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久弥新的《红色娘子军》

2017-03-10张靖怡

艺海 2017年2期
关键词:芭蕾舞剧发展历程

张靖怡

〔摘 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以西方芭蕾舞技术为基础,以中国芭蕾舞演员为核心的一部优秀的“中国式芭蕾舞剧”。该剧将政治色彩淡出、艺术色彩凸显,音乐与动作有机结合,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 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发展历程

一、现代芭蕾舞剧的产生与发展

1、芭蕾舞剧的产生。欧洲芭蕾艺术正式进入剧场表演后,将最初只在演出歌剧过程中穿插的舞蹈段落称为“芭蕾歌剧”。十八世纪中期,“情节芭蕾舞”产生,这几乎结束了芭蕾舞蹈艺术与歌剧之间的合作。当芭蕾舞从最早的穿插舞蹈真正独立的那天起,芭蕾舞剧也正式诞生。十九世纪中期,浪漫主义思潮流进芭蕾艺术殿堂,芭蕾舞剧也迎来了鼎盛灿烂的成熟时代。

随着芭蕾舞剧的发展,其表现内容与体现的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性的变化,各国的芭蕾舞剧也得到迅猛发展。

2、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的发展。二十世纪初期,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我国交流演出,但是由于我们封闭的思想与来华演出规模的有限,当时芭蕾舞剧在我国没有很大发展。不过,这对我国的芭蕾启蒙却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1958年,对中国芭蕾舞剧起到极大推动性作用的苏联艺术家,在京第一次表演舞剧《天鹅湖》,他们精湛的表演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芭蕾艺术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1959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正式成立后,我国产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芭蕾舞团。同年,在苏联舞剧专家的指导下,我国编导家们编创出第一部民族化的中式芭蕾作品。此后,我国芭蕾舞剧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经过编导家们的共同努力,1964年,真正属于我国的芭蕾舞剧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诞生。

二、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诞生与发展

1、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剧中主角吴清华,一个受旧社会压迫的劳动者,在经历了压迫与战争后自觉参加斗争的典型人物形象。整部舞剧中,充分显现出吴清华英勇的反抗与斗争精神,以及她在党的领导下慢慢成长蜕变的过程。通过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强悍的,勇敢的,吃苦耐劳而又顽强的中国反压迫的妇女形象。

1964年初,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关于舞蹈的谈论会议,身为编导的李承祥认为该舞剧题材鲜明,主题歌好,并且娘子军的故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容易得到大众的接受。商讨结束后,提议得到各位专家的一致同意,最终决定该舞剧由中央芭蕾舞团的各位演员与各位编导家们共同努力完成。编创人员为塑造出更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精神、气质的形象,也曾多次组织演员们到海南进行实地采访,下到部队体验战争年代的军营生活。

舞剧以中国的革命历史发展作为背景,创作更是基于西方芭蕾的技术体系、结构与内涵,将西方芭蕾的足尖技巧运用于中国民间舞蹈之中,编创出属于我国的民族芭蕾的舞剧精品。

2、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发展。1964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位“琼花”——白淑湘,她是中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同时也是中国芭蕾的拓荒者。为更好地体现角色,她同编导一起走入海南体验生活,1964年9月在天桥剧院,中国乃至世界芭蕾史上出现了第一位极具反抗精神的琼花形象。在舞剧中,西方芭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时代特征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1968年,经历文革的洗礼,经历女主角名字的更改,由吴琼花改为吴清华的变革,经历第二代“琼花”的诞生。与此同时,随着电影《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全国开始了学习芭蕾的热潮,也是在此时期,西方芭蕾在中国极大普及。

《红色娘子军》经历“文革”的风暴,经历了几十年的浮沉,在中央芭蕾舞团的努力下,1992年该舞剧得到复排,第三代琼花由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担任。与之前不同,第三代琼花在思想上得以复苏。随着中国芭蕾的成熟,《红色娘子军》逐渐走向世界舞台。2014年,经典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誕生五十周年,这个用足尖诉说故事的中国传奇仍在代代相传,代代延续。

三、经典舞剧历久弥新的原因

2015年,中央芭蕾舞团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四天大型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票价四十到一百元不等,几乎场场爆满,反映强烈,颇受观众好评,掀起又一次的舞剧高潮。

1、舞剧编创的独特性。舞剧的编创初期,对于整个舞剧的创作人员来说,首要的任务是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创作班子赶赴海南岛深入了解生活,在途经广州之时,组长李承祥与电影原作梁信讨论了关于变动剧本的问题。芭蕾舞剧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规律。荧幕的形象成功转换到芭蕾舞剧的形象,尤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体现出原著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原著所抒发的思想主题、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所展现的风格样式、鲜明的人物形态等方面;二要充分施展芭蕾舞艺术的独特魅力,使观众在体会舞剧人物形象时获得有别于荧幕的享受。 梁信为此表现出极大支持,还编写了舞剧的参考大纲供编导们参考。

舞剧开场,琼花在独舞部分加以中国古典舞“点步翻身”“串翻身”等技巧;第二场,五位年轻人出场时所跳“双刀舞”为我国黎族所特有的男子舞蹈;第三场,花季少女出场所跳“土风舞”是黎族少女特有舞蹈。另外,舞剧还从现实战斗场面提取了前所未有的舞蹈语汇。例如,舞剧中出现的类似“进军舞”“射击舞”等,都是用于更好地烘托剧中紧张的气氛,以使舞剧展现出真实性。在舞剧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还运用了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例如,整场的舞剧采用了分场不分幕的形式,一环接着一环,故事情节和时间也是环环相扣,如此进行使得舞剧更加符合广大中国群众的传统欣赏习惯。根据该舞剧的故事发生地点,在整个舞剧中编导们还加入了一些带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类型,例如“斗笠舞”。编导们运用如此丰富多变的形式使舞剧增加了更多的观赏性,使舞剧充分体现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发展。

西方芭蕾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融合,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独特性与创新性的体现。

2、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几乎所有芭蕾舞剧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舞剧音乐创作与舞蹈动作设计是紧密相关的,观众可以从音乐听觉中理解舞蹈视觉。舞蹈演员动作与舞剧音乐的交融,能够帮助其情感的表达与舞剧主题的体现。

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出现的《万泉河水》,歌曲真挚、亲切,热情地歌颂了海南岛的红区风光,在舞剧中配合舞蹈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动人景象。同时,《万泉河水》在舞剧中是以舞蹈加伴唱的形式出现。这种创作手法,打破了芭蕾舞剧“不开口”的陈规,更是在揭示人物思想情感,加强气氛,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它的成功结合直接影响了后面几部芭蕾舞剧配乐的创作,如歌剧改编的《白毛女》配歌“大红枣”的抒发;到《沂蒙颂》中“熬鸡汤”的深情咏唱,都是在“声情并茂”的抒情。

结语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诞生至今跌跌撞撞走过了三十几载。岁月悠悠,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改变。而艺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经典本体能够牵动人的想象引擎,联通人的文化神经,开启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动员人的整个生命体验。主题、情节、人物等,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将政治色彩淡出、艺术色彩凸显,音乐与动作有机结合,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吴祖强. 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J]. 音乐研究. 1982(01).

[2]冯双白. 当代中国音乐[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7.

[3]李群.我的舞剧观[J].舞蹈.1987(05).

[4]孙龙奎.看中国舞剧的真善美[J].舞蹈.2000(06).

[5]资华筠.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舞剧回眸[J].舞蹈.2009(02).

猜你喜欢

芭蕾舞剧发展历程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中音乐主题的结构方式及特征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剧照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性格舞在古典芭蕾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