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成功因素及发展之路
2017-03-10刘旭东
刘旭东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成功因素及发展之路
刘旭东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草根文化与电视选秀的结合成功吸引了观众。但大量模仿、缺乏创意的同质化节目的出现,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音乐类选秀节目应坚持创新,完善选秀机制,在“绿色收视率”的指引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音乐类选秀节目;创新;发展
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起源是1984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CCTV青年歌手大赛奖》。2002年,美国FOX公司买下英国选秀节目鼻祖《流行偶像》,加以适当改编,打造出一档全新的音乐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这个节目开播之后大获成功。2005年,湖南卫视以《美国偶像》为原型,推出一档大型音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并获得巨大的成功。[1]从此以后,我国选秀节目进入白热化时期,各种形式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但扎堆的选秀节目很快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定,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逐渐走向平淡。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一经播出就引起关注,第二期收视率达到2.8,第三期的收视率更是以3.093成为全国收视之王。[2]《中国好声音》的一炮而红为低迷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市场注入新鲜血液。随后,《中国好歌曲》、《最美和声》、《中国最强音》等音乐选秀节目的推出,让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再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一、音乐类选秀节目成功的因素
在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的过程中,其大获成功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目形式
首先是参赛条件低。在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出身、学历和长相等都不是问题。你只要报名,就有机会站上梦想的舞台。这样的参赛条件绝对是颠覆传统的。音乐类选秀节目降低选手门槛可以很好地调动观众参与。其次,音乐类选秀节目以娱乐休闲为主旨,讲求“人人参与”,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这是观众喜欢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原因,也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体现。第三是新颖的比赛规则。音乐类选秀节目对选手的表现没有制定专业的打分细则,对选手的评判来自专业评委、大众评审和场外短信投票等,充分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
(二)节目营销
音乐类选秀节目用新颖的节目形式成功吸引了观众,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收视率居高不下。高收视率自然引起广告商的关注,随着广告商对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看重,高额广告费和节目背后的巨大市场为这类节目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超级女声》2005年仅冠名费就高达800万人民币,到了2006年,同样是蒙牛冠名《超级女声》,但冠名费已达到2000万人民币。根据湖南卫视公布的《超级女声》广告价格表,2005年《超级女声》广告收入3000万人民币,2006年高达7000万人民币,去掉广告代理费用(约40%),仅两年,湖南卫视获利6000万。除了广告,2014年《超级女声》短信收入高达1300万元,2005年短信总收入约3000万元,2006年短信投票总数量近1亿元,收入近2000万元。[3]
节目的成功和制作方的营销是分不开的。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营销是立体式的,涉及电视、报纸、网络、手机,包括路牌、超市商品等渠道,无所不用的宣传手段让观众“无处可逃”,凝聚了极高的知名度。名人效应也很重要,以《中国好歌曲》为例,刘欢、杨坤、周华健、蔡健雅等人组成的导师团队吸引了观众,也吸引了选手。在业内享有盛誉的音乐人,不仅增强了节目的权威性,更赢得了观众和选手的信任。音乐类选秀节目还通过新媒体这个渠道,设定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让不同立场的网友畅所欲言。这不仅是和观众的互动,更是充满“阴谋”的营销手段。
(三)对参赛选手的“身份”赋予
音乐类选秀节目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给予选手的身份有着较高的含金量。例如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的《中国最强音》,节目主打零门槛参与,不限年龄和性别,只要坚持梦想、热爱音乐,无论个人或者组合、知名歌手或者草根歌手都可以参与。在这里,导师其实就是一种身份的赋予,选手的实力一旦得到这些专业人士或者说是“圈内人”的肯定,意味着他们朝歌手的梦想迈进了一大步。平民娱乐才是关键,这也是音乐类选秀节目火爆的关键原因。
二、音乐类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到现在,我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超级女声》的火爆在一方面确实证实了观众对这类节目的热情,但之后的跟风和泛滥,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①钢筋托梁规格:采用Ф16 mm的钢筋双筋焊接而成,宽度80 mm,长度分别为3 800 mm和2 900 mm,在安装锚杆的位置处焊上两段纵筋。
(一)内容雷同,缺乏创新
《超级女声》的热播让各大电视台在激烈的竞争中看到了出路,争相模仿。在选秀节目的鼎盛时期2006年,各类选秀节目多达200多个,其中50多个是在各大省台甚至央视播出。这些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不能说没有差别,但本质上没有变化。当这些节目充斥荧屏,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新鲜感一过,节目收视率下降就成了必然。
到了2007年,很多电视台几乎同时推出一档档以男生为主的选秀节目,男生选秀风潮兴起。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从国外引进的新型选秀节目悄然走红,重新引起观众注意。
(二)公信力下降
随着多个音乐类选秀节目爆出合约纠纷、暗箱操作、绯闻炒作等负面新闻,节目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尤其是当评委的公平、公正受到质疑,选拔结果自然饱受争议。在一些质疑声中,甚至有人批评音乐类选秀节目比拼的不再是声音和唱功,而是人气和背景。谁的支持者多,谁能为节目创造利益,节目组就会捧他。选秀节目既然是选拔和比赛,那么观众必然会看重公平性,这也关系到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自身形象。
