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方言的“VP—neg”是非问句
2017-03-10季芳潘晓旭
季芳++潘晓旭
摘 要:商丘方言中,没有疑问语气词“吗”。在表示是非问(包括反复问和选择问)时,一般是用“VP-neg”句式,这与普通话差别很大。而“VP-neg”句式是一种在古汉语中广泛存在的疑问句的特殊形式,也是正反问(反复问)向是非问演变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语气词“麽”(吗),文章从“普—方—古”角度描写分析了这一方言语法现象。
关键词:商丘方言 疑问句 是非问句
邢福义先生提出的“两个三角”之“大三角”中将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和古汉语分别置于三个顶点,它们相互制约,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汉语体系。[1]“普—方—古”之间既有共时关系的存在,又有历时关系的存在,因此研究一个问题,往往要横看普方,纵观今古,三角共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演变而来的,而方言正是二者的过渡地带。因而考察方言和古汉语对于现代汉语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古汉语“VP-neg”疑问句式向普通话“吗”尾是非问句的演变,不仅在古汉语的发展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演变轨迹,同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也保留了一些痕迹,如商丘方言中还保存着“VP-neg”句式的用法而没有转化为“吗”尾是非问句。
一、商丘方言中的“VP-neg”句式
商丘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中原官话。商丘方言和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基本上相同,但在是非问句方面,商丘方言中部分地保留了古汉语成分的因素,和普通话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一)商丘方言的是非问句形式
普通话的是非问句主要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在相应的陈述句的基础上采用表示疑问语气的上扬语调,从而变成疑问句;二是在相应的陈述句尾加上疑问语气词“吗”“吧”等,从而使句子变成疑问句。
商丘方言是非問句的第一种形式,即变换语调与普通话相同,如“你去?”“他不去”;而商丘方言中没有“吗”的用法,不说“你去吗?”,而是采用类似“你去不?”这种句式,也就是“VP-neg”句式,再如:“明天下雨,你知道不?”
商丘方言中,在“VP-neg”句式中可以做“neg”成分的词主要有“不”“吧嘞(音Pa lei)”“没”等。它们都还不是纯粹的疑问语气词,而是处于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疑问语气的词尾标志。
(二)“VP 不”与“VP 吧嘞”的应用
“VP 不”与“VP 吧嘞”是商丘方言中“VP-neg”句式的两种主要形式,如:
1.“VP 不”句式
商丘“VP 不” 普通话“吗”尾
(1)你吃饭不? 吃/不吃 你吃饭吗? 吃/不吃
(2)今天是星期天不? 是/不是 今天是星期天吗? 是/不是
(3)今天热不? 热/不热 今天热吗? 热/不热
(4)你知道不? 知道/知不道 你知道吗? 知道/不知道
从上面所列举的四组例句可以看出,“VP 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吗”尾句,尽管普通话和商丘方言的是非问句的形式不一样,但抛开方言词汇的不同而言,它们所要求的回答是一样的,二者是处在一种可以完全替代的位置上的两种形式。
2.“VP 吧嘞”句式
“VP 吧嘞” 普通话“吗”尾
(5)你吃饭吧嘞? 吃吧啦/没吃嘞 你吃饭了吗?吃了/没吃呢
(6)他走吧嘞? 走吧啦/没走嘞 他走了吗? 走了/没走呢
(7)今年下雪吧嘞? 下吧啦/没下嘞 今年下雪了吗? 下了/没下呢
(8)图书还吧嘞? 还吧啦/没还嘞 图书还了吗? 还了/没还呢
从上面所列举的四组例句也可以看出,“VP 吧嘞”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吗”尾句,表示所问的是过去的时间内发生时事情或存在的状态。如例①“你吃饭吧嘞?”,问的是在谈话前的时间内你吃饭了吗,这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回答词语“吃吧啦”的“吧”意思相当于“罢”,语音也和问句中的轻声“吧”不相同,而是读做去声,也可以写做“罢啦”,如:
(9)甲:你吃饭吧嘞?
乙:吃罢啦
“VP 不”与“VP 吧嘞”在商丘方言中几乎完全取代了普通话中运用疑问语气词“吗”的是非问句的用法。并且二者几乎构成完整的系统,可以表达任何是非疑问句.
(三)“VP 不”与“VP 吧嘞”的区别
从上面的两组例句中同时可以看出,“VP 不”和“VP 吧嘞”的用法也不相同,二者存在非常鲜明的对比,大致来说是一种互补的用法,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下面两点:
1.“VP 不”问的是现在或将来时间范围内的尚未发生的事情或状态,因此答案完全有主观机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回答者的主观态度或事情的发展变化。而“VP 吧嘞”问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存在过的状态,回答者依据事实只有一种答案,如:
(10)你去书店不?
(11)你去书店吧嘞?
这里,句(10)问的是从现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你去不去书店?”,结果是不确定的,可以回答说去也可以说不去,完全看被问人的主观想法,因此有两种选择性的答案存在;而句(11)问的是过去的时间里“你去过书店了吗?”,被问者便只能根据事实回答说自己“去了”还是“没去”,对一个人来说答案是唯一的。
2.“VP 不”问的是一种静态的状况,是对事物整体的一个判断或总结性的说法;而“VP 吧嘞”问的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其它情况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回答。如:
(12)黑龙江冷不?
(13)黑龙江冷吧嘞?
