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山市罗城古镇的文化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
2017-03-10罗翊匀
摘 要:罗城古镇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以其独一无二的船形街建筑为世人知晓。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奇巧,兼顾美观的同时又具有实用性强、安全性高的特点,在细节处体现着“和谐”的人文观念和传统的儒学思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古镇暴露出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罗城古镇;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罗翊匀(1995-),女,四川省乐山市人,云南省大理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
乐山市罗城古镇是“老四川文化”的缩影,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貌和延传至今的实用功能展现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特有的船形街建筑构思精巧,设计独到,是国内外古镇建筑中的孤品。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古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大肆开发中面临着文化丢失的风险,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保证罗城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罗城古镇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
罗城古镇无论结构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在传统古镇建筑群中脱颖而出,宗教寺观和毗连的木质房屋构成它特有的船形街建筑,房屋的穿斗木构架势展现古人高超的建筑工艺,同时使其具有三大突出特点:第一,极佳的抗震性能。罗城古镇凉厅街采用的是穿斗式建筑方法,房屋左右相连,每两户人家共用一堵墙,白灰粉面墙确保了墙体的坚固。极具稳定性的构造方式使得罗城古镇在历经汶川地震等灾害后还能坚固如初。第二,“晴雨市场”。凉厅宽大延伸的屋檐遮挡住了夏天的烈阳和雨水,屋顶采用的是当地小青瓦,排列整齐、严丝合缝有利于防止雨水的渗透,四周的乡人来凉厅街赶场的时候,大太阳时不用撑伞,下雨天走通街不湿足。第三,极高的安全性。建国前社会动乱,为防匪盗,罗城古镇设有十二道栅门,其中整条街设有七座栅子门,船头船尾的守门人以天灯石柱上点亮的灯笼作为关门、开门的信号,这样城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栅门成为唯一的出口,同时,船形街两侧的房屋后排相连不做任何出口,而只在东西两端部分留有狭窄过道,建筑结构连续不断,人们可以舒适的在内部进行交流交际,保证安全的同时极大地增进了社会活动的可能性。
罗城古镇坐落于犍为县东北部浅山顶,根据山岭等高线分布形成独特的建筑形态。其建筑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船形结构,配有类似船尾、船舱、船头、船桅的造型,从空中俯瞰宛如一只巨大的被搁置的船舶,展现着古人精巧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美感。这座船形街全长约2000m,宽约650m,两侧的长廊东西长约209 m,南北最宽处宽9.5m ,整条街道呈现出东西走向,而房屋跟随街道的延伸方向修筑所以房屋都呈南北向,街道两端逐渐延伸缩拢较为狭窄,中间段则向两边外扩,内部空间宽阔。远为势、近为形,形与势是对古代建筑远观、近观时空间感的描述。“古代尺折为米制,用现代公约制换算过来百尺大约为23-35 m,千尺约为230-350m。” [1]百尺是能基本看清人的面部表情细节;而千尺是在视距范围内看到建筑整体的群像。船形街的整体结构布局由尺度掌控,基本符合“百尺”和“千尺”的总体控制尺度。其遵照古代建筑观念结合风水形势修筑,体现了古人对建筑的精确把控和高要求、高标准,这使得罗城古镇的独特船形建筑更具精准性,更能展现其奇巧布局之美。
从罗城古镇船形街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不难看出,船形街不仅结构布局严谨,实用性强,安全性高,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更起着保障安全的功能,而且房屋造型独特,建筑别具一格,是国内外难得一见的特殊建筑文化。
2、罗城古镇的文化内涵
罗城古镇船形街建筑风格独特、是古镇文化中的瑰宝,是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罗城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当地的和谐人文观念,而湖广填川的移民文化冲击着当地人的思维,使得文化吸纳过程中展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融汇思想,不断影响着罗城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罗城古镇人们历来崇尚友善和谐的人际交往和安谧祥和的生活方式,使得“同舟共济”的人文精神贯穿于当地人生活的各个部分,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要得不缺水,罗城修成舟”。[2]这里描述到缺水造成的“商客难以久留”的情况,也就侧面表明当地人将古镇的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以集体的利益作为首要考虑。任洪舜提到“中国的集体文化既是价值观念,也是行为方式,它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它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无论是从牌坊上的题字还是船形街这个建筑形态和修筑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人较高的集体意识和面对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时表现出的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决心和意志。
