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颗颗“绿”心灵
2017-03-10江镕
江镕
在广东的环境教育领域,提起黄秀军,很多人都不陌生。作为广东实验中学专门带领学生斩获国内外比赛各种环保类奖项的“得奖专业户”,多年来,黄秀军凭借作育人材的苦心、点石成金的本领,让一批批学生学有所成,让一个个项目焕发生机,使自己的环境教育理念不断升华。
虽然现在黄秀军已从中学教学一线来到了高校科研机构,但是一颗执着向“绿”的心却从未改变,一种塑造“绿色”灵魂的期冀从未止息。
不图安逸,
一心希望学有所用
1997年,黄秀军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他说:“现在这个系已经改叫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加贴近和环境有关的内容,而在当时读书的时候,老师也一直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我始终对环境问题比较关注。”
当时在山东兖州地区,有很多大小煤矿,在不断的挖掘中,导致很多地方地面下陷,水塘遍布,土地遭到严重破坏,复垦难度很大。黄秀军去当地调研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情况,针对这种特殊的地貌,黄秀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想是否可以将其利用起来,建成一个工业地质公园,通过转变业态,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经济改善呢?
于是他就专门立项进行了研究,“我当时找了很多‘煤老板,希望他们参与进来投些资金。但是这个项目想要看到收益,不可能是短期行为,所以这些煤矿老板基本都不感兴趣;当地的老百姓也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多给些补偿款比什么都实在,特别是那时候当地政府也没有这种宣传环保的意识,也不能提供更多支持。尽管最后项目没有落地,但是在那段时间我走访了很多部门,接触了不少人,了解到农民的真实诉求和开展环保面临的困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科毕业后,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的时间,黄秀军一直在兖州一中担任地理教师,那几年他眼见着山东的环境日益恶化,不禁感到痛心疾首。
“那段时间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逐渐推进工业化进程,但是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河,可以在里面游泳,大家也从这里取水饮用。但是后来附近建了很多小造纸厂,直接用拦河坝把水挡住,污水不加任何处理就这样排进来。之后造纸厂的污水和生活污水混在一起成为了水源,而造纸厂沉淀后的碳泥又拿来当煤烧,煤灰就散落在泥土里,土地大量被重金属污染。”
黄秀军海说,原来家里挖几米就能打出井水喝,水很清很甜,后来要打到几百米才行,农村的地下水几乎全都遭受到了污染。山东也是著名的棉花产区,为了防止虫害,人们把DDT大量喷洒到棉田里,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那时候棉花籽还用来榨棉籽油,吃进嘴里都有点发麻,当时不懂,现在回想起来恐怕都是带有毒性的。几十年的发展使得农村环境遭到重创,再不重视环保,遭殃的只能是人类自己。所以自我从事教书开始,从学期之初到课程结束,每一堂地理课我都在和学生强调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思维范式,注重培养他们的环境素养,加强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建构,每一节课都是一脉相承体系上的一环。”
人往高处走,2002年,黄秀军来到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在那里教授的还是地理,给学生继续传递大环保的理念。
“因为这所学校具有自主招生权,所以经济条件很好,当时的工资都要比周围的人高很多。本来这是好事,但是当我看到有些老师年龄稍大的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追求、很安逸地过日子时,突然感到一种惶恐,好像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2005年的时候正好有朋友邀请我到广州玩玩,我就接受了。来了一看,这里的氛围太好了,一派积极向上的感觉。回到山东之后,我就搜索招聘信息,看到广东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正需要老师,就参加报考,结果还真被录用了。就这样,我们全家来到了广州。”
大展拳脚,
带领学生获奖无数
来到广州之后,黄秀军也去了省内的其他一些地方,发现广东的生态环境普遍要比山东好,他觉得可能得益于广东的环境意识更加先进。
“我来到省实之后,虽然忙,虽然累,但是感觉很充实,有种热血澎湃的感觉,好像身上的潜能都被激发出来。教的科目虽然仍旧是地理,但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也一直想开发出一些不同以往的特色内容。”
都说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就在黄秀军进入省实后不久,机会来临了。2005年,广州市教育局和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零碳城市”的环保教育系列活动。当时省实接到通知,需要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就安排了新来的黄秀军前往。
培训归来,黄秀军马上指导学生准备项目,完成零碳广州环保创意征集参赛。因为是第一次参赛,大家心里都没底,只能说是尽力而为,结果比赛的最终名次一出来,令人兴奋异常——不但省实的四位参赛同学全部获奖,其中一项还一举夺得全广州市仅有4名的一等奖,这是省实建校以来第一次获得科技类的奖项,得到了学校的通报嘉奖。
这次成功带给黄秀军很大信心,他开始树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将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将环境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带领有兴趣的同学们完成一个又一个环境科技类项目。
“2006年,省实的环境小组开始筹备参加第二届零碳广州环保创意征集,广州市教育局也首次在各个學校设立科技特色项目,省实顺利通过初审。但是有一件事情开始困扰着我,那就是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很高,提交了很多作品,最初我自己的办公室还能放得下,到后来空间严重不足,根本没法继续摆放,这该怎么办呢?”
