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游园惊梦》中“配角”程参谋的结构功能
2017-03-10周彩云
摘 要:在《游园惊梦》中作为“配角”出现的程参谋,螺钉虽小,作用极大。聪明的作者白先勇从剧情发展的需要出发,把“配角”程参谋塑造成了另一个“主角”郑彦青,使他作为一个“角儿”在作品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贯穿全文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此达到“惊梦”的高潮。本着文本细读的原则,不涉及理论技巧,仅就文章内容展开分析,从“串联故事的纽带”“连接对角的直线”和“点醒梦中的蓝田玉”三个方面来浅析“配角”程参谋的结构功能。
关键词:程参谋 配角 结构功能
《游园惊梦》的情节结构非常简单,由“游园”和“惊梦”两部分组成。讲述的是一位昆曲艺人,在一场宴会中重逢故旧,因有人清唱昆曲《游园惊梦》而触景生情的故事。女主角蓝田玉曾是一位卖唱歌女,当年在秦淮河边的得月台红极一时,因一曲《游园惊梦》而得到了大将军钱鹏志的青睐,一夜之间成了将军的填房夫人。但垂暮的老人并不能满足她的感情寄托,她只能在年轻的副官郑彦青身上寻找依傍,可最终情人还是被自己的妹妹月月红抢走。随着钱将军的去世,昔日的繁华逐渐消沉,物质、爱情、荣誉如风幻灭。如同当年一夜之间窜上枝头,如今又是一夜之间风光丧尽,在分不清真实和虚假的场景中,她仿佛是做了一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梦”。小说中,窦夫人(得月台唱戏姐妹之一)、蒋碧月(窦夫人的妹妹)和“配角”程参谋三人之间正上演着当年的蓝田玉、郑彦青和月月红之间类似的三角故事。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主角”,使读者终身难忘,然而作品中那些简单勾勒,处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却极容易被读者忽视。在《游园惊梦》中程参谋这一人物就是个所谓的“配角”,白先勇甚至没给他取一个具体的名字,“参谋”只是他的职务,但作者对待这个形象的态度和塑造手法却是极其认真的。“配角”程参谋在他的地位上又是“主角”,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他有自己的活动中心,有他特定的环境氛围和人际关系网,但首要的还在于首先他应该是个“角儿”。也就是说,要具备作为一个人物形象的条件,很显然,如果程参谋不参与故事情节发展,只能是一个毫无作用的“小摆设”,无法作为“角色”发挥艺术作用。但聪明的作者白先勇,从情节发展的需要出发,把“配角”程参谋塑造成了另一个“主角”郑彦青,使他作为一个“角儿”在作品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贯穿全文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此达到惊梦的高潮。
程参谋确实是作者精心设计出来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本文失去了他,就没有后来故事的发展,也失去了文章的深层价值。那么他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结构功能呢?螺钉虽小,作用极大,本文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串联故事的纽带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会描述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然后再把它们巧妙地编织起来,形成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游园惊梦》也是如此,为了使这些故事前后连贯、有条不紊、繁而不乱的发展,作者巧妙地设计了程参谋这一“配角”人物。这个小人物牵线搭桥,成为串联故事的纽带。
首先,白先勇塑造程参谋的直接原因是为后来蓝田玉联想起和郑彦青相关的记忆做铺垫,程参谋这个形象所具备的性格和外貌很大一部分是出于蓝田玉的个人幻想,作者是顺着蓝田玉的视角去塑造这个人物的:
他穿了一身浅泥色凡立丁的军礼服,外套的翻领上别了一副金亮的两朵梅花中校领章,一双短筒皮靴靠在一起,乌光水滑的。钱夫人看见他笑起来时,咧着一口齐垛垛净白的牙齿,容长的面孔,下巴剃得青光,眼睛细长上挑,随一双飞扬的眉毛,往两鬓插去,一杆葱的鼻梁,鼻尖却微微下佝,一头墨浓的头发,处处都抿得妥妥帖帖。他的身段颀长,着了军服分外英发,可是钱夫人却觉得他这一声招呼里却又透着几分温柔,半点也没带武人的粗糙。
