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外交的功能探析

2017-03-10余伟斌

关键词:外交国家文化

刘 雯,余伟斌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文化外交的功能探析

刘 雯1,余伟斌2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文化外交既是消除政治隔阂、缓解国际矛盾的有效“润滑剂”,也是促进国家间经贸往来的粘合剂。它通过同化他国价值观、保持本国文化吸引力、吸纳对象国优秀文化因子等三种方式增强主体国的文化软实力。此外,文化外交在国家形象的树立和修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外交;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

文化外交是指一国政府运用影视剧、广播、文艺演出等文化形式和手段,向他国政府和人民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权力变迁的后冷战时代,文化外交因具备非强制性的特征而在国家的对外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拟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国家形象的树立三个层面探讨文化外交的功能,以期加深人们对文化外交重要性的认识。

一、文化外交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由于国际社会缺乏一个协调利益分配的世界政府,国家身处这样的体系之中必然通过自助的方式追求特定的国家利益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国家常常将实现这些直接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国家利益视为战略目标。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几百年里,西方大国往往通过政治施压、军事干预、经济制裁等强制性方式实现各自的国家战略目标。这种基于硬实力的胁迫方式最终使人类经历了两次破坏性极强的世界大战。二战结束以来,强制性的方式在国家实现战略目标中的作用减弱了,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们对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国家通过战争方式实现目标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和平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盛行。其次,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大国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致使国家使用武力的代价相当昂贵,而且其效果究竟如何难以预料。再者,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国家通过经济制裁的方式实现本国政策目标的边际成本在不断攀升,有时甚至得不偿失。

这种国际关系新特征意味着,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外交活动中,单纯依靠传统的政治、军事、经济手段来维护本国利益,已经不足以支撑其实现目标,还需要通过文化、科技等多种新型手段。对于文化外交在实现一国战略目标中所发挥的愈发重要的作用,美国前参议员富布莱特曾指出,一代人之后,美国与其它国家的价值观念交流要比军事和外交优势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更大。*Philip H. Coombs,The Fourth Dimensiong of Foreign Policy :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New York : Harper and Row,1964,p.X-XI.日本国际政治家舛添要一在《90年代日本的生存之路》一文中对文化输出的重要性作了更为直白的评论,他认为国家谋求世界霸权必须具有军事、经济、金融和文化四个方面的优势。日本已经基本具备了经济、金融两大优势,并且在军事上获得突破也并不困难。因此,日本想要摆脱困境,谋求世界霸权,就必须确立并输出日本文化,即价值观或生活方式。一旦在这一点上获得世人的认可,那么日本实现霸权的目标就指日可待。*魏新龙 :《文化外交 :实现国家国际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2期,第89-90页。简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化外交已经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文化外交是消除政治隔阂、缓解国际矛盾的有效“润滑剂”。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施敌视政策,利用各种途径将中国抹黑为一个对内专制独裁、对外输出暴力革命的国家。这一负面的形象使得许多原先与中共接触较少的中立国家对中国敬而远之,严重影响着中国外交空间的拓展。为消除西方负面宣传的影响,周恩来将经济和文化交流视为中国外交的两翼,提出经济和文化先行的接触方针。通过人文往来,中国与中立国家的互信得到有效提升,双边关系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对此,周总理曾作出充分的肯定,他在1956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发言中指出 :“作为增加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促进国际合作的一个方法,文化交流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是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就中国来说,我们不会在这方面吝惜我们的力量。”*《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关于目前国际形势、我国外交政策和解放台湾问题的发言(之二)》,《人民日报》1956年6月29日第2版。文化外交的政治效用在此后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同样得到了充分发挥。中美两国在互相敌视二十多年后,逐渐意识到在新形势下改善双边关系的必要性。1970 年国庆节,中国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并将其安排站在毛泽东主席的身边,以此向美国发出和解信号。翌年4月,中国政府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加强双方在体育领域的交流。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为中美关系的解冻创造有利的条件,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文化外交对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此类典型例子还可见于美苏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谋求世界霸权展开激烈的竞争,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矛盾相当尖锐。尽管如此,两国的文化关系在1958年签订的文化交流协定的框架下仍得以保持和发展,从而为双方关系在70年代的缓和创造了条件。正是因为文化外交在缓解国际社会矛盾、增进相互间理解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所以文化外交在各国总体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在美国的外交战略中,文化外交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之外的第四个层面;而在法国、德国以及中国的对外战略中,文化外交则被视为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根支柱。

