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天国在梅州

2017-03-10

岭南学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太平军清军太平天国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016年,是太平天国十万大军在梅州(清代名嘉应州)全军覆灭150周年的日子。清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一日(1866年3月7日),随着太平天国偕王谭体元在嘉应被俘,十万天军在梅州灰飞烟灭。这惊天动地的大事,《清史稿》和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等书均笔墨不多。其实,清军统帅左宗棠说:“贼起于嘉应,亦灭于嘉应。”太平天国在梅州的覆灭,内容丰富,过程曲折,意义重大。

一、咸丰时期

太平天国大军进入梅州,前后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清咸丰九年(1859)二月(夏历月日均用中文),太平天国国宗石镇吉率部进入梅州,兵围大埔、嘉应(今梅州)和兴宁,并占领大埔和嘉应。

石镇吉(1835—1860),广西贵县龙山人,清道光十五年生。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七十六《石镇吉供状》,他原名陈正纪,为石达开的亲信,甚得石达开的宠爱,故被赐姓石,并由“正纪”改名为“镇吉”,成为太平天国王朝的“国宗”,以功封“协天燕”。天京分裂后,他随石达开远征。戊午八年七月,石达开在福建谋攻湖南。八月,石达开自带大军西经江西,命石镇吉分统一军经广东攻湖南,从而到达梅州。对于这段史实,史书鲜有记载。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七十六《翼殿远征人物传》之《石镇吉传》:“己未九年正月,石镇吉率军攻入福建漳州、汀州两府。二月,进入广东,连克大埔县、嘉应州。”协天燕石镇吉率军攻下大埔县、嘉应州一事,仅寥寥十余字。其实,石镇吉军在梅州的军事行动惊天动地,波澜壮阔。

(一)攻占大埔县

石镇吉攻占大埔在清咸丰九年正月。大埔县在嘉应州府东北200里,当时属潮州府。咸丰九年,太平天国军十万之众由天国燕爵将领协天燕石镇吉统领,疾风暴雨般地进入粤东。石镇吉军在正月二十七日开始进攻大埔。大埔县城当时在今茶阳镇(今大埔县治湖寮镇北),大埔县令缪中孚时已在乡下,县城清军有兵无帅,太平天国军很快夺下县城,县城老马兵彭简骅、邝传榜等70人余战死[1]。县令缪中孚闻县城被太平军占领,到乡下招募乡勇,县尉也到松山、北塘一带募勇,加上从县城逃出的县兵,他们一起袭击到下乡“打粮”的太平军。

石镇吉攻下大埔后注重军纪,劝商人开门做生意,太平军购物须付钱;县城私塾重新开学,还给部分穷人送米送物。但迫害儒生,杨汝为、杨禹甸、杨丹凤等因骂太平军而被杀。

石镇吉攻占大埔县城,只是路过之时顺手牵羊。占领县城后第五天的二月初二,他们从狮子口渡过汀江,挥兵直指嘉应州。没有桥、船,他们渡江时搬空县城学前衙锦华号布店的布匹,以布和竹篾绞成巨缆架起索桥,在缆绳上铺列民房的门板为桥面。当时,西门河、小靖河的河水暴涨,水高浪大,冲击索桥,有些太平军战士落水而死。太平军渡江后,从大埔之坪砂经梅县的松口,于二月四日到达嘉应州城郊黄竹洋。他们在城外五里扎营,准备进攻嘉应州。

(二)攻占嘉应州

1.攻城准备

太平天国在嘉应城外下寨后,即在城周四处张贴攻城布告《真天命太平天国殿前丞相代理民务真忠【报国】加【一】等陈为晓喻粤东嘉应州四民人等输诚向化事》云:

……仰嘉应州四民人等知悉,速即放胆前来,输诚进贡。领示便可安家,纳粮自免滋扰,化愚蒙而作淳良,安居乐业,集诗书而求生理,课耕课读。买卖照常,俾士兵之得便,有无相通,免商价之多虞。庶几乐享安集之休,蓄发留须作太平之男子。倾心向化,实天国之良民。倘或执迷不悟,团练帮妖,定行发兵剿洗,玉石俱焚,悔之无及,尔民人等,其各思之。切切特喻[2]。

他们发出屠城恫吓,并在城破后付诸实施。

2.攻城之战

二月五、六日,石镇吉部完成对嘉应州城的包围,随即对州城发起进攻。当时的嘉应城墙经过扩建,周长985丈,高2.4丈,厚2丈;城墙外东、北、西三面有城濠,濠深1丈,宽3丈,长578丈,城南临梅江。城濠常有淤塞,大水之年城墙常因雨水崩溃,城防工事堪忧。清朝定制:县城防兵一二百人,府城不足五百。嘉应州常年驻军五百余,以维持治安,嘉应武官潘法元已在围城前逃跑,并带走数百军人。守城知府文晟原为惠州知府,在同治三年六月到梅县松源剿匪,事毕权知嘉应州事。他初来乍到,城小势危,武官临阵逃脱,外援阻绝,嘉应形势危在旦夕。但他是个顶天立地的人物,在人民中很有威信,有剿匪经验。在危急时刻,他临危不乱,组织剩下的官兵,征集附近的团练,发动群众甚至妇女参战,组成了一支临时的官民混合的守城军。光绪《嘉应州志》载:“婴城固守者半属民壮,间及妇人”。就是这支军队开始了悲壮的守城战。

州城南面临河,太平军只需在三面攻城。太平军以十倍于守城军的六万天兵分三路对州城构成压倒的气势,攻城12天,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强攻阶段。石镇吉部是太平天国的精兵悍将,不把嘉应州放在眼里,一开始便强行攻城。光绪《嘉应州志》:“贼众约五六万,连日环攻。城上木石投之,贼缘梯登,或浇之沸汤,贼多死,乃止。”[3]太平军军法严厉:失城者死,后退者斩。攻城队伍后竖一旗,上书:“奉xx王之令:专斩后退兵!”把士兵置于非冲必死的绝境,“贼驱新虏者突阵,退后必诛,故非舍身冲锋者无生理”,“故从贼者,必死战死守”[4]。故太平军每战必异常惨烈,攻势凌厉,务在必克。大战开始后,文晟在衣服上盖满官印,誓与州城共存亡!在他的鼓舞下,城上初以滚石檑木轰击攻城队伍,接着用沸水泼向爬上云梯的太平军,有效地挫败了太平军的强攻。

二是地道攻城阶段。强攻受挫,太平军采用他们擅长的地道攻城法。光绪《嘉应州志》:“乃止攻,惟日钲鼓声大作,盖潜凿地道,借是以乱军听也。”太平天国停止强攻后,军中金鼓齐鸣,以敲锣打鼓的噪音掩护挖攻城的地道。杜文澜《平定粤匪纪略》:“恐官军知而为备,击金鼓以乱其声,贼中谓之‘开垅口’,至为险毒”。太平年连续施放噪音,使守城者无法听到挖地道的声音。

1859年二月十五日,太平军已把地道挖到嘉应西城的墙脚下,随后用空棺装满炸药以备炸城。驻守西门的是太坪堡团长古荣光,他对此毫无察觉。太平军把炸城的时间选在守城军最疲惫的黎明时分;同时在城破处埋伏精兵。《嘉应平寇纪略》:“丁巳十六日黎明,地雷发,西城塌三十余丈,城内人声沸腾,守垛者奔逃,贼于三面蚁附而登,城遂陷。”城墙被炸倒百余米,守城官兵和民夫四散奔逃,州城陷落。

3.城破之后

攻城之先太平军已有“玉石俱焚”的屠城警告,12天苦战后太平军已打红了眼睛,十六日城破之后随即实行大屠杀。知州文晟身穿官服慷慨赴难,千总郑京荣、州同陈炳谦、前镇平知县刘阴堂、文晟幕友戴取、知县李煌等所有官吏,均在城破时被杀;文晟家人付氏、何氏、侯氏、婢女秋葵、家丁周顺、州衙的厨师等也全部遇难。占领州城之后,太平军又在城上遍插官军旗帜以诱敌,又诱杀前来救援的团练兵无数。据《梅水诗传》卷四,被杀的除官吏和兵勇团练外,还有大量平民。秀才杨秉渊,字二瞻,岁贡生,丁日昌的老师,在州城破时殉难。全城被杀四千余人[3]。尸体被投入梅江河中,尸体漂到今西阳白宫河滩,才被打捞起来。当时嘉应州城人口有1 814户,15 754人,其中成年人仅一万。屠杀四千,即屠杀了成人的40%,男子几乎全部被杀。嘉应州虽山陬海国,但清秀可爱。清俞蛟《潮嘉风月记》:“梅州之八角亭前,齐昌之西河塘外,虽规模不及,而雨丝风片,滞人魂魄,如出一辙也。”太平军随即在城中放火,诗人萧光泰、张炳坤、张道亨等家族的房屋均被烧为灰烬。黄遵宪当时12岁,他目睹了屠城惨状:“七年创痛记分明,无数沙虫殉一城。”[5]经太平军烧杀掠抢,城中一片灰烬。黄遵宪的老师张其翧《已未逢乱……》:“先代藏书归劫火,可怜一炬付东风”,其诗集《桐华馆诗钞》手稿也劫火成灰,荡然无存。太平军言而有信,将嘉应城洗劫一空,真是“玉石俱焚”。殉难知州文晟等人的事迹上闻,朝廷赠谥文晟“壮烈”,立庙祭祀,在嘉应州城西南隅建立文壮烈公祠,两廊附祭已殉难的官绅和人民。文壮烈公祠成为梅州文天祥、刘元城之后的第三座名人祠,诗人侯达《谒先师文壮烈公祠有感》云:“时公号令明且肃,一呼百应民不惊”[6]。黄遵宪《铁汉楼歌》“嘉应太守亦义士”,即歌颂太守文晟。