(三)广告投放过度
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热潮少不了广告的推波助澜。除了节目中插入的硬广外,还有以各类形式出现的冠名商和赞助商。例如《中国好声音》的主持人华少就客串了一把“卖凉茶的”,并且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念完所有广告,练就出相声演员都比不上的语速。一档成功的节目固然需要资金的保障,但过多的广告不仅影响节目质量,更容易让观众产生逆反情绪,对选秀节目的社会声誉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音乐类选秀节目在广告投放比例上必须有所考虑。
三、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之路
音乐类选秀节目要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坚持创新
电视节目的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和形态创新。理论创新是指思想观念的创新和思维方式的创新。[4]音乐类选秀节目创新的根本要素就是理念,只有以先进的思想作为支撑,其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远。2015年,江苏卫视推出一档全新节目——《蒙面歌王》。这档节目中的所有参赛者都带着严实的面具,面具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观众耳熟能详的大牌歌手。在这样一个舞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为能力才最重要。这种模式让观众耳目一新,随着节目的不断发展,不仅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且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内容创新是指节目与生活相结合,为节目注入新鲜素材,让节目变得更有活力。收视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目内容。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节目采用一种互选的方式,第一次给了选手与导师一样平等的选择权利,开启了选手可以自己决定自身命运的先河。[5]《中国好声音》是每周一播出,每期节目播出前的一个星期的时间,学员和导师共同相处,这个做法更趋向于和偶像面对面平等交流,让观众感觉到明星其实离生活并不遥远。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播出需要的各种要素和节目结构,形态创新就是把原有的格局打乱,把节目构成要素、节目结构、播出方式等重新进行整合。在千篇一律的音乐类选秀节目中,《中国好声音》迅速崛起,从海选到盲选,从主持人开场到评委点评,从PK方式的变更到编曲的创新,这些精心策划让悬念一直牵引着观众,把观众再次吸引到音乐类选秀节目上来。
(二)完善选秀机制
音乐类选秀节目最初进入观众视野,依靠的是它的“草根”性质,零门槛的参赛条件让观众眼前一亮,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在频频爆出黑幕的情况下,音乐类选秀节目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完善选秀机制。
《中国好歌曲》最大的亮点就是第一阶段的“盲选”环节。“好歌曲”的舞台分成表演区和导师区,表演区不仅有选手,原先一直隐在幕后的乐队也会出现在舞台上。而四位导师面前会有一块屏幕遮住,在导师没有决定是否选择之前是看不见选手的。只有在导师对选手表示认可的情况下才会去掉遮挡物,见到选手真容。这样的选择方法能够让导师更专注于选手的演唱,也能为一些因外形条件受到发展限制的选手提供一个公平的舞台。不仅如此,该节目还有选择规则的创新。如果选手被两名以上导师选中时,权力就出现了反转,选手成为自己比赛命运的主导者,实现导师选手的双向互选。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该节目对权利平等的强调。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导师遇到好的选手举棋不定、多位老师对选手进行争抢、选手选择导师时的徘徊等情况都成为节目的看点,使节目张弛有度,节奏鲜明。
目前,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竞争压力巨大,剑走偏锋、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音乐类选秀类节目应该自觉规范运行机制,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摒弃不良作风,从选秀机制上贯彻公平、公正。
(三)提倡“绿色收视率”
随着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泛滥,某些节目为了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不再以实力为第一要素,更看重“人气”,而所谓“人气”往往是靠炒作和绯闻得来的,从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不可否认,高收视率对于电视工作者是一种很大的激励,但不断追求视觉上的满足,甚至不惜出卖选手的隐私,通过不正当的营销手段,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违背了选秀节目的初衷。
有调查显示,收视率高的电视节目并没有得到观众的满意度和满足度,反而一些低收视率的节目,却有相对固定的观众和良好的口碑。这说明就算通过一些手段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评判一档节目的好坏最终还在于观众是否满意。
中央电视台前台长赵化勇在2005年首次提出“绿色收视率”的概念。“绿色收视率”可以理解为电视在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的同时,坚守大众传播应有的品格,实现收视率的可持续增长,增强电视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品牌价值,追求节目的思想性和文化价值。[6]因此,音乐类选秀节目应该有“新、奇、特”的创新理念,内容上也应该保证“真、善、美”的正确价值观。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于舸.基于《超级女声》和《美国偶像》的比较论选秀类节目质量提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3):204.
[2] 马鑫.浅析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6):29.
[3] 西丁,徐词,彭晓华.娱乐十年之“想唱就唱想选就选”[N].南方都市报,2007-01-04.
[4] 刘欢炮轰好声音造假 四大惊人黑幕曝光[EB/OL]. [2017-01-27].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 1117/11/2003818_248362555.shtml.
[4] 马爱红.当代中国音乐类选秀栏目的新发现——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栏目为例[J].北方音乐,2014 (15):52.
[5] 王佳思.中国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发展的二十年[D].开封:河南大学,2014.
[6] 康蕾.湖南卫视战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G222.3
A
1671-5454(2017)04-0037-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10
2017-06-12
刘旭东(1990-),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