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7-03-10付翠赵宁
付 翠 赵 宁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目前中小学生厌学问题严重困扰着老师和家长,因此,我国对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笔者以2000至2017年为时间段,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中小学生厌学问题”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文献90篇,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只有6篇;以“小学生厌学问题”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文献162篇,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有42篇;以“中学生厌学问题”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文献300篇,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有74篇。这些文献包括期刊论文、报纸文章、硕士论文和会议论文。通过查看文章的题目和摘要,筛选出其中的50篇做重点阅读,就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梳理,以期通过对近年来研究者们对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做一综述,使教师和家长能从中得到启发。
一、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研究主题的梳理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变现越来越突出。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发现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
(一)关于厌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厌学的内涵,我国研究者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界定的,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的不良表现。[1]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2]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它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3]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4]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于厌学内涵的界定,都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从消极的学习态度着手的一种内在的厌倦情绪,在学习行为上的表现。虽然研究者的表述不同,但基本达成一致,普遍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的心理状态及其在生理和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
(二)关于中小学生厌学表现的研究
厌学作为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总会有一定的外显行为将其表现出来。因此,部分研究者从课堂学习、作业完成、学习考试、课外活动和与教师及家长的关系等方面出发,来探索具有厌学倾向学生的行为表现。在课堂学习方面,有的研究者从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出发,认为厌学的学生主要表现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5]有的研究者从课堂纪律出发,认为厌学的学生,上课时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上课就睡觉,下课铃声一响立即精神抖擞;[6]有的学者从出勤率出发,认为他们经常上课迟到、早退乃至旷课。在作业完成方面,研究者认为带有厌学倾向的学生有多种表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层次的表现:轻者表现为应付作业,即在做作业时少做、漏做、字迹潦草,同时心不在焉,边做作业,边玩耍;中度表现为抄袭作业,以应付老师检查;重者表现为抵制、拒绝做作业。[7]在学习考试上,研究者认为,这类学生常表现为文不对题,乱答一气,或在试卷空白处对该试题乃至出题老师乱加评论,或考试不到30分钟就不顾结果匆匆交卷,严重者在考试过程中公然抄袭、作弊。[8]在与教师及家长关系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对教师、家长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持抵触的态度,常常和老师、家长发生冲突。在课外活动方面,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常常沉溺于网络,甚至有些学生出现早恋的问题。
有的研究者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及行为出发,来探索有厌学倾向的学生的表现,其认为:首先,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读书无用”、“学习无用”,学习的好坏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其次, 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以消极的态度、情感对待学习。最后,厌学者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 有时干脆放弃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 常故意抵触对立。[9]
也有研究者根据厌学外部表现程度的不同,将厌学分为三种:一是轻度厌学。通常表现为能坚持上学不旷课,偶尔会对某门课程或对某位教师产生厌烦,讨厌上某门课程或不愿听某位教师的讲课。二是中度厌学。通常表现为经常旷课或经常对某门课程或某位教师产生厌烦,上课经常睡觉,不做作业,某门课程或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差,在学习某门课程或所有课程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如痛等生理反应。三是重度厌学。通常表现为拒绝上学,因被父母逼迫上学而逃学或离家出走,对所有课程均不感兴趣,对书本、教师甚至“逼”他上学的父母充满恨意,讨厌阅读、听课和做作业,一提到读书学习便会出现诸如头痛、呕吐等生理现象。[10]
综上所述,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小学生厌学的表现进行探究,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在这些厌学的表现中,有不少学生是因为教师和家长的逼迫所表现出的行为,有的学生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从而产生过激的行为。同时,这些厌学的表现也反映出了,现在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得当,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得法以及同伴之间的影响等问题。
(三)关于中小学生厌学现状的研究
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们有把农村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也有把城市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还有把农村中小学生与城市中小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关于中小学生厌学的现状,就厌学率基本形成了一致的结论。厌学率基本在14%到30%之间,而且男生的厌学率高于女生且厌学率,随年级增高而增高,比如郭志芳,范安平在2011年对江西省5所城区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学生厌学率为16.43%,男生厌学率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厌学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并存在显著差异。[11]胡斌对某县的两所重点小学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1.7%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其中深度厌学便占26.4%。同时,胡斌在他的研究中还介绍了,2000年北师大教育家在全国中小学学习发展的大型调查数据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只有8.4%;21世纪初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有59.3%的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12]从已有文献中可知,中小学生厌学的现状很早就已显现,且不仅仅局限于性别、年级及城乡之间的差别,还存在着学科之间的差别。有的学者经过调查指出,中小学生厌学明显具有学科性,厌学科目主要集中在数学和英语方面;还有的学者认为,学生厌学某一学科与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人格魅力等方面有关。
综上所述,小学生厌学的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学科、年级及城乡之间。看似很全面,但是研究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笔者在CNKI上搜索有关中小学生厌学的期刊文献,大部分是针对原因对策的研究,而对于现状的研究不仅少,而且质量不高。可见,学者们应该加强在现状这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中小学生厌学原因的研究
厌学情绪已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探索中小学生厌学原因成为众多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