通过蓝田玉的个人内视角的仔细观察,读者看到的程参谋就是当年的郑彦青,两人如出一辙的外貌和装束,一声声温柔的“夫人”,提醒蓝田玉小心烫了手,挪正椅子上的海绵垫,怕伤了嗓子不让吃松瓤等,这些体贴入微的举动,都足以让蓝田玉想起了生命中的“冤孽”——郑彦青。程参谋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现在的,又是过去的,蓝田玉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往昔与现实的交汇点,这个点在慢慢地刺激着蓝田玉,使她潜意识里的某些东西正在向过去的情感靠近、迸发。
其次,程参谋不仅仅是推动故事开始的导火线,他更是贯穿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除了外貌和言语上跟郑彦青很相似,行为举止方面也是如出一辙:
他郑彦青就不该也跟着来胡闹了,他也捧了满满的一杯酒,咧着一口雪白的牙齿说道:‘夫人,我也来敬夫人一杯。
‘这下轮到我了,夫人。程参谋立起身,双手举起了酒杯,笑吟吟的说道。
姐姐到底不赏妹子的脸,她穿得一身大金大红的,像一团火一般,坐到了他的身边去。
蒋碧月身上那身红旗袍,如同一团火焰,一下子明晃晃的烧到了程参谋的身上,程参谋金领上那几枚金梅花,便像火星子般,跳跃了起来。
这两处“敬酒”和“临坐”的对比,是推动蓝田玉进入意识流的重要画面,也是全文情节发展的关键步骤。可以说,程参谋见证了宴会上蓝田玉变化过程的全发展,正因为程参谋身上有某些吸引蓝田玉又类似郑彦青的特质,他才能够贯穿在全文的情节结构里,跟主要人物同时存在。
二、“连接对角的直线”
小说的阅读是对人物的阅读,不能把握人物,就无法理解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是单一的,不同的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个形象的多个作用总有主次之分,把最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总结出来,才能更接近作者的创作真实。
正因为往昔情节和如今故事有诸多的相似性,白先勇的好友欧阳子曾经在《<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意义》一文中提出《游园惊梦》中使用了“平行技巧”的概念,并受到了广大学者的一致赞同。利用两次宴会上的种种偶然相似作为连接点,将原本不想干的人物并置在一起。笔者受欧阳子先生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将两条平行结构中的人物关系归纳为一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由两个相互对称、平行拼接的三角形构成,那么必然有两条边是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而在小说人物关系中,处在这一对角线上的恰好是程参谋(也是郑彦青),对称的两边分别是蓝田玉、月月红、桂枝香、蒋碧月,也就是往昔辉煌、如今落魄之人和往昔落寞、如今风光之人。通过这个图形我们可以看出诸多人物的平行关系,身处对角线上的程参谋身上处处都是郑彦青的影子,对角线连接的四条边上如今的桂枝香恰似当年的蓝田玉,当年蓝田玉和郑彦青又像极了现在的桂枝香和程参谋,蒋碧月和程参谋的暧昧关系也隐约复现了当年的郑彦青和月月红。通过程参谋这条对角线为连接点将蓝田玉眼前的画面和过往的回忆穿插起来,将诸多的人物关系扭结在一起,使文中的两个画面得以同时展开这样,眼前过去、过去眼前含混交错。“今”与“昔”人物关系上的平行、生活场景上的平行以及终极主题的平行三个层面,都不能缺少程参谋这颗小小的螺丝钉。
在物理中,利用对角线可以求合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对角线这就不能保持平行;在这篇小说中,可以说少了程参谋,整个故事都难以平稳有序发展。白先勇借“平行技巧”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并营造了“旧事重演”的美学效应。
三、点醒梦中的蓝田玉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效劳的,更是为深化小说主题效劳的。《游园惊梦》最突出的主题便是“惊梦”,而把她从梦中拉回现实的就是程参谋。
