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操作策略
2017-03-09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第一中学江中彬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第一中学 江中彬
一、设置导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
“问题”的设置通常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依据,将具体的教学内容问题化,通过设置问题,对教学程序和内容不断展开和推进。如《生物·必修2》《第3节伴性遗传》导学提纲可这样设计:根据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第一,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第二,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第三,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第四,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第五,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上可这样设计:第一,男、女患病的数量情况怎样?第二,分析图2-12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的去向?第三,是否每代都有患者?第四,分析女性患者的亲代子代的患病特点?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更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推理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以师生互问、生生互问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活动起来,以发现问题促学习,以探究问题促发展,以解决问题增效益。笔者在教学中通常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分组讨论,最后表达交流讨论结果。分组讨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议论;也可以让学生与周边同学小声议论;也可以让学生前后桌4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边观察、边学习、边议论。学生在讨论时,教师来回巡视,并择机进行个别辅导解析。小组讨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员作用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力量,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教材中的疑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在学生中开展讨论,从而确保讨论的效果。
三、展示“问题”,反馈讲解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吸收很大一部分知识,基本上能够回答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困惑的问题。因而需要根据导学问题进行反馈。反馈的方式一般应采取讨论式。即选择好、中、差有代表性的学生向全班作交流发言,教师参与并鼓励其他学生给予评析,参加争议,造成一个师生合作,感情融合,有动有静,既动手动眼又动脑动口,既分散又集中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这样可以增强探究和研究的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拓宽思路,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地方暴露得更加充分。
学生通过自学和反馈讨论后,是否还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不仅是因为讨论中会暴露出一些不正确、不完善、不深刻的理解,而且,即使完全正确的理解,学生也期待着老师进行肯定。那么怎样进行讲解呢?从头再讲一遍是没有必要了,一般来说,教师应根据反馈讨论的情况进行一些评述性讲解,即肯定正确,补充不完善,纠正错误,完整准确地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即可。在学生反馈讨论中,常常有回答问题照本宣科的情况,这表明他们的理解还处在感性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知识迁移,检查训练
实施知识迁移的作法有:一是思考回答预先准备好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将已学或讨论过的知识付诸实践,检查学生所得知识的深广度和迁移能力,必要时再补充完善;二是注意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联系性和条理性以及做题的速度、准确度和牢固度。
五、“问题”导学的思考与体会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来组织教学过程,它不是由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问题导引下先进行自学和探索,然后教师再进行评述性讲解。这就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来。它实现了教学过程“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这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置于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杠杆来启动学生自学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学过程中教之以学法,根据学情采取教法,这就把“两主”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法和教法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