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母亲文七妹:从山那边走来

2017-03-10龙剑宇

湘潮(上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家唐家外祖母

◎龙剑宇

毛泽东母亲文七妹:从山那边走来

◎龙剑宇

1919年春,毛泽东(右一)和母亲文七妹、大弟毛泽民(左二)、小弟毛泽覃(左一)在长沙合影

韶山滴水洞一带,山峰耸峙,山脉盘绕,形成了湘潭韶山冲与湘乡县之间的天然屏障。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又名文素勤),她从山那边的湘乡县凤音四都唐家圫走来,走向韶山冲。

她带来文氏的家风

唐家圫文氏家族从文作霖(文七妹祖父)手里开始兴旺,文作霖早逝后,在其妻贺氏的影响下,文家形成一种十分可贵的家风,对幼年毛泽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文氏家风具有几个特点:顽强向上、刻苦耐劳、勤俭持家、耕读并重。在毛泽东外曾祖一辈即已成型,到外祖父母更加发扬光大。文氏的家风由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带到了韶山冲,也直接影响了毛泽东。

隔着连绵的大山,文、毛两家是如何结亲的呢?

1882年,文家88岁的掌舵人贺氏无疾而终,安葬在韶山冲。文家对贺氏极为尊敬,在她年迈后,子孙便想方设法要为她觅一处“好地”作为安眠之所。他们早就听说,也亲眼见过韶山冲“风水”之佳,遂在贺氏还未去世时,就为她在韶山冲选定了安眠之地。韶山冲人自然是不会轻易把好“风水”送给外人的,文家便想了个好办法:让文芝仪(文七妹父亲)把女儿许配给韶山冲毛恩普的儿子毛顺生,以此换取墓地。

韶山冲秀丽的山水,培育了文、毛两家的美好姻缘。

文静恬淡的女人

文七妹到韶山冲后,性情发生了大变化。这是由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决定的。

韶山冲与唐家圫的自然环境差异是明显的。唐家圫位于韶山山脉西北方向的山脚下,是在一块开阔地边缘的台上,远处有一些小丘,却并未遮断视线,南北两面则是通途。站在唐家圫前的塘堤上,天际显得格外空旷而辽远。韶山冲却不大相同,它形如一口深井,四面都是“林壁”,满目都是绿色。

毛家的家庭环境也与文家迥异。文家四世同堂,全家有20多口人,最年长者是文七妹的祖父母,最年幼的则是侄儿们,老老少少在一起其乐融融。韶山冲有人居住虽已有400多年,居民却仍然不多,分布于各个山冲角落,没有文家那样的大家庭,除非开祭及其他节日,平时难得热闹。

文七妹在娘家过惯了热闹日子,到了韶山冲始知寂寞的滋味。她起初过不惯,父亲一来,总是哭泣着要回去。但是,天长日久,韶山冲的山水逐渐把她塑造成一位极文静和恬淡的人。

文七妹18岁时(1885年),与毛顺生正式结婚。又过两年,即1887年,丈夫17岁,她便开始担起当家之责,文七妹的生活圈子便限制在了炉灶之间——毛顺生全力奔忙在外,以求发家,她则尽力操持家务,分担丈夫的责任。

大约在20岁左右,文七妹怀孕,可是很不幸,婴儿在襁褓中便夭折了。这令文七妹难以释怀、伤心不已。第二个孩子出世后的结果也是一样。这对她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从此,她变得忧郁。

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那一天毛泽东出生了!

《毛氏族谱》扉页

把儿子毛泽东寄养在娘家

17年的时光占去了毛泽东人生的五分之一,这些时光是全部与故乡交融在一起的,足以对他人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毛泽东出生后不久,因为父亲外出当兵,父母便商议把他寄养在唐家圫文家。

早慧的毛泽东,在受父亲影响之前,就先接受了文家的影响。与一般的人不同,毛泽东受文家影响是在他刚刚知事的年纪。

在1902年之前,亦即9岁以前,毛泽东差不多都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这里人口众多,人多则热闹。文家的气氛是开朗乐观的。从最长一辈:外曾祖母贺氏,到最晚一辈:表兄文咏昌、文涧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组成了数十人的四世同堂大家庭。而且人口众多的文家并不属于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这是因为,文家的田亩数量虽不算少,但人均数只有两三亩;更重要的是,文家人人都劳动,生活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双手来维持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维系着这样一个大而团结的家庭呢?

一方面,是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才使得韶山冲上屋场毛家有可能受到它的资助——不但是陷入重重困难的毛顺生喜得贵子的时候,文家给他以很大资助,而且文七妹坐完月子后,还带着毛泽东长期居住在娘家。可以说,一段时期内(上屋场毛家未摆脱困境之时),文家成为毛顺生的经济后盾。这种经济上的帮助,使年少就远嫁韶山冲的文七妹和她的丈夫,逐渐摆脱贫穷,从而也使毛泽东的童年、少年生活不愁吃穿,并拥有一次又一次上学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文家拥有极宝贵的家风,那就是对真与善的追求,由此派生出勤勉、宽宏、乐善、好施等品质。毛泽东的外祖母是中国乡村极常见、却又极难见的一位伟大女姓。她的身上较少有封建的血统思想。她以慈祥的爱来对待毛泽东。毛泽东甚至比表兄们更多地领受着这种爱!

在外祖母家的生活使毛泽东自小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善良、诚挚以及母性的温暖、慈爱。毛泽东到外祖母家时,外祖父文芝仪已逝,全家生活靠外祖母操持。尽管生活的担子重,抚养后代的任务也重,但外祖母为人宽厚、慈祥,也较少有封建观念,对孙子、外孙一视同仁,甚至对外孙反而更为偏爱。小小的毛泽东便由外祖母、母亲植入真、善、美的胚芽,这个胚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长大。真、善、美的种子一旦变成毛泽东内在的与他身心交融的东西,他便以之为天经地义而不容亵渎;当这种东西遇到阻力的时候,他便起而抗争;更让小小的毛泽东形成了一个“大社会”的概念。

毛泽东这一棵被文家培植了七八年的“小树”,在1902年前后由当兵归来的父亲接回韶山冲,在父母的影响下迎接了更严格的磨砺,在另外一个自然与人文环境里长得更大更坚实。

猜你喜欢

文家唐家外祖母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为了你,我愿热爱世界
回忆我的外祖母——坚强独立的女“水客”廖德英
读书乐吟
为了你,我愿热爱整个世界
猎犬感冒
伸向善款的贪婪“黑手”
变味的母爱
网络作家唐家三少自传体小说新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