石镇吉大军在咸丰九年二月十六日(太平天国历己未九年二月初十日)攻下了嘉应州后,占领州城半月后的三月初一撤出嘉应。得到消息,驻扎城南20多里西阳镇之西南的海阳县令汪政立即进入嘉应州城,并担任起代理知州。

(三)兵围兴宁县

兴宁县在嘉应州西百余里,旧隶惠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拨归嘉应州。太平天国攻打兴宁,《太平天国史》没有记载,事仅见于地方文献如罗斧月《兴宁乡土志》、胡曦《枌榆碎事》和嘉应谢国珍《嘉应平寇纪略》等。

嘉应州城得手之后,石镇吉在二月二十一日即令进兵兴宁县城。太平军先是强攻,继而地道轰城。兴宁城池更小,守兵二百余人,且已派出一军增援嘉应,现在更难以阻挡太平天国的虎狼雄师。但兴宁却没有被太平军攻下,其原因有二:第一,防守得法。兴宁知县彭炜督军固守城池,他鉴于嘉应州城被破的教训,令迅速提高河水水位,灌满兴宁护城河,使太平军的地道破城法无计可施。第二,随后清军援军到达。当太平军兵围嘉应时,知县彭炜督已调集乡勇团练增援兴宁;同时向两广总督黄宗汉求救。黄宗汉坐镇惠州,调集附近各地军队增援。清军增援部队分四路:西北援军由南韶连总兵讷苏肯、都司卓兴和福建同知文星瑞率领;南路援军由惠州知府海廷深率领;西路援军由已革按察使张敬修率领;东路援军由惠潮嘉道赵畇、海阳县令汪政、游击何云章等从韩江水路增援嘉应。

二月二十六日,增援嘉应的西路军将领都司卓兴、福建同知文星瑞率领的援军到达长乐县(今五华县)。卓兴是粤军中少有的英勇将领,文星瑞即文晟之子,他闻其父已在嘉应被杀,痛不欲生,拼死进攻太平军为父报仇。二十七日,卓兴在距兴宁10里的茅塘埔、鱼排岭扎营;二十八日,卓兴、文星瑞在此设下埋伏,伏击太平天国军。当太平军进入埋伏圈以后,他一声令下,喷筒火箭齐发,太平军骑兵阵脚大乱,争相突围;卓兴带领伏兵从两翼包抄杀出,文星瑞挥大队掩杀,大败太平军。官军东路军何云章部,在泥坡等地亦小有胜利。于是,各路援军渐集兴宁县。

面对清军强大的援军,太平军不敢恋战,于三月初五解除兴宁之围,经连平、韶州进入湖南,与石达开军汇合,兴宁之围遂解[3]。后官府在卓兴大败太平军处——茅塘埔下茅塘的五谷爷爷庙前,树立石碑纪念。

石镇吉部在攻占大埔五天,攻击嘉应州12天,占据15天;攻击兴宁14天,惊扰嘉应州地区达一个多月。次年,石镇吉在广西安定被俘,解到桂林被杀。

(四)占领平远。

在石镇吉部之外,清咸丰十年,另外一支太平军还曾攻占平远县城(今仁居)。据两广总督毛鸿宾、署广东巡抚郭嵩焘奏折,咸丰十年十月初四,太平军占领平远县城。当时太平军在福建作战,因清军追击临时进入粤东,不久挥师福建武平,撤出平远。

二、同治时期

太平天国大军第二次进入梅州,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这年四月,洪秀全在清军重重包围的天京吞金自杀,其子洪天贵福继位。六月十六日清军曾国荃攻克太平天国国都天京。此后,幼天王、忠王李秀成、干王洪仁玕等太平天国的国家领袖先后被清军杀,太平天国进入最后阶段。

六月十六日天京陷落后,太平天国余部一部由赖文光率领,在长江以北与捻军会合,成为太平天国的北方军,其余在江西福建形成南部军。同治三年九月,南部军30余万分四路进入福建,经清军剿杀,到同治四年只剩李世贤、汪海洋两军;五月初二,侍王李世贤在永定大败,只剩汪海洋一军了。汪海洋在闽南、闽西接连大败,他被迫进入闽、粤、赣山区,最后进入嘉应州。

汪海洋军在同治四年四月十五日进入嘉应,到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一日(1866年3月7日)偕王谭体元被俘,太平军在嘉应长达八月又七天(同治四年闰五月)。在这240多天中,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思想、风俗、文学等多个领域里,对嘉应产生了深刻影响,留下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成果。限于篇幅,本文重点在太平天国在嘉应的军事活动。

1864年,太平天国汪海洋军在嘉应战场的形势是,上半年太平军以镇平(今蕉岭)为中心,军锋到达蕉岭、大埔、平远、嘉应、兴宁、长乐;下半年太平军以嘉应州城为中心,直至全军覆灭。太平天国在嘉应的战况如下:

(一)太平天国在大埔

同治三四年间,太平军多次到大埔,曾攻占大埔县城(今茶阳镇)。

1.太平军一到大埔。太平军第一次到大埔是同治三年九月十三日,太平军攻下大埔县城。当时,林达泉已回大埔办团练,协助防守。林达泉,字海岩,大埔人,咸丰十一年举人,曾参江苏巡抚丁日昌幕。他留心国家大事,对古今舆图、武备及海外各国形势等都了如指掌。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到大埔,达泉练乡勇,筹防御,使太平军在大埔无法立足,太平军不久退出大埔,林达泉也因此升任知县。

2.太平军二到大埔。太平军第二次到大埔是同治四年(1865年)汪海洋军。四月,太平军在闽的军事形势十分严峻,太平军集聚闽、粤边境,伺机进入广东。清王闿运《湘军志•浙江篇》:“四年二月,寇西还永定。江苏军将郭松林来会师,围漳州。鲍超前军将娄云庆自瑞金入武平。四月,寇弃漳州,出大埔。”[7]汪海洋由福建永定进军大埔。这时,广东总兵方耀、郑绍忠奉广东布政使李福泰的命令,屯兵于大埔县城(今茶阳镇)的校场坝。四月十五日,汪海洋率军10万从闽西进兵大埔,入大埔后经岩上、桃源、百侯直趋,与清军战于归阳。四月二十一日,汪海洋兵至大埔的小靖,突然遇到广东清军郑绍忠部。

郑绍忠,广东三水大旗头村人,初随表兄陈金缸占山为王,后杀表兄投降清军,因战功被清廷赏都司衔。四月二十一日,郑绍忠率军数十人巡哨,遇汪海洋前锋30余人,混乱中郑绍忠以旗枪为武器刺向对方,两军混战一场而退。次日,郑绍忠伏兵于小靖石牌楼侧,以待太平军。拂晓,汪海洋军果至,郑绍忠伏兵杀出,但不能取胜。两军相持之中,太平军另派一军700余人,绕道衔枚疾走,从山后包抄郑绍忠的后路。但是,消息走漏,郑绍忠预先伏兵于半山的险隘处。当太平军至时,郑绍忠军出其不意,以抬枪轰击,太平军躲闪不及,纷纷坠下悬岩,一时血肉横飞,700余人血沃劲草。清军乘势进击,太平军大败,大小将领阵亡以千计。太平军进攻受挫,只得撤退。郑绍忠又在大埔著名的险要关隘——羊耳凹虚设旌旗,阻挡太平军。太平军在大埔无法进军,汪海洋等只得撤出大埔,回兵福建。郑绍忠因嘉应有功升为副将[8]、潮州镇总兵,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提拔他为广东水师提督。

3.太平军三到大埔。太平军三到大埔是同治四年四月利王朱兴隆、来王陆顺德军。四月二十九日,朱兴隆、陆顺德两军分路进入大埔县境。因前有粤军方耀堵截,后有左宗棠军臬司王德榜军追赶,天将郭维扬、朱陆明等24位太平军将领率4000人向清军投降,降将郭维扬等随即被王德榜杀害。朱兴隆、陆顺德旋即退出大埔,进入福建。

九月下旬,左宗棠已将其司令部迁到大埔花园墩督战;粤军炮船数十艘,扼守在大埔三河坝,以防止太平军逃往潮州;左宗棠曾一度驻三河,大埔成为清军对嘉应太平军作战稳固的后方和指挥部。汪海洋攻占嘉应州后,左宗棠才将司令部迁往松口。

