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透”一词的历史演变及其词汇化过程

2017-03-10蒋世凤

关键词:义项韩愈词义

蒋世凤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通透”一词的历史演变及其词汇化过程

蒋世凤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通”和“透”在唐以前分别是两个单音节词,到中唐时才作为并列短语“通透”出现在文献中,晚唐趋向成词,宋使用的频率加大,宋以后得到了发展。从短语的粘合到词汇化的过程中有语音、语义上的契机。运用词汇化的理论,历时性考察和梳理“通透”一词的历史演变及词汇化的过程。

通;透;通透;词汇化

1 “通”与“透”结合的契机

据文献记载的资料来看,“通”比“透”更为常用。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说的,其所收之字皆来自先秦经文的常用字,而许慎的《说文解字》收“通”而没有收“透”,大概就是因为“透”在经文中不常用。“透”是由唐代徐铉在校定《说文解字》时新附的,可见,在唐代,“透”字已经较为常用。

“通”的义项比“透”的义项要多,且发展稳定。所谓的稳定就是词的引申发展的脉络较为清晰。但“透”的义项则不然,在上古,“透”乃“惊貌”,如汉杨雄《方言》卷二:“透,惊也。宋卫南楚凡相惊曰獡,或曰透。”郭璞注:“皆惊貌也。”又《玉篇·辵部》:“透,惊貌。”左思的《吴都赋》:“惊透沸乱,牢落翬散。”到了中古,“透”有两个义项,即是“跳”“通过、穿过”的意思。如《说文·新附》:“透,跳也。过也。”谢灵运的《山居赋》:“飞泳骋透,胡可根源?”谢灵运自注:“兽有数种。有腾跳者,有走者,走者腾,跳者跳。”在这里,“透”是“跳”的意思。又《晋书·王孙传》:“崇追至泸水,透水者千余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臯上》:“鹄惊走,透后门投驿廄,潜身草積中。”此“透水”是“跳水”的意思,“透后门”是“跳后门出去”的意思。

关于“通过,穿过”的义项,如唐代黄巢的《菊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透”,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菊花的香气极浓,可以穿过整个长安城。又如唐代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这里是穿过纸背的意思。

《说文解字·辵部》:“通,达也。”段玉裁说是“不相遇”谓之达,也就是“没有堵塞,可以通过的”意思,如《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又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凝绝不通声暂歇。”“通”原指路没有堵塞,可以通过,后来引申出空气、光线等事物没有阻碍地通过、穿过,词义的范围扩大了,如通风、通气等;词义也从具体到抽象,如《论积贮疏》:“政治未必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通”和“透”在“通过、穿过”义项上相近,董秀芳指出:“两个并列项在语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并列短语比并列项在意义上相对或相反的一类更容易成词。”[1]116也就是说,当“通”和“透”这两个单音节谓词的并列项的意义的差异越来越小时,即达到义同或义近时,一旦它们在线性排列上有了接近的机会,形成短语,它们就有了词汇化的可能,并且语义的关联越是结合得紧密,它们词汇化的机率就会越高,直至凝固为一个双音节的复合词。

王洪君认为,在汉语中应该从字组中字与字结合的关系出发,找出字与字组成短语的规则。汉语是一个形音义相结合的统一体。在词汇化的过程中,双音词的衍生受到语音条件的制约。“透”在上古音“shu55”,到了中古便与“通”同属透母,“通透”即是双声。虽然说语言的发展有时存在着偶然性,但“透”音律的改变也为“通透”结合成短语进而凝固成词提供了契机。

2 “通透”的短语义

历史上的许多双音词的产生,一般经历由短语凝固成词的过程,也就是词汇化的过程。从文献记载来看,“通透”是一个短语,这一短语的出现大约是在唐代。如唐代韩愈的《南山》诗:“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此句“通”与“透”的词义相近,是一种词义的叠加现象,即“通过、穿过”的意思,也就是升腾的山间之气相互弥漫,通过、穿过了山河,描绘的是一种山气缭绕山河的雄浑景象。至于《现代汉语大词典》[2]934解释为“通明透亮”那是“通透”凝固成词之后的一个义项,并非是此短语的真正含义,山气弥漫不可能通明透亮(澒洞:相浑合之状。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37页)。“通透”这一短语出现在《全唐诗》韩愈的《南山诗》里,算是个孤证。仅就《全唐诗》而言,除了收录韩愈的《南山》诗(《全唐诗》卷336-12)中有“通透”外,其他诗歌的“通”与“透”都是单用的。如:

卷337-10韩愈《送惠师》:浮游靡定处,偶往即通津。

卷337-17韩愈《答张彻》: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

卷337-18韩愈《荐士》:通波非难图,尺地易可漕。

卷337-21韩愈《驽骥》: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

卷340-24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回首卿相位,通途无他岐。

卷343-10韩愈《题木居士二首》: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卷343-9韩愈《咏雪赠张籍》: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

卷329-5权德舆《石楠树》:石楠红叶透帘春,忆得妆成下锦茵。

卷319-10张聿《剑化为龙》:云涛透百丈,水府跃千重。

卷291-3杨凌《钟陵雪夜酬友人》:残灯闪壁尽,夜雪透窗多。

在一个短语词汇化之初,在还没有作为一个意义固定下来之时,它们各自在其他语境中都是可以单独自由运用的。在《全唐书》中,“通”与“透”常见,从以上这些语料可知,它们意义相近,有“通过、穿过”之意。虽然文献不能全部记录某一时期的语言的真实面貌,但是,从记载的文献来看,“通透”词汇化的过程十分缓慢。直到到了晚唐才再次出现,期间隔了很长的时间。

