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任感化*

2017-03-10刘海梅

关键词:信任感教育者信任

刘海梅

(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任感化*

刘海梅

(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信任感化革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教育效率,节约了教育成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实施信任感化教育,要遵循真诚的原则、尊重受教育者需求的原则,以及重信守诺、把握信任度的原则。作为信任感化教育的实施者,教育者要把握建立信任关系的策略和方法。

信任感化;独特价值;原则;信任关系

信任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渴望信任是每个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对于信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没有一致的定论,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任进行了界定。罗特认为,信任是个体认为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1]。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一种信念,它是个体特质的一部分,指个体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的、善良的,并使得个体倾向于相信别人[1]。

现代汉语辞典对“信任”的解释是:相信而敢于托付[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任,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某种属性的同时预期其能满足自身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信赖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一种价值关系”[3]。综上所述,本文对信任感化界定如下:信任感化是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教育客体的诚实、长处、能力和担保等有意愿之信赖,并通过这种理解、信任和依赖促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者在实施信任感化时,要注重发挥‘自己人’效应,从感情上给予受教育者以信任,以信任之心待之,以信任之目视之,以信任之耳闻之,以信任之言与之交流,以信任之力量打开他们紧闭的心门,唤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4]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信任感化的作用和功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信任感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其目标是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让学生认可、接受自己传递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从而在生活实践中践行这种认知,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信任感化能加速这种内化的过程。

(一)信任感化提高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信任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因此,信任能够传递情感,影响双方的情绪和态度,互相信任可以为师生双方带来积极的体验和感受。教师给予学生的信任能够带给他们最基本的安全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势必大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改变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通常,信任学生的高校教育者十分愿意让学生参与自己的教育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在不断的尝试中完成双方的既定目标,同时也不断强化了这种信任。信任学生意味着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对学生放心,不会随意干涉和评论学生的选择,在学生处于困境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反之,如果师生双方缺乏信任,尤其是教师不信任学生,会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这样的学习收效甚微,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师生互信可以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尊重、信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能够极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水平和程度。同时,积极的心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还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种由信任激发出来的正面的积极的效用可以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二)信任感化革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始终以课堂讲授和专题教育活动为主,实施过程中没有注重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常教师更关心自己是否能按照大纲或者计划要求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对于本次教育实践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漠不关心,这就必然使得教育的双边互动关系变成了单一式的灌输,忽视了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困惑,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从而难以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另外,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约束、规范、说教管理,并从社会需求角度对学生提出诸多要求,对于学生发展需求关注则不多,不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过程中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信任感化改变了这种教育方式,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首先,信任感化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方法变成一种合作式的双边互动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形式由单一的灌输式变成了教育双方的合作关系,甚至在教师的鼓励和信任下,课堂可以实现翻转,由以教师为主导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参与的作用。另外,信任还激发了一种合作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信赖,积极进取,共同提升。其次,信任可为教学中批判性反思提供依据,这样就可以变灌输式的教学为批判反思型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现实中的个案进行讨论、总结、反思,从而达到批判学习的效果。

(三)信任感化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节约了社会成本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复杂的机制,能够减少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复杂性。”[5]。信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体现出这样的功能。在双方互信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热情都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实现了翻转,变成了一种在教师引导下以师生双方更为开放的姿态进行探索、讨论和合作的模式,大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极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们就会积极去吸纳和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把这些理念和教育内容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的一部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因此,信任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成本,主要是监督和惩罚的成本,因为当教师不信任学生时,就不可能相信学生会自觉把他们的要求内化为自己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和惩罚,而这种监督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抵制。这种不信任还会通过“晕轮效应”迅速进行扩散,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社会成本明显提高;另外,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不信任的氛围时,学校各级相关部门可能都要参与到这项工作的监管中来,也会极大程度上提高教育的成本。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信任感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真诚的原则

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因此,教育者在感化受教育者时要以诚相待。就感化教育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思想和心灵的交流、互换和对话,所以真诚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否真诚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信任感化的教育效果。一般情况下,学生能从教师真实诚挚的情感和态度中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关怀、期望、赏识、接纳和包容,继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增进双方的理解和包容,促进信任,使得受教育者能主动自觉地把教育者的教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

(二)尊重受教育者需求的原则

需求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是赢得受教育者信任的前提,也是教育者对学生信任的基础。学生信任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点就是自己的合理需求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所以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在生活、学习、生理、安全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不能以各种借口忽视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信任和对他们需求的尊重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依赖感,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当学生合理、正当的需求获得满足时,才会有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激发出人的潜能。当然,教师要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并不只是一味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而是要区分他们的这些需求中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对合理需求努力加以满足,不合理需求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体验,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大大增强。