(二)太平天国在镇平

镇平县(今蕉岭县)在广东省的东北,嘉应州北80余里,旧为程乡、平远县地,明崇祯六年(1633年)始设镇平。镇平古称“石窟”,深山密林,西北与江西长宁县(今寻乌县)接壤,东北与福建的武平、上杭毗邻,地处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素为盗贼渊薮。同治四年,太平天国大军十万云集镇平,从五月到八月太平军在镇平县城长达三个月,太平军统帅汪海洋的司令部设在镇平,镇平成为太平天国军在粤东时期的军事中心。清军四五万人在城外形成包围。今天的蕉岭全县总人口才24万,当时的镇平却聚集十五六万军队,小小的镇平一时成为历史的焦点,镇平的山山水水成为热闹的军事舞台,这是镇平历史上最耀眼的时期。围绕着包围和突围,太平天国军在镇平与清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1.太平军一占镇平。太平军第一次占领镇平是同治三年九月初三。占领不久,太平军退出镇平。

2.来王陆顺德二占镇平。太平军第二次占领镇平是同治四年五月上旬来王陆顺德军。同治四年五月,太平军主力还在福建。五月初九,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等击败粤军,占领镇平,揭开太平军在粤东战场的序幕。王闿运《湘军志•浙江篇》:“五月,刘典进攻永定,高连升等进武平,寇南破粤军于镇平。”即指此。此时汪海洋军在福建武平一带向镇平靠拢,五月十八日,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率军撤出镇平,粤军邓安邦乘机反攻,镇平城遂为粤军占据。陆顺德、林正扬向平远大柘撤退,邓安邦在后穷追不舍,陆顺德等太平军退向赣粤交界的地区。

3.康王汪海洋三占领镇平。太平军第三次占领镇平是同治四年五月下旬的汪海洋军。此时,清军高连升兵至福建永定,汪海洋走上杭中都,李世贤余部到大姑滩。太平军与高连升交战失利,汪海洋由福建中赤、下坝折回,经武平与镇平交界的岩前进入广东。此时,粤军邓安邦追击陆顺德、林正扬到了平远,镇平空虚,汪挥师急趋镇平。五月二十日,汪军进围镇平,郑绍忠大败,差点被太平军抓获。是日,太平军再克镇平。清军退向镇平的新铺一带,镇平知县庞掌运逃往松口。镇平失守,粤军方耀被革职,责令其戴罪立功。

在汪海洋进击镇平的同时,太平军一部在嘉应的松源击败清军林保部;汪海洋占领镇平后率主力数万人进攻嘉应州。李福泰慌忙调方耀从嘉应州西的龙虎墟回援嘉应,林保、邓安邦在离嘉应城30余里的白渡、石峰堵截。汪海洋大败清军,前锋已抵达离州城不到20里的黄竹洋(今城东镇);陆顺德、林正扬从平远折回,兵至平远与今梅县交界的东石,嘉应州一度告急。因粤军死守,方耀军回援,汪海洋军于五月二十二日退回镇平。当时,汪海洋在镇平有九万大军,军队遍布镇平城乡,军营相连达数十里。

太平军进入粤东后,左宗棠立即令浙江提督高连升、提督黄少春、刘清亮等在镇平太平军外围数十里处扎营堵截,继而调集大军围困镇平。他把布防重点放在镇平之北,以高连升、黄少春、刘清亮等堵住镇平通往福建武平的要道,成为防堵太平军北上的第一道防线;令刘典、王德榜军仍屯福建上杭、武平,为堵截太平军北上的第二道防线;同时令康国器、关镇邦部驻守镇平东南;令粤军镇守镇平西南,以三面钳制对镇平形成战略包围的态势。

4.汪海洋在镇平内讧。这样严峻的形势,并没有引起汪海洋的警觉。闰五月十三日,汪海洋认为侍王李世贤的确已死,于是在镇平杀掉侍王李世贤的族弟、老王宗李元茂,借口仅仅是李元茂在永定救护李世贤不力。一个人要杀人是不愁找不到借口的,汪海洋此举无异于贼喊捉贼,李世贤失败恰恰是因汪海洋拒绝救援。

两天后的闰五月十五日,汪海洋提军进攻清军在镇平城外围堵的营垒,击败粤军副将林保。时清军向镇平城步步进逼,闰五月二十日,太平军在镇平城外分水坳的营垒被左宗棠军高连升、黄少春攻陷。汪海洋力图夺回城外的战略要地,闰五月二十三日,在镇平城外进攻康国器军营垒,两军大战,太平军不利,退回镇平。汪海洋在嘉应的攻势纷纷受挫,六月初三至初五,汪海洋下令太平军各军下田割稻筹粮,以为守计[9]。

5.太平军在镇平与清军激战。六月,镇平太平军的形势已十分严峻。一方面,敌人强大的军队截断了太平军北走江西、福建的通道,对镇平的包围已经形成;另一方面,自汪海洋滥杀王宗李元茂等以后,太平军中人心涣散。汪海洋力图通过打通镇平北走福建的道路以摆脱困境,六月初六,汪海洋由镇平分水坳出兵,分路进攻通向江西武平的岩前、中赤、猪股坳一带的清军营垒,一路与高连升、黄少春及其道员魏刚邴、副将张志公、都司钱桂仁等军激战;一路在镇平北广福乡大坝墟与袭击太平军后路的清军激战;同时,在对面宝塔山对门营的太平军又切断清军后路,双方三军激战,战斗惨烈,双方伤亡均惨重。太平军击杀清军通判龙朝翼,太平军朝将伍金保也阵亡,汪海洋不能得势,被迫退回镇平。

六月初八,汪海洋留陪王谭富守镇平,调动太平军主力佑王李远继、扬王李明成、东平王何明亮等军会战,与高连升、黄少春等军激战于分水坳、何邻巷一带,击毙清军副将汤复春等,但是仍然无功而返。左宗棠进一步加强北路的防守力量,令高连升部进逼武平与镇平交界处岩前的中赤,黄少春进逼武平的下坝。太平军北走无望,只好坚守镇平。

同治四年,霆军(鲍超部)18营由记名提督宣化镇总兵宋国永等统领,前往陕甘攻打回民。三月二十八日,霆营军到湖北金口,众军不肯前进。参将欧阳辉,游击罗三元,都司李守泽、李守春等借口闹饷哗变,经湖北崇阳、通城、江西义宁州、袁州、萍乡、湖南攸县、安仁、兴宁(今资兴县)、桂阳进入粤境,又从广东乐昌、仁化、南雄趋粤东,他们意在与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会合。闰五月初七,霆营起义军到达广东和平,与太平军会于龙川之江广亭,但因彼此难以相容,复离龙川;闰五月初十至兴宁,在十三都司扎营驻守,然后从兴宁县罗浮司、平远县的石正到达镇平,与汪海洋军会于镇平县。霆营军一万多人加入太平军,汪海洋军力达到十万,太平军一时士气复振。但是,总的形势仍然严峻。

自闰五月十三日汪海洋借口杀老王宗李元茂以后,太平军中人心涣散,作为军中重要力量的广东三合会、天地会队伍和与汪海洋有“异己”之嫌的人纷纷叛变。六月二十一日,太平军陪王谭富率领千余人向广东布政使李福泰投降。陪王谭富原是李世贤的部将,在汪海洋杀李世贤族弟李元茂后,谭富既不自安也自不满,在五月里他已经暗中向康国器输款请降,康令其“潜图汪逆”,不久被汪海洋察觉,于是逃出大营向清军投降,改名为谭德思。其时,朝将莫恩等率领三百人向康国器部都司汤彪投降。汪海洋为了防止太平军投降,立即加强戒备:平时在各条要路上设卡,派出自己的亲信稽查把守,对不放心的太平军严加防范;打仗时,把他不信任的太平军夹在队伍中间。此时,外面大敌当前,内部人心思叛,队伍的稳定成为首要问题。但是,问题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愈演愈烈。

6.汪海洋镇平谋杀太平天国领导人侍王李世贤。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自退出漳州、五月二十六日在永定大败之后,一月余杳无音信。六月二十八日,他剃发化装成难民,只身逃到镇平。被霆营军抓获,以为敌探,把他解至太平军天将黄添元营内,李以实情相告,黄添元速告汪海洋。

汪海洋闻讯大惊,迫于李世贤的威望,只得出城迎接。他将李安排在镇平城内大禾坪的“绍业第”,七月初三深夜,汪海洋派人将李世贤杀害。除了天京内讧以外,这是太平天国史上最令人痛心的内讧屠杀。

汪海洋杀死李世贤以后,太平军将领离心离德,愤愤不平,有的拔刀相向,要杀汪海洋;有的见前途无望,一有机会就投降清军。七月初八,清军康国器分三路挺进镇平南坑头,镇守镇平的天将胡永祥率领大军迎击。但已投敌仍潜伏太平军中的天将李积、曾务、邓伯才、严进恒、朝将陆鹏、邓成、李香、邓金、麦祖等乘机为内应,在营内放起火来。胡永祥见后方火起,军心大乱,大败而回。康国器军乘势追赶,兵锋已至镇平城南门外八里之地。