3 “通透”词汇化过程及其演变

“通透”在中唐出现,成词却是在晚唐,已经到近代汉语的开端。如《祖堂集·卷十九》( 《祖堂集》序作于公元952年,是中古汉语过渡到近代汉语的一个开端,是学界所谓的“近代汉语”上限时期) :“皎然秋明月,内外通透。剋念寸阴,直须此生了却。”在此处,笔者认为这有两种解释:一是“通透”已经成词,即是月亮的“通明透亮”的皎然之貌;二是“通透”还是一个短语,但已经有了成词的趋向。“通”和“透”单用时都有光线、空气等“穿过、透过”之意,这可以说描摹了月光的皎然内外光线相互通过而形成的浑然一体之状。出现这种情况,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这是“通透”一词在词汇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从短语义到词义经历了一个隐喻引申的过程:从指分解具体的事物变为指通过分析明白抽象的事理。”[1]83即将月亮星辉相映的皎然之貌通过隐喻引申出物体的“通明透亮”,如:

宋欧阳修《送子野》“光辉通透夺星耀,蟠潜惊奋斗蜃蚊”,指光辉的通明透亮。

《云笈七签·九还金丹二章》第一章“本质亦作颗,生而浅红色,光明通透为上”,指金丹的通明透亮。

《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四·周子之书·太极图》“如一块银,更无铜铅,便是通透好银”,指银的通明透亮。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鸽异》“接而玩之,睛映月作琥珀色,两目通透,若无隔阂,中黑珠圆于椒粒;启其翼,胁肉晶莹,脏腑可数”,指眼睛通明透亮。

“通透”在词汇化后,语义发生了隐喻引申,并且词性也发生了转变,由动词变成了形容词。“就语义而言,由单音词合成的双音词体现了一个由词组或短语词义逐渐凝固成词的过程。”[3]39

像“通透”这样的并列短语,由于没有外部的标志,且从短语到词词汇化的时间跨度长,一般不易察觉其词汇化的过程。但从宋代开始,准确来说,是到了近代汉语时期,“通透”使用的频率加快了,据笔者统计,在宋黎靖德编排的《朱子语类》就出现了53次。《朱子语类》是口语性较强的语录汇编。从出现的53个词义来看,“通透”在词汇化之后的短语义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保存了一段时间,并衍生出了其他的义项。如《朱子语类·卷第三十三·论语十五·雍也篇四》:“昔在一山上坐看潮来,凡溪涧小佰中水,皆如生蛇走入,无不通透,甚好看!”形容溪流多,相互穿过之貌。在“通过、穿透”的基础上又引申出泛指空气、风、光线等没阻碍地穿过、透过,即通风透气等,如宋王令《冬阴寄满子权》诗:“周遮覆盖不通透,锢结已厚难披燖。”后又从专指光线的穿过没有阻碍到对知识等一切事物的理解没有阻碍的引申,即词义越来越抽象化,有“通彻透辟、明白、通晓”等义,如《朱子语类》[4]:

不必须用一字训,但要晓得大意通透。(《卷第六·性里三·仁义礼智等名义》)

待此通透,意诚心正了,就切身处理会,旋旋去理会礼乐射御书数。(《卷第七·学一·小学》)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卷第十一·学五·读书法下》)

这一般,外面恁地,然里面通透,也无界限。圣人说话,有一句高,一句低底,便有界限。(《卷第三十二·论语十四·雍也篇三》)

中数五,衍之而各极其数以至于十者,一个衍成十个,五个便是五十。圣人说这数,不是只说得一路。他说出这个物事,自然有许多样通透去。(《卷第六十五·易一·纲领上》)

在《朱子语类》中,“通透”一词的应用,既有短语义“不堵塞,可以通过、穿过”,又有词汇化意义,即“通透明亮”,还有引申义“痛彻透辟、明白、通晓”等意义,且引申义较为突出,在53个词义中,只有1个用短语义、1个用词汇化义,其他均为引申义。尽管文献资料不能代表当时的整个语言面貌。

到了元明清,“通透”一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短语义消失了,词汇化义不如现代汉语里常用,引申义倒是延续了宋代的,继续发展。如: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我精神抖擞,机谋通透。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第二卷:顾合事见他三场通透,送入国子监,连科及第。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第三十九卷:汪世雄文理不甚通透,便将父亲先前写下这封书,递与二程,托他致意,二程收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呂大郎还金完骨肉》第五卷:何期中途遇了个大本钱的布商,谈论之间,知道吕玉买卖中通透,拉他同往山西脱货,就带羢货转来发卖,于中有些用钱相谢。

4 结语

综上,从字与字组合来看,“通”和“透”词汇化的机制既有语音上的偶然性,也有语义上的机遇;从词汇化的过程来看,“通透”成词后在语义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动词性短语变成了形容词。这符合董秀芳提出的,是双音词衍生的条件之一,“语义上要有一定改造”[1]41。

[1]董秀芳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梅维恒,方世增.汉语大词典(第10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934.

[3]徐时仪.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论探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39.

[4][宋]黎清德.王星贤,点校 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李增华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ransparency” and Its Lexicalization Process

JIANG Shi-feng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299, China)

“Tong” and “Tou” were two monosyllabic word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y appeared in the literature as the parallel phrases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it beca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developed after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bonding of phrases to the process of lexicalization, there are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opportunities.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lexicalization to study and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lexicalization of the term “transparency” from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ong; Tou; transparency; lexicalization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57

2016-07-11

蒋世凤(1991—),女,广西博白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H109.2

1674-6341(2017)01-0155-03

猜你喜欢

义项韩愈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