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17-03-1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结构大学生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1331)

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李小兵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1331)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基本的教育模式成为了教育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和教学结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从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以及课程整体结构等多方面建立切实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求的大学生体育教学。本文从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入手,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相应问题对大学生教育改革的相关结构展开了讨论,旨在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体育素质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大学生体质 现状 高校体育 课程改革

1、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教学机制也在发生着改变,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自身素质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其中,除了自身学习素养以及学生能力外,大学生的体质问题也备受关注,针对于此,我国会定期进行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质调研。在调研报告中,主要是对大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肺活量以及机能指标等进行集中的探讨,通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在2000年-2006年的数据统计中,整体体育素质和机能结构呈现的是下降趋势,并且超重和肥胖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直到2007年,我国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颁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积极敦促各方提高对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结合实际教育目标,建构更加完整的终身教育理念,确保教育模型以及教学结构能在提升高校学生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构建新型的大学生体育教育模型。

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体育要求结合起来,在符合学生基本学习诉求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充分提高体育课程设置和大学生的贴合程度,顺利完成大学生体育教育改革。

2、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之指导思想不明确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落后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对高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深度分析的同时,相关教育研究人员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育现状中指导思想存在的问题。但是,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没有非常统一的思想,其中较为主流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大学生的身体以及体质增强角度分析教育结构,建立“体制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关注高校学生自身的情况。第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秉持“三基”教学思想,积极落实相关教学内容。第三,充分发挥全面发展教育内涵的教育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实现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第四,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落实体育能力教学,真正从能力入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竞技体育”为基本指导思想和目标,切实维护整体教育理念和教学结构,保证教学模型的完整度。

尽管多元化教学思想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关注,也形成了学术研究的活跃气氛,但是,也显示了相关指导思想混论的问题,高校在实际体育教学结构建立和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缺乏职业化以及高科技化的教学指导思想,整体教育框架并不清晰,也就导致整体高校体育教育模型的混乱。

2.2、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之指导方法单一化

在实际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落实的过程中,相关教育结构和教学课程基础缺乏实效性,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型并没有积极践行相应的教学目标。在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机制中,将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混为一谈,往往是体育研究高于实际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另外,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也较为单一,整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整体教学模型和教学理念不能完全匹配。其中,在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建立了基础体育课程、选修体育课程、选项体育课程以及保健体育课程等,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是在实际应用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却忽视了这一教学思想,往往以竞技体育为教核心。

2.3、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之过度强调竞技化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结构中,多数教师在课程结构处理和相关课程内容管控方面,都着重强调技术的应用,以及运动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改造作用。在实际教学结构中,不同的体育测验频繁出现,教师更加热衷于带队训练和比赛,将学生的体育成绩视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相关教育方法和数据处理机制也较为单一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度强调教学过程测验的项目优势,就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身体教育。也就是说,在高校体育教育课堂中,体育教育的运动技术传授代替了教师的课程讲解,利用运动技术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却忽略了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这样的体育课程强化了学生的竞技水准,却忽视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强调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却摒弃了平等的教育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整体体质和综合素质的优化。另外,在高校体育结构建立过程中,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以及具体的教学质量,这就导致相关体育课程的教育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亟待有效处理。

2.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之指导体系范围狭窄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和运行维度建立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输送运动选手作为重要的成绩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身体教育的认知,就导致现代体育教育中,轻视课程教育,重视运动训练的现象较为严重。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教师指导体系出现问题,教师只是一味的指导竞技类项目的体育规范和运动技巧,忽视了基本操作和身体素质养成的体育教育内容,相关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得不到有效落实,教师考核的内容都是课上讲解的内容,为了达标而达标。除此之外,教师在评价体系建立和考评制度建立方面也存在缺失,评价体系不能科学客观的体现学生的进步程度,也无法准确且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而考评机制方面,无论是内容还是制度的规范度,随意性较大,也使得整体教育结构失去效力。

3、高校体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3.1、积极转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在高校体育课程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特征,从思想理念层面提升整体教学指导结构的有效性,并且落实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确保教学指导结构和体育思想能有效的渗透到实际教学理念中。在素质教育教学结构建立的过程中,要建构动态化的教育指导思想,从而有效改进体育教学模型,在重新认知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制约整体体育教育发展的因素,保证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时代的接轨。另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思想的定位非常重要,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实际价值,对理论发展中的不同元素进行深度解构和系统化处理,确保相应的教育运行机制和指导模型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从而建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效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框架。改革要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深化,因此,指导思想的优化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系统化升级和分析。

3.2、积极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指导整体教学框架和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需要高校在实际教学结构建立过程中,积极探索科学化的教育教学模型,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以保证教育模型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另外,在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化的体育学习理念武装自己的思想,借助有效的学习路径,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贴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思想,真正得到身心发展,确保运动形式的完整度和实效性。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升级为基本教学指标,有效的分配竞技类技术要求和实际教学内容,建构更加贴合于学生基本学习诉求的教学结构,充分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维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相关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型贴合实际。只有从技术结构的细节和系统性进行综合优化和升级,才能在培养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从根本上助力大学生养成科学化锻炼身体的习惯,夯实教育结构和教育基础,建构多元化的高校体育课堂。

3.3、积极搭建整合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模型建立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以大学生的体育教学现状出发,在研究大学生学习诉求和心理活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育理论,架构贴合于时代发展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并且在实践中进行反复的验收。体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教学机制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作为学习模型中的主体,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学习自由。

3.4、积极研发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多元化结构

在实际教学结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多元化教学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教学课堂,积极落实优化教学机制,并且要从传统教学理念中汲取有效的教学元素,融合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学理念,建构更加贴合于现代教学模式的体育课程教学框架。只有真正优化整体教学层级结构,才能建立和创设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多元化教学结构,并且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正是基于此,高校在架构教学多元化结构时,可以有效的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确保教学课程改革计划切实可行。

3.5、积极落实高校体育课程系统化教学评价

在素质教育体系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模型重新建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确保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系统化分析和评价。另外,在教学评价建立时,相关参数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建构系统化的质量标准以及考核体系,转换多角度教学分析,以优化整体教学凭借结构和教学模型的导向性功能,不仅要开展全方位教学评价,也要落实教材评价,实现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只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过程性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结构的优化转型。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在新时代创设贴合教育需求的教育框架,高校体育研究人员就要从大学生的体质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方面入手,在转换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确保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贴合学生的要求,真正在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型人才,也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陈武,邹显春,刘葭等.基于高校学生体质教育的体育个性化网络学习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4(04).

[2]罗敦雄.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高校太极拳教学应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14).

[3]刘俊.关于目标设置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0(30).

[4]陈树林.目标设置理论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5).

[5]崔永梅.大学生体质在足球传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6).

G804

A

1006-8902-(2017)-03-SY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结构大学生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大学生之歌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