(三)重信守诺的原则

信任的核心意义是诚实守信、实践诺言,因此,在信任感化过程中必须要把握重信守诺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一旦承诺给予学生信任,就必须坚决做到,不能用偷偷监视、有意无意的怀疑、“叶公好龙”式的宽容破坏这种信任,因为不信任的态度可能会辜负学生的努力、伤害学生的自尊,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当然,在信任感化实施过程中,教育主体和客体对于任务目标的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可能将企图建立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推到一个尴尬的境地,但是,聪明的教育者能运用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智慧化解这种尴尬。他懂得如何更好地取信于教育客体,重视个人信誉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并获取教育客体的普遍信任;他深知失信的巨大危害性,所以不轻易承诺,承诺之后便决不失信于教育客体。

(四)把握好信任度的原则

从信任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信任包含着主体在不确定状态下的一种冒险行为。彼得·什托姆普卡认为,“信任就是相信他人未来行动的赌博”[6]。正是因为信任中也包含着冒险和赌博因素在里面,因此,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客体实施信任感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信任的度,既不能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全盘否定信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者个人的独角戏,也绝不能忽视这种风险性而盲目信任学生。当然,要把握好信任的度,就要求教育者要通过前期的努力克服主客体信息的不对称,获得受教育者更为完整准确的信息,从而对自己赋予学生信任的可靠度有较为准确的预测,有选择性的在最合适的时机以最恰当的方式给予学生适度的信任,从而尽可能规避信任感化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信任感化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信任感化的前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如何建立信任关系对于教育主体实施信任感化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获取学生的信任

研究表明,师生之间的信任程度具有对等性,学生越信任教师,教师也会越信任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取学生的信任,是实施信任感化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思维活跃, 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快捷便利,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教师的素质水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获得大学生的信任,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可信任的资源,这些可信任的资源包括教师的各种素养,如教师的专业素养、心理和能力素养、思想和政治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等等,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各类素养过程中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信任。其次是高校教育者的责任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责任心越强,对学生的关注度也就越高,与学生的交流也会越频繁、越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正如彼得·什托姆普卡所说:“ 责任性增强可信性的原因在于它改变了被信任者利益的计算,它增加了成为可信任的人额外的动机, 即避免责难和惩罚。”[6]信任关系是在教育的主客体反复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双方通过这种反复博弈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通常状况下,博弈的过程越激烈,则信任关系就越稳定。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做人的思想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主客体之间反复博弈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恒心,通过深入细致地工作,不断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改正不足而获得进步,从而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利益。

(二)加大师生交流频率

师生交往频率和深度对师生双方的相互信任都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在众多的教育者中,大学生对于班主任的信任度更高,相比于其他的教育者而言,班主任也更愿意相信学生,这是因为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一般多余其他的教育者,对于学生的了解更广泛,进而更容易建立信任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建立对学生的信任,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大与学生的交流频率,进而拓宽交往深度,当然这种方式可以是显性的直接的,比如,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如QQ、微信,微博等;还可以是隐性的间接的方式,如朋友圈,微信圈、校园贴吧等第三方媒介,加深师生间彼此的全方位的了解。教师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建立对学生的信任,并以最恰当的方式给予学生信任和包容,尽可能规避信任关系中的风险性。

(三)实施主动性策略

信任能促进信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主动给予大学生以信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学习的潜能,使其更愿意参与到与他人的合作和探讨中去。主动型策略要求教师要以实际的行动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信任。首先,教师要坚定地信任学生。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部分大学生辜负了教师的这种信任,甚至会以一些特殊的方式犯一些老师们意想不到的错误,但是,只要学生能吸取教训,教师要理解和包容学生的这种错误,不因此而减少对学生的信任,这才是真正主动的信任。其次,教师不但要做到坚定地相信学生,同时要在交流过程中向学生传递这种信任,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信任,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实际的影响。这种传达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的实施过程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一些教育艺术手段来实现,比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或者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的机会,给出正确的评价并注重因人而异,从而使自己的信任能进行有效的传达。最后,教师应当给学生适当地宽容。在主动信任过程中,当被抱以期望的学生辜负教师信任时,教师不能轻易收回对学生的信任,而应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宽容。

总之,信任感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价值观的融合,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 Dennise M Rousseau.Sim B Sitkin,Colin Camerer.Not sodifferent after a11:a crossdiscipline view of trust [J].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998(3):393,40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519.

[3] 范碧鸿.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理论初探[J].学术论坛,2010(3).

[4] 余国政,袁本涛.感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104-106.

[5] 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矍铁鹏,李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 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 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33.

On the Implication and the Way of the Trust Influenc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UHaimei

(School of Marxism,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Trust influence has its unique valu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ecause it innovates the teaching method,brings changes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de,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and reduces the cost of education.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ust-based education,we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incerity,respecting the needs of educated people,keeping promises,having a good control of degree of trust.As the implementers of trust education,the educators should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 tactics and methods of establishing trust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udents.

trust influence;unique value;principle;trust relationship

2017-09-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感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YJA710051。

刘海梅,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6.015

G641

A

2095-4662(2017)06-0070-05

(责任编辑尹春霞)

猜你喜欢

信任感教育者信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提升中学生与思品教师信任感的策略研究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信任
组织内多层次社会交换关系对员工角色外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