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

2017-03-09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五中学宋新慧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8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情感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五中学 宋新慧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以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人格品质的培育,结果使本来富有感情色彩、道德理念的语文课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的中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情绪波动大,不懂得感激,意志力薄弱、缺乏信念、性格脆弱等现象。那么如何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修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更主要的是语文教材对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呢?下面就谈谈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

语文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材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在这些作品中,无不融注着深邃的思想、崇高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因此,我在日常备课时有意识地挖掘课文中所蕴涵的生命精神,并深入浅出地将这种精神与学生的实际巧妙联结,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情感动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领略着文学知识的精神美,而且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这篇课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会被文章中深沉的父爱所打动,细心品味,那位步履蹒跚的父亲在身处逆境时的坚强是多么令我们钦佩。年少无知的“我”对父爱的不理解又怎能不引发我们深思呢?这种阅读时的直观情绪体验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对学生人格的影响、道德认识形成作了感情铺垫。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就要教他们学会坚强地面对困难,学会尊重爱、回报爱。再如,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哈墨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震憾着每个学生的心灵。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此文中哈墨尔先生的形象具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二、优化诵读方式,潜移默化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中学课本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朗读,学生们不但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易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如在教授《过零丁洋》时,课前我搜集了大量有关文天祥的资料,让学生先对文天祥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然后给学生播放朗读录音,许多学生随着激昂的朗读很自然的就融进到文章高昂的氛围中。然后我让他们随录音仿读,“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使学生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把学生分成小组开展朗诵比赛,比赛完后,学生朗读激情高涨。最后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熏陶和感染,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教师自身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形象,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善于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具体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严格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这种身教比单纯向学生讲大道理要实效的多。

四、作文教学渗透法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冶其宽阔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引他们思想积极健康,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感染源,挖掘德育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自然熏陶。另外,语文教材虽然有着便利的德育优势,但语文教学终以语言文字教学为主,陶冶学生的情操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能因强调德育而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最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多讲究一些艺术性,力争达到“文道结合”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情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