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伤逝》情感特征探析

2017-03-10祝复兴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2期
关键词:伤逝鲁迅情感

摘 要:鲁迅小说《伤逝》具有以“哀痛悔恨”为内涵的情感要素,这些要素描画出了以暗灰色为主体的情感色调。这种情感要素既来源于小说叙事,又烘托了故事氛围,配合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撼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关键词:鲁迅 伤逝 情感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以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伤逝》具有非常鲜明的情感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哀痛悔恨”为内涵的情感要素上:哀子君幼稚善良,痛自己天真自私,恨社会封建无情,以及揉“哀、痛、恨”于一体的悔。情感要素源于小说叙事,烘托了故事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描画出了以暗灰色为主体的小说情感色调,使小说具备了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撼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伤逝》开篇第一句奠定了全文情感基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包括下文,引号之句子均引自鲁迅《伤逝》)这是悔恨的、悲哀的灰暗色调,这样的情感氛围,加上手记体、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易于将读者带入故事中,触动读者的感官以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时,涓生成为倾诉者,读者成为倾听者,前者的情感很容易感染后者。涓生的哀痛悔恨如丝丝细流不断汇集,涓涓不绝,从字里行间渗出来、爬出来、冲出来,最后形成滔天巨浪,令人痴醉悲伤。

一、哀子君幼稚善良

涓生和子君同为青年知识分子。子君出生在农村,寓居在京城的叔父家里。在会馆里和涓生相识,“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子君向往新思想,但只得到了个性解放的皮毛,未得精髓,没有真正做到自我解放,将新生活进行到底。她就像是一个纯真的孩子一样,喜欢新事物,叛逆而胆怯,尚不能自主判断、周全谋划,缺乏更现实、更理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追求。在描写子君时,小说中多次出现“孩子”这样的字眼。在涓生向她求爱时,她的脸色先是变为青白,后又转作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说明她被涓生的下跪求爱惊吓,为之害羞,既喜且悲、犹豫惊疑、不知所措。在涓生因为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躲避到通俗图书馆,想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她时,“看见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欢容”。当涓生终于将不爱的真话告诉她时,子君“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失去了涓生的爱,子君犹如嗷嗷待哺的孩子,恐慌地需要寻找另一个依靠。

她也很勇敢,能坚决、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宣言似的话来,甚至同旧式的封建家庭决裂,不畏惧旁人的讥笑,“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但却明显没有考虑私奔、同居的后果,没有做好长久而充分的抗争准备,所以在受挫之后显得一筹莫展。在涓生被开除之后,她变得怯弱起来,说话声音虚浮,没有了先时的坚决和沉静;在涓生躲避到通俗图书馆,她感觉到感情出了问题,心里恐慌,逼迫涓生说爱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企图以“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证明涓生还爱自己,殊不知这样做恰恰将涓生推得越来越远。

幼稚的子君有着孩子般的善良。她在私奔之前幽静、体贴,私奔之后温馨持家,做饭吃饭,一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本分模樣。在置办家具时,她卖掉了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为新家添上自己的一份力。在封建专制的父亲将她接回家之际,她还将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收拾、聚集到一起,连同几十枚铜元这些她和涓生仅剩的家产留下来,教涓生去维持较久的生活。在一起时,她能够记得涓生求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能够滔滔背诵、叙述如生,如此地热烈和纯真地爱涓生;离别后,她背负起沉重的道德审判的“十字架”,在严威和冷眼下,走向荆棘密布的死亡之路。纯真可爱,始终不渝,这就是善良的子君。她的幼稚让我们叹息,她的善良让我们动心,她的因爱而死的悲剧让我们哀叹!

二、痛自己天真自私

爱情的悲剧里,没有一方是没有过错的。涓生的过错是爱的天真和自私,这是他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方。涓生很天真,表现在对待爱情、对待社会、对待斗争等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对待爱情上,他和子君一样,推崇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反对封建专制,但对于如何表达和守护爱情,就显得仓促和浅薄了。在向子君求爱时,“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如此重要的求爱情节竟然被他很快忘掉,留下的一点记忆倒是对作为男人单膝下跪这样的事情感到愤恧。这说明他很介意自己向女人下跪这样的事情,哪怕是求爱也不行,影射出他身上残留的大男人主义。同居之后,他还不能完全接受和投入到家庭生活,因为忙,在家里没有了昔时的谈天、读书和散步,他和子君一样的不快活。在如何使爱情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上,他只明白道理,却不懂得实际去做。他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热衷理论、不尚实践,在理论和实现上出现了脱节。在后来悟出和子君之间也许是“盲目的爱情”之后,他天真地以为不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就是难忍的虚伪,“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而一旦他说出真话,则直接给了子君致命一击,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

涓生的天真,还表现在轻视封建专制势力,高估自己的能力,并对所谓标榜自由的力量抱有幻想。他对封建专制势力钳制自由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接到被开除工作的信时,他表现得有点无所谓,“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到现在才发生效验,已经要算是很晚的了。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残酷的现实告诉他,没有人会聘用他去抄写、教读,即使是号称《自由之友》的总编辑这样的“自由斗士”也没有给他所需要的帮助,只不过在收到他三封信之后才回信,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生活在密不透风的铁屋里的涓生,天真地想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命运,想乞求社会的恩赐,岂能不碰得头破血流?在对待斗争上,涓生更多地受到了易卜生、泰戈尔、雪莱等的影响,强调自我的救赎,具有乌托邦色彩,缺乏同先进知识分子和基层工农的联系,缺乏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思想和勇气。在子君被父亲接回去之后,涓生没有去找她、救她,没有去抗争,只是幻想和逃避。然而,逃离吉兆胡同他还能去哪里呢?