从已有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者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来探究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首先,学校因素方面,有的学者从农村场域出发,认为学校教学、管理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不良影响会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13]有的研究者认为学校的环境、教师给予的压力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14]也有的研究者认为学校的教育教育方向偏差、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体制、教师队伍结构不健全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家庭因素方面,有的研究者从农村场域出发,认为学生家庭负担偏重,很多家长为增加收入而让孩子课后分担农活,学生家庭教育欠缺,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15]有的研究者认为,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心理不健康、家庭关系不融洽或家庭破裂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16]再次,在社会因素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是指不良的社会环境,如读书无用论,许多家长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现在大学扩招,使得许多人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这便使得部分人认为读那么多书无用,还不如早几年到社会上打拼,挣钱贴补家用。甚至有少部分读书少的人,还赚了大钱,这便给持读书无用论的人树立了效仿的榜样。同时,社会中存在很多不良的文化,如网络暴力游戏,色情网站,以及不良的书籍,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17]最后,在学生自身因素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信心,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18]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小学生厌学的自身因素包括学习方法不当,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性格缺陷(如:意志力差,性格脆弱、自卑、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等)、人际关系差。[19]
当然,也有一部分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如有的研究者从文化角度出发,他认为: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学校先进校园文化的缺失、“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以及大众文化消极作用的影响;[20]有的研究者从心里超限角度来探索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他们认为,厌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后产生的情绪,这种厌学情绪是由于中小学教育中大量心理超限而导致的,它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作业练习量、学习的时间、学习内容的难度、教师讲授以及教育期待等方面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21]有的研究者从学习的视角出发,她认为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学习内在价值的流失二带来的学生主体性丧失,学习虚无主义的盛行以及学习内涵的偏离所带来的错误的学习观念。[22]
综上所述,关于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都关注到了城市和农村两个不用的场域,且大都从家庭、学校、学生自身及社会四个因素着手的。虽然农村中小学生与城市中小学生在厌学原因方面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如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家长不得当的教育方法等。当然,还有部分研究者从文化、心理超限和学习视角等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五)关于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对策的研究
关于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对策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当然,也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方面,有的研究者从农村场域出发,认为政府是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强力后盾,政府要对农村小学做出政策和财政上的倾斜、组织大学生进行支教活动、提高农村小学的师资水平、利用媒体的宣传力量鼓励社会助学。[23]有的研究者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整治取缔不健康的文化场所,并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要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制约教育管理中的不良现象;[24]其次,学校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学校应做好家长、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组建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25]还有的研究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应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26]有的研究者从建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出发,认为学校应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培养其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27]再次,家庭方面,有的研究者从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出发,认为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关注厌学学生的成长。[28]有的研究者从孩子实际状况和学习环境出发,认为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此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精神放松地学习;[29]最后,社会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优化社会大环境,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改善社会风气。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给学生创造实现人生理想的有利条件,使广大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少一点思想压力。同时,在舆论导向方面,应该多一点正面报道、多一点正能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认识到学习重要性。
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有的研究者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应该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校园文化认同,使学生爱校乐学;营造合理性家庭文化,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品德以及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大众文化,从而降低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30]有的研究从学习的视角出发,认为应该重塑学习的内在价值及重建学习内涵。首先,在学习内在价值重塑方面,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积极地学习态度,并注重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的培养,同时,在要增加学生们的体验式学习;其次,在学习内涵重建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学科学习、元学习及心理学系,并将三者相统一。同时,要建立社会情境合作的学习方式,并积极创建学习共同体。[31]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都是根据自己研究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大多数研究者是从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对策的,少部分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如文化的视角提出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庭氛围;学习的视角提出为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等。
二、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研究的展望
纵观已有研究,研究者在认真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结合自己所在地区、所调研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找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为解决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奠定基础。研究者通过对厌学含义的界定,中小学生厌学的现状、表现的分析,再到对其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不仅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为我们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但是,已有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化。
