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能囧爸》看中国老年题材电影的意义和方向

2017-03-10于宁志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2期

摘 要:中国老年题材电影与当今社会老龄化的现实相适配,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老年题材电影既反映老年人的生存境况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唤起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同情,同时又塑造积极、乐观、充满活力与朝气的老年人形象,挖掘老年人的人生价值,建设老年文化,为社会提供丰富深刻的人生宝藏。2015年上映的《全能囧爸》开拓了老年题材电影的表现领域,塑造了乐观坚强的老年人形象,彰显了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为建设“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老年文化奠定了基础,也指明了老年题材电影的方向。

关键词:老年题材电影 《全能囧爸》 老年文化

2015年3月上映的《全能囧爸》是一部由董春泽执导、罗京民主演的亲情勵志喜剧,也是一部老年题材电影。虽然市场表现非常不给力,依然延续老年题材电影“叫好不叫座”的特点,但《全能囧爸》拓宽了老年题材电影的表现领域,延续了《老妈学车》《找乐》《剃头匠》等老年题材电影塑造积极乐观的老人形象、构建极具正能量的老年文化传统,而且增强了戏剧性和吸引力,冲淡了老年题材电影通常所具有的悲凉气氛,使年轻观众乐于观看,易于接受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

一、认识“老之将至、老无所依”的现实问题

老年题材电影是指以老年人为主要角色,以表现老年人的生活、心理状况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为叙事主体,以反映老年问题、思考生存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为目的的影片。新时期至80年代末,中国老年题材电影起步晚,发展慢,影片数量极少。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老年题材电影有了快速的发展,老年片数量明显增多,出现了《推手》《过年》《饮食男女》《洗澡》《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暖春》《老妈学车》《找乐》《剃头匠》《团圆》《飞越老人院》《桃姐》等20余部优秀的老年题材电影。

新时期以来,老年人物质生活基本上能得到保障,但他们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难以满足。他们远离子女、远离社会,情感上孤寂,生存境况堪忧。对这种“老境”的发掘与表现成为老年题材电影创作者思考的重心。在多数老年题材电影中,老年人成为被关照、被怜悯的对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状况每况愈下,他们退休以后,社会地位逐渐降低,自我价值也越来越难以体现。《聊聊》中有一段经典的台词:四岁时成功在于不尿裤,16岁在于有很多朋友,十八岁在于有驾驶执照,20岁在于能吸引异性,30、50岁成功都在于有钱,六十岁还是在于有驾驶执照,七十岁在于吸引异性,80岁就还是不尿裤!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人的一辈子就像枣核一样中间鼓两头尖,只有年轻人和中年人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耄耋之年的老人和襁褓中的婴儿同样是被人关照的“累赘”。由于多数子女不能满足老人安享天伦之乐的需求,老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社会交往圈子也越来越小,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往往是单调无聊的,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孤独、寂寥。《我们俩》中大学生房客小马要拍摄房东老太太的一天,老太太想来想去只有烤馒头片、晒太阳、午睡,再没有什么别的事情了,只好表演给女儿打电话,女儿却不在,然后只好表演吃药。老太太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院子里,很少有人来看望她。她迫切需要交流,她说:“我闷的时候,就希望来个收破烂的,收水费的,走错门的敲门可以说说话,要不语言能力就退化了。”这样的生活状态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许多老年人有心理障碍或者产生了抑郁心理,性格也变得古怪起来。老年题材电影反映了老年群体的这种心理状况。《安居》里的阿喜婆像孩子一样反复无常,像孩子一样“缠人”、耍无赖,不可理喻。她对儿子的依赖几乎让人哭笑不得,生日当天因为儿子没有问候就不吃药,说药是苦的,接到儿子问候的电话后却高高兴兴地吃起来,好像药也不苦了。《我们俩》里的房东老太太处处跟一个穷学生计较,大学生要接电话分机,房东老太太就要大学生负责全部的电话费;大学生要用冰箱,房东老太太就让大学生交电费,或者买一条大鲤鱼。处处为难房客,让这位房东老太太成了一位讨人嫌的老人形象。

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年人皆有如此表现,现实社会中仍有许多老人保持着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态度,他们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东西,或者发挥自己的特长,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即使面对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少数老年题材电影塑造了这样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水太太一天换一个假头套,衣服也不重样,红、黄、蓝各种颜色衣服不断地换,还说什么衣服就得配什么头型,非常讲究。《老妈学车》里的老妈已经六十四岁了,为了改变形象,跑到美发店做头发,还买了件绿色的新棉袄和一条时髦的牛仔裤。换完新衣服,整个人马上靓丽了许多,连自己的邻居甚至儿子和老伴一眼都没认出她来。更重要的是,老妈年轻的心态还表现在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报名参加驾照考试,在培训课堂上努力学习交通法规知识和驾驶技能,希望能开车接送孙女上学。《推手》中朱先生闲暇时就去教人打太极。《安居》中的阿南伯那么大年纪还守着一个鱼摊卖鱼,养家糊口。《桃姐》中的桃姐在罗家做佣人,工作了一辈子,身体中风后就要求辞退工作,住进养老院,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在养老院里,她也尽量维护做人的尊严,能自己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说:“大家都像你这样就好了。”《剃头匠》里的敬大爷九十二岁了,还每天走街串巷给老主顾们剃头、刮脸,并且开导、劝慰他们:人老了要多活动,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要开开心心、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别净招人家讨厌。居委会主任请敬大爷到居委会给大伙讲一下长寿的秘诀,敬大爷说:“有什么秘诀,人有三样,贪生、怕死、睡不着觉,我跟他们不一样,我也不贪钱,我也不怕死,我扔脑袋就着。”敬大爷的老主顾们一个个离去,老人也想到了自己的后事,他平静地一步步操持自己的后事,准备遗像、买身中山装、录制个人简历,那种气定神闲让每一位观影者从中都获得了一种力量,让我们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

