饰音润腔技巧有触电腔、花舌腔、下滑腔、上滑腔、牙刷音等18种。其在民歌中的润腔传承,除了装饰音润腔,还有拖腔、哭腔、甩腔、顿腔等润腔技巧。将花鼓戏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以及优美的眼神、手势、身段、情绪等一系列舞台表演技巧,运用到民歌演唱中,使民歌演唱与动作、表情融为一体,能增强民族声乐作品的感染力,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演效果。

仍以湖南民歌《洗菜心》为例,这首曲子别具风格,主要体现了以下润腔方法:

一是上、下滑音的交替使用。滑音是花鼓戏唱腔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润腔手段,其作用是达到“腔圆”的效果,突出旋律的活跃感与优美的线条。正确的上、下滑音指的并不是声音的上下滑动,而是气息在声带闭合适度情况下的快速上甩、下滑,无论气息是上甩还是下滑,声音位置都在哼鸣点上。唱上滑音时气息迅速上甩,在上甩的一刹那嗓子放松拿住气,在“吸着唱”的状态下借助小腹的丹田处把气稳住,口盖在微笑中抬起,声音随气息往上甩;与之相反,唱下滑音时,气息迅速下沉,声音守住哼鸣位置,贴着胸腔顺着气息往下滑。如“奴在绣房中”“绣花绫”,“在”与“花”是上滑音,“中”和“绫”则是下滑音。“忽听得妈妈娘叫奴一声,她叫妹子洗菜心哪”中的“一”与“声”、“菜”与“心”,也是上、下滑音交替使用。整个曲子几乎每一句都使用了甩上去滑下来的上、下滑音,妙趣横生,富于动感。

二是花舌音的运用。《洗菜心》中另一个重要的润腔技巧是打花舌。不同于别的地方民歌中的打花舌,湖南地区的打花舌是收尾时使用上滑音,使歌曲变得更加风趣、活泼。《洗菜心》中每一段都使用“嗦得衣子啷当,啷得儿嗦”花舌音结尾。

三是颤音的运用。颤音是演唱时主音与上方的助音快速交替的装饰音。颤音的运用起强调作用,使这个音发生变化的同时加入情绪,让音乐听起来更具活泼可爱的跳跃感。在《洗菜心》中,“奴在绣房中”的“中”,“妈妈娘叫奴一声”的“声”,“一钱八九分”的“分”,“哪一位年少的哥哥”的“位”,“许他的烧酒有大半斤”的“斤”等,都使用了颤音。

四是衬腔的运用。《洗菜心》中运用了大量的衬腔衬词,如“哪”“啊”“嗦得衣子啷当,啷得儿嗦”等,使得音乐更加圆润生动。

(三)发声技巧的融合

花鼓戏的发声方法采用传统民歌的发声方法,多使用本嗓即真声演唱,所以很容易出现挤、卡、捏、紧等现象,转换不自由,高音上去下不来,嗓子疲劳不耐唱。虽然也要求气息连贯,位置统一,音色明亮,声音咬字自然质朴,但相对于民族歌曲,花鼓戏更趋向于“原生态”唱法,更趋于本土化,咬字相对扁些,声音更靠前,口腔声音相对多些。民歌的演唱主要讲究声音、气息的通畅以及歌唱管道的保持与打开,真声相对较少,属于混声歌唱,声音要求有竖立垂直之感,不一味追求亮。现在的民族声乐艺术,借鉴了西洋发声方法的科学之处,更多的是在气息支持上使用真假混合声,避免过多用真声即大本嗓,跳音轻巧,位置集中,高中低三个声区之间自如转换。总的来说,花鼓戏和民歌的发声技巧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使用假声,都要求哼鸣点、高位置、统一位置,气息支持深且连贯。

二、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创新

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融入花鼓戏等戏曲元素,进行加工再创作,这就是一种传承与创新。民歌只有根植于广大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与生活紧密相联,才能更受群众喜爱。

(一)坚持理论引领,丰富文化底蕴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湖南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写照,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和深入挖掘,有利于更清楚地认识湖南的过去,特别是其深厚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坚持品牌引领,培育文化特色

湖南花鼓戏是民间音乐发展的产物,是世代湖南人民集体创作而成的。湖南民歌《洗菜心》《采槟榔》《浏阳河》等“名歌”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是湖湘文化的历史选择,是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典型的传承与创新示范。李谷一、张也、雷佳、王丽达等歌唱家都是从学习花鼓戏开始的,再转学民族唱法。她们都有着深厚的花鼓戏演唱基础,她们的蜕变与成功转型,充分说明湖南花鼓戏和民族唱法及美声唱法可以很好地融合与传承。

(三)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力求推陈出新

“十三五”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创新,一要将花鼓戏的润腔技巧融入民歌演唱中,为旋律注入花鼓戏特色音,进行润色和修饰;二是要将花鼓戏的舞台表演、情绪、表情、动作融入民歌演唱,提升舞台表演效果,使民歌演唱与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增强作品感染力与舞台表现力;再者,要适当借鉴花鼓戏服饰的多样性,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承与创新。花鼓戏与民歌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创新,有助于湖湘音乐特色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四)坚持政策扶持引领,加大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和扶持作用,将解决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传承与创新中的保障之忧。各级政府不仅要从精神上给予支持,还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大更广更多的扶持,要把花鼓戏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个文化事业、一项研究课题给予重点扶持,帮助解决部分活动经费,给专业表演团体或业余演职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工作环境、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上,要发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族艺术,亮出民族名片,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

(五)坚持工匠精神引领,打造人才队伍

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大声疾呼工匠精神,引发社会关注。人才事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发展同样需要工匠精神。笔者发现,从表演与传承人的现状和传承的生态环境看,湖南花鼓戏在民歌的传承中依然存在专业表演人才流失断层、创作人员缺乏、管理模式滞后、戏曲内容陈旧、传承方式落后、设备陈旧、资金短缺等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护好传承人,包括戏曲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研究人才等,特别是对那些身怀绝技、具有特殊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要予以特殊保护,对那些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应予以培养。要把有卓越成就的老演员、中年演员、青年演员进行整合,形成戏曲传承团队,并设法让这个团队更具凝聚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振兴和发展湖南花鼓戏的关键因素,也是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的有力保障,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总体来看,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创新要从营造一个良好的“整体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做好保护传承工作,让湖南民歌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成为真正的“活文化”;同时要从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入手,不断注入新鲜的音乐元素,使其成为现实的“新文化”,使音乐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为湖湘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 陶新艳)

J607

A

1671-5454(2017)04-0068-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18

2017-05-25

徐玉兰(197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

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创新”(编号:16YJ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润腔洗菜花鼓戏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润腔文献综述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帮妈妈洗菜
凌溪
盐水洗菜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