涓生的天真还表现为自私,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被单位开除、遭受挫折时,他不是选择坚定地和子君站在一起,患难与共、守护爱情,而是处处替自己着想。因为生活所迫,油鸡被吃,小狗阿随被抛弃,子君脸色不好,他就想到自己“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生活的压迫,大半都是因为子君。他认为是子君拖了后腿,却没有替对方考虑,没有考虑子君为了他付出了什么。当天气和神情都变冷之后,他躲避到通俗图书馆这样的“天堂”,不是为了看书,单纯是为了思考,而将子君一人撇在冰冷的家里。在爱情陷于危机时,他不是选择“牺牲”自己、成就子君,而是连一句爱的谎言都不想说,用真心话深深地伤害了子君,让她濒临绝望。

三、恨社会封建无情

无情、封建的社会是扼杀他们自由恋爱的直接凶手。小说中,处处笼罩着的、封建冷漠的社会氛围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氛围里,叛逆的自由恋爱恰似弱小的飞蛾,撞在密密麻麻的蛛网上,挣扎、无助、沉沦。织成这“蛛网”的,有封建专制家长,封建的亲朋好友、邻居路人,封建的统治机构,等等。封建专制家长是第一道网,也是最激烈反对两人恋爱的守旧势力。子君的胞叔当面辱骂涓生,还和子君的封建父亲一起阻拦,企图干涉和控制子君的婚姻,让其重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老路。子君冲破阻拦离家出走,意味着和家庭决裂,但自由的同时却身无分文,背负起沉重的生活负担和道德负担。

封建的亲朋好友、邻居路人是面积更大的网,处处让涓生和子君感觉到被拒绝和被嘲笑。两人在路上同行,“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送子君出门时,“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两人前后相离十多步远,也照样引起老封建的关注和不安;不仅如此,连小孩也对这种男送女出门的场景感到好奇。“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的观念是多么地根深蒂固。租住所时,“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子君和以胞叔为代表的亲朋闹开、断亲,涓生“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涓生和子君被亲朋好友排斥,成了离经叛道、败坏风气的异类。

最要命的是涓生赖以立身的工作被辞掉,直接断掉了两人的经济来源,造成了空前的生存危机。这之后,无论涓生怎样奋力“救赎”,都没有得到一个能糊口的工作机会。抄写和教读,无人聘请;译书投稿,被冷漠以对。由此可知,当时封建王朝看似已被民国政府所代替,但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意识还是无所不在,社会道德评价整体上还是围绕封建价值观进行。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思想,还远远没有落地扎根,还仅仅是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信仰。正如小说所写:“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对子君的哀,对自己的痛,对社会的恨,这三种情感糅合到一起,构成了涓生“悔”之情的内核。他后悔没有好好照顾子君,做她最坚强的依靠,让她像孩子一样幸福成长,一起并肩奋斗;后悔没有想子君之所想,爱子君之所爱,所作所为伤害了子君;后悔“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抛弃了她,让她成为“丧失妇德和贞节”的弃妇,将她推向封建专制的家庭,在威严和冷眼中毁掉自己的生命。他后悔没有高度重视同居后的困难,特别是被单位开除的风险,事实证明,对于封建专制机构不能轻视和抱有幻想。他更后悔没有充分认清旧的社会对人的钳制和危害,单凭个人的抗争不能撼动这块巨石,单凭个人的奋斗争取不来应有的权利,一切的幻想和附众,都是脱离实际的浮云和泡沫,在铁的现实面前,一吹即走、一触即破。

四、情感要素和故事情节的契合

“哀痛悔恨”的情感要素使《伤逝》散发出强烈的情感气息。情感要素和故事情节是紧密契合、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故事情节,就没有情感要素;没有情感要素,故事情节也必然平淡。就像背景音乐和背景色调一样,情感要素对于故事情节不可或缺。

这种情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中,情感内涵逐渐丰富,情感色调出现变化,直至最后的大丰富、大一统。从一开始的“悔恨和悲哀”开始,鲁迅缓慢低沉地开始了故事的叙说,为全文笼罩上“哀痛悔恨”的情感特征,确定暗灰色的主色调。接着,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情感调门也随之变化发展。在涓生和子君“谈情”阶段,情感是温馨浪漫,色调是热情兴奋的红色;在“私奔”阶段,情感是激烈冲动,色调是幸福乐观的黄色;在“同居”阶段,情感是前期的安静幸福、后期的动荡不安,色调也分别是平静稳定的蓝色、令人害怕的黑色;在“分手”之后,情感是担心牵挂、悲痛暗淡,色调是了无生机、令人悲哀的暗灰色。最后,情感回归到“悔恨和悲哀”。但这时的暗灰色已不是小说开头的暗灰色,它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时的调门也不是开头的缓慢低沉的调门,而是既有沉痛的忏悔,更有高亢而狂热的表白、理性而清醒的宣言。犹如一首四重奏的乐曲,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最后达到抒情的高潮和顶峰。在这高潮中,“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这是涓生爱的最强音;“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向导……”这是涓生战斗的最强音,他点燃了生的希望,带着创伤和创伤中的反思,在旧的社会中默默地,勇敢而又坚定地前行。

参考文献:

[1]鲁迅.伤逝——涓生的手记[M].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2014,(4):109-119.

[2]钱谷融.谈《伤逝》[J].鲁迅研究,1991,(6):39-42.

[3]秦林芳.现实的冲突与生命的焦虑——《伤逝》意蕴新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108-114.

(祝复兴 浙江宁波 公安海警学院基础部 315801)

猜你喜欢

伤逝鲁迅情感
情感
台上
孔乙己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阿迅一族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