另一方面,文化外交又是增强各国之间经济互信、推动经济合作的有力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际关系的竞争重点由传统的军事实力竞争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际关系的这一新特征在冷战结束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促使各国政府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均离不开世界经济体系,因而扩大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便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在促进国家之间经济合作方面,文化外交至少发挥着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密切发展需要以双方的相互了解为基础,文化外交承担着了解对象国人文、历史、习俗,同时介绍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双重任务。前者是为了方便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合作政策,后者则是为了使本国的经济合作政策能够被对象国所接受。其次,文化外交有助于培养对象国对主体国的好感,降低经济合作的成本,使其更倾向于与主体国进行经济合作。国外有学者研究认为,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合作双方如果使用同一语言将比使用不同语言的双方更具效率。例如,孔子学院的创办为国外学生学习中文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支持和组织机构,同时也为中国和东道国的商人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准入信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Donald Lien, Chang Hoon Oh, W. Travis Selmier,Confucius institute effects on China's trade and FDI : Isn't it delightful when folks afar study Hanyu,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21,2011,P.147-155、P.153-154.英国作为传统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深谙文化外交的经济功能。1934年英国政府建立文化委员会就包含着促进与其它国家经贸关系的目的。当时文化委员会的设立得到英国工商界的积极响应,他们为此提供了资金支持。英国前文化官员安东尼·帕伦斯爵士(Sir Anthony Parons)曾对文化外交与经贸合作之间的关系作了简单明了的阐述,他指出 :“如果你十分熟悉别国的语言、文学,如果你了解和喜爱其国家、城市、艺术、人民,在其他因素相同或接近相同的情况下,你会本能地买她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买你不了解和喜欢的国家的产品。”*缪开金 :《中国文化外交研究》,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2页。这类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许多中国人不但过着西方人的传统节日,而且消费了众多与该文化密切相关的西方经济产品。同样地,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力使得大量中国人赴韩国旅游,并抢购韩国的香水、背包、护肤品以及体现韩国特色的服装等产品。

二、文化外交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外交活动,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首先,文化外交具有同化他国价值观的功能。文化外交除了向对象国展示主体国对外互动的非强制性外,更为重要的是向对象国输出了价值观和思想(这是由文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并因此给主体国带来了权力。王沪宁曾指出 :“文化的传播总是体现一种趋势,可以超国界传播,一旦一种文化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时,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了更大的软实力。”*王沪宁 :《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 :软权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91页。文化的这一功效历来为大国所重视,爱德华·W·萨义德认为老牌帝国主义霸权具备两种力量,“一种力量存在于直接的统治中,另一种力量存在于文化领域”*[美]爱德华·W·萨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15页。。冷战期间,西方国家正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同化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的目的。已经解密的 “基辛格电报”披露,美国外交官曾于1970年代制定了一个文化交流的计划,打算招揽包括鲍勃·迪伦、民歌手唐·麦克林等人在内的著名音乐人赴苏联演出,以争取苏联民众的支持,从而击败苏联共产主义。1979年5月,被誉为“英国乐坛常青树”的艾尔顿·约翰凭借其作品在苏联的影响力,成为了第一个在苏联举办音乐会的西方音乐人。之后的几年间,美国民谣唱将詹姆斯·泰勒等人纷纷在苏联的舞台献演,让苏联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西方音乐艺术,在当地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东欧国家,这些西方艺术家也同样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这类流行文化演出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苏联和东欧国家民众对西方的认知,有时甚至引发了当地民众对本国政府的不满。1988年美国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在东德举行的大型的演唱会,就起到了这样的效果。*《揭秘 :冷战时美国曾欲用摇滚乐团击败苏共》,新华网2013年4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14/c_124578312.htm.

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学术和科技交流等方式增强其对苏联等国知识精英阶层的影响。自1950年代开始,福特基金会、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等带有官方色彩的组织就与美国多所大学院校开展合作,推动美国与东欧国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交流活动。大批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作家、音乐家、运动员以及学者赴美国访问。其间,来访者除了了解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等,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深入西方社会,感受西方的社会制度,这使得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对西方的社会方式、技术发展和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一名曾留学美国的前苏联高官就指出,文化交流对苏联而言就是特洛伊木马,他们对苏联制度的侵蚀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美]约瑟夫·奈 :《软力量 :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等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48页。正如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教授所言,苏联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更深沉更直接更主要的原因。*《张国祚 :如何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中国社会科学网2011年01月19日,http://www.cssn.cn/xr/xr_rw/xr_mlrwb/201310/t20131026_607355.shtml.

