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任何解决小学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2017-03-10范利黎
范利黎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的启蒙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出了方向,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然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本文首先揭示了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学者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问题;措施
一、小学语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代替灌输
在十几年课改的摸索实践中,“填鸭式”的“满堂灌”已逐渐消退,然而课堂上又出现一种典型的“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问题“满天飞”,或问对错,或填空,或自问自答,有时候是一问紧接着一问,穷追不舍,零零碎碎的问题使原本有机整体的文本也被问得支离破碎。我们不禁要问:“填鸭式”与“满堂问”的区别何在?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满堂问”的教学,其实质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事先预设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我们很难说这与新课标中的于都对话的理念相一致吧。
(二)过分强调自主性,导致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为孩子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洗心革面”付诸实践,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所谓的“精讲多练”,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由学生自己说了算。学生口若悬河、海阔天空还受表扬说有创新,张扬个性。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的虚设情境里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自悟,整堂课学生沸沸扬扬,天马行空。然而,一堂课后学生们收获了什么?这种教学方式无疑让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大失所望。
(三)课堂上的轰轰烈烈,内容上的清汤寡水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束缚,天地间任我行,自然就多了一份洒脱。课堂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蜂拥而至,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真可谓空前高涨。可是学生是否能有所收获,这是值得广大教师进行严肃的思考。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煞费苦心来精心设计活动,使课堂上生龙活虎、热热闹闹,却有一些教师在不经意间就脱离了文本,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导致课堂上的轰轰烈烈,内容上的清汤寡水。
(四)教师训练方式存在不足
在语文课堂上,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找到语文最主要的训练基础点,但是往往可惜的是训练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不是多么的恰当、科学。特定形式上,老师都不停地向学生倾吐语文知识,而学生却光知道听课,从而就缺少了师生间的交际、互动,就比如说“识字”这个教学课题,老师在教学生识新字时,不单单简单地教他们这个字怎么读,还要交给他们一般的学习手段,从而达到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而且对于学习的重要词汇,不仅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还要让他们知道这个词应该怎么用,用在哪里。
以下重点论述一下怎样解决小学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二、解决小学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措施
(一)注重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目前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能流于形式,应当注意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现如今科技发达,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途径多种多样,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必须保证可以及时的沟通,在学生发展的因素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师应在家长的配合下及时获得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反馈,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深入课改,师生共同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事实上,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關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中一定要坚持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各个击破。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小学生由于心智的不成熟,若是放大他们自主性,很容易就导致课堂上学生乱哄哄的参与活动中,然而在课堂结束后脑子里空空如也,也享受了过程。
(三)多样并合乎情理的评价学生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常说“你真棒”、“很好”、“不错”,多次进行重复,开始学生感到新鲜,积极情绪比较高,可时间长了,便会麻木不理,课堂气氛慢慢消沉,最后导致启而不发。如果多次使用变化的语言,又恰如其分,课堂气氛会一浪高过一浪,学生学习轻松坦率,教师也如顺水行舟。 不同的学生课堂展示有区别,这就要求使用符合其身份的评价语言,让他们心态平和,且不要戴高帽子,用那些过头的评价语言。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评价,要肯定他们的进步之处,逢时点燃他们脆弱之花,让他们体验到“我能行”,老师并没放弃我,处处关注着我。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一堂课上的表现也会呈波折形,随时捕捉相应的激励性、感发性语言进行评价,他们就会层次更深地展现自我。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适当在课堂当中开展小组学习
在课堂当中开展小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三、结束语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新课程的一名实验者,真切地走进新课程时,我们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地重构心灵中的教育殿堂。
参考文献:
[1]杜谦.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4):89-89.
[2]高贵忠,任京民.20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抉择[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3]黄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研究[J].新课程·小学,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