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2017-03-10常立生

关键词:公益活动长效机制志愿

常立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纪委,河北秦皇岛066004)

教育研究

新常态下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常立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纪委,河北秦皇岛066004)

从大学生公益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公益活动研究现状。面对经济新常态、高等教育新常态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情况,提出应该从加强校级顶层设计、借助新媒体培养志愿服务兴趣、借助学校和教师力量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多元文化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构建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

新常态;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促进公民伦理自觉意识的形成成为我国社会文化领域发展的新常态[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形成了国家价值体系的内核,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勾勒出社会公众应追求的理想精神家园[2]。这种从自上而下的文化价值体系已然涵盖了国家对自身、社会和社会公众的价值要求和道德期望,接下来的关键点是应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为载体,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社会群体和公众个人意识、外化于其行为表征之中。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由于一直在学校接受教育,社会阅历很少,鉴别力明显欠缺。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大增强,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蜂拥而至,各种社会现象、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观念上的冲击碰撞,使得大学生出现选择性困惑,大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也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价值倾向。如果放任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容易使大学生形成扭曲或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

一、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公益活动是个人或团体为了给社会公众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而组织起来的,自愿以做好事、行善举的方式开展的联合行动[3]。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党中央和政府给予了极大重视。共青团中央从1993年就开始倡导发起了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央文明委在2008年提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意见指出我国的志愿服务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是长期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发展和延续,各类志愿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迎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都发挥了突出作用。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4]。2014年,教育部联合团中央出台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5]。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从工作机构、组织方式、服务程序、认定记录、教育培训、制度保障等方面对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明确[6]。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委联合下发了该意见。意见指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法律保障为重点,积极扶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7]。

通过梳理发现,各级组织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作用,最近更是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而言,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是帮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重要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许多社会矛盾的形成都是由于彼此之间沟通交流不够引发的,大学生不仅是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需要走出校园,与社会各阶层的人员打交道,在沟通和协作中较好地完成公益活动所设定的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现实国情,感受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全方位多角度评判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扮演的角色,增加感性认识,也能够更深刻理解和思考我国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更客观地评价国情、社会,理性判断、选择、承担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完善自我

对于高校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8]。知识来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公益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机会。大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还可以加深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助精神、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担当等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内化

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大学生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参加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实践中独立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价值问题上,行动主体自身向善的动力,是根本内因,极为关键。志愿服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大学生释放潜能、发挥优势,用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满足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逐步形成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和恪守公德、热心公益的文明习惯,不断完善自身,凸显了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实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融入学生思想意识的目标[8]。

二、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构建现状分析

如上所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对构建我国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公益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可否持续,是评价大学生公益活动效果的标准。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大学生公益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当前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保证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探索的新课题。

为了建立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张勖分析比较了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立法与组织、激励机制和志愿者自身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应在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高校和非政府组织长期合作、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保护与教育等方面下功夫[9]。陈素文认为,由于缺乏规范的机制,导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与他人时其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应该从宣传、参与、投入、保障、管理等五方面入手创建长效机制,使高校志愿工作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10]。张琨剖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如方法途径不多和长效机制不全等,提出通过目标导向机制、组织管理机制、环境营造机制和回报激励机制来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11]。

丛峰、薛冰建议从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体制、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考核和管理体制、社会和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度四方面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12]。刘伟则建议从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精神、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创新管理方式、扩大自主空间,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举,志愿活动要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等几方面来吸引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13]。

齐秀强、赵英丽从社会工作角度分析了个人、志愿服务和学校对大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同影响[14]。谢雨池通过对吉林省内部分重点高校及吉林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解决对策,完善相应的服务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为高校培育德育人才提供更好更重要的平台[15]。孙志勇、冯译冉以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着重从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完善志愿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以期有效地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和志愿服务制度化[16]。

三、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公益活动面临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众多学者分析和调查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年级构成、参与动机等情况,并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激励与政策保障、基地与项目建设方面为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在国家层面,大学生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从文件上规范了相关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制度安排。但这些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还存在以下挑战:

(一)顶层制度设计,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不强

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衔接制度不完善,政府、社会各阶层、社会志愿者组织、学校、团委、广大教师、大学生之间没有形成高效的合力。学校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大学生公益活动还局限于以校团委为组织者的各类短期公益活动,运动式公益还占绝大部分,各个学校的公益活动基地建设正在探索阶段。此外,大学生个人志愿精神的保持不具有持续性。大学生的在校生活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部分大学生在低年级时参加过公益活动,但到了高年级以及步入社会之后就基本不参与了,说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观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成为长期遵循的行为规范,如何使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够继续参与公益活动也没有给出合适的方案。

(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高等教育也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就业竞争的压力、“中国式”的家庭期待和所谓的“成功”标准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有逐渐滋长趋势,在校期间更加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自身整体素质的养成,淡化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低年级大学生思想较为单纯,朝气蓬勃又志存高远,参加公益活动往往全凭热情,而对高年级学生如何继续参与公益活动也没有提出可行的办法。

(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传统的育人环境和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应网络新常态的要求,网络文化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更加关注与自己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与事,重视专业技能忽视素质培养,突出个人能力忽视团队精神,关爱家人不顾大家,私利、公利面前优选私利,喜欢猎奇不问是非。这些不恰当的价值取向无疑会给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四)当前大学生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时代特征