此时,左宗棠乘机加强包围之势。他令张恒祥接管岩前防线,高连升回中赤、下坝,王德榜进驻象洞,刘清亮移营盘龙冈,刘典驻濯田,全面防堵闽赣边境,清军对镇平的包围更趋严密。左宗棠说:“镇平东南及东面、北面,闽军已互相联络,长围蹙贼之势已成。惟镇平西路、西南路可通兴宁、长乐、龙川……必须粤军自为截剿。”粤东太平军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

7.太平军进军嘉应州。汪海洋在北击武平、西走平远失败以后,再南向嘉应州城进军。七月初二康国器已占领镇平南面与嘉应州接壤的高思和程官埠,离镇平县城仅20里。七月初六,清军分三路进攻石坑排、蓝坊、蓝坑头,太平军失利,三处营垒陷落。汪海洋力图摆脱困境,于七月十三日派军进攻镇平的高思,打通镇平通往嘉应州的要道。但清军康国器下令死守高思,与程官埠互为犄角。太平军数次攻高思不胜,伤亡惨重,神将祝云、先锋游竹等被俘,神将朱三元阵亡。同日,太平军一路由分水坳进攻猪股坳、岩前,被清军击退。十四日,汪海洋派东平王何明亮等进攻程官埠,亲自率领奉王黄十四、王宗汪大力等猛扑高思。但康国器伏兵突起,并以抬枪轰击,太平军将领汪大力阵亡,黄十四受伤坠马,汪海洋手腕被抬枪击伤,太平军一时大乱,跳岩落水而死者无数。汪海洋攻嘉应取胜无望,退回镇平。

七月底,驻守长乐县城的太平军林正扬等正暗中与清军勾结,准备投降,太平军在嘉应城南牵制清军的力量岌岌可危,形势对太平军更为不利。七月三十日,清军康国器进击镇平东南的古石排,太平军天将胡永祥大败,天将张祥顺、周建榜等率领千余人向清军投降。八月初一,汪海洋欲再次打通镇平往福建武平的通道,派大军攻击分水坳。次日,会集太平军佑王李远继、东平王何明亮,奉王黄十四等军,分三路进攻提督高连升、黄少春、道员魏光邴、总兵刘端冕等军。霆营代鲍超指挥的大将提督娄云庆在镇平大招山一带击败太平军佑王李远继。太平军诸将皆不利,只得退回镇平。

此时,近20万军队集于嘉应,形成嘉应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生物大数量、高密度集中的态势,嘉应已有了瘟疫发生的危险。生物高密度地集中,适宜于生物体内环境的物种会产生,并快速蔓延,从而引起人类群落疾疫的大流行。此时,由于双方军队高度集中于粤东,军队所产生的饮食垃圾、粪便也空前密集,更重要的是战争使尸体遍野,来不及掩埋的尸体遇上高温高热,使瘟疫发生的速度加快。当时,清军和太平军中均瘟疫流行,双方士兵日亡数百人,一些将领也不免于难,双方战斗力大大减弱。但政府军的物质补给系统优于太平军,人体免疫力也高于太平军,清军受瘟疫的打击比太平军轻,太平军的形势更为险恶。

8.镇平失守。同治四年八月,清军对镇平的包围收紧。八月初五,粤军总兵方耀进攻镇平负墩,太平军守将张人桂、刘添保等阵亡。八月初八,高连升、黄少春、道员张恒祥分三路扼守距镇平县城仅20里的分水坳,这里既锁住了太平军北走福建的道路,又直接威胁镇平城。这里距白泥湖汪海洋的营垒仅三四里,清军登高一望,汪海洋军中情形一目了然。汪海洋十分恼怒,派军进攻清军分水坳营垒,但无法取胜。康国器军进扑镇平东南,部将康熊飞、吴光亮攻石古排,林本、关镇邦攻打对门营,熊颜烈、罗洪标、汤彪进攻白果山,清军三路并进,太平军天将胡永祥率洋枪骑兵队数千在九曲岌死战才顶住清军。

八月初九,清军攻破太平军石古排大营,其余各营太平军见状,弃营而走;八月初九夜,康国器已经攻近镇平城。其时,高连升、黄少春摧毁太平军白泥湖营寨,高连升率领魏光邴、曹光得等部攻镇平北门,黄少春率领刘甫田、李良平等部攻镇平东门,吴光亮、关镇邦已杀进镇平南门,镇平危在旦夕。紧急之中,汪海洋开镇平西门,夺路而逃,太平军大败,降者无数。《湘军志•江西后篇》:“宝田坚陈[阵]不战。俄而,我军斫寇屯,直出其垒门。裨将荣维善望见海洋大旗,急前搏之,刃其背。于是寇大败走,自拔来归者七千余人,浙军遂收镇平。”荣维善是否刀伤汪海洋不得而知,但太平军镇平大败是实。

当夜卯时,清军全面入据镇平。康王汪海洋占据了三个月之久的太平国军在粤东的政治军事中心镇平陷落[10]589-600,成为太平天国在粤东生死存亡的转折点。

(三)太平天国在平远

平远县,嘉应州西北70里,旧为程乡县之豪居林子营。故嘉应前身程乡得名于乡贤程旻,但程旻所居地却在今平远的坝头(古称程源村)。明嘉靖三十八年(1558年)始设县,紧临福建武平和江西安远,故名平远。县治清代在仁居镇(今平远县治大柘北27公里),太平军到粤东,平远成为镇平太平军的门户。它西北与江西省长宁县(今寻乌县)吉潭、项山比邻,是嘉应西北通江西的要道;其西南东石、大柘与镇平相邻,西面的石正与兴宁接壤,北面的八尺与江西长宁县接壤,它一脚踏三省,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生死争夺的战略要地。

1.太平军一占平远城

太平军第一次攻占平远县城(仁居),是清咸丰十年。据两广总督毛鸿宾、署广东巡抚郭嵩焘奏折,咸丰十年十月初四(1860年11月16日),太平军占领平远县城。当时太平军在福建作战,因清军追击临时进入粤东,不久挥师福建武平,撤出平远。

2.太平军二占平远城

太平军第二次攻占平远县城,是清同治三年。这年八月三十日(1864年9月30日),太平军占领县城;占领后的第四天,于九月初四撤出县城。这两次占领平远县城均为太平军路过,占领的时间均不长。

3.太平军三到平远

太平军第三次到平远是同治四年五月,五月十八日,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撤出镇平,因清军邓安邦追赶,退至平远与江西长宁边境。汪海洋再克镇平后,陆顺德、天将林正扬回师平远。五月二十二日(6月15日),向平远县城仁居发起攻击,被邓安邦击退。二十三日,太平军据距镇平较近的东石之霸头,从安仁至老圩连营十余座;随即移兵大柘、石正、超竹一带,与镇平太平军遥相呼应。此时太平军“由镇平至大柘,连营百余里,众尚二十余万”[11],说太平军有20万,不实。此时太平军尚有九万人,但声势颇为浩大是真实的。这时,粤军补用道员吴赞成驻今梅县之龙虎墟,方耀率领六营士兵和亲兵在马山下寨,从西路堵截;清军派提督娄云庆、按察使席宝田至平远东石扼守,堵住北走江西的道路。期间,粤军分三路向太平军进攻,总兵方耀率都司方敬、蔡申由左路,守备刘开、方树、方记隆随其后;邓安邦与守备梁仕光、方吉为右路;把总邓带喜、武举邓荣璋随其后;另遣都司方鳌、谢廷南等埋伏栅左,千总邓镜河、守备黄龙翔埋伏山右,断大柘援兵。布置停当,方耀、邓安邦发动进攻,太平军大败,石正营垒10余座被攻破,太平军陈景贤、邓展、凌连珠、骆传言、曾钻连、徐文馥等将领阵亡,损失数以千计。随后,方耀、邓安邦乘势追击,大柘及大柘东10里的超竹的太平军营垒均被清军占领。太平军来王陆顺德,率军向平远之西的八尺撤退。

汪海洋从镇平向福建武平方向突击不成,西击平远,一来巩固镇平之西门,二来打通北进江西的道路。七月初十,汪海洋率军至平远进攻东石清军营盘,失利而回。次日,东平王何明亮增援,汪海洋率军从茅寮坪进击,又被清军打败,天将胡春福、郭安旨阵亡,太平军万余人投降,汪海洋回镇平。太平军又进军大柘(今平远县城),清军娄云庆令刘顺隆阻击,七月十二日,太平军遇刘顺隆军于良畲,太平军败绩。次日,刘顺隆赴大柘,娄云庆自率各军赴中坑,在要马岌遇太平军佑王李远继、天将胡永祥,李远继先退,太平军又败。