在罗城古镇的发展进程中当地对外来移民的接纳和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展现出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极佳包容性。明末清初声势浩大的“湖广填四川”运动涌入了大量广东、福建、江西等的商人,盐帮、茶帮、油帮及各种勾栏瓦舍在凉厅街汇集。移民的大量涌入并没有遭到当地人的排斥,反而借鉴学习从而发展商业促进本地贸易交换。“据民国《键为县志》记载,回族在清初至中叶陆续由湘鄂陕甘诸省迁居罗城场一带。” [4]在船形街的西端的清真寺就是当地穆斯林进行宗教礼拜和联络交往的中心。回民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上和当地人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罗城人与其相处融洽,回民发展清真速食牛肉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回汉之间的密切联系。罗城古镇在移民中吸纳外来文化使自己的本土文化得以多元化,社会经济得到大幅提升,保障了它的内在活力,吸纳和包容的态度使罗城在岁月变迁中散发出无尽的文化魅力。
罗城古镇的建筑本着“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船形街中心位置的古戏楼是双层木质结构,底下一层采取架空结构,由十二根圆木支撑起整座戏台,船形街道隔而不断,行人可以方便地从戏楼底部穿过。这种设计将人放在首位来做考虑,“人性化”的设计极大的便利了居民生活。古戏楼处于整个船形街的中心位置,是古镇布局核心和重要的视觉点,而且这个“船舱”部分空间是街道最为开阔的地方,一旦有燈舞或者川剧演出,则可以容纳较多的观众,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娱乐功能。从戏楼的多处细节可以看出,建造者主要是根据人的需求和舒适程度来修建,力图发挥建筑最大的实用功能,是人本思想的高度体现。
3、罗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罗城古镇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首先要重视环境保护。罗城古镇的环境破坏严重,船形街道上垃圾桶和公厕的设置极不合理,砖混洋楼混入古建筑群中尤为突兀,为罗城古镇的旅游业带来负面影响。古镇应首先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街道增设更多垃圾回收点和公共厕所,将船形街现代商铺尽量修饰古典。政府应加大对配套设施和管理的投入,着重于镇内旅游接待力的提升,使游客吃穿住行一体化。对罗城古镇的内外环境治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环境不治理古镇原始风貌难以长存。
罗城古镇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还必须着重于发挥资源的独特性,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名片。船城文化是罗城古镇文化的核心点,将罗城古镇形象定位在例如“山顶古船,天下独有”可以很好地突出船城的地理位置特殊性,又能展现古典美和绝无仅有,“云中之舟,氤氲古香”展现它的唯美与神秘感。罗城古镇在国内的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低,保护力度小、投入少,因此政府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十分必要。单凭奇特的建筑造型去吸引人是远远不够的,单一的推广建筑风貌只会令人逐渐审美疲劳,从自然和人文方面结合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罗城古镇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应当帮助它去保持一个活态的文化环境。政府可以派专门的文物保护的技术人员对戏楼修缮和加固,并定时定期或逢节日请川剧艺术团来此表演,既可以打响名气又可以让传统建筑继续发挥其功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灯”堪属省内一绝,政府应该积极推广麒麟灯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寻找接班人。古镇内的居民现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应该对其加以保护,不应将古镇做成一件死去的标本只是供人参观。相较于丽江这样的古镇,罗城古镇的动态性更强许多,将古镇最终以商品的形式向世人展览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只有活态的传统文化风貌,才能在今天真正勾起无限的乡愁,千万别忘了留住文物的文化伴侣,二者共存才有‘魂在,而不只是‘形留。” [5]真正能使船“动起来”的一定是流动着的“江河湖海”,所以保持四川韵味的古镇活态文化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罗城古镇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体现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聚落观念,是国内外传统古镇中的精品。通过船形街的结构布局及它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背景可以看出船形街布局严谨,又秉承实用性,安全性的原则修筑,其建筑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其中包括“同舟共济”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构造理念和“海纳百川”的融会思想,同时,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注重古镇内外环境保护的同时强调发挥其资源独特性,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和旅游价值,保持活态文化环境可以为罗城古镇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注释:
[1]高静,程先斌.传统室内外空间初探——以罗城古镇船形街为例[J].四川建筑,2005年第25卷4期,第1页.
[2]渝南子,史为,黄启勇.探访罗城古镇山顶上的“中国诺亚方舟”[J].环球人文地理,2013年第1期,第1页.
[3]任洪舜,关于集体主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页.
[4]陈运旗.罗城古镇:独特的“移民文化”符号[J].乐山日报,2008年第008版,第1页.
[5]赵鹏.人民日报——活态文化,才能勾起乡愁[J].人民日报,2014年,第005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