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时光印记”,开始活字印刷

2017-03-09张东亮

知识窗 2017年3期
关键词:铅字活字印记

张东亮

今年34岁的阮同民是山东青岛人,从小跟随在国有印刷厂工作的叔叔长大的他,对铸字车间里的一切再熟悉不过。

高中毕业后,阮同民刚进入印刷厂工作没几年,就赶上新的印刷技术出现,相对低效的活字印刷术被淘汰。看到大量的活字被当作废铅处理,印刷机和铜字模也被当作废铜烂铁卖掉,阮同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疼痛和无奈。

2012年,有着“活印”情结的阮同民决定用手中的积蓄,为活字印刷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承做点儿什么。他穿梭于全国各地,搜罗那些尚未被当作废铁卖掉的活字印刷设备。从民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调配不同型号的印刷机、铸字机、铜字模、切纸机等近百台老印刷物件,堆满了他三百多平方米的仓库,堪称中国唯一的“活字印刷博物馆”,他也为此花光了几十万元积蓄。

为了复原铸字工艺,阮同民请出了年过花甲的叔叔。很多老機器年久失修,零件缺失,仅仅想让一台铸字机开动起来,前前后后就需要拆下五六台机器的部件来拼凑。他和叔叔不厌其烦地打磨配件,拼装机器,一遍遍调试……

2013年8月,阮同民开设在青岛市南京路创意100文化产业园的活字印刷馆“时光印记”,经过一番古色古香的装修布置后,终于对外营业了。

一开始,阮同民只是用收集拼凑而成的老印刷机,做一些凸版定制的名帖和卡片,以及印制家谱。2014年夏天,一位来印制生日卡片的学生家长向阮同民感慨道:“你们有这么多铅字,要是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印点什么就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阮同民很快找到了新思路:为什么不利用这些设备,复原活字印刷传统技艺,开展少儿文化体验活动呢?

于是,阮同民和同事们很快设计了一堂体验课:先为孩子们讲解中国印刷的历史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演变,然后再教他们怎样捡字、排版、上机印刷。敲定课程后,他们先联系了市内的一所小学,以收费体验的方式,让老师在周末带孩子们走进这座全国唯一的“活字印刷博物馆”,了解古老的印刷文化,并亲自上阵,印制一些古诗词、同学寄语、写给父母的话等。

在这个遍布数码电子的时代,孩子们来到“时光印记”,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伴随着浓浓的墨香来一场“穿越之旅”,近距离地去感受和体验千年前的文明智慧,乐趣十足。几堂体验课,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从2015年开始,“时光印记”又巧打旅游牌,把触角伸向了源源不断涌向青岛的游客。

走进“时光印记”活字印刷馆,各地游客总是被摆放在一排排架子上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铅字所震撼。“这里有多少铅活字呢?”这是阮同民经常被问到且觉得最难回答的问题。由于铅活字的字体和大小不同,他估计店里可能有几十万个活字。但他介绍说,活字印刷馆里最珍贵的其实是那三十多套从初号到六号不同字体、不同大小的铜字模。有它们在,就可以不断熔铸出新的铅活字,甚至包括现在流行的囧、烎、槑等网络新造字。

“时光印记”令光顾者大开眼界,大家都听说过活字印刷术,却从未距它如此之近,近到可以触摸那一个个古老的方块铅字,可以亲手挑字排版、涂墨夹纸,用具有百年历史的碾子在宣纸上滚印出属于自己的生日贺卡、明信片、请柬、情书等。

猜你喜欢

铅字活字印记
不能忘却的时间印记
唯美江南的独特印记
可以泡着喝的汉字
印记
字在用玩的方式传播汉字文化的精神力量
把玩活字 续写光阴的故事
进“门”填字
中魔法的铅字
爱的表白
变成“铅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