八月初十,太平军被迫撤出镇平。佑王李远继率军退向梅子畲,霆营黄矮子退向大寨,汪海洋退向东石,陆续进入平远县境。此时,清军娄云庆、臬司席宝田已经率领8营士兵扼守东石,堵截太平军。八月十一日,清军高连升、黄少春等分路向平远东石进击,在清军强大攻势下,太平军死伤无数,平东王何明亮只身逃脱,其部天将廖丰有、朝将王满瑞、王陈英、聂饶、陈治等四千人被清军包围,伏地向黄少春部投降。八月十二日,天将陈义光在洋商湖阵亡;康国器、席宝田也乘势追击,太平军被损失万余人。其时平远八尺被左宗棠军刘典率领张福齐、刘明灯、简桂林部堵截,太平军一部冲出平远,进入江西长宁(今寻乌),击败高连升之师。汪海洋军挺进平远的计划落空,则西走平远边境的石正、今梅县之龙虎墟,再折向兴宁黄槐方向,夺路北走。

同治四年,太平军没有攻下平远县城,主要的军事行动在平远与镇平相连的东石、大柘和与嘉应州相接的平远石正一带。

(四)太平天国在兴宁

兴宁在嘉应之西,是嘉应通往广州的咽喉孔道。虽1859年太平军兵围兴宁,1864年霆营起义军占领兴宁十三都司罗浮司,但兴宁从未被太平军攻下。

1.太平军白水寨伏击战。汪海洋从镇平撤出过平远石正以后,到达程乡地界,八月十三日,太平军从镇平西南经三圳到嘉应之石扇的一部到达嘉应西40余里的大坪,在这里中了粤军副将林保的埋伏,朝将洪顺、先锋萧凯腾阵亡;这天夜里,朝将何人英在阿头乡向闽军都司萧雅四、叛徒丁太阳投降。汪海洋退走平远石正后,到了位于兴宁四望嶂山顶的黄槐。八月十四日,汪海洋退至兴宁黄陂墟,在罗冈与罗浮司之间的白水寨以八千人设下埋伏圈,在兴宁地方武装的协助下,大败清军高连升、康国器部,击毙清军都司关镇邦,遏止了清军追兵。

汪海洋摆脱追兵后到了兴宁罗浮司,拟进攻江西长宁县,遇清军提督周宽世堵截,转而经黄贝岭、小山背准备直指定南厅、信丰。八月十九日,太平军与清军已革总兵王开林在丝茅坪交战,进攻信丰战略受阻。此后六七天中,汪海洋分别与王开林、席宝田接战,均不利。八月三十日,汪海洋回军广东。九月初一,进攻广东和平县,三天后占领和平,这是南部太平军最后占领的一座县城了。此后,从九月初五到十月十七日的40多天里,汪海洋军分别在连州(今连平县)、韶关始兴县、翁源县、和平县、龙川县之间的乡镇中转战,奔突于粤东、粤北的群山之间。

其时,左宗棠令刘典率领全军由南康驻守广东南雄,高连升由河源进逼江西长宁(今寻乌),黄少春由赣州至信丰,从西北、正北和东北三个方向堵截太平军北向的道路。汪海洋军无奈,于十月十八日再回到兴宁罗浮司,十九日,经平远、镇平边境,十月二十一日占领嘉应州城。

在当时嘉应五属(镇平、平远、长乐、兴宁、程乡)中,其他县城、州城一再被攻破,只有兴宁县是唯一没有被太平军攻下的县城。太平军对兴宁十分恼火,说:“我等遍历东南,势如破竹,从未见兴宁之恶敌也。”这成为兴宁的骄傲,据说兴宁风水甚佳:“铁网挂城头,金龟水上游;任凭天下乱,兴宁不用愁。”兴宁城形如乌龟,宁江迤逦而来,环城而过,龟得水养,元气十足。只要宁江常流,即便四周天翻地覆,兴宁城也坚如磐石。

(五)太平天国在长乐

长乐县(今五华县),嘉应州西南140余里,旧隶惠州府,清雍正十一年隶嘉应州,县治在今华城镇。长乐古城墙高二丈有余,周长六里,城设四门,扼嘉应西通广州的咽喉,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古城。

嘉应州之西,为清军防堵太平军时粤军的防地。同治四年五月,粤军派郑绍忠守龙川,黄添元、邓奋鹏守长乐,卓兴守兴宁,总兵方耀守嘉应龙虎墟,彼此遥相呼应,巩固嘉应西部防线,以切断太平军西走龙川的通道。

同治四年七月,在镇平的太平军已游击到嘉应以西。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赵金福、翟明海在龙川(旧治在今龙川县城之西),霆营起义军驻守兴宁罗浮司,对清军颇有威胁。七月初二,陆顺德、天将林正扬、赵金福、翟明海等与粤军卓兴、郑绍忠交战,不胜。天将林正扬率军赴长乐。

1.太平军占领长乐。同治四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的20余天里,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在铁场、长安墟、长乐一带与粤军卓兴和郑绍忠周旋。七月初八,清军攻陷太平军的铁场营垒,陆顺德、林正扬佯走江西,清军在后追赶。是夜,陆顺德、林正扬突然回师,七月初九,陆顺德、林正扬与列王黄宗保围困长乐。是时,黄遵宪的好友兴宁县人胡晓岑,携其五世祖胡近光的文物任职长乐县署。太平天国围城、长乐告急,初十夜里,胡晓岑缒城而出,不料至城半而绳索断裂,晓岑跌至城下,尾骨摔裂,留下终身伤痛。太平军击败黄添元、邓奋鹏,占领长乐县城(旧治在今五华县城水寨西北的华城)。七月十三日,卓兴气急败坏,率军回援,在长亭、五里亭一带会战,太平军抵挡不住,卓兴军逼长乐城下为营,昼夜攻城,务在必克。次日,太平军突围,被卓兴挡回。卓兴在长乐城外环城筑垒,对太平军形成长围之势。

此时,长乐太平军中隐藏着深重的危机。汪海洋杀死李元茂、李世贤以后,陆顺德、天将林正扬等都对汪海洋诛杀异己不满,故陆顺德对他敬而远之,绝不与汪海洋同处一城。但是,他绝不投降清朝。天将林正扬进入粤东后,已有二志。朱用孚《摩盾余谈》载,他“屡欲归诚,而身怀首鼠”,他既担心投降后不被清军原谅,又担心机事不密为太平军发现,故踌躇不决。长乐与惠州相距不远,在长乐的太平军以天将林正扬的花旗军为主,他们原属广东天地会,其中多是惠州人。现在,他们到了长乐,临近故乡,见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此时降心更坚。

七月二十五日,粤军卓兴攻击长乐,副将郑绍忠配合进攻。在这天夜里,林正扬派列王黄宗保到郑绍忠营乞降。卓兴提出两个条件:1.杀死坚决不降的来王陆顺德;2.献出长乐城——即在郑绍忠攻南门的时候,作为内应,打开南门献城。这样卖主求荣的条件,林正扬居然一概答应。

七月二十七日,林正扬指使黄宗保准备叛变事宜,被来王陆顺德发觉。陆顺德立即制止,双方一阵厮杀,长乐城内杀声震天,列王黄宗保受伤,仓促带200余人冲出长乐城南门——宁海门,逃向清军营垒投降。这天夜里,清军设伏于东门阳春门外,派兵佯攻炮台,太平军列王洪桂芳率军出阳春门赴援,清军伏兵突出,列王洪桂芳被俘,援军被歼。清军乘势进攻炮台,守军千余人壮烈牺牲。此时,林正扬阴谋暴露,按照依清军要求,出卖来王陆顺德,铺平向清军投降的通道。

2.来王陆顺德长乐被杀。陆顺德,广西藤县大黎乡古制村人,为天国中的广西“老兄弟”。他在李秀成麾下,参与破杭州、击溃清军江南大营等重大战役,战功卓著,任宿卫将军大佐将时带兵收复昆山、松江一带,克萧山、破绍兴,1862年以克绍兴功封“殿前斩邪留善顶天扶朝纲来王彩千岁”。在守绍兴时,击败法国与清朝混合的洋枪军“常捷军”,先后击毙其统领勒伯勤东,继任的达尔第福(Tardig)也被击败杀死,是太平天国的忠实而有正义感的骁将。1865年七月二十七日夜,叛徒林正扬伙同许明升等人杀死陆顺德的亲兵百余人,捆住来王陆顺德,缒城而出,把他出卖给清军,以换取自己投降活命的资本。

来王陆顺德被林正扬出卖以后,与列王洪桂芳一起被押送到广州,囚在番禺监狱。二人谈笑自若,誓死不降,八月二十一日在广州慷慨就义。在嘉应时期太平军中叛徒如林的形势下,他们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气节。据《上海新报》1865年九月十九日报道,他们在赴刑场的路上,二人一路上痛斥清政府的腐败暴虐,宣告清政府必然灭亡的命运,沿途市民深受感动[12]。

八月初一,林正扬率太平军剃发易帜投降,长乐城落入清军手中。林正扬投降后改名为林英彪,在清营效命[13]281-297。

同时,来王陆顺德旧部将领翟明海、李新有、赵金福等被粤军郑绍忠困于龙川县之岩下。八月十一日,在镇平汪海洋军撤退到平远东石一带时,翟明海、李新有等见太平军形势严峻,投降清军,并将不愿投降的赵金福捆缚,献与郑绍忠部,一如林正扬出卖陆顺德一样。从此,长乐一带太平军全数消失,为汪海洋在西路牵制清军的屏障訇然崩摧,粤军就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围困汪海洋军了。

