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中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017-03-10○杜兴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2期
关键词:想象能力古诗教学思维能力

○杜兴国

摘 要:形象思维是中学生理性精神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之一。而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形象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古诗教学中,通过诵读涵咏、迁移拓展以及读写结合等一系列可触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活动,可以强化对中学生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古诗教学 思维能力 联想能力 想象能力

形象思维是中学生理性精神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之一。而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形象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反观现实,形象思维的弱化现状令人忧虑。杜梁博士在《文学想象问题研究:从理论观念到文学实践》一文中指出:“当代文学创作缺乏想象力是很多作家和理论家的共识,其原因部分在于时代的精神暴力;同样大众审美趣味异化带来了想象力危机。”想象力危机绝非危言耸听,在想象力应该最为充盈的中学生身上也不容乐观。在应试的逼迫下,长期而大量的题海训练挤压了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使之无暇感知体验生活、积极主动阅读,因而思维逼仄,语言形象苍白;同时,电视、手机、电脑等浅阅读形式的袭扰以及碎片化的快餐式阅读的冲击,使学生的思维趋向平面化、简单化,这些都对中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构成了威胁。那么,如何走出这尴尬的境地?叶圣陶先生曾说,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像力。实践也表明,具有形象多解性、情感含蓄性、语言跳跃性以及时空的久远等特点的古典诗歌是培养中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最佳资源。为此,古诗鉴赏中,教师通过诵读涵咏、迁移拓展以及读写结合等能触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所谓联想,就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迁移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与表象的相似因素有关,侧重于多个信息的横向联系,是形象思维的初级形态。因而,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丰富的表象(形象)或画面,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诗歌的“兴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因此,古诗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熟读”“讽咏”等有声读解方法,走进作品,积累形象;另一方面就是运用“涵咏”等无声读解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走出作品,悉心揣摩,神与物游,体悟妙境,积累画面。古诗教学中,诵读是基础,涵咏是关键。所谓“涵咏”,就是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朱熹说:“语言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咏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答何叔京》)“涵咏”,就要突出欣赏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通过联想活动等方式,立体感知和多层评析诗句的深层意蕴。清人况周颐说:“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蕙风词话》)可见,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后,还应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横向迁移,就古诗某一点进行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思考。例如,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联系林逋的同题诗中“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的诗句来对照,还可以联想李商隐的《忆梅》“定定位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等;欣赏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系李白以寄欢愉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明月衬托幽静之境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等;讲白居易的《忆江南》,可以用杜牧缩千里于尺幅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句来作“江南好”的注脚。古诗教学中,通过或接近或类似或对比或因果式的多重联想,既可以让学生“入乎其内”,置身诗境,以便与诗人取得共鸣;又可以让学生“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作品内外,生活内外,获得“神与物游”的审美体验。这种迁移拓展活动,既可以可启发学生積极地、有意识地去思考,去捕捉有关联的诗句、事物或生活图景,引导学生把静止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图景,既唤醒了学生思维的泉源,又能在他们头脑中贮存丰富的事物表象,激活了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因此,形象思维促进了有效阅读,有效阅读发展了形象思维,收到“双赢”之效。

而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想象。所谓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对表象再加工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侧重于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的纵向深入,是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因素。在古诗鉴赏中,可启发学生就诗歌中关键字词或优美画面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铅字变成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宋朝文坛巨擘苏轼的《望庐山瀑布》历来是教材的保留篇目。鉴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两句时可抓住“生”和“挂”这两个动词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庐山山峰之间。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瀑布壮景,此时可追问:是谁将这幅巨大瀑布“挂”起来的呢?学生思考讨论后,不难得出是具备神奇伟力的大自然的答案,让学生既惊叹于“壮哉造化功”,又深得苏轼三味。在教学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学生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联理解不深。这时,可以抛出“诗人为何喜极而泣?”这一问题,适时介绍唐朝安史之乱时代背景和诗人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并引入老诗人三年前(公元760年)写的表达自己“漂泊西南”的对故土思念及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恨别》一诗——“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空,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让学生了解并想象:多年漂泊剑外、备尝生活艰辛的诗人面对国残家破、生灵涂炭的现实,陷入深深地忧虑之中,而这一切又犹如重锤时时撞击着他的心田;“忽传收蓟北”,这消息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一下子冲开了杜甫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即将得以改变,个人漂泊流离、感时恨别的日子也都将过去……面对这种情形,怎能不狂?怎能不喜?怎能不泣?这样,可以超越学生的年龄限制,打破因时代久远而带来的局限,使学生置身诗境,深刻体悟诗歌的意境特质和言外之意、境外之情。这些都离不开想象力。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立强烈的时空意识,通过想象力的延伸或再造甚至创造出画外之景,通过想象式的续写、改写甚至创造性的自由写作,见仁见智地理解或表达其言外之意。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给他们充分的理解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怕想得多,不怕想得乱。在自由的读和写中,最大限度地延展他们的想象力。

好诗一定能唤起读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步入这个古老而美丽的王国,发挥其想象力去感受它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同时古代诗歌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真如庄文中研究员所说:“形象思维既是有效阅读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的条件,也是阅读的结果。”(《形象思维和鉴赏文学形象》《中学语文教学》2001.01)我们语文教师应智慧地挖掘古诗作品中不尽的资源,让其滋润新时代的中学生思维的沃土,使之不断萌发出个性之花、创造之花。

(杜兴国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 233200)

猜你喜欢

想象能力古诗教学思维能力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学习能力
巧妙利用教材插图,有效培养学生能力
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