因为不想给学校添麻烦,但又实在没办法,所以怀着忐忑的心情黄秀军还是给学校打了个报告,希望得到支持。没想到校长很快给了答复,还专门写了几百字的批文,鼓励他们要坚持开展项目,并在行政楼2楼特辟教室作为环境教育工作室,设备则全部按照黄秀军提的需求置办。
这些都给了黄秀军极大的鼓舞,他再接再厉,创新方式,在他的指导下,从2006年开始,省实在环境教育开展方面共获得国际奖20项,国家级奖400多项,省级以上奖500多项,并且成为全国水科技项目开展水平最高的学校;他带领的环境小组三次作为唯一国家代表队出征斯德哥尔摩,问鼎青少年世界水奖,受到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亲切接见;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也落户到省实,使广州成为中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项目中心。
2008年,省实开设的中瑞合作环境小硕士国际课程,荣获中国科协当年的十佳科技实践活动第二名;后来省实又开设环境保护部“贝逊”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课程,成为全国迄今为止唯一承担该项目的中学。
黄秀军还牵头策划了“登峰造极”行动,两年中4次带领学生来到西藏,两度登临珠峰大本营,攀登的最大高度达到了5978米。
2013年,由省实—汇丰天台花园、生态教育馆、节水宣传长廊、餐饮垃圾处理坊、太阳能电站组成的环境教育基地“未来社区”成为教育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命名的首批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广东省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专业区域中心广州工作站、广州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也均落户在省实。
桃李芬芳,
超越自我理念升华
奖项是对工作成绩的肯定,但最让黄秀军欣慰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素质和性格的培养。
10年的时间里,经过黄秀军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很多都去了国内外知名大学就读——2007年获得青少年水科技发明奖的张倩卉考取了中央财经大学、吴宇骞在香港大学读博、杨博宇来到了美国耶鲁大学、马上去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陈晓彬选择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数起来,一个个名字他记忆犹新。
我问黄秀军这其中有哪些人给他印象最深呢?他说那我就给你讲讲陈晓彬和吴宇骞的故事吧。
如果在网上搜索“陈晓彬 环保”,弹出的相关报道就有20多条,别看他年纪轻轻,但是已经受到过多家媒体的采访。上了高一没多久,在黄秀军的帮助下,陈晓彬就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建立了如今在海内外环保界颇有名气的省实“环境议事会”。所谓“环境议事会”,就是学生作为议员,在小社区内发现环境问题并提案,由学生代表、老师、环保机构组成的委员会评选,经过议员公投、完善,最终胜出的提案将会在社区最终实行。
这个项目不但夺得了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绿色校园行动”冠军,入选了广东省“城市环境奖”创新城市设计方案,而且2013年3月,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的青年环境大会上,陈晓彬代表中国青年也提出了“建议各国政府在青年间建立环境议事会,以鼓励更多青年参与环保活动”及“建议各国政府加大对低成本简易水质监测方法的研究投入”两条议案,被列入大会的“青年宣言”,并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第一届全体成员国大会上发布。此次大会汇集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250名青年环境领袖,陈晓彬是3位中国代表中唯一一位受全额公费资助的中方代表。
目前陈晓彬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环境专业,不但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还得到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亲切接见。
而对于吴宇骞,黄秀军的感触就是真的意想不到。“刚入学的时候吴宇骞的成绩并不好,他很聪明,但是不太合群,有时候还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有一次在布置地理作业的时候,我让大家设计一个自己觉得可行的项目,其他同学都精心准备,有的还详细制作了PPT,只有吴宇骞就交上来一张很潦草的图画,我问他这是什么,他说叫天台生物农场,可以利用雨水自主灌溉。我又接着问他,动力怎么解决?土地湿度怎么确定?雨水怎么收集?水多了怎么排涝?混浊的水怎么净化?问了一堆问题,吴宇骞都答不上来。但是他既然有积极性,我就鼓励他说,你要是真想做,那就自己动脑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吴宇骞还真有一股劲头,他马上去市场上购买了一堆零件,攒出一个自动灌溉系统的雏形,然后不断和我讨论,不断完善他的发明。最后他真的做出来一个自动灌溉装置,在获得全国水科技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后,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水周及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奖比赛”,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这也是省实科技特色教育项目类首次夺得世界季军。
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吴宇骞变化很大,从原来的寡言少语变得侃侃而谈,对待各个科目从原来的应付敷衍变成后来的积极主动。后来他考取了厦门大学,现在在香港大学读博士呢。可以说真的是参与环保发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14年,期望实现更大突破的黄秀军来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从高中到大学,看似只是就职单位的转变,但实质上更是一种从教书到育人侧重点的转移。黄秀军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思考,我认为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科目、开展一些项目,更重要的是树立一种大家应该遵从的自然法则。个体生而平等,对学生的培养首先要体现出对人格的尊重。所以作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建构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努力开发出更多样的教育产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多年来我对“环境教育”一词也是烂熟于心,但现在看来,也许我对它的理解过于狭窄化、片面化了,随着环境教育边界的扩展和延伸,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需要不断转换与深入。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仍事实上占主导地位的当下,如果借助环境教育的力量,在促进环境改善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们茁壮成长的空间的同时,更能为他们的思想和追求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让他们的诉求得以满足,既“绿”了身体,更“绿”了心灵,将是一件多么美好而富于意义的事情!
辞别了黄秀军,已是天色渐晚。走在母校曾经熟悉的路上,昏暗中,我觉得内心里隐约有些光亮在闪动,也许这就是感受到了更大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