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供给侧”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2017-03-10王翠娥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科技成果校企

王翠娥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大学“供给侧”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王翠娥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创新创业刻不容缓。然而,目前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大学创新创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度较差,师生创业现状不容乐观。大力发展高校产业,积极助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校企合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激励教师创新创业是促进大学创新创业的有力举措。

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矛盾突出,一些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趋同,与产业发展、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出现就业难、招生难等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忽视高职院校特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地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很难满足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行,显然大学也迫切需要一场变革,及时转换教育供需结构,保证高等教育的优质供给。从大学“供给侧”改革视角出发,探索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不仅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及创新创业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大学创新创业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表象为需求乏力,实质是供给结构失衡。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制度等生产要素,致力于解决供需关系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投入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从源头上消除无效供给,保证优质供给,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决定了高校在培养优质劳动力资源和引领创新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推动创新人力资源的培养,也能促进高校创新变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积极推进大学创新创业刻不容缓。高校从1999年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从2003年的212万人到今年的765万人,高校毕业生数在短短的13年时间激增553万人,增长了3.6倍。除了高校毕业生外,每年还有庞大的中职毕业生群体以及初高中毕业以后直接流入社会的学生,这个数量也高达700万左右。总计,今年新增亟待就业的青年群体加起来有1500万左右,虽然预计2016年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在1300万人左右,但是仍然有200万人左右的就业缺口。再加上历年积累的未就业人数,当前的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1999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对创业教育非常重视,通过下发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引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2015年12月,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高校自2016年起要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各省市地方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开设创业培训项目,并且在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和创业资金贷款方面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积极鼓励。[1]高校创业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开展了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取得初见成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大力的发展,但是,真正创业的大学生仍然比较少。2014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2.16%,2015届虽然有所提升,但也只有2.86%,也就是说在765万的高校毕业生里还不到22万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不得不说,目前大学创新创业还亟待推进。

二、大学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分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引下,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成果也越来越丰富。然而,现实的困境是随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忽略埋没,无法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价值。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0%左右[2]。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低下,这严重影响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取决于高校、政府、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合力。但是,高校在推广新技术方面,市场观念仍然比较淡薄,加上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成果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则因吸纳科技能力不足、创新内驱力滞后,缺乏与高校合作的动力。政府在高校、企业之间没能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缺乏变革与激励,无法鼓励和促进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服务能力不强,造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以促成校企之间深层互信、共赢。

(二)大学创新创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度分析

大学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提高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紧密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服务社会的技能,提高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很多大学的创新创业活动看似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没能融入当地的经济生态系统,脱离地方经济的发展,无法确实起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为例,参赛团队由一名指导老师和四名学生组成,以“电子对抗系统”和“ERP管理软件”为竞赛平台,全真模拟创业实践。该赛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但是终究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的模拟体验,并非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真正地去管理和运作企业。大学缺乏与地方企业合作、互动,在区域经济面临挑战时,没能为地区建设带来更多助力。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体系的贡献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度较低,东部地区高校研发原始创新相对不足,中、西部地区高校研发的产业承接空间有限。[3]

(三)师生创业现状分析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的调查表明:94.6%的大学生创业从事的项目与他们大学学习的专业无关,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服务、教育培训等低端行业;专科毕业生创业率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学生[4]。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只能从事创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项目。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待提高。大学教师作为高校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应积极参与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及创办企业。大学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转化。教师通过自身的创新创业行动,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引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建设。可惜的是,很多教师的创新创业意愿并不强烈,再加上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很难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

三、供给侧改革下大学创新创业发展途径

(一)大力发展高校产业,积极助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因此把大学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对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①强化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意愿。大学教师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市场前景及需求,以便降低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的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校则因主动承担起推动地方经济的责任,转变重学术研究轻市场推广的思维定势,减少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在政策上、制度上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②成立大学科技园、技术转化办公室、成果孵化器等高校产业,营造大学创新创业环境,推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可以整合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多方力量,使原本各自为政的阵营依托大学先进的科研成果、大量的科技人才,形成创业生态体系,全面协作,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促进更多新企业的诞生。技术转化办公室由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分工明确,确保专业性。成果孵化器为新企业的创建、发展直至成功保驾护航。[5]其核心功能是为技术成果转化寻找资金,为新企业的创建提供技术、资金支持。

(二)加强校企合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大学与企业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动机不一致、利益诉求背离的情况,那么校企合作对双方的联系沟通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一方面,大学通过与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更为高效地实现研究成果商业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师生可以通过实践科研活动,锻炼创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设备、科研人才、科技成果,解决技术短板,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抢占先机,扩大竞争优势,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大学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中,为地方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大学与地方企业和社区的直接合作除了带来的积极效应以外,大学正在成为拉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6]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不仅承担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责任,更应积极服务社会,广泛参与地方经济活动,融入地方经济生态系统。高校的科技产业应对当地的的产业结构起到优化、补充的作用,引领地方的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企业也因此提升技术水平,实现转型升级,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改造、升级。

(三)激励教师创新创业

教师是大学创新创业队伍的生力军。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对发展高校产业至关重要。大学对教师的管理应该更为灵活、变通。大学教师应紧跟市场,了解市场动态及需求。所以,大学教师很有必要到企业流动交流,适时更新知识储备及信息资源共享,确切了解企业需求,在科研项目立项时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导向。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和向企业流动已经蔚然成风。[7]大学应积极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举办校友企业家交流会或搭建创业网络交流平台,让教师从中分享创业经验及心得,为他们走向创新创业之路奠定基础。此外,大学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活动,设立创新创业奖教基金,奖励有创新成就的教师;让各个学科的教师与企业、社会团体合作,成立创业种子基金,研发新产品,创办新企业;同时,在人事政策上给予支持,教师在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同时仍然保留职称晋升的机会。教师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商业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市场需求、创业过程的了解也会更加到位,这对教师的教学无疑很有助益。

伴随着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大学也面临改革创新的压力。如何改革?如何创新?这是当前大学必须正视的问题。大学必须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主动把握市场需求,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学作为知识革新的桥头堡,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的知识、技术优势,是区域的创新主体,对区域的产业结构改造和创新升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家创新创业战略背景下,大学应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师生创新创业,深化校企合作,为区域的创新创业建设做贡献。

[1] 王翠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与战略新选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74-76.

[2] 谢智威.我国“985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 江卫平.高校R&D支撑区域创新体系的效果评价--基于 2007—2013 年省级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3):123-135.

[4] 东北师范大学项目组.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local/2015-12/19/c_128546547.html

[5][6]赵中建,卓泽林.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创业系统中的路径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5(8):41-54.

[7] 转引自郝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途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11-14.

Study on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Wang Cuie

(QuanzhouVocationalCollegeofEconomicsandBusiness,Quanzhou362000Fujian,China)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owever, it is clear that 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noted. It seems that the situation of faculty and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may not be optimistic. Also, it seems that the rat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s a little bit low. On the other hand, colleges are not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ng with enterprises, which makes them play a poor role in local economy.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enhance the rat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The purpose is to encourage colleges′ faculty and students to implement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G640

A

1673-3878(2017)04-0027-03

2017-03-04

王翠娥(1981-),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2016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E06);2015年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资助项目(15C03).

猜你喜欢

供给侧科技成果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