(六)太平天国在嘉应州城

1.初攻嘉应。同治四年五月,清军为防堵太平军,已在离嘉应城数十里的地方扎营。据同治四年六月初九日两广巡抚瑞麟《奏折》,道员吴赞成、总兵方耀驻在嘉应州西41公里的龙虎墟(今梅县梅西镇),都司周升以500人守白渡,副将林保以二千人守石峰径。此时,粤军主力驻扎龙虎墟,五月十八日太平军向嘉应州城挺进,在白渡、石峰径向清军发动进攻,太平军败绩。次日,太平军花旗军、红旗军万裕仁等再次向白渡、石峰径进攻,黄旗军从石扇翻山抄清军后路,直逼清军营寨,火箭点燃清军帐篷,击毙清军都司杨仁、守备王熊彪、千总郑纪勋、林恩、黄直等,清军大败。二十日,太平军乘胜从石峰径、石扇的三坑等地直扑清军象村(今梅县石扇南10里)的营盘,太平军已到离州城不足20里的黄竹洋(今城东镇)。此时,清军总兵方耀率军从龙虎墟折回援嘉应,太平军退回新铺墟,汪海洋回到镇平[13]285。

五月二十八日太平天国利王朱兴隆、稽王吴玉堂率亲党一百余人,经间谍牵线,到嘉应北的龙虎墟清军营寨向道员吴赞成、邓安邦部投降。朱兴隆随即改名为朱朝安,成为“首民”,留清营效命,参与镇压太平军。

闰五月十五日汪海洋又派出军队进攻嘉应州,击败粤军副将林保,清军退守州城[10]549-550。

七月,前护理江西巡抚沈长绂奏请朝廷,特派重臣进入广东节制三省官军,以全力围剿汪海洋。八月十三日,即汪海洋被清军逐出镇平之后的第三天,同治皇帝降旨,令闽浙总督左宗棠入粤,统领粤、闽、赣三省清军。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从小攻读“四书”“五经”,道光六年(1826年)15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道光十二年,在湖南乡试中第18名。此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不中。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虽官位不大而名声大,被称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左宗棠始独当一面,带领五千人马。同治二年(1863)三月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节制两省军务,同治三年克复杭州后加太子少保衔,因功封为一等伯爵——“恪靖伯”。左宗棠是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他与曾国藩、李鸿章一起被称为晚清三杰。他后来奉命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率军讨伐阿古柏,1877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在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后,他奉命督办福建军务,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作战,1885年74岁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是对国家有大功的强人。同治四年(1865)八月,左宗棠的楚军已经发展到三万人马,加上赣、粤军,总数有七八万军队。三省军队原来各自为战,彼此不和,甚至火并,现在朝廷命他节制赣、粤、闽三省各军,这些人马有左宗棠的统一指挥,太平军的敌人更加强悍了。

2.奇袭嘉应州。同治四年八月汪海洋从镇平退出后突走江西受阻遏,十月十八日回兴宁罗浮司,十九日,经平远、镇平与嘉应接壤边境,二十一日以奇兵攻克嘉应州,知州程培霖逃走,游击英秀被击毙,这是太平天国军最后所占领的一座州级城市。太平军进城以后,汪海洋驻城西的仁凤楼,在城上建望楼。在城外周围山冈上筑土城、挖战壕,连营数十里,与城中相互呼应,以为长驻死守之计。但是,现在“嘉应五属”的镇平、平远、长乐均为清军所据,嘉应已是一座孤城。

3.太平军在嘉应的覆灭。从同治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到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一日的三个月中,是太平天国军在嘉应覆灭前的最后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清军左宗棠周密策划对嘉应太平军的“长围”战略,太平军也极力突破包围,双方进行了最艰苦的战争,但是最终铸成了太平军在嘉应的覆灭。这场战争,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十月二十一日到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军对嘉应太平军形成粗围的阶段。十月二十一日,太平军占领嘉应,左宗棠不仅不怒,反而私自窃喜。

当时,窥此玄机的还有康国器。康国器,初名以泰,字交修,广东南海人。少为吏员,道光末从军,以功授江西赣县桂源司巡检。咸丰初,太平军进江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募死士三百起家,克饶州有功擢升知县,再升同知、知府、道员。同治三年,因克余杭功劳最多,授福建延建邵道,始专统一军;同治四年,他以七千人击败太平军八万,受到左宗棠器重。太平军占领嘉应以后,他别具只眼,认为“嘉应已成困兽”。据《康公事状》载,太平军占领嘉应之后,康国器立即前往左宗棠行营求见,向左宗棠献长围之策。他说:“诚以闽师逼其东,粤师逼其西,连营稍前,合成长围,然后作堑困之,别布罗遮师,阻其隳突,得三万兵,三月饷,可聚而歼也。”[14]

左宗棠早有此意,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康国器的意见立即被采纳,左宗棠开始了围困嘉应城中太平军的计划:

西北路,他调新任浙江提督的鲍超率领新旧全军一万二千人入闽,经武平、上杭,再由平远入粤,到达嘉应西北大坪、相公亭一带,进入北围战位。

东北路,令刘典率领8千人由赣经闽之永定入粤,赴嘉应东北的松口。

东南路,令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2 500人驻防。

西路,他与两广总督会商派广东布政使李福泰率一军驻防兴宁,以防守正西,总兵方耀驻兴宁县东,粤军记名提督曾敏行、副将郑绍忠,驻兴宁南。

同时,江西巡抚刘坤一令赣军臬司席宝田、总兵刘胜祥由平远、镇平前进,补充嘉应州正北的防线。左宗棠时带八百亲兵和总兵杨贵和,在福建平和县王官溪坐镇指挥。

此时,鲍超军迟迟不至,其他清军离嘉应均在百里以上,对嘉应的包围还只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粗围框架。但是,左宗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谨慎而细密的计划:“各军未集之先,各军营垒宜若断若续,若即若离,令贼不觉。一俟各路取齐,则克期并进,一面出队,一面筑营,撒作锁围,乃能困此残寇也。东西北三面紧逼,贼必从西南及南面冲窜……方耀、邓安邦万余人可由蓝口延扎畲坑、长沙圩,届时郑绍忠又当由长沙圩迤扎而东,闽军可由丙村迤扎而西,互相联络,四面锁围庶免流毒他方,致成不了局。”[15]虽是粗围,但他对第二阶段的军事已经了然于胸。

第二阶段。从十一月二十一日到十二月二十一日,是清军包围圈从逐步收紧到锁围的阶段。

粗围清军到达制定战位以后,左宗棠见嘉应州太平军没有动作,他又开始调兵遣将,实施更细致的长围战略。十一月二十九日,左宗棠将司令部迁至粤东大埔县(茶阳),就近指挥。东北,令高连升驻扎在距嘉应州30里的葵岭,西路,令总兵方耀、邓安邦驻守离嘉应州30里的蓝口;东南,赖长已经进驻离嘉应州40里的丙村梅江河对岸的井塘,与惠潮嘉道张铣3千人夹河扼守梅江;令康国器军出镇平之三圳、新铺逼近离嘉应州30余里的石峰,东连高连升军。同时,请广东督抚赶造炮船,以扼守大埔三河坝,以防太平军往潮州。这时,清军主力离嘉应州城的距离,远的80里,近的仅30里。稍后,左宗棠把司令部迁至三河坝,再迁至嘉应州东南的松口。

上述军队到位以后,左宗棠令各路清军小心地将阵地向嘉应州城慢慢推进。十一月二十四日,署衢州总兵刘清亮把营盘由樟树坪推进到葵岭之前的凤寨,广东陆路提督高连升又派军列阵于凤寨之前,彼此形成更稳固的防线;刘典军从永定至后,立即进驻嘉应东南30里的丙村墟,令原来驻守井塘的赖长部归刘典指挥,使东南防线更为坚固;十二月初二,令署浙江提督黄少春、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由距嘉应80余里的松口逼近城东,王德榜驻守离城10余里的塔子坳,以扼住对面太平军的阵地佛子高。最初,左宗棠遵循围城留缺的战术,城南留出空缺,此时左宗棠调粤军记名总兵郑绍忠率领所部6千人进驻州城南30里的长沙墟,总兵方耀与邓安邦由城西30里的蓝口移军城南30里的畲坑、长沙墟,扼守南路。黄少春驻金谷坑,与高连升樟树坪军营相接。此时,高连升樟树坪的军营与康国器乌泥岭军营相距不过十里,州城东路、东南、东北、南路以及北路已布阵严实,清军东北的包围日趋紧密。这时各军的行动,都按照左宗棠的早已经拟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仅州城西北相公亭、大坪一带,因鲍超军迟迟不到,尚为缺口。

