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支撑环境建设
2017-03-10黄蘋
黄蘋
摘 要 结合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经验,在分析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主体选择,并研究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所需支撑环境的建设问题。分析表明,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是比学校更为重要的主体,企业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趋势。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立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以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等是建设现代学徒制支撑环境的关键。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支撑环境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21-05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属性,相对于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目标的学历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然而,在传统学历教育模式为主导的教育体系下,当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够准确,难以完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劳动力市场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的两难困境。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由此开启了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的实质性试点工作,这是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推进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困境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提出,“现代学徒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解决好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1]
在《意见》和随后出台的相关规定支持下,职业院校开始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开展积极探索,探究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然而,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过程中,行业企业的反应并不热烈,基本上是职业院校单方面在试图推进教学改革。事实上,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与企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学习模式,不但需要职业院校内部环境的支撑,更需要与企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外部环境密切联系,并且外部环境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要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现代学徒制发展中,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外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结合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经验,分析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并在研究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所需支撑环境的建设问题。
一、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的新型学习模式,它既保持了学徒参与真实工作任务、进行交互学习以获取理论和经验知识的教学方式,又融入了现代正规学校教育的特点[2]。由此可见,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两大主体,现代学徒制既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也与工作场景息息相关,是一种将学校教育和学徒见习实现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并且,根据欧美等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经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更为重要的主体,学徒需要获得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操作经验等离不开特定于职业的工作场景。
(一)企業是现代学徒制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德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育实践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其职业教育的核心都是“基于工作的学习”,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在内的完整教学体系及实施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因此,现代学徒制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学徒置身于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培训,通过实践来培养学徒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作为工作场景的拥有者,只有企业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全过程,从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学设计及实习实践场地提供,让学习活动完全置于职业真实工作场景中,实现实际操作与专业理论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支撑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发展。
(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
学习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学习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新的学习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就需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也就是说,社会需求和情景因素塑造了社会实践,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行为、组织交流等因素都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学习者只有深入到企业,才能真正进入工作场景中学习,学习到情景化和社会化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且,工作场景为新的学习者提供了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的场所,帮助他们更直观学习知识。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来完整描述的,例如操作说明书无法展现操作过程或者故障排除指南对机器故障排除的帮助有限等,书本知识往往只能帮助学习者了解问题本身但不能让学习者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工作场景中与师傅或专家的互动交流沟通,则有助于学习者近距离的观察、模仿和学习,并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传递。
(三)企业是现代学徒制创新就业的主要场所
在现代学徒制中,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还为学习者提供了选择工作和创新创造的机会。Rogoff和Gauvain[3]的研究发现,驱使学习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问题的场所是非学校型活动,甚至是教育机构以外的其他场所活动。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场所正好蕴含着工作程序、操作经验、问题排除、岗位职责等各种学习者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有助于学习者通过观察、参与等方式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实践中,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通过实践掌握所学习的课堂专业性知识,强化正确的职业技能和操作行为,发挥所长不断进行创新尝试。另外,学习者通过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可以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作,而企业在提供工作场所的过程中,也可以更直接的获取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对企业和学习者而言,这是一种互惠双赢的学习模式。
二、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围绕合作目标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融合,实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互惠共赢合作关系。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在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学徒制教学方式演化而来的。现代学徒制架起了学校培养和企业用工对接的桥梁,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但企业在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反应冷淡,校企双方还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结合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建设和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法规缺位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基本上是国家和政府作为牵头人,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障学校和企业的利益,明确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责任义务,运用法律让学校和企业形成伙伴关系,例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学院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相对宏观,以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规为例,仅给出了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鼓励校企合作”[4][5]等较为笼统的条款,就校企合作如何实施、校企双方责任义务、经费来源、资源分配等实质性问题均未给予明确规定。而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几乎空白,对于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而言,没有强制性的约束,也没有政策上的扶持,企业参与合作的自由性和随意性非常大,甚至有些企业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手段,并认为是它们提供人才培养的方式。也就是说,现行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仅对职业教育的原则性问题给予了规定,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整个法律法规过于宏观,没有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纳入到统一体系中进行规范管理,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二)激励机制缺乏
国外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保持着极大的热情,这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激励有关。例如,德国职业教育法律规定,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占职业教育的主导地位,制定职业教育培训的标准、规范和内容,参与整个职业培训的规划和实施,并获得相应的政策优惠和经济利益。再如,在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实施过程中,行业牵头由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包内容,企业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场地,而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制度和现代学徒制培训补贴等激励制度保障企业的利益。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及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过程中,对于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行为,企业在短期内是无法获得回报的,相反为学习者提供工作场景还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在一些文件中,国家仅规定了企业有责任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培训,而对于企业参与培训能否获得国家优惠政策以及获得怎样的优惠等问题,则未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说明。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而言,经济利益成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考量因素,当存在成本付出但无实质性回报的情况时,企业自然不会愿意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来。