老年题材电影大多以悲剧的形式表现老年人迟暮生活的灰暗,电影结局也不太完满,导致影片相对沉重的叙事风格。在二十五部老年题材电影中,仅有《老妈学车》《找乐》《飞越老人院》等几部影片带有不同程度的喜剧色彩。电影中的老人形象普遍缺少一种积极、主动和进取的生活态度,性格偏于内敛、保守的类型,面对晚年生活表现出安于现状、无所适从甚至消极无奈的心理状态。总的来说,中国老年题材电影给人带来的悲凉、无奈感过多,而积极、乐观的现代精神过少。纵观中国的二十余部老年题材电影,只有《老妈学车》《飞越老人院》等少数几部影片塑造了敢于超越自我、勇于挑战、充满激情的老人形象。

二、建构“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老年文化

最近上映的《全能囧爸》延续了《老妈学车》《飞越老人院》等喜剧类型老年题材电影的特征,塑造了新的老年人形象,拓展了老年题材电影反映现实的领域,更强调“老有所为”的老年文化建设和对年轻人的教育意义。剧中的主角李国富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草根”人物,虽然已进入老年人的行列,仍为生活所迫从事收破烂、修车等工作。新时期以来的老年题材电影对居住在乡村和城市里的老年人都进行了关注,总的来说,对居住在都市里的老年人關注甚多,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底层老人”还没有进入电影荧屏,所以,《全能囧爸》展现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破烂王”生活,在开拓题材和丰富荧屏人物形象长廊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李国富虽然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但他并没有游离于现代都市社会生活,他爱好音乐,擅长吹唢呐,也能弹琴、演唱摇滚。他的才能受到“大拆迁户”富婆的追捧,赢得了她的芳心;李国富还是广场秧歌队的艺术指导,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活得自由自在,唯一让李国富操心的就是他儿子的婚姻问题和工作问题。儿子李发群因为听说能力障碍,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他认为农村人只能在家种地,不用到城里来丢人现眼。李国富不仅要帮儿子找工作,托人给儿子介绍对象,更主要的还要激励儿子的自信心。他教育儿子:农村人并不低人一等,我会吹唢呐,别人都会因此而高看我一眼。儿子反唇相讥:你要是能在电视上吹才牛P。为了鼓起儿子的自信心,李国富踏上了参加选秀的路途,最终,登上直播舞台,高唱了一曲《光明》,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儿子看到了电视里父亲在认真地演唱摇滚,不由地说出了“牛P”两字。

相对于其他电影的娱乐性,老年题材电影更侧重人文性,力求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索和启迪。正如《剃头匠》导演哈斯朝鲁所说:“其实我确实是在教育别人,每个镜头都在想办法教育人。只不过我是想办法不露声色地这样做。”[1]电影是年轻人喜爱的文艺形式,但中国的老年题材电影因偏于表现老年人的孤寂生活和老年人面对迟暮生活的无奈,总体上呈现出悲凉的风格;因为侧重呈现生活细节而忽视了戏剧张力的营造,这种沉闷的风格丧失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全能囧爸》改变了这一思路,全剧强调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增加了来自现实生活的喜剧因素,尤其是把选秀节目糅合在故事情节中,增加了对年轻人的影响力。李国富在剧末表演的摇滚《光明》深化了电影的主题。李国富唱到:也许迷途的惆怅,会扯碎我的脚步,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虽然失败的苦痛,已让我遍体鳞伤,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我用翅膀掀起那无边的排浪,我用身躯托起那血红的太阳,就在这刺骨而凛冽的大风中,你会听到我赞美未来的呼喊。李国富深情的演唱让观众体会到这种乐观的态度已经渗透到他的身体里,他虽然已经步入老年行列,但仍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成。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这一陌生全新的社会形态,如何解决各种老年问题,电影艺术有责任去反映这一社会现实,为当代及后代人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如何面对老龄化社会出谋划策。老年题材电影不仅可以表现老年人的处境,反映老年人的种种社会问题,还可以充分挖掘老年人的人生价值,进而反思生命,思考人生。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题材电影应该努力建构愈老弥坚的老年文化,为年轻人提供丰富深刻的人生宝藏。欧美老年题材电影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塑造的不仅仅是被同情的老者形象,更努力去塑造积极、乐观、充满活力与朝气的老年人形象。《涉外大酒店》中的一群英国老人运用老人的阅历与智慧帮助了下一代,《赤焰战场》中的“夕阳红特工队”用行动保卫自己和爱人。《二手雄狮》中老者哈默总会在恰当的时机给年轻人上一堂关于“人生的课”,一次,他对瓦尔特说:“一个男人的身体也许会老,但是内心的精神会永远年轻和充满活力。”

中国老年题材电影反映了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和老年人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助于人们认识“老之将至”的现实,直视“老无所依”的问题,也塑造了一些积极乐观的老人形象,如《老妈学车》《找乐》等,但这还只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至于建立“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老年文化,为社会提供丰富深刻的人生宝藏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建设老年文化,为老年人寻找老有所为、老有所用提供精神支持,更为年轻人提供榜样力量,是老年题材电影创作者努力的方向。2015年的《全能囧爸》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为彰显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开发全新的老年文化奠定了基础,也指明了中国老年题材电影的发展方向。

注释:

[1]哈斯朝鲁,饶曙光,陈晓云,李道新,檀秋文:《剃头匠》,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第114页。

(于宁志 江苏徐州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 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