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2017-03-10魏玲敏

关键词:语言学英语词汇隐喻

魏玲敏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魏玲敏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隐喻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本文简要概括了隐喻的研究历史,在综述认知隐喻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之上,阐释其与英语词汇教学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隐喻的认知功能,并应用于实践教学。

隐喻;研究现状;词汇教学

1 隐喻的研究历史

隐喻的研究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系统隐喻理论,以Aristotle为代表,他在Rhetoric and Poetics一书中详细阐释了隐喻的功能和实质,对后来的隐喻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阶段是对比理论和互动理论,以Black编著的 Models and Metaphors和 Richards L.A.编著的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为代表,属于隐喻理论发展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是隐喻的认知阶段,也是最重要阶段,以Richards为代表,他将隐喻研究提升到人类的认知层面。由此可见,随着研究的深入,隐喻的功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尤其是认知功能。

2 隐喻理论的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隐喻研究开始突破诗学和修辞学方面,与西方学者的隐喻研究接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当代隐喻理论被引进,与国内的学者进行互补的比较研究。20世纪末,著名学者胡壮麟、王寅、束定芳等都对隐喻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如束定芳的著作 《隐喻学研究》、《认知语义学》和文章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提出了 “隐喻学”概念,认为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胡壮麟的著作 《认知隐喻学》和文章 《语言·认知·隐喻》,深入研究了隐喻的认知功能。王寅的著作 《认知语言学》和文章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之我见》,进一步阐述了隐喻的认知本质,隐喻研究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目前关于隐喻的研究大多都转移到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还是修辞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束定芳 (2013:49)研究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中总结到,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研究关注的是隐喻思维方式对语言表达和结构的影响;修辞学更关心的是话语使用者隐喻如何借助他类事物增强语言的表达力;而语用学家把隐喻作为一个例子,来阐释语言使用中字面意义何以表达不同的意义。”这三个领域学者间的沟通和互动,对各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隐喻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里应用非常广泛,胡壮麟 (1997:54)指出,隐喻是各个学科领域通向未来的工具。束定芳 (1998:13—15)提出,隐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词汇意义发生改变的重要方式,可以把隐喻看成是语言变化发展的先导。庞继贤和丁展平 (2002)曾撰文《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讨论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并尝试把Cameron的三个层面应用于外语教学。王寅 (2004)在 《认知语言学之我见》一文中,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问题。蔡龙权 (2005)在 《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中也提出了把隐喻性表达作为一项外语交际能力的设想。龚玉苗(2006)在 《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中探讨了隐喻对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其实,隐喻在语言学习及运用中,是一种常见的普遍用到的理论。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学者已经意识到隐喻理论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交流,我们都在有意无意的运用隐喻。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掌握隐喻理论也是必须的。

2.2 国外研究现状

Ortony(1979:3)认为,任何有关隐喻的研究几乎都始于对Aristotle相关著作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理论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提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编著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的实质,打破了对隐喻理论的传统修辞研究,将隐喻研究归入到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书中提到了隐喻的工作机制即概念映射,也提出了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的概念。Richard将源域称为 “载体” (vehicle), 目标域称为 “话题” (tenor)。源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同时, 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隐喻意义的产生、引申和推断的主要根据就是两个概念领域的相似性,即源域概念向目标域概念映射的结果。

之后, Lakoff等学者又利用隐喻理论展开了文学、政治、哲学、数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几部重要著作: 《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 (More Than Cold Reasons: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道德政治:自由党和民主党如何思考》 (Moral Politics: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 《肉体中的哲学:身体化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数学探源:身体化的数学是如何产生的》 (Where Mathematics Comes from:How the Embodied Mind Brings Mathematics into Being)。这些著作充分体现了隐喻在建构诗歌、政治、哲学和数学概念体系中的作用,也进一步证明了认知隐喻理论是人类普遍思维方式和基本认知工具的论断。对认知隐喻理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国外研究认知隐喻理论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Richard(1980)也从认知的视角来解析隐喻的实质,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Ungerer&Schmid(2001)提出认知语言学存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概念化的模式之中,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Barnden(2010)探讨了隐喻和转喻的关系,认为传统上以相似性或者邻近性来区分隐喻和转喻的方法需要重新审视,隐喻关系通常可以被视为邻近关系而作为转喻使用,而转喻邻近性的主要类型中也涉及相似性。

2000年3月在德国召开的第28届国际LAND(Linguistic Agency University on Duisburg)研讨会率先关注 “应用认知语言学”。有关的研究成果已由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集出版,如Putz (2001)编辑的两卷本 《应用认知语言学》, Achard&Niemeier (2004) 编辑的《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以及Robinson&Elli(2008)的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手册》。这些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相关概念,他们的出版说明 “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它们给第二语言习得和教学等诸多重要领域带来的有益启示”束定芳 (2012:40)。

