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7-03-09广东省丰顺县留隍第一中心小学刘扬智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两地道题错误

广东省丰顺县留隍第一中心小学 刘扬智

课程标准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新的数学课堂,必须鼓励学生的创造,保护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的问题,宽容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师生共舞,飞扬起自主的个性。这样的课堂,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魅力。

一、鼓励学生的创造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并与他人交流。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折出 ,并贴在黑板上。这时,有个学生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大家都惊奇起来,并投去羡慕的目光。我很激动,让这位同学说出折法。他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介绍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我竖起大拇指鼓励他,并让大家也来折折。教室里热闹起来,不大工夫,学生折出了

这节课,我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动手折和说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探索的成功,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感受,学习的兴趣在升华,技能在提高。

二、保护学生的思维

教学一道比较简单的行程问题: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距30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题目出示后,一名女生很快地列出算式:(40+50)×3+30=300(千米)。在一片赞誉声中,我注意到坐在后排的一名男生没有随声附和。于是,我指名叫他发言。他说:“我和她的不一样。我的算法是:(40+50)×3-30=240(千米)”

两种不同的算法得出不同的结果,我冷静下来,让这名男生说说想法。他分析说:“如果两车行驶了3小时已经相遇又多行了30千米,那么两地的距离就应该是两车3小时行的路程和再减去30千米!”有道理!学生在争论中认为这道题确实存在两种可能性,答案不唯一。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对学生中出现的求异思维予以保护和鼓励。

三、重视学生的问题

教学减法“26-5”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生:老师,5能减26吗?

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

生1:不能减,因为5比26小,没法算。

生2:可以减,但是要想办法。

生3:我爷爷教过我,小的数减大的数等于负数,

生4:等长大了我们才能学到。

生3:我知道,等于-21。

问题解决了,我对学生的谈论没下一个结论。我重视学生提出的超乎年龄的问题,让这个问题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而获得新的发现。

四、利用学生的“错误”

教学“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我先复习12×3=? 请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接着把题目12×3=?改成17×3=?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学生在黑板上演算:

17×3=31

17×3=51

17×3=321

然后讨论,哪道题对,哪道题错,为什么?

生1:17×3=31 是错的,他忘记了进位。

生2:17×3=51 是对的。十位上1×3=3,为什么积的十位是5?谁能说出来。

生3:十位上的3加个位满二十进上来的2等于3。

生4:3个10和2个10为什么不相乘而是相加呢?

生5:十位上原来有3个10,又进上2个10,合在一起用加法。

生6:17×3=321是错的,17×3连100都不到,怎么会300多?

生7:我知道是怎么错的,个位上3×7=21写下来后,十位上1×3=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1的前面去了,所以错了。

这个教学过程,我通过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的方式,使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错误;再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析错,找出原因,总结了规律,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能力。

只要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用心去感受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变化,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创造,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重视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错误,从学生身上寻觅到新的教学资源,数学课堂就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两地道题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误会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这道题谁会做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