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释学视角下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2017-03-10武文利
武文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文本解释学视角下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武文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围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主题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脉络、内在结构、内在统一和实践功能进行论述,并试提出一些新见解。
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结构;实践功能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上,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本文拟立足文本来呈现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思考,包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脉络、内在结构、内在统一和实践功能。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脉络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起点
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脉络,是指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文本形态上的发展过程,即这种创立由哪一文本始、又以哪一文本终。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有共识也有争议。共识在于,马克思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一文本为标志创立了自己的新学说,即以《形态》这一文本终;争议在于以哪一文本始的问题上,有以《神圣家族》为起点的,有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起点的,而我们则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视作所要考察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脉络的起点。理由如下:这一文本曾被恩格斯称之为关于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而新世界观即为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而“第一个文件”的定位正是我们立论的依据。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马克思在《提纲》中曾有过最初的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P133)在这里,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症结所在,即他们对对象客体的认识至多不过达到费尔巴哈所主张的那种感性直观的程度,没有认识到对象客体的真实本质是在感性活动的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应在感性的人的活动中、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展开对世界的认识。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定型
马克思的这种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在随后的《形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述:“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P152)在这里,马克思重申了《提纲》中所提出的在感性的人的活动中、在实践中去把握对象、现实和感性的思想,并明确主张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以此出发沿着实践维度的方向,进而坚定了自己唯物主义的立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所谓意识无非是“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P152)实际生活过程即马克思此处所谓的生活。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中的初次论述,而更为完整准确的则是《形态》中的这段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P171)在这段被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马克思把先前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实际生活过程科学的界定为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其次,马克思在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引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并对其重要性给予极大的重视,认为这种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这一点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历史基础似有不同。见下文)。最后,马克思系统论述了被生活所决定的意识的体系结构,并主张从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出发去阐明各种意识形式的内涵、由之产生的基础以及追溯其产生过程。至此,马克思独特的哲学思想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创立。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结构
追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脉络之后,为完整把握这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即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分析其内在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结构,马克思在《形态》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到现在为止,我们主要只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1](P167-168)既然人类活动存在着两个方面,那么,对立足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结构的理解,当然也可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人对自然的作用(人改造自然),即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作用(人改造人)。对这两方面的考察,在我们看来,就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结构。
(1) TCP栈自身比较复杂,互联互通各信号供应商在理解或实现底层协议栈时容易出现不一致,导致双方信号设备无法建立连接或连接不正常,影响车地信号设备之间的安全数据传输。
(一)人对自然的作用即人化自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人对自然的不断作用结果就是人化自然的生成。这种人化自然的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1.人化自然思想的理论雏形
人化自然的思想在马克思《手稿》中已有论述:“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2](P335)“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历史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2](P307)这里,人化自然的思想已相当明确。尽管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而在《手稿》中把人的类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人化自然的思想上,却远远超越费尔巴哈的那种静态的抽象自然观。
2.人化自然思想的核心命题
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马克思不但没有止步于《手稿》时期的理论雏形,而且以批判那种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处于静态之中抽象自然观的形式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 。在《形态》中,马克思如此批判费尔巴哈式的抽象自然观:“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1](P528)在这里,马克思不但批判了那种费尔巴哈式的静态的抽象自然观,而且认为人类的周遭世界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一成不变的那个原始自然界,而是在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历史地生成的,这种活动的巨大作用可以改变物质对象的地域分布,从而塑造人类可靠的感性能力。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的不断作用之下,外在的物质世界便不断的被人化,变成人化的自然界。
而自然的人化所表征的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的巨大作用更远不止此:“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1](P529)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视为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可以说,这是其人化自然思想的核心命题,凸显出人类实践活动在感性世界的生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基础性作用表现为须臾不可分离性,这一作用只要一停止,哪怕是短暂的一年,现存的感性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存在、本质特征均会发生巨大的质变。
为了更全面准确的理解这一核心命题,不应忽视马克思对其所作的必不可少的补充。马克思指出,在物质实践活动一旦停止的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存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此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1](P529-530)马克思在这里主要补充了三点:第一,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停息之后,外部物质性的自然世界仍然存在,但是,已经失去了人化的本质特征,已经不再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的作用之下而生存于其间的那个曾经的周遭世界。这前后两种外部世界是有本质区别的,正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其中划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二,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继续存在的现存世界中,并不否认人类实践活动范围之外的自然界的存在,比如,马克思亦承认当时新发现的澳洲的一些珊瑚岛的存在。第三,马克思所强调的人化自然思想只有在把人看作是与自然界不同的某种存在时才有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原始人更多地依赖于自然界,其主体地位受到极大限制,自然的人化无从谈起反而呈现出人的自然化。可见,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在肯定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对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性作用之外还蕴含着对人自身地位的尊重的人文内涵。总之,要想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以上诸点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人与人之间的作用即人改造人
1.对人的本质的独特界定
在上文探讨人化自然时,马克思实际上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的概念: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和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人。前者更多的体现为人的自然化,而后者才是马克思真正关注的焦点所在。区分这两种人的概念的标准,马克思选取的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的不断作用之下,不仅自然不断的被人化,而且,人本身也不断的社会化,甚至社会创造着人本身。马克思在《手稿》中如此论述:“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2](P306)而关于对人的本质内涵的界定,马克思在《提纲》中有着独特的思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35)从社会关系维度去把握人的本质特征,把人界定为社会存在物,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如费尔巴哈所主张的那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为单个人所固有的理性、爱等的抽象物,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均在社会关系之网中重塑自己的本质特征:“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1](P340)这里,马克思生动的表述了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特征的重塑作用。