3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很多学者在认知隐喻理论指导词汇教学方面已有研究,如李世琴,李气纠 (2009:94)研究《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和运用》时提到,在教学中注重隐喻理论的应用和学生隐喻意识的培养无疑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归纳、领悟和习得目标语。钟丽霞 (2014:57)在 《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教学中的运用》中也指出,隐喻对于学习对象来说,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中介,它可以十分明显地对学生的思维以及语言界限进行拓展。还有孙丽秀的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等。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出发学习不同的词汇可以对词汇有更深刻的理解,如田现辉 (2011)的 《英语天气词汇的隐喻认知分析》,李永红 (2014)的 《英汉饮食词汇的隐喻研究》,林雪萃 (2014)的 《汉英颜色词汇的隐喻分析》等都从隐喻角度对不同领域内的词汇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笔者翻阅大量文献发现,研究认知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相结合的文献占据绝对地位,桑麦兰,梅庭军 (2012:259)的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意义认知分析》以不同英语词汇为例,结合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分析其隐喻意义,总结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的特点,指出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每一单词的多种意义。彭春霞,文莉秋 (2013:17)在《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认知隐喻理论具体运用于词汇教学的三个方面:重视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隐喻思维;以原型意义为中心,理解词义扩展和创造;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加强对不同文化隐喻概念的认知。侯银花 (2014:43—44)的 《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进一步细化,从掌握基本范畴词汇、结合词义的隐喻性理解和记忆多义词、掌握构词法,了解词汇的演变和重视文化导入四个方面提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认知隐喻理论,可以使词汇记忆变得有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提高词汇量及记忆效果。研究其在高中词汇教学中运用的占其次,罗发辉,罗爱红 (2013:36—40)的《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首先分析了隐喻对英语词汇三方面的影响:导致词汇的多义性、引起词性转化和形式隐喻化复合词。而后提出隐喻理论指导下的五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借助隐喻修辞法,提高学生词汇认知力;重视词汇基本范畴及其隐喻意义;加强一词多义的深层讲解;借用隐喻概念总结词汇和注重词汇隐喻的文化差异。这么多文献资料表明隐喻与词汇教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专家学者对该方面的探讨越来越多。

4 运用隐喻讲解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

(1)运用隐喻理论,扩展一词多义,渗透新义词含义。王寅 (2002)说过,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空间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的,因此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若干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它们成为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 所以,表示人身体具体部位的head,eye,mouth,nose,hand,foot,heart等词汇,最初只表示一个事物的某一个性质,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借助隐喻机制将这些具体的单一概念投射到了抽象的其它的新事物身上。从而,不同认知域之间便通过相似的特征或性质而联系到一起。例如,eye一词,基本义 “眼睛”,学生对此毫无疑问熟记于心。 “睁眼闭眼”即用“open,close”。其它含义如an eye on a potato,the eye of a needle/hook, the eye of a storm, tornado, or hurricane等,都是人们在对人的 “眼睛”和potato, needle, hook, storm, tornado, hurricane进行比较,找出了其相似之处,才有了类似“(马铃薯的)芽眼,扣眼/钩眼,针眼/针鼻儿,风眼/气旋中心”的表达。随着语言的发展,“eye”的词义得到引申,为 “眼光,鉴赏力,眼力劲儿”, 如: “an eye for quality, music, etc.”社会在前进,新发明新事物不断涌现,随着某些探测装置还有照相机的出现,人类认知能力也相应提高,eye的含义进一步扩展,an electric eye or infrared eye即指 “(电)眼, (红外)眼”;the eye of the camera即指 “拍摄对象;镜头”。在诸如eye之类的词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分析词汇的引伸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找出不同事物间的相似特点或特征,注重新事物新现象的导入和融合,学习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2)借助隐喻理论,探究词汇中英文化内涵,地道翻译相应表达。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现象背后体现的是文化本质,所以说,隐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内容。隐喻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思维,形成新知,不断传承旧文化,创造新文化。人类的认知具有共性,而客观世界各个具体事务具体概念之间又有相似性,这是产生隐喻的物质基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会有许多相似的体验和经历,由此便形成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隐喻。以fish和cat为例,两个最基础也很简单的词汇,学生都知道其基本义。英文中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直译 “不要教鱼去游泳”,鱼会游泳,鱼离不开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故可用汉语中“不要班门弄斧”作对应译文。同样go to the sea,if you would fish well(到海里才能抓到鱼),可引导学生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理解。如此,有关cat的表达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Cats hide their claws(猫总是藏起自己的爪子)./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猫偷吃奶油时总是闭着眼)。即可对应理解为汉语中的 “吉人自有天相/知人知面不知心/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教师在有关文化背景的翻译中多做此类的引导,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对词汇的理解和认知。

5 结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专家学者都逐步意识到隐喻强大的认知功能,并已经用于外语教学。将隐喻理论运用到词汇教学,其实质是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认知隐喻的功能如此强大,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必将提高教学效率。

[1] 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Ortony,A.1979.Metaphor and Thought.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侯银花.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43-44.

[4]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 [J] .现代外语, 1997 (4): 50-56.

[5]李世琴,李气纠.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J].怀化学院学报,2009 (3):94.

[6]罗发辉,罗爱红.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 .基础英语教育, 2013 (3): 35-38.

[7]彭春霞,文莉秋.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海外英语, 2013(11): 17-18.

[8]桑麦兰,梅庭军.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意义认知分析 [J].海外英语,2012(12):259.

[9]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J].外国语,1998(6):10-18.

[10]束定芳.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 .外语研究, 2012 (1): 39-40.

[11]束定芳.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5): 48-49.

[12]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82-88.

[13]钟丽霞.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教学中的运用 [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5):57.

On Metaphor Theory and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WEI Ling-min

Metaphor study has a long history.The article gives a brief history of metaphor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its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It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theory and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iming to reveal its cognitive function,which can be applied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metaphor,research status,vocabulary teaching

G712;H319

A

1008-3812(2017)04-075-04

2017-05-09

魏玲敏 (1984—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言学英语词汇隐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实践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