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思”字考辨
2017-03-10颜敏
摘 要:《诗经》中的“思”字有虚词、实词之分,对诗义、诗韵起了重要作用。在语法层面上对应着三种此类功能:动词、名词、助词。通过描写“思”在《诗经》中的句法分布,结合《诗经》中“思”字出现的语境、诗句的意义、诗的特点及韵脚等,分析“思”字的词性及意义,并分别例举说明以帮助对《诗经》本义的理解。
关键词:《诗经》 思 词性 意义
“思”字于《诗经》原文中出现107次[1]。就词性看,“思”字有虚实之分,作实词有动词、名词之分;作虚词,有语气助词和音节助词之分。就其在诗句中所处位置看,“思”字所处位置多变,前后有倚助词、名词、形容词、动词者。
若“思”字處句末,则又有入韵不入韵之分。《正义曰》:“……之、兮、矣、也之类,本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亦有即将助句之字,以当声韵之体者,则‘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其虚其徐,既亟只且之类是也。”依孔氏言,若“思”处句末,且韵脚在“思”上一字,则“思”为虚辞。但也有以助词为声韵者。观其例举,句末两字皆虚词,组成复语助词,如“是哉”“何其”之类,则处末之虚词也有可能是韵脚。
“古代诗乐合一,《诗经》本是一部乐歌总集”[2](P22)。现在的民歌中的还保留了很多衬词,探之源头,当是上古乐歌中助词的遗留。乐歌重章复沓之特性也在《诗经》中体现,使上句此位置字之词性经常与下句同位置字之词性相同。古人解《诗》,多“以史证诗”或附会经学,而曲解助词。
以上,均可作为讨论“思”的依据。下面以“思”字分布情况分别进行考辨。
一、“思”作动词
1.“思”位于名词前,则“思”作动词,充当谓语,构成动词谓语句。
a.有以“我”或“子”作主语的主谓句,例如:
(1)我思古人,俾无訧兮。(《邶风·绿衣》)
(2)莫往莫来,悠悠我思[15]。(《邶风·终风》)
(3)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邶风·泉水》
(4)我思肥泉,兹之永叹。《邶风·泉水》
(5)子惠思我,蹇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郑风·蹇裳》
以上5例,以“思”为“思念”之意。
例(1)、(3)、(4)、(5)“思”后跟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作宾语。“子惠思我,蹇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意为“如果你爱而思我,则揭衣渡溱水来看我;如果你不思念我,会有别人来的,你不要太狂妄了!”上有“子惠思我”之陈述,下有“子不我思”之反问,若上“思”为助词,则上句言“子爱我”,下句言“子不思我”,诗意不连贯。
例(2)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思”后虽无宾语,实为“我悠悠然思念他”之意。例(5)“子不我思”句,“我”作“思”之宾语且前置。
b.省略主语的有17例
其中9例,“思”后跟名词性词组或代词作宾语,例如:
(6)静言思之[16],寤辟有摽。(《邶风·柏舟》)
(7)愿言思子,中心养养。(《邶风·二子乘舟》)
(8)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卫风·氓》)
(9)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
(10)无思远人,劳心忉忉。(《齐风·甫田》)
(11)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唐风·蟋蟀》)
(12)不思旧姻,求尔新特。(《小雅·我行其野》)
(13)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小雅·谷风》)
(14)无思百忧,只自疷兮。(《小雅·无将大车》)
例(11)、(13)、(14)“思”作“思考”意,其余6例,作“思念”意。
例(6)、(7)、(9)句法相类。“静”“愿”作状语修饰动词“思”“子”“伯”“之”均名词作宾语,“言”作句中助词。例(8)、(10)、(12)、(14),“不”“无”为否定复辞,“思”作动词,“其反”“旧姻”“远人”“百忧”为名词性词组作宾语。
例(11),“职思”之“职”,若依《传》,以“职”作“主”,首章“职思其居”犹可谓“主思于所居之事”,训“职思其外”“职思其忧”则于意未协。《尔雅·释诂》“职”有二训,一曰常也[3](P8),一曰主也[3](P10)。此处当取“常”意,作状语修饰动词“思”,犹曰“常思其居”“常思其外”“常思其忧”。
例(14),“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为对文,“忘”与“思”在此为反义词,均动词作谓语,“大德”与“小怨”为名词作宾语。
有7例,动词“思”所依存的宾语在句中省略,据诗意析出,指“卫国”“你”“我”或某件事。
(9)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卫风·氓》)
(15)云谁之思[17]?西方美人。(《邶风·简兮》)