在十月二十一日占领嘉应州后的两个月中,太平军与清军有几次战斗。十一月十六日,汪海洋派军进攻嘉应之西的蓝口,与粤军总兵方耀交战,击败方耀。十一月二十一日,太平军进攻嘉应城东的白宫,与粤军何云章接战,击毙容超章,何云章逃到丙村的清军营盘。这时,太平军专挑战斗力弱的粤军打击,表现出畏葸不前的心理。此后,汪海洋见形势不利,才向强大的闽军进击。十一月二十四日,康王汪海洋、偕王谭体元督军进攻闽军驻守的葵岭凤寨,并在黄竹洋、双板桥一带设伏待敌。当清军刘清亮部准备筑垒时,太平军骑兵500余由洋枪队前导冲锋,步兵四五万扑向清军,击毙清军游击朱体盛。太平军又分两路进攻,高连升急调洋枪队助战,太平军死伤无数,但前赴后继,仍然击毙候补知县汪遇元、县丞晏际时、叛徒都司钱桂仁等,清军渐渐抵抗不住。这时,高连升迅速投入预备队反攻,汪海洋却未投入预备队作战,无法撼动清军大营,只得退兵。

清军包围圈渐行渐紧之时,汪海洋已明白清军的意图,开始警觉起来。十二月十二日,他亲率大军出征,与天将胡永祥等率军从在嘉应城东黄竹洋出发,从分水坳、曹塘(今潮塘)、佛子高、双板桥进攻清军,在清军要塞塔子坳前激战,清军大败。但汪海洋被叛徒丁太阳用抬枪击中,当场身死。《清史稿》卷412:“是夜降者逾四万,言海洋中炮死矣,士气愈奋。时鲍超军亦至,贼出拒,又大败之。合闽、浙、江、粤军围嘉应。”汪海洋中枪后,太平军抢其尸体回城,偕王谭体元继为统帅。

偕王谭体元(1836—1866),广西象州人,1836年生,参加金田村起义时年仅15岁。后随军征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在翼王石达开帐下封钦天豫;后投李世贤部下,1862年春升主将,当年7月升偕王。1864年8月,他与干王、堵王、昭王、养王、扬王、首王等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从安徽到广德,与幼天王失散,后投汪海洋[16]。汪海洋死后,谭体元继位,十二月十九日指挥大军从七树径、金鸡口、坳石等地进攻粤军方耀、邓安邦;次日,进攻鲍超部。但无法撼动清军营盘,只得退守州城。

此时,清军加紧收拢包围圈。南面,十二月十八日,刘典催促总兵刘明灯、简桂林、道员李耀南移营逼近西洋墟;十九日,游击赖长水陆军三营推进到龙津桥;东面、东南面,十二月十九,清军左宗棠部高连升、黄少春、王德榜各军联营并进,逼近太平军黄竹洋、佛子高、曹塘等营垒立营;西北面,十二月十七日鲍超部姗姗来迟,抵达相公亭,二十日进抵平成铺;西路,广东布政使李福泰至蓝口,令总兵方耀、都司邓安邦进抵古塘坪,列阵,与鲍超部形成掎角之势。由于鲍超军到达指点战位,二月四日,左宗棠对嘉应州太平军的包围已最后锁围。

第三阶段。从十二月二十二日到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太平军突围和覆灭的阶段。左宗棠的包围圈收紧后,偕王谭体元见太平军已成瓮中之鳖,召集诸将商议。此时,太平军中的中坚主要是谭体元和胡永祥。

天将胡永祥(1833—1866),道光十三年生,身材中等,眇一目,人称胡瞎子。虽然他位不过天将,但是足智多谋,熟悉兵法阵图,彪悍善战,累立战功,被封天将,在太平军中威信很高。当时,太平军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撤退事宜,会议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谭体元为代表的意见,他认为,两广军队战斗力弱,他们驻防的嘉应州城西南面蓝口一带容易突破,建议西出蓝口趋兴宁、和平,挥师广西。但是,以天将胡永祥为代表的将领认为,应该由丰顺、潮州一带赴闽、浙边界回安徽,以期与北方的太平军会合。经过讨论,最后同意胡永祥的意见,决定南走丰顺、潮州。

十二月二十日,太平军悄然打开嘉应州城的南门,渡过梅江,从城南半坑出小密,经黄沙嶂向丰顺撤退。天将胡永祥一马当先,偕王谭体元挥戈断后。黄沙嶂,在嘉应州东南30里,属于莲花山脉清凉山支脉北延的余脉,它地势险要:“黄沙嶂者,州南狭隘,群峰峭削,一径萦纡,为嘉应出新田、大田,右至丰顺、左至潮州之间道。”[17]太平军虽然人不知、鬼不觉地离开州城,但是已经投降了清军黄少春部而仍然潜伏在太平军中的内奸刘廷贵、沈文,立即将军情谍报清军;同时,另一叛徒奉王黄十四(即黄朋厚)已于十二月初密降于左宗棠将领刘典,依刘典指示仍潜伏在太平军中为间谍,其时也将太平军撤退的军情密报于清军。清军得知太平军撤退的消息,高连升、黄少春、刘清亮部于半夜四更率军进入嘉应州东门,副将马竣率军追赶太平军到水南,叛徒内奸刘廷贵等率领三垒士兵降于黄少春。叛徒奉王黄十四在撤出嘉应州城后,在城外投降。高连升、王德榜、康国器等率军向黄沙嶂追击,进入丰顺县境;鲍超部为了争功,一部急忙入城,一部向黄沙嶂追击。

(七)太平天国在丰顺

丰顺县,在嘉应州南300里。丰顺并没有被太平军攻下,而是粤东太平军的败亡之地。当时,丰顺属于潮州,潮州南临大海,东靠福建,1865年胡永祥主张从嘉应州突围,经潮州到福建时太平天国军才到丰顺,它是从嘉应逃出的太平军别无选择时的选择。

丰顺北接嘉应州,县北的北溪凹(又名分水凹),地势险要,其中有隘道名泾渚,悬崖峭壁,下临深渊,悬崖上仅一径与嘉应相通,自然天险。同治四年太平军攻占大埔时,嘉应州附近各县已开始召集团练防守。秋九月,太平军到达大埔县北胜乡,丰顺的团练已在旌墩岌凹设防,防备太平军。十月二十一日康王攻下嘉应州时,丰顺县即行戒严,县令钱诵清遵左宗棠令,集丰顺官军和卅二局团勇8千人驻守北溪凹。当时,丰顺“义安局”绅士汪步云向钱诵清建议,将北溪凹与嘉应州相通的一孔羊肠小道挖断,以阻太平军逃路。钱立即采纳,当太平军退至北溪时,道路已被掘断,并有民团防守。

二十三日,王德榜部经黄沙嶂追至丰顺北溪,把大部分太平军阻遏在北溪凹。北溪凹一带山势险峻,仅有的羊肠小道又被预先掘断,太平军后有追兵,前无道路,加之清军滚石檑木轰击,人马又自践踏,一时滚下山崖血肉横飞,伤亡惨重,前锋人马跌入山涧的尸体堆积与山齐,后面的人马踏尸而过。

此时,清军登高呼降,右先锋眉天义曹玉科、前先锋钧天义杨世如、天将彭大贵、神将马有玉等部2万余人投降。在嘉应州叛变的太平军将领还有:佑王李远继,馥天义朱大保、会天福何玉清及王清远、朱义德等。但东平王何明亮、霆营起义军黄矮子等,仍坚持战斗。二十四日,太平军四处突围受阻,无路可逃,只有投降。东平王何明亮、周王汪麻子、大佐将何明辉、戴礼煌、佐将萧秋林、霆营起义军黄矮子等,均被杀害。

逃到北溪村的太平军辎重尽失,陷入莽莽群山,被迫以装尸骨的瓦罐为炊具烧饭糊口。又二日,太平军前行至大田,见前面袄婆嶂乱山横出,疑陷入绝境,便杀向导折回。天将胡永祥退到长艮坳,被高连升部总兵丁贤发俘虏。太平军前无道路,饥饿多日,有气无力,万余人被迫投降[18]。

二十三日,高连升部追至新田,二十四日黎明在大田追上太平军,太平军夺路而逃;过大田20里后无路可走,降者万余。霆营起义军首领欧阳辉、杰出女将——赖裕新之母被杀。

二十三日,道员康国器追至丰顺白水寨,驸马金王钟英、幼陪王谭标、怀王周春侄儿周社福、佐将何昌胜、黄苏宝等被俘获。

鲍超(1828—1887),清湘军将领,字春霆,四川奉节(今属重庆)人,行伍出身,时官提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起并列为清朝消灭太平天国的大功臣——在全国大名鼎鼎的“鲍军门”。其所部号“霆军”“霆营”,为湘军主力。但其军因为自恃有功,成为骄兵悍将,对人民暴虐无道,专事杀掠,时人云:“霆营剽悍有名,诸军畏之过于大寇”。当时,清军有“军兴不乏财”之说。将领本有高薪,统领五百人者岁入银三千两,统万人者则岁入六万金,还算是廉将。更重要的是,在破城退寇时军队乘乱所掳掠金币、珍宝不可胜计。清军攻占苏州时,主将所卖废锡器达20万斤,其他收入则以亿计,故云:“能战之军,未有待饷者也。”将士争求从军。鲍超军尝到这种甜头,无处不掠。在嘉应时,他先是姗姗来迟,然后又争功,纵士卒大肆掳掠,一时在嘉应形成“兵贼不分”的残暴局面[15]。鲍超还在投降队伍中查出汪海洋养子汪长林、王宗汪起贤等;王德榜在投降人群中查获汪海洋之妻张氏等。