2.社会关系的本体论特征
马克思不仅在社会关系中言说人的本质,而且在其哲学语境中,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等)具有某种本体论特征,即“这(指生产关系——引者注)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3](P707)那么,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等)的本体论特征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在马克思的文本语境中,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等)的本体论特征主要是由于它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具有某种先决性:人们要进行生产就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P340)在这里,马克思反复论证了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先决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之中,人化自然才能存在,同时,经过这种特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的过滤,其中所呈现的一切无不“变了样”,而这“变了样”的一切才是现实存在着的一切。这种对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等)的本体论的指认,才能充分诠释上文所提到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这一思想。需加以说明的是,在上文谈到的交往形式等同于此处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即我们所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等)。而这种社会关系本体论在学者俞吾金那里多有言说,如在其《朝着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的论文中就以标题的形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4](P209)
综上,人对自然的作用即人化自然和人对人的作用这两方面构成了马克思独特的哲学思想,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结构。至于这二者之间如何内在统一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功能,则是下文所论的重点。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与实践功能
(一)商品:内在统一
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人对自然的作用使得自然界越来越带有某种人化的色彩,这种色彩在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突出表现就是自然产品大都以商品的形式进行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而商品本身则大有玄机:因为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玄妙和神学的怪诞”;[5](P88)另一方面,人对人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等)长期以来得不到正确的揭示,甚至在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中反而越来越异化,其典型表现即为异化劳动。所谓异化劳动,是指人(工人)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同人(工人)自身相异化。而异化劳动则会导致“人同人相异化”。[2](P274)这样,在马克思置身其间的那个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的时代背景之下,历史唯物主义所探讨的两大方面便奇迹般的以商品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同时也充分凸显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功能,即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批判。
(二)商品拜物教批判:实践功能
马克思不仅以商品的形式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两大方面(人对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逻辑严密的统一体,而且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深刻批判,进一步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功能,即批判资本主义。
关于商品、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如此论述:“它(指商品——引者注)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作拜物教……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5](P90)在这里,有三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一,商品是以一种物与物的外在关系形式(使用价值)为载体的,这是商品同劳动产品同样具有的自然属性,并不构成商品的本质属性,而商品的本质属性只能是社会属性(价值),而这种社会属性则只能源自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换言之,价值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态,商品的秘密,不是别的,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真实关系的再现。第二,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重心应在为商品所表现出的那种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遮蔽着的更为根本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上,而这种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中被严重异化。有鉴于此,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第三,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宗教思维定势,总是不自觉地把人脑的产物外化成支配自己的异己的力量,这种思维方式不但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而且还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蒙上了一层温情的面纱,麻痹着人们放弃对现存世界的“武器的批判”。①
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性考察,我们认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浓缩在“可感而又超感”的商品之中,置身其间的人们把商品所表现的那种物与物之间的外在关系视作其本质属性,这样一来,人们便无法透彻地了解自己存身其间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面目,遑论对现存感性世界的武器的批判了。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唤醒人们(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就必须在认识论的思想领域中深入批判那种虚幻的、宗教式的、为统治阶级所鼓吹的认知传统,而这些传统被马克思称之为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即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实践功能,在这一批判完成之后才谈得上对现存世界进行“武器的批判”。①
四、结语
文本语境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即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等)是整个历史的基础。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在本体论层面上表现为社会关系本体论。正是在这种本体论的视域之中,马克思尤为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所蕴含着的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被异化为商品所表现的物与物之间外在的虚幻关系,这种关系的异化阻碍了人们对现存世界的“武器的批判”。①因此,为了唤醒人们(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必须首先批判那种影响人与人之间真实社会关系的种种因素,在这些因素之中,马克思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在各个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而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则凸显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功能。
然而,我们的这种理解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文本方面,我们对马克思早期文本的研究仍相当薄弱;在论证方面,我们更多的强调了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为其基础形式)的重要性,而相对忽视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未论述到,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鞭策我们继续研究的理论动力,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素质,准确把握和科学破解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奋力推进四个全面,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则是我们奋力向上的现实源泉。
注释:
①这里所谈及的“武器的批判”一语,借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一段著名论述,即“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可见,所谓“武器的批判”是与“批判的武器”相对而言的。这里马克思所谈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理论”尽管重要,但无论如何不能跨越“实践”而起作用,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实际的批判与反抗在理论层面上是无所用其力的,只能通过唤醒工人、发动工人来进行实际的反抗。而要唤醒工人就得首先批判工人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固有观念,而商品拜物教则是这一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宋海龙,巨乃岐,张家强.探究“四个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意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2).
责任编辑:魏乐娇
Interpreting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ual Hermeneutics
WU Wen-li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Since the oper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Marxism philosophy study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The main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about the textual clues,the innate structure,the innate unity,and the function of practice that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cerns,based on which it aims to propose some new ideas.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innate structure;the function of practice
2016-12-08
武文利(1988-),男,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004—5856(2017)08—0022—05
A81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