(16)有怀为卫,靡日不思。(《邶风·泉水》)
(17)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墉风·载驰》)
(18)岂不尔思[18]?莫远致之。(《卫风·竹竿》)
(19)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
(20)其谁知之,盖亦勿思!(《魏风·园有桃》)
例(17)作“思考”,其余作“思念”。
例(9)“反是不思”句和例(19)(20),均有否定副词“不”或“勿”修饰动词“思”。分别意为“反反复复不思过去之事”;“怎么能不想念你?”;“大概都没有想念我啊”。
例(15)(18)为自问自答句,意为“思谁?”“岂不思尔?”“思”依存的宾语前置。“靡日不思”意为“没有一天不思念卫国”。例(17)用所字结构,“所”与动词“思”组成名词性词组,意为“你们千百次地思考这件事,不如我想得周全”。
(二)还有2例,“思”位于同义动词前后,形成复语[4](P110)动词作谓语,表双重强调。
(2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周南·关雎》
(22)鼠思泣血,无言不疾。《小雅·雨无正》
例(21),毛以“服,思之也”。郑以“服”作“事”,为比附后妃乐得淑女之事,失诗之本义。《正义》曰“王肃云‘服膺思念之”,是以“思”“服”二字均作动词,“服”亦“思”也。如《尚书·康诰》“王有言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孔安国《传》曰:“……服膺思念五六日……”[5](P203)。孔安国以“服念”为“服膺思念”。“思服”类于“服念”,两字都当作“思念”意。“寤寐”是动词性短语作状语修饰“思服”二字。
例(22)历来多从郑玄,以“鼠思泣血”为“忧思泣血”。但“思”字何意,终不明了。《尚书·盘庚》“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5](P131),其“思”作“忧”,忧灾患之事也。《礼记·乐记》曰“亡国之音哀以思”[6](P663),犹云哀以忧也。“鼠”“思”二字同“担忧”意,表示“忧思过甚”。“泣血”是动宾短语作补语修饰“鼠思”。
二、“思”作名词
“思”作名词时,有“思绪”“理念”两意,多有形容词或名词修饰,组成定中短语,“思”作中心语。
1.“思”字定中短语作主语,后跟动词性成分作谓语。
(23)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邶风·燕燕》)
(24)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墉风·载驰》)
(25)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大雅·下武》)
例(23)意为“先君的理念,勉励着我啊!”例(24)《正义》曰:“我视汝许大夫不施善道以救卫,由此故我思不远于卫”。“视尔不臧,我思不閟”,意为“我思不能闭矣”。考之诗意,是以“思”为思绪之思。例(25),“孝思”作“维则”之主语,又作“永言”之宾语。
2.“思”字定中短语作宾语
(26)虽则如云,匪我思存。(《郑风·出其东门》)
(27)虽则如荼,匪我思且。(《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是一首爱情诗,男子表达对所爱女子的不二之心。《易·乾》“可与存义也”,孔颖达《正义》曰“可与保存其意”[7](P14),“存”为留存之意。《老子》第六十六章“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王弼注“且,犹取也”[8](P170)。“存”“且”皆动词作谓语,“匪”相当于“不”为否定复辞,“我思”为定中短语作宾语且前置。两句意为“不能留存我的思绪”“不能取走我的思绪”。
三、“思”作虚词
1.“思”作语气助词,一般在句首或者句末。
A.“思”在句首,句中已有非“思”意动词作谓语,有非“思”意的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则“思”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称颂意。此部分诗都出自《雅》《颂》古代学者多以这部分“思”字为动词,作“思念”或“愿”,未重视这部分诗颂赞乐歌多感叹、感情色彩浓厚的性质,失《诗》之本义。
“思”在名词性成分前有6例。
(31)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小雅·车舝》)
(32)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大雅·文王》)
(33)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思媚庄姜,京室之妇。(《大雅·思齐》)
(34)思文后稷,克彼配天。(《周颂·思文》)
(35)永言保之,思皇多祜。(《周颂·载见》)
(36)思无疆,思马斯臧。(《鲁颂·駉》)
例(31)—(35)“思”字句以“思+形容词+名词”形式的定中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除例(33)为名词谓语句,余下4例为动词谓语句。