在嘉应被杀的太平军将领还有:列王李海青、赞王赖阿养;天将林扬、粟时之;神将何文昌;朝将黄寿发、尹炳朝、刘必胜、黄松;义爵将领合天义蒋明富、安天义谭有年、袁天义袁戴春、龙天义刘大福、鲁天义谢引富、喜天义陈大有、吴庆宝;安爵将领奋天安廖大顺、祈天安杨文魁、隩天安陈世路;福爵将领保天福杨世求、段天福巫得盛;豫爵将领意天豫崔意兴;侯爵将领卫国侯龙大宾等。

偕王谭体元被俘 偕王谭体元在黄沙嶂坠岩受伤,伤势甚重,在林中潜伏达一月之久。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一日,他以为清军已撤,爬出山林,呻吟路旁,希望有人救援。其时清军提督黄少春路过发现,谭体元遂被俘。

偕王谭体元与被俘获的太平军诸王和天将、神将,送到松口左宗棠行营石柱堂,在李二何家大屋后的梅江畔被杀,他们的头颅悬挂在江边榕树上示众多日。至此,太平天国十万大军烟消云散。

南部太平军在嘉应覆灭后,清军论功行赏。《清史稿•穆宗本纪》:同治五年丙寅正月,“左宗棠督诸军复嘉应,粤匪平。左宗棠以次论功赏叙。”赏太子少保一等伯闽浙总督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左宗棠戴双眼花翎,左宗棠部下江西巡抚刘坤一头品顶戴,代理两广巡抚瑞麟升巡抚,席宝田升为记名布政使,康国器擢按察使,刘典晋二品服,王德榜赏穿黄马褂,萧得龙赐号博奇巴图鲁,孙开华升提督,鲍超加云骑尉世职,邓安邦赐号锐勇巴图鲁迁副将,方耀因嘉应之功复官。

传说,太平天国在嘉应埋下了大量金银珠宝。至今,在嘉应州城、丰顺等地还留下挖太平军金银的传说。丰顺有谚语:“要想发财,就到锅琪坑去改。”[13]157-158

三、太平天国灭亡于梅州的神秘主义理论

在清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还没有摆脱神秘主义的束缚。太平天国十万大军为何在梅州覆灭?自然也有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即清军统帅左宗棠所说的“贼起于嘉应,亦灭于嘉应”。这句关于太平天国必然在梅州灭亡的神秘谶语最初出现在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左宗棠《答郭筠仙》信中:

汪逆全股窜入嘉应,闻粤中土匪、散勇从者如云,至有云较去镇平时人数为多者。弟闻之颇喜。天下之祸起于广西,而其实起于广东嘉应之匪民,而广西被其名耳。天下之勇丁,潮最强悍。奸淫掳烧,靡不极其恶。今祸水趋故墟,而降人散勇归之若壑,以理、以数言之,灭亡可期,齐人所言庆封之朱方也。潮人则出乎尔者反乎尔,嘉应则以此始者以此终。浩劫之钟于一方,天也,人也?[15]

这是这句太平天国灭亡于嘉应预言的正式原本。《清史稿》卷二十一《穆宗本纪一》:“同治四年乙丑十一月庚辰,粤匪陷嘉应……庚寅,命左宗棠亲往嘉应视师。”可见,左宗棠的书信,在朝廷命他嘉应视师不久。此时,他以闽浙总督身份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从这预言看,他豪气冲天,视灭太平天国如反掌。此说还有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月,左宗棠在给其长子《与孝威》信中说:“自金盆岭誓师以来,与粤匪周旋数十战,今乃蹙之海隅,肃清余孽,可谓不负初志。其地名曰金盘堡,后先相映,亦一奇也。又毖纬家言:‘嘉湖作战场,末劫在钱塘。’嘉应州有钱塘墟,恰与末劫之语相应。天心厌乱,日月重光,从此可解甲归耕,岂非幸事!”[19]左宗棠认为有两件奇事,预兆太平天国必然在嘉应覆灭。这两奇是:第一,官军誓师之地在金盆岭,而嘉应城东有金盘堡,金盆、金盘,读音相近;第二,太平天国时期,谶纬家预言“嘉湖作战场,末劫在钱塘。”嘉湖指江浙,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江浙成为主战场。钱塘,表面似指杭州钱塘江。其实,嘉应州有钱塘墟。此二奇暗示,太平天国必然灭亡于嘉应。可见,此说更神秘,它左宗棠作出“贼起于嘉应,亦灭于嘉应”预言的谶纬神学根据,揭示了预言深刻丰富的文化背景。

所谓“贼起于嘉应”,是说太平天国虽名义上起事于广西金田村,而实际上它却缘于祖籍在嘉应州石坑的天王洪秀全,故可以说太平天国是起于嘉应。根据谶纬学的二大奇异现象,左氏认为,太平天国的灭亡也必然在嘉应。“天也?人也?”的反问,在不确定的语气中,把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说成是替天行道,把太平天国在嘉应的覆灭涂上了神秘的宿命论色彩。“贼起于嘉应,亦灭于嘉应”,不仅是太平天国命运的神秘,也是嘉应州与太平天国兴衰成败关系的神秘。

客观上说,太平天国的确打上了浓厚的嘉应色彩。第一,太平军中有大量的嘉应客家人。除了洪秀全外,洪秀全兄弟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邱王洪仁政、堂弟干王洪仁玕等“洪氏四王”,天王后赖氏,洪秀全妻弟——“赖国舅”赖汉英、赖后族弟遵王赖文光、匡王赖文鸿等王,他们或祖籍梅州,或本人即出生在嘉应州。天王妃萧氏,是兴宁客家人。森王侯裕田,是嘉应州松源(今梅县)人;尧王侯观胜,广东嘉应州梅塘人。顾王吴如孝,嘉应州人。一代名将冬官正丞相罗大纲,地官又正丞相罗苾芬,殿左五检点吴如孝,幄天福罗琼树,殿右二十检点陈元旺,殿右四十二检点张发纪,殿左三十七指挥新成金等,都是嘉应客家人。李绍熙,又名李文炳、李少卿等,嘉应人;杨元清,广东嘉应州人。与赖氏家族一起投奔太平天国的二千余嘉应人,在太平天国队伍中形成了“嘉应帮”。而且,因“天下之勇丁,潮最强悍”的骁勇善战品质,嘉应人成为太平天国的中坚。第二,太平天国的通行语言是客家话。除了上述太平天国主要官员是讲客家话外,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早期头领黄亚四、朱亚三、陈亚章等,均讲客家话,太平军到了嘉应,如同见到乡亲。梅州古家人回忆说:“一个姓古的长毛来到我们村后,看到神主(20世祖古乐守,梅州开基祖)与已同姓,就跪下来拜祖,又不烧古姓屋。”故客家话,成为太平天国的“天话”。廖道传《三香山馆诗集》载嘉应健生《浔郡北金田太平洪氏起兵处》诗云:“义师一旅奋金田,革命旗飘七十年。为报奸雄休借口,已回龙虎汉山川。”太平天国的确打上了浓得化不开的嘉应色彩,这大概就是左氏所说的“浩劫之钟于一方”的根据吧。

“贼起于嘉应,亦灭于嘉应”预言出现在十一月十一日,太平天国在嘉应败退在十二月二十日,即预言出现40天后,太平天国十万大军果然在梅州全军覆灭,这使太平天国南部军在梅州的覆灭,打上了凄婉悲壮的宿命论色。

参考文献:

[1] 民国新修大埔县志:卷三十八[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 兴宁文史[M].和山李氏手抄本:247.

[3] 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卷三十一[M].梅州: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4] 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黄遵宪.钱仲联签注.人境庐诗草笺注: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 张榕轩,张芝田,刘燕勋.梅水诗传:卷七[M].1901年刻本.

[7] 王闿运.湘军志:卷七[M].长沙:岳麓书社,1983,96.

[8] 赵尔巽等.清史稿·郑绍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 崔之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31.

[10] 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编: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 朱用孚.摩盾余谈[M]//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126-127.

[12]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六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1:2113-2118.

[13] 陈周棠.广东地区太平天国史料选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14] 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三册[M].香港:简氏猛进书屋,1962:2311.

[15]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十六[M].湘阴左氏刻本,1897.

[16] 陈宝辉,尹福庭.太平天国诸王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355-356.

[17] 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0:45.

[18] 民国新修丰顺县志:卷三[M].1941.

[19] 襟霞阁.清代名人家书上[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283.

猜你喜欢

太平军清军太平天国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太平天国也说“国”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
太平军使用的几种水上战具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
太平军的筑城与望楼
太平天国第一军事家石达开
太平天国的兵书《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