关于程参谋和桂枝香的关系,小说的描写很朦胧,并没有明确交代。但笔者认为两人是有特殊关系的,欧阳子也在《王谢堂前的燕子》一文中也说道:“窦夫人是过去的钱夫人的对等角色,而程参谋是郑参谋的对等角色,窦夫人和程参谋之间岂非也该有一份私情?”这一点,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首先是上文中提到的利用平行关系来推测;其次是小说中桂枝香和程参谋一共有三次直接的交流,前两次分别是“程参谋,我把钱夫人交给你了,你不替我好好伺候着,明天罚你做东”“程参谋,好好替我劝酒啊。你长官不在,你就在那一桌替他做主人吧”,这两句话表明窦瑞生不在,程参谋在桂枝香心里的地位极高,两句话中都重复出现“替我”两个字,说明两人的关系是极其亲密的;第三次是极其耐人寻味的,程参谋开车去送桂枝香的妹妹蒋碧月,臨走时桂枝香先是说了一句“小心点开啊,程参谋”,接着又把程参谋叫了过去,“侧耳嘱咐了几句,程参谋直点头笑应道:‘夫人请放心”。桂枝香跟程参谋说了什么?程参谋又让桂枝香放心什么?笔者认为,这更加重了两人的暧昧关系,同时应该也是作者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精心布置。
基于上文的推测,可以看出,程参谋和桂枝香像极了当年的郑彦青和蓝田玉,但笔者又认为,虽然“像极了”但实际“不一样”,这时候的程参谋就起到了让蓝田玉从梦中惊醒的作用。两组极其相似的平行关系的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程桂两人不再年轻,已经过了为爱情疯狂不顾一切的冲动年龄,暧昧虽然有,但从桂枝香的得体打扮(桂枝香穿了“银灰撒朱砂的薄纱旗袍,足上也配了一双银灰闪光的高跟鞋”,银灰色庄重大方,“朱砂”和“闪光”又俏皮鲜亮,可见桂枝香的打扮是尤为得体的)和为人处世(不计较得失,见谁都是笑脸逢迎,忍辱负重几十年才扶了正)来看,她绝不会闹出见不得人的丑闻。其次,桂枝香和窦长官年龄差距略小,蓝田玉和钱鹏志是仅仅依靠物质的“祖孙恋”,也就是说桂枝香和窦长官之间可能存在着爱情。再次,当年决绝的郑彦青让蓝田玉只“活过一次”,但如今的程参谋和桂枝香仍然是连绵不断的暧昧关系,不把“火”玩大了,“火苗”才能长存。最后交代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程参谋和桂枝香两人举止密切窃窃私语,此时程参谋的出现对还没清醒的蓝田玉来说无疑是一巴掌。这时候她才真正醒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世事变幻命运无常,“蓝田日暖玉生烟”,过去的辉煌灰飞烟灭,此时的蓝田玉才真正认了她命中的“冤孽”——那不仅仅是没有得到的郑彦青啊,还有想留却不能长存的富贵荣华。
白先勇说:“这是我写的最辛苦的一篇小说,前后写过五遍。因为头三遍,都用传统叙述法,无法写出时空交错的回忆片断,一直到我尝试写意识流的手法,才打破时空限制,将昆曲的节奏与诗意融入小说情节中。”笔者起初对待文本,尤其意识流部分觉得隐晦难懂,但通过将程参谋的结构功能深入分析,本文的结构脉络就豁然开朗了。在一部作品里,主角和配角永远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每个读者都本着文本细读的原则来阅读《游园惊梦》,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色,才不辜负作者一番细细设计的苦心。
参考文献:
[1]白先勇.游园惊梦——小说与戏剧[A].白先勇文集(第五卷)[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2]白先勇.游园惊梦(小说)[A].白先勇文集(第二卷)[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3]胡伟.例谈小说中的配角阅读[J].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10).
[4]陈盈.《游园惊梦》中的平行技巧及其佛教思想[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5]李如芳.亦真亦幻的错综世界——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新探[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周彩云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