(三)行业组织协调乏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套比较复杂繁琐的体系,需要行业组织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促成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例如,在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包括适应就业市场、满足企业需求、争取经费投入等)给予宏观决策,参与制定办学操作规范,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企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等[6],行业组织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高效系统的服务。在国外职业教育模式中,行业组织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资源,成为企业与学校联系的纽带,成为职业教育践行的具体组织者和操作者。但在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中,行业组织的参与度非常小,很多时候学校需要自己寻找关系较好企业以联合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由此使得校企合作对接的搜寻成本过高,企业和学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在没有支持和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和学校要形成合作模式并达到互惠共赢,这本身就是困难重重,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兴趣也在所难免。
(四)社会观念滞后
在国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并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是可以相互交叉衔接的两个体系,甚至在很多时候职业教育比学历教育更重要。例如,在澳大利亚,即使获得了某专业博士学位,要从事该领域的工作,仍需获得一定级别的专业技能证书。在我国,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断头教育,学习者最高可以获得大专文凭,如果再继续求学就必须向学历教育方向发展。长久以来的这种教育体系框架,导致公众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那些无法获得学历学位的“次等教育”,从而在同等条件下更偏重于选择学历教育。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也是因为没有获得进入学历教育的机会才选择职业教育。并且,在职业教育学历过程中,学生更看重自己是否可以获得文凭,是否能够学到一技之长,而认为进入企业培训学习便是脱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對这种教育形式存在排斥情绪。而企业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在花费大量培训成本之后,可能并无法获得企业所需的优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使得企业同样存在抵触情绪。
三、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支撑环境建设探讨
现代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优化学习质量。现代学徒制是否能够成功不单由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决定,更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或者说,在现代学徒制建设过程中,企业是比学校更为重要的主体,企业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学徒制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处理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使学校和企业之间有序沟通互动,将有利于共同推进我国现代学徒制目标的实现。
(一)健全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
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参与得到法律保障,促使企业有效地履行其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例如,1969年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就已经将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责任纳入到法律中,企业拥有职业培训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无论是从教育制度视角看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还是从劳动制度视角看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就我国而言,在这些方面有所缺失,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及校企合作模式持有怀疑态度,始终以一种尝试者而非主导者的姿态参与其中,因此使得校企之间一直处于浅层次的合作。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促进校企之间深度合作,政府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责任和义务,监督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强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确保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合法利益,使得现代学徒制在运行过程中有法可依,也为未来职业教育转型和现代学徒制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二)加大现代学徒制的资金投入力度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企业面临着学生培训费用较高,而未来无法收回成本的现实问题。资金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设置是引导企业进入职业教育,解决校企合作困难的关键手段。在国外,政府对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的资金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73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实行国家支持性学徒制法案。该法案规定,给予为学徒提供为期1年培训的企业政府财政补贴,并为贫困学徒支付报酬,该法案开启了政府资金支助学徒制的先河,对澳大利亚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被很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所效仿。与国外在校企合作中进行资金投入情况相比,我国政府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大和保障职业教育经费,增加对校企合作及现代学徒制的资金投入。例如,对参与职业教育及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增加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实习实训场地建设经费;建立现代学徒制专项基金,充盈校企合作及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科研项目所需的研究经费;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进入职业院校,建立职业院校股份制,实现资金的市场化运作等。
(三)确立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主导地位
企业是人才的需求者和接受者,学校是人才的供给者和培养者,而企业和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的不对接是造成“就业难”和“用工荒”困境的主因。与学校相比,企业更清楚自己需要怎样的人才,要获得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应当掌握人才培养的主动权,主导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德国双元制为例,企业高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企业学习时间占其总学习时间的70%左右,企业主要负责完成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在现代学徒制建设过程中,企业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是关键。通过政策规定和广泛宣传引导企业树立职业教育主导者意识,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实际的人才目标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督导的全过程中,建立与职业院校双向互动、共同培养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真正获得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在现代学徒制中可以考虑以企业入股方式组建企业教育集团,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学校、学生及区域经济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加强行业组织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协调作用
行业组织是行业成员的代表,能够更好地处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整合行业内成员的优势资源,是行业与外界进行沟通和协调的纽带。在国外职业教育中,行业组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澳大利亚为例,行业组织为政府提供最新的市场就业信息及岗位能力要求,并协助政府确立职业教育框架体系,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研发培训包,指导培训机构完成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并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学习领域。我国要发展现代学徒制,同样需要行业组织担负起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政府应当赋予行业组织相应的责任和权力,让行业组织牵头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形成职业教育课程的依据。行业联合企业专家,指导职业院校根据技能要求和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并推进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工作。同时,政府和行业组织还应当组织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审核机构,对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及证书授予进行规范和监控,形成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监管体系。
(五)加大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力度
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对各种教育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在德国的传统文化中,手工技艺备受推崇,拥有高技能的人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也是德国传统工艺保留完整,技术技能不断创新的原因,社会观念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也具有很多的促进作用。中国自古以来也是以师徒的方式传承技艺,现代学徒制既借鉴了中国传统师徒传承文化精髓,又结合了现代教育的优势,让学生在学校里跟随教师学习掌握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企业中跟随师傅实践观摩领会专业的操作技术及蕴含意义。要实施和推廣现代学徒制,就需要广泛宣传古老师徒文化在知本化社会传承的意义和蕴含的功能,通过师徒传承文化引导社会广泛认识和接纳现代学徒制理念,使之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符号。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4]9号,2014-08-25.
[2]Alison Fuller, Lorna Unwin.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pprenticeship: The Resilience of A Model of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09(5):405-416.
[3]Rogoff B., Gauvain M.. Th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Specific Experience-Weaving Versus Schooling Among the Navajo[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84,15(4):453-7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五号,1995-03-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1996-05-15.
[6]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