这里,句(12)问的是黑龙江的气候情况,是从总体上概括出来的一种特征,是一种静态的描写气候情况,答案是相对稳定的;而句(13)问的是黑龙江目前冷吗,答案只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的,而不是对黑龙江的气候情况做判断。如果这组话是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间问的,得到的不同回答就可以看得出二者的区别。如:
(14)黑龙江冷不? 冷。
(15)黑龙江冷吧嘞? 没冷嘞。
此外“VP 不”与“VP 吧嘞”的使用范围也有一些不同,它们并不总是成互补性的对应出现,有些情况下只有一种形式存在,这种区别除了收到句式本身所表涵义的限制外,也受现实中习惯用法的制约。如:
(16)他是学生不? 你上课睡觉不?
他是学生吧嘞? 你上课睡觉吧嘞?
二、是非疑问句的演变
商丘方言中存在的这种“VP-neg”句式并不是孤立的,在其他方言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用法,这些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同的语法现象可以在古汉语中找到它的来源,而且可以联系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和演变,为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找到古文献的印证。
现代汉语的是非问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承继了上古时期原有的句型而更换了句尾疑问语气词,这种变换本文不做讨论;二是由“VP-neg”式问句分化而来,其中的“neg”在使用过程中失去否定副词的性质而逐渐变成帮助表达疑问语气的语气词。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举“VP-不”句式来分析说明。
“VP-不”句式见于文献的时间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七十年代岐山董家村出土西周中期的五祀卫鼎铭文中有“正乃讯厉曰:‘汝贾田不?”。这一问句,裘锡圭先生[2]认为“显然是‘V不式问句”。再比如:
(17)犹有善于是者与不?(《荀子·正论》)
(18)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战国策·齐策》)
(19)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未然救其不然者不?(《汉书·于定国传》)
(20)若无母弟,来归以不?(《魏书·刘休宾传》)
(21)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22)王尚书惠尝看王右军夫人,问:“眼耳未觉恶不?”(《世说新语·贤媛》)
(23)意謂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世说新语·文学》)
(24)庆便问:“和尚见树撞子不?”(《祖堂集》)
(25)今始九月,可尔已不?(《洛阳伽蓝记》卷四)
(26)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杜甫《夏日李公见访》)
尽管“VP-neg”句式在上古时期就有记载了,但是占优势地位是在唐代以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VP-neg-VP”句式向“VP-neg”转化。根据朱德熙先生[3]的统计,五代时期编集的禅宗语录《祖堂集》中,“VP-neg”句式出现了500多次,只“VP不”句式就出现了200多次,而“VP-neg-VP”句式总共才出现11次,这也说明了当时“VP-neg”句式的盛行,成为了占优势地位的疑问句形式。而这种优势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最后被带疑问语气词的句式所代替。
在近代汉语中,“VP-neg”句式也是是非问句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在明清通俗文学里,“VP-neg”句式的用法更多。但这一时期,另外一种是非问句的运用范围也迅速扩大,即带疑问语气词“麽”的句式。
“麽”的产生始于“VP-neg”句式中否定词的虚化以及由此造成的“VP-neg”的分化,其时间可追溯到后汉。“neg”成分中包括“无”“未”“不”“没”“莫”“否”,等等,在转化过程中经过了若干语音变化和字形更替[4]。“麽”在明清小说等通俗文学中大量使用,是最常用的疑问语气词,直到上世纪初“吗”字产生,取代“麽”字成为是非疑问句的标志词语。
综上所述,“VP—neg”句式是古汉语正反是非问句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吗”尾是非问句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句中否定词“neg”成分逐渐摆脱否定副词的功能而语法化为疑问语气词,以“VP—不—VP”为例,“不”最初的位置是居于两个谓语中间,起前后对比的作用。而当“VP不”格式产生后,由于“不”后面的成分被省略,这时否定副词“不”便被置于句尾。这种组合关系的变化使得“不”与它所修饰的谓语间的关系变得松散,特别是在结构复杂的句子里,由于句中宾语部分过长,使得“不”与前面的谓语之间相隔甚远,因而使原本表示正反对比的语法功能减弱,否定词的性质也不太明确。此外,由于“不”处于句末,受疑问句式和疑问语气的影响而易读轻声。这些因素使得“不”的否定意义逐渐虚化,成为疑问语气的一个标志符号,而最终变为疑问语气词。
同时,由于“VP-neg”句式否定词的虚化以及由此造成的“VP-neg”的分化,由“无、否、不”等词尾逐渐产生了疑问语气词“麽”,至上世纪初确定为疑问语气词“吗”,它在普通话中迅速占据主导地位,而致使其前身“VP-neg”句式逐渐消失,仅仅保留在一些方言地区,商丘方言正是保留了古汉语中“VP-neg”句式的一些用法,而并未演化为现代汉语“吗”尾疑问句。此外,另外一些方言地区也不同程度地保留了类似的语言现象,比如湖南的湘乡方言区,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青海、山东和安徽的部分地区[5]。这种方言现象可以更好地印证汉语的演变,为研究汉语史提供一定的语言材料。
注释:
[1]邢福义:《语言研究中的“两个三角”的验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38-45页。
[2]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北京:中国语文 ,1988年,第1期。
[3]朱德熙:《“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北京: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第321-332页。
[4]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0-452页。
[5]朱德熙:《“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北京: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第321-332页。
(季芳 重庆工程学院通识学院 400056; 潘晓旭 重庆工程学院图书馆 4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