(一)进一步充实研究内容
1.加强对中小学生厌学的现状的研究
从以往研究来看,研究者对中小学生厌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现、原因和对策三个方面,而对现状的研究较少。有的学者虽然在研究中谈到中小学生厌学的现状,但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详细分析这种现状出现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所以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加强对对中小学生厌学现状的研究,从现状着手分析原因,从而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2.加强对厌学对学生影响的研究
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们在研究中虽有提及厌学的影响,但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社会,对学生自身的影响研究较少。加强厌学对中小学生影响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家长等人清楚地看到厌学给学生带来的危害,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解决厌学问题的迫切性。这样,有利于教师、家长转变教育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以此来探索解决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途径。
3.加强对学生厌学隐性表现的研究
纵观已有研究,虽然在中小学生厌学表现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只关注到学生的一些外显的、过激的行为,对学生厌学的隐性表现关注较少。这样,会对那些隐性厌学的学生关注度不够,对他们的教学方法不当,从而使其慢慢地产生过激厌学的行为。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或老师在关注具有显性表现学生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具有隐性厌学表现的学生,多关注其心理变化,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解决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奠定基础。
4.加强同伴之间关系的研究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对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在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中,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归因,学习动机等方面,而对同伴之间的关系对厌学影响的关注度不够。众所周知,同伴之间的关系会对学生学习态度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加强对同伴之间关系的研究,尤其对已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对其他学生影响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多样性
从以往研究来看,研究者对于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问卷、访谈)、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 一线教师往往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厌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一些研究者则通过问卷法的方式对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还有一些研究者利用相关文献对中小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理论思辨的研究。从检索的文献来看,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较多,而调查研究与个案研究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可以加强对此问题的实证研究。同时,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虽然关注到了中小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区别,比如城乡之间、男女之间及年龄之间的差异性。但是对于城乡之间的差异、男女之间的差异研究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男女之间中小学生厌学的比较研究。
(三)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从已有研究来看,以往的研究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究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但以心理学的视角居多。从检索的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和社会四个方面,虽然有的研究者只是笼统的归因,但是也离不开这四个因素,这便是研究视角单一所造成的。所以,笔者认为,研究者可以从文化学、管理学等视角出发,去探索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的解决策略。从而,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范围。
[1]牛欣欣,周彬等.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08(11):132-133.
[2]杨平.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7):15.
[3]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5(25):22.
[4]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J].教育科学研究,2004(7):53.
[5]郭志芳,张德乾等.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习负担过重[J].基础教育研究,2012(9):3.
[6]赵红军.中学生厌学现象及其对策[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9):124.
[7][8]郝明君.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文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6):24-25.
[9]肖新燕.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2):42.
[10]周福英.农村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6(5):102.
[11]郭志芳,范安平等.城区小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4):93.
[12]胡斌.小学生厌学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2):37.
[13][15]牛欣欣,周彬等.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08(11):132-133.
[14]关欣,王宁等.小学生厌学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12):67-68.
[16]张清.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174.
[17]刘利.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4(4):37-38.
[18]秦世荣. 中小学生厌学成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31.
[19]张清.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174.
[20]郝明君.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文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6):24-25.
[21]于立娜,周冬梅等.从心理超限的视角解析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J].科技视界,2014(4):45.
[22]龚燕.中小学生厌学的对策研究——学习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2-13.
[23]牛欣欣,周彬等.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探析[J]. 教育教学研究,2008(11):132-133.
[24]高烨,李宁等.解决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5(4):174.
[25]杨平.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7):16.
[26][27]肖新燕.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2):43.
[28]牛欣欣,周彬等.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探析[J]. 教育教学研究,2008(11):132-133.
[29]肖新燕.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2):43.
[30]郝明君.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文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6):24-25.
[31]龚燕.中小学生厌学的对策研究——学习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