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功能探析*
2017-03-10余国政
余国政
(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功能探析*
余国政
(湖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在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大学生感化教育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直接性、发展性等特殊性。大学生感化教育除了具有育人、导向、强化、保证等共性功能外,还具有独特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和转化功能。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有效发挥的因素有感化教育队伍、感化教育目标、感化教育艺术、感化教育对象等。
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
功能是器官或物体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功能指大学生感化教育对大学生个体乃至一定范围大学生群体所发生的积极作用或积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在践行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把握和发挥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强大功能,自觉加强大学生感化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的特殊性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2]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以“塑造”人为目的。这就区别于其他以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这也正是教育、高等教育、感化教育的特殊性所在。
在我国,从解放前《教育大辞书》对教育的解释,到20世纪80年代诸多教育学教材引用前苏联加里宁给教育所下的定义,“感化教育”和“教育”这两个概念基本是划等号的。但我们认为感化教育与教育是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各具内涵特质的活动。首先,感化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教育活动、教育手段、教育原则。感化教育是以教育为导向、为根本的,同时,教育也离不开感化,离开感化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其次,教育的范畴相比感化教育更宽广,它是情感与认知、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而感化教育则以情感因素为最主要手段[3]。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4]因此,感化教育不仅表现为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也决定了感化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多样性。感化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教育内容、方法艺术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的多样性。感化教育的功能包括感染、激励、协调、转化等。这些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二是层次性。大学生感化教育不仅对大学生个人、大学生群体、教育者自身发挥着功能,而且也会对两者家庭、整个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对校园育人氛围、社会发展进步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是直接性。感化教育者与被感化者之间主要是通过面对面有计划的组织活动,直接面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战场、主阵地,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教育占主导地位。而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的隔空喊话不能称之为感化教育,当然也不具备这一功能。
四是发展性。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功能不是千古不变的,其强弱、大小往往会随着感化教育的环境氛围、方法艺术、双方素养的不同而发展变化。因此,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功能就有可能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因地而异。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它的某些功能会得到强化和发展,某些功能可能会被减弱,还可能产生新的功能。
明确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感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基本功能
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功能是大学生感化教育本质和规律的集中表现。认识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大学生感化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大学生感化教育除了具有教育的育人、导向、强化、保证等共性功能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感染功能
感染指通过语言或行动引起他人相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也指受到别人思想、行为的影响。感染功能指感化教育者情绪情感的表现具有对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情绪情感的影响功能。在感化教育中,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感化教育者的影响、熏陶、感化。感化教育在于寓理于情、以情感人,可以启真、使善、怡情、养性,具有非强制性、愉悦性,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感染功能发挥归因于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把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标准转化为个体思想道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有理性认识,还有感性认识。感染就是人们感性认识的一个环节,是人对外在环境或事物产生感性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可以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向的体验可以鼓舞人,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去追求和探索,从而产生相应的积极思想。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5]爱因斯坦也曾表达过相同的看法:“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6]在人们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情理往往是相互交融的,情感上的认同不仅支撑着人的思想道德系统,并且在知行转换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感染功能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受教育者接受感化教育的最大可能和效应。感化教育其特色在于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其实质在于教育者以真挚的情感(表现在言行中)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有所“感”,使学生动情,然后自觉地“化”为行动的力量。它不是强制命令,而是暗示性的,是潜移默化的。作为教育者是有心的,要达到一定的感化教育目的;作为学生则是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受到无形而又深刻的教育,犹如无心插柳柳成荫。与此同时,感化教育还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相结合。
(二)激励功能
激励,即激发鼓励。管理学上的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瓦格纳认为,激励是对行为的触发、方向、强度和行为持久性的直接影响[7]。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以启示: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感化的激励功能。激励通过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行为效率,从而促进人之动力的社会整合,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实现预期目标。我们这里讲的激励,是指通过感化教育的有效实施,极大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它是以社会的要求和个人内在的需要、动力的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导向。
激励是功能性的,在大学生感化教育中,它能够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超越,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激励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激励的作用可以通过激励前后大学生个体行为及结果的差异体现出来,包含人的精神状态、人的潜能的发挥、有效行为出现频率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行为效率的变化。激励功能要求感化教育者的外在客观要求转变为大学生的主观需要,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控到自控、由他激到自激,这正是激励功能发挥的最高境界。
当然,激励不是万能的,也有功能阈限,尤其是激励资源有其局限性。有时激励也可能成为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是好工具,也可能是一把伤及自身的利刃,因此,有时过度激励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可能导致逆向行为。
(三)协调功能
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协调功能,不等同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后者主要是通过民主、说服、调解、沟通等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情绪、人际关系和利益等方面进行调节;前者主要特指感化教育具有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从功能辐射的范围来讲,后者要更加广泛,前者相对狭窄。
社会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在人际关系中,情感活动不是一种单向输出过程,而是一种相互交流过程,是情感的相悦过程,或者是与此相反的过程。感化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情感控制过程,也不是单向传导,而是一种对应的情感互酬过程。每当感化教育者向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倾注友爱的暖流,期待收到感化对象(个体或群体)友好感情的回报。这样以情动情、以情换情,久而久之双方关系就会愈益亲密、融洽,以致成为知心朋友,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四)转化功能