例(33),《传》曰“齐,庄也。媚,爱也”,两字为形容词,修饰作主語的专有名词“大任”“庄姜”“文王之母”“京室之妇”为定中短语作賓語。意为“庄敬的大任是文王的母亲,仁爱的庄姜是京室的宗妇”。首章言大任、大姜、大姒,皆为论文王之德渊源有自,是颂文王的铺垫。若如笺首章直言常思念大任、周姜、大姒,;或如姚舜牧于《诗经疑问》所言,“思齐母道,思媚妇道,便自有徽音之播,而大姒一一以效之,一一以嗣之……周家女德于斯为盛”[9](P811),首章美大姒之能承先人之美誉,偏离詩之主旨。故从项安世“思,语辞也”[10](P41)之说。
历来解《车舝》,多据小序,以“思孪季女”为“思得美好之少女以代褒姒”“思”作动词。今观其诗意,首章言“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五章又言“鲜我觏尔,我心写兮”,六章言“觏尔新婚,以慰我心”,当是一位送嫁之人抒写对出嫁女的祝福。则知“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意为“在车轴转动的声音中,美好的少女乘车而去啦”。若以“思”为实词,于句意有碍。
《小雅·采芑》与《小雅·斯干》都有“朱芾斯皇”一句。“斯”“思”作助词时通用,如《毛诗正义·小雅·我行其野》“尔不我蓄,言归斯复”,唐石经中作“言归思复”。此“朱芾斯皇”一句,即“斯皇朱芾”,与“思皇多士”“思皇多祜”句法相类。句首冠虚词“斯”“思”“皇”“多”“朱”形容词,“芾”“士”“祜”为名词。“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意为“啊!济济多士美矣,降生王国啊”。“永言保之”中代词“之”即指代“思皇多祜”,意为“啊!又多又美好的福气,永远地保留它”。例(34)意为“啊,有文德的后稷能够与天相配!”
例(36),《笺》云“臧,善也。僖公之思遵伯禽之法,反复思之,无有竟己,乃至于思马斯善,多其所及廣博”,是以《駉》為美僖公之作。从诗意直解,此诗为颂马之作,应以“思”为句首语辞。“思马斯臧”意为“马很好啊”,名詞“馬”,形容詞“臧”,構成形容詞謂語句。“思无疆,思马斯臧”,以“无疆”为“臧”之状语前置,则可解为“马好得没有边界啊”。《駉》中的“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期,思马斯作”“思无邪,思马斯徂”都当如是。
“思”在动词性成分前有3例。
(28)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大雅·公刘》)
(29)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颂·泮水》)
(30)思媚其妇,有倚其士。(《周颂·载芟》)
例(28),《传》曰“思辑用光,言民相与和睦,以显于时也”,是以“思”为虚词。而郑《笺》言“思在和其民人,用光大其道”,是以“思”作愿想之义。但《大雅·公刘》叙述公刘迁豳之事。“思辑用光”句,是对前半章有条不紊的出发准备工作的总结,感叹人民和睦齐心能显于时。若作“思在和其民人,用光其大道”,则此句表目的,此与公刘为避战祸而迁居的历史不符。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对偶。“乐”“采”均动词,“泮水”“其芹”均名词性成分,“薄”“思”均作句首语气词。且《礼记·礼器篇》引此诗作“斯乐泮水”[6](P468),“斯”亦辞也。
例(30)“思”“有”均句首助词;“媚”作喜爱之意,“依”作倚靠之意,均动词作谓语;“其妇”“其士”作宾语,言“丈夫爱妻子,妻子倚靠丈夫”,是田间劳作时,两相慰劳也。
b.“思”在句末作语气助词。
“思”字在动词后有7例,所在句多为“(名詞性成分)+动詞+思”结构的主谓句。
(37)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38)今我来思[19],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39)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小雅·南有嘉鱼》)
(40)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小雅·白驹》)
(41)慎尔优游,勉尔遁思。(《小雅·白驹》)
(42)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小雅·无羊》)
(43)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大雅·抑》)
例(37)主语省略,直解为“不可以追求啊”“不能游泳过去啊”“不能划船过去啊”。
例(38)—(40)及例(42)句法相类,主语俱在,“来”作动词,“思”作句末语气词,意为“来啦”。“烝然”“贲然”作状语修饰动词“来”。“烝然来思”意为“翩翩的鵻一群群地来啦”;“贲然来思”意为“洁白的马光彩地来啦”。
例(41),“勉,抑止之辞”[11](P197),类于否定副词,否定动词“遁”,意为“你不要离开啊”。例(43),“格”“度”“射”均动词。“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之意,可引孔颖达说,“神之来至去止,不可度知啊,况可于祭末而有厌倦乎!”