其次,文化外交能使本国的文化长期保持较强的吸引力。文化外交可以起到同化他国价值观的作用,但在一般情况下实现该目标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毕竟一国的价值观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发生根本的改变往往也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文化外交对本国文化软实力的积极意义,它更多的是让他国接受者对主体国的文化产生兴趣和好感。这种对文化的兴趣和好感有时候会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且较少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法、德等西欧大国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分歧。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欧洲的软实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政治上的分歧并未影响西欧民众对美国文化的喜爱。皮尤中心2002年的全球民调显示,43个国家中有34个国家的大多数受访者称,他们不喜欢美国在其国家日益扩张的影响力,但同时有将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羡慕美国的发达科技水平,还有将近六成受访者喜欢美国音乐、电影及电视节目。*[美]约瑟夫·奈 :《软力量 :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等译,第38页。同样地,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对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深恶痛绝,但是他们却对美剧、美国大片以及美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每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排行榜中,美国大片几乎都能占据半壁江山。美国也成为中国留学生最为青睐的留学目的地。根据教育部近几年所统计的数据表明,2007年至2013年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国际留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从2007年的11.60%上升到了2013年的28.7%,年均增长率超过20%。在中国赴美留学总人数方面,也从2005-2006学年的62,582人增长到了2012-2013学年的235,597人,八年间增长了将近三倍。*《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html/lx/2014baogao/content.html.

第三,文化外交有助于取长补短,发展本国文化。文化外交是国家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本国文化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利益的对外交往方式,从本质上讲它是侧重本国文化输出的交流形式,因而它是国家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然而,尽管国家在推行文化外交时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本国文化对于他国的影响,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国家在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现象。此时,文化外交的主体国将在已有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双方的文化进行反思,力图做到扬长避短以便使文化外交发挥更大的功效。就此而言,文化外交不是一个单向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这一点已经为历史实践所证明。

源自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芭蕾艺术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文化外交的过程中引进国内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许多来自苏、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著名芭蕾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来华传授技艺,使得中国芭蕾艺术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此后,在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下,中国芭蕾艺术家大胆创新,将中国民族舞、传统戏曲和武术动作等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芭蕾舞中,先后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儿女》《沂蒙颂》等经典的中国风格芭蕾舞剧。其中《红色娘子军》与《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中国芭蕾舞剧多次在国外演出,受到不同国家观众的喜爱。*徐馨 :《足尖上的梦》,《人民日报》2011年02月10日第024版。2009年中央芭蕾舞团在巴黎的演出反响良好,歌剧院座无虚席,法国民众对舞台剧的中国元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其中的技术和艺术质量给予高度的评价。*李承祥 :《一部中国芭蕾的历史记忆——写在〈红色娘子军〉公演45周年》,《中国艺术报》2009年3月20日第002版。可以说,中国风格的芭蕾能够在法国这一世界芭蕾的诞生地赢得掌声和赞赏,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芭蕾的艺术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对于自身文化的提升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类似的例子还可见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在长期的交流中,美国在对华输出文化的同时对中国的优秀文化资源保持开放的姿态,并在吸纳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熊猫、武当山以及太极拳等符号均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文化元素,美国人借助这些文化因素创了卡通电影《功夫熊猫》,并在中国市场取得良好的票房业绩。