大学生感化教育的转化功能,是指感化教育者通过多种极富情感的方式及艺术,积极帮助大学生改变原有的思想、行为,并使之转变到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转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大学生思想中的正确成分由矛盾次要方面转变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过程,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感化教育者正确的施教以及环境的影响是转化的外因,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对教育者施教的态度是转化的内因。只有在外因内因的相互作用下,大学生的错误思想才能得以转化,模糊认识才能得以明确,思想觉悟才能得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得以提高,良好品行才能得以形成。
大学生思想认识与行为习惯的转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知转化;二是态度转化;三是行为转化。学生的认识与行为的转化过程是感化教育者责任、能力、水平的体现过程。转化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强行转化。促进转化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手段,要讲究转化的艺术。此外,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化,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可能会出现反复,教育者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要做细致的工作,不能因为出现反复就对转化丧失信心。
当下,大学生感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认知认同、知行统一。要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固化以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知行合一,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示范者、推动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最根本的是要将其内化为政治信仰、理想追求。内化得越彻底,核心价值观就会树得越牢固;内化得越自觉,核心价值观就会越管用。
三、影响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的因素
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大学生感化教育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诸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感化教育诸要素涵盖感化教育队伍、感化教育目标、感化教育艺术、感化教育对象,等等。这些要素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任何一个要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功能。
(一)感化教育队伍
大学生感化教育队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是感化教育者,他们如果在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中,都能倾注满腔的感情,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狭义上,主要指高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及关爱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师,这支队伍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因而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拥有一支政治、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等素质优良的大学生感化教育队伍,是实现大学生感化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充分发挥感化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感化教育效果的关键。高校应当始终如一地认真抓好大学生感化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
(二)感化教育目标
大学生感化教育目标,是指感化教育者以真挚的情感、善意的言行,使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小目标,也是直接目标;另外,大学生感化教育还有大目标,或者称为宏伟目标,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所立之“德”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品性与操守;所树之“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感化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的指针和动因,能指引大学生感化教育能为而有所为,正确地引导、控制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方向,有效地激励、调动感化教育者和大学生积极参与感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关于大学生感化教育目标,通常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对大学生感化教育目标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既有学校的认识偏差,也有教育者的认识偏差。二是大学生感化教育目标缺乏渐进性,无论是针对大学生个体还是群体,感化教育贪求一挥而就、立竿见影。还有诸如目标没有因人而异等其他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妨碍了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
(三)感化教育艺术
大学生感化教育艺术,体现在感化教育过程之中,服务于大学生感化教育目标[8],同时与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密切相关。感化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教育艺术的正确运用。所谓感化教育艺术,是指教育者以情感为纽带,直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转化的一种技能和技巧。大学生感化教育的基础是情感,手段也是情感,情感性是大学生感化教育艺术的显著特征。人的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真诚是情感互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缺乏真诚,感化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就不可能在思想上实施真正的交流。感化教育者只有真诚的情感投入,才能获得大学生的真心,才能实现真实情感在双方间的传递、输送、反馈。情感是感化教育的润滑剂,感化教育者只有充满真情,才能以情感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情感是感化教育者与大学生心灵的通道,是打开大学生心灵的钥匙,它能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感化教育艺术是感化教育者坦示真挚情感、坚持以情动人的艺术,是感化教育者坚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艺术,是融情于景、激起情感波澜的艺术。
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大学生感化教育艺术,才能有效发挥出大学生感化教育应有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对大学生感化教育艺术不熟悉、不适当、不合理,必然会限制、削弱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四)感化教育对象
大学生感化教育对象可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从对象的数量看,不仅指大学生个体,也包含由个体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不同群体,如班级、院系等,这里的个体与群体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范畴;从对象的思想与行为看,感化属于一个中性词,既针对有不良(或后进的)思想、行为进行感化教育的人或群体,也指思想、行为正常,但经过感化教育之后,思想、行为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升的人或群体。
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的发挥,最终要靠大学生个体或群体自身消化吸收,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自身固有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感化教育功能发挥的效果。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7-08-01].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 毛泽东.矛盾论[M]∥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3] 余国政.关于感化及感化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2-77.
[4]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
[5] 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5.
[6] 许良因,等.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7] 臧树华.感化范畴浅探[J].社会科学,1991(3):49.
[8] 余国政.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化艺术[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70.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Exhorta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YUGuozheng
(School of Marxism,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Exhortation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form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summary of its distinctiveness,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xhortation education,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ts func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which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s;exhortation education;function
2017-09-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感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YJA710051。
余国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6.013
G641
A
2095-4662(2017)06-0062-04
(责任编辑陈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