“思”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4例。
(44)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小雅·南有嘉鱼》)
(45)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周颂·敬之》)
(46)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周颂·贲》)
(47)时周之命,于绎思。(《周颂·贲》)
例(44),频率副词“又”作“式燕”的状语,意为“又燕饮嘉宾啦”。
例(45)例(46)(47)均是以“思”作韵脚,压之部韵,韵脚为“之”“思”“哉”“兹”“止”[12](P397),均为句末语气助词。例(45)意为“天是光明的啊”。例(46),“绎”作“敷”之状语后置,意为“不断地颁布这政令啊”。例(47)“时周之命”作主语,“于”作句中音节助词,形容词“绎”作谓语,“思”作句末语气词,构成形容词谓语句,意为“这周国的政令连续不断啊”。
2.“思”位于句中,无实义,作语音节助词,补足音节。
a.“思”在名词性成分后,有3例。
(48)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商颂·那》)
(49)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商颂·烈祖》)
(50)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小雅·桑扈》《周颂·丝衣》)
《释言·释言语》“成,盛也”[13](P195)。“绥”“赉”为动词,“我”做指人宾语,“成”作指物宾语,主语省略,构成特殊的动词谓语句。“绥我思成”意为“安我以盛世繁荣也”“赉我思成”意为“赐我以盛世繁荣”。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朱熹《诗集传》“觩,角上曲貌”[14](P631)。“觩”“柔”,均形容词修饰主语,“兕觥”与“旨酒”为名词作主语,“其”与“思”相对,均为语辞,作补足音节用,构成形容词谓语句。
b.“思”在动词后,有3例。
(51)讯予不顾,颠倒思予。(《陈风·墓门》)
(52)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大雅·文王有声》)
(53)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周颂·闵予小子》)
例((51),郑玄笺云“予,我也。歌以告之,汝不顾念我言,至于破灭。颠倒之急,乃思我之言。言其晚也”,后人多从郑笺之说,以“思”为想,增加了过多字句外的内容,不符合诗本义。《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句,“已”,动词;“矣”,句末语气词,压之部韵;“训予不顾,颠倒思予”句,“顾”,动词,“顾”与“予”压鱼韵。[12](P235)此“予”当作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予”入韵,则韵上一字“思”也是助词,类于“焉哉”“何其”,构成复语语气助词。此句意为“训诫你,你却不顾及,你太颠倒了!”。
例(52),“无”表“没有”意,作动词,“不服”意“不服者”作賓語,意为“天下没有不信服之人”。
例(53)后人多从郑孔,以“思”为思念之思,诗意拖沓。《周颂·烈文》“于乎先王不忘”,意与此句同,均是不忘先王之意。是以“不忘”为补语,修饰“继序”“思”作语辞也。
通过以上讨论,“思”在《诗经》中的使用情况可以归纳为七个义项:A.动词,思念;B.动词,思考、想;C.动词,担忧;D.名词,思绪、想法;E.语气助词,表示感叹;F.音节助词,无意义。义项A、义项B和义项C用作谓语。义项D主要句法功能为作主语和宾语。义项E出现在句首或句末,作语气词。义项F出现在句中,起衬足音节的作用。
注释:
[1]本文“思”字统计数字,依据嘉庆二十年刊本《毛诗正义》计算。参见毛亨传,郑玄笺,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阮元校刻:《毛诗正义》(卷十六)之一,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以下引《诗经》中诗句若据此本,则不再出注,下引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孔颖达《毛诗正义》也均从此本,不再出注。
[2]洪湛侯著:《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3][晋]郭璞注,[宋]刑昺疏:《尔雅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
[4][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
[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
[7][魏]王弼等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
[8][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9][明]姚舜牧撰:《重订诗经疑问》,台北:臺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0][宋]项安世撰:《项氏家书》,《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1]余冠英撰:《诗经选读》,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2]王力撰:《诗经韵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3][汉]刘熙著,任继昉纂:《释名汇校》,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14][宋]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集》(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版。
[15]“悠悠我思”句,在《邶风·雄雉》《郑风·子矜》《秦风·渭阳》都有出现,分别为“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青青子矜,悠悠我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16]“静言思之”句,在《卫风·氓》也有出现,为“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7]“云谁之思”句,在《邶风·桑中》也有出现,为“云谁之思?美孟姜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18]“岂不尔思”句,在《王风·大车》《郑风·东门之墠》《桧风·羔裘》都有出现,在此不赘述。
[19]“今我来思”句,在《小雅·出车》中也有出现,为“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
(颜敏 广西南宁 广西大学文学院 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