三、文化外交是树立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

所谓国家形象,即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诸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决策精英及其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门洪华 :《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17页。它不仅直接关乎国家的尊严,而且关乎国家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公信力、主权捍卫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掌控能力。*张国祚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红旗文稿》2011年第8期,第8—13页。国家形象不单单在对内大政方针、政府行为、社会状态中产生,也会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简言之,国家形象不仅包含其国内形象,同时也包含自身的国际形象。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不仅是该国自身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要素所作出的一个综合评价。因此,文化是国家形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家形象具有密切的联系。而文化外交作为以文化为手段,以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以及文化沟通为内容的外交活动,“与国际形象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互动和理论联系,故而文化外交才会具备构建国际形象的功能”*胡文涛、招春袖 :《文化外交与国家国际形象 :一种文化维度的建构》,《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8期,第11页。,成为树立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文化外交通过语言文字、流行文化、体育文化等一系列载体的传播与交流,产生文化吸引力,激发他国对本国的兴趣,增强他国对本国的认同感,从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承载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文字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同时,一国语言文字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一直以来被视为衡量该国影响力大小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很多国家都将语言文字传播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内涵。论起推广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法国在当今世界上可谓典范。早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就将法语传播作为扩大影响力、树立强国形象的有效途径。在法国强大硬实力的支撑下,法语传播取得良好的效果,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语成为欧洲贵族、使节、艺术家及其他精英阶层通用语言。二战结束以来,就综合国力而言,法国已经称不上是世界大国,但是它却依旧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法语为主干的法国文化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谙此道的法国历届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广法语。近些年来,法国虽然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相当有限,但在对外推广法语方面的投入却相当慷慨。2008年3月,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在出席“国际法语日”庆祝活动时表示,法国仍将推广法语置于外交优先地位,同时呼吁法语国家的首脑们用法语发言以维护法语的地位。*《法国努力扩大法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新华网2008年3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21/content_7832462.htm.从某种意义说,法国已经将推广法语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无论政府官员或者平民百姓都将法语的命运与法与兰西民族的尊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全世界以法语为第一语言的人口共为11,300万,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口也有6,000万。在世界各大语言中,讲法语的人口虽然仅排名第11位,但它涉及的地区相当宽泛,遍及欧洲、非洲、美洲,还有许多国家将之奉为官方语言和第二语言,并且它还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可以说,法语在传播中不仅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法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同时也传播了法国的国家形象,进一步提高了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流行文化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同样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美国流行文化通过商业和外交途径的输出使得美国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念传播至世界各地,从而令许多接触到美国流行文化的人将美国视为民主和繁荣的国度,即使实际情况并非他们所想象的那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但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为中国树立国家形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充分整合,中国向世界展现了“责任、融合、开放”的政治新形象,展示了中国文明积淀的优秀成果,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周翎、游越 :《文化外交与中国形象的塑造》,《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42页。

另一方面,文化外交具有修复受损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2003年美国发动并主导的伊拉克战争不仅耗费了美国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其国家形象、声誉、信誉等均遭受罕见的损害。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民调显示,伊战爆发前的2002年有62%的德国民众和60%的法国民众对美国持有好感,而2004年两国对美国的好感度分别下降为38%和37%。*Opin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ew Research Center : 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1/survey/5/.此外,大部分受访者将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视为对欧洲最大的威胁。面对负面的国家形象,包括约瑟夫·奈在内的美国知识精英忧心忡忡,他们对美国政府的单边主义行为提出了批评,同时建议通过加强文化外交的方式改善美国的国家形象。据此,美国政府于2006年推出了 “全球文化计划”(GCI),并启动了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与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合作开展国际文学交流活动等在内的四个初步合作项目,希望借此发挥文化外交的互利效果,加深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增进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美国国务院启动全球文化计划》,http://www.taitaimao.cc/mao.php?u= 1D9r4%2FRw E4WNYAl5dWhhsmv EEOJGNDzYhRNvcFkOXiqEnz DEvEHd2IwWpzvhQbcf WTqptFn5yRIHqCs8OkXUiBgKHn%2 FQLFLJ5w9mc VRuLVL23JfEZ3g PJ8L3leIMhBqK&b=7.通过上述计划的推行,美国的国家形象得到了积极的改善。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2009年之后德法两国的受访者对美国持好感的人数总体上达到六七成,这一数字在伊战爆发后的几年里均不足五成。*Opin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ew Research Center : 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1/survey/10/.这一结论得到马里兰大学题为“奥巴马时代美国的全球形象”的调研报告的佐证。该报告表明,英法德等国59%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对其他国家采取合作的态度。*Steven Kul,l ClayRamsay, StephenWeber, Evan Lewis, “A-merica.sGlobal Image in theObamaEra”, July 7, 2009, http : //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pdf/jul09/WPO_USObama_Jul09_packet.pd,f pp. 19-22.当然,美国国家形象的改善是一系列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文化外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源。

(责任编辑 :袁 宇)

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Diplomacy

LIU Wen1,YU Wei-bin2

(1.SchoolofMarxism,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Wuhan430205,China; 2.SchoolofMarxism,WuhanInstituteofTechnology,Wuhan430205,China)

Cultural diplomacy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lubricant” to eliminate political barriers and alleviate international contradictions but also an adhesive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It can enhance a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in three ways : assimilating the value of other countries, maintaining their cultural attraction, and receiving the target country’s outstanding cultural factors. In addition, cultural diploma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stora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cultural diplomacy; cultural soft power; national image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邓小平文化软实力思想研究”(项目编号 :15Y16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项目编号 :2015MZD045)

2016-12-10

刘雯(1983-),女,湖北黄石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软实力研究;余伟斌(1983-),男,广东揭阳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软实力研究。

G125

A

1674-5310(2017)02-0105-06

猜你喜欢

外交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