他们思维独立、个性化强,不喜欢听人说教,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易取得实效,他们的社会阅历基本是空白。生活方式上,自理能力较差,不爱拼搏,喜欢舒适、安逸、有情调的生活,娱乐类节目是他们最爱关注的节目;消费方式上不顾自身经济能力,向往超前消费,最近更是出现了为了获得贷款不惜出卖自尊的事件;道德选择上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困惑,是非标准模糊,往往要求别人道德情操高尚而降低对自己的道德约束,金钱主义至上盛行。上述研究没有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方式、心理特点提出相应对策。

四、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

公益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过程。

(一)加强校级顶层设计与衔接

大学生公益活动作为社会志愿服务的子系统,不能孤立运行,而要与全社会整个系统相辅相成。作为大学生目标培养的责任者和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决策者,学校是大学生公益活动的领导核心。要在校级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成立专门机构,下设宣传组、项目设计组、培训保障组、考核反馈组、外联组,负责组织协调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有效开展。宣传组负责大学生公益活动理念的宣传工作,使“参与志愿服务是公民的责任”“助人自助,提升自我”等志愿服务理念入耳、入脑、入心。项目设计组负责指导和策划志愿活动项目。培训保障组负责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培训,如业务能力、自身安全保障等培训。考核反馈组负责收集整理公益活动的效果以及志愿者的体验,并提出相应的活动改进建议。外联组负责与政府、社区及社会志愿组织的联系,实现学校公益子系统与社会志愿组织的对接和信息交换,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并负责大学生毕业后与社会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对接,保证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

(二)借助新媒体搭建志愿平台

在现有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受教育者已不再满足于居高临下式的单边信息传输,因此教育者只有通过网络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互动,才能使网络信息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搭建志愿平台,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参与流程、培训方案与保障、国家的相关政策、社会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受帮扶项目的相关情况、志愿者参与活动的体会及建议等信息集中展示,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兴趣,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渠道,方便大学生从中了解公益、学习公益、参与公益、分享公益,使学生们的内心困惑得到解答,付出得到鼓励和支持,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公益活动得到社会的赞誉,正向的导向作用会提高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和自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公益活动的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也应该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他人,同时还肩负着准确地、及时地传播国家相关政策的社会责任,以达到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宣传、解惑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需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分享经验,交流志愿服务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志愿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学校应将公益活动经费纳入预算,并支持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开设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关的选修课、实践课甚至于必修课,由相关教师和校外专家充当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为培训、解惑、安全教育、政策指导提供支持。也可以由学校所设机构的外联组邀请社会相关专家为大学生能力培训提供支持。有效的专业培训可以将志愿者的热情转化为能力,成为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可持续动力。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场所,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校园文化的有无、好坏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虽然已经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但良好的向上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会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头脑里、行为举止中留下深深的学校印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审视、借鉴多元文化,引导学生明白哪些是鼓励和提倡的、哪些是伪善和错误的,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志愿精神的文化内涵:志愿性、奉献精神、互助和自助、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等。因为志愿精神是志愿者的原动力,只有当志愿行动不再是仅凭冲动和和热情,不再掺杂太多的功利,志愿精神已牢牢地变成自身的内心信念和价值观的时候,大学生才会产生持续的志愿行动。

[1]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3):38-42.

[2]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32-35.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EB/OL].[2017-02-25].http://learning.sohu.com/ 20090714/n265202199.shtml.

[5]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4(11):40.

[6]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J].中国德育,2015(7):7.

[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EB/OL].[2017-03-22].http:// 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7/12/nw.D110000renmrb_20160712_1-15.htm.

[8]范珊珊.论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8(3):59-61.

[9]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1-72.

[10]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6):43-45.

[11]张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2]丛峰,薛冰.关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4(3):231.

[13]刘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14-18.

[14]齐秀强,赵英丽.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3(4):118-123.

[15]谢雨池.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0):70-73.

[16]孙志勇,冯译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探析——以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例[J].河北学刊,2015(3):212-215.

(责任编辑:刘燕)

Research on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Commonweal Activities under New Normal Condition

Chang Lisheng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Commiss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college students’commonweal activiti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mmonweal activities is analyzed.Facing on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trend of value diversific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cultivate students’culture of volunteer service with the new media,enhance the volunteer service ability with the help of school and teachers,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 during value-diversifi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o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commonweal activities.Key words:new normal;college students;commonweal activity;long-term mechanism

G641

A

1672-7991(2017)01-0083-05

10.3969/j.issn.1672-7991.2017.01.013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5年度基金项目“新常态下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研究”(SQ151130);秦皇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6年度重点应用性研究立项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201605087);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2015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立项课题“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经研究”(2015LX026);中共秦皇岛市委宣传部2016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研究立项课题“新常态下大学生公益活动长效机制研究”(QXCKT-2016015);秦皇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年度委托课题“应用型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201506151)。

2016-12-23;

2017-03-25

常立生(1982-),男,河北省抚宁区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长效机制志愿
公益活动证书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我志愿……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