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职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2017-03-09尧幻丁

环球市场 2017年32期
关键词:意象诗歌中职

尧幻丁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

浅论中职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尧幻丁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

鉴于中职生的性格和情感特点,中职诗歌教学与中学诗歌教学相比,更需要强调情感教育。中职教学没有升学的压力,中职老师须结合教学规律,采用更适合中职生诗歌教学策略。本文从中职诗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中职诗歌教学提出策略。

诗歌教学;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1]。即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评”进行的选择。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策略”的层面才可居高临下,总揽全局,提高诗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诗歌情感教育的功能。

一、教学策略选择原则

中职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的选择应该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与中职生的情感和气质、中职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寻找最适合中职生情感教育的诗歌教学策略:

(一)中职学生特点与教学策略

与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相比,中职生具有以下特点:

1.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就要求中职诗歌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要别出心裁,最好与学生追求的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

2.性格比较外向活跃,喜动不喜静,善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气氛活跃,不要一味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更渴望被认可,他们渴望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找到自信,展现自我。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感受,要让他们有的说,敢于说,并且还要帮助他们说得好。

4.自尊心较强,对别人的评价相对敏感,容易自卑。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多鼓励,多给予指导和关心。

(二)中职教学特点与教学策略

与初中,高中的教学相比,中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无升学压力的束缚,在诗歌教学中,在保证基础知识的传授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空间重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应该更加重熏陶,轻讲授。

2.程安排中自习课较多,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充裕,因此语文老师可以多联系班主任老师,让班主任参与到教学中,为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

二、情感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中职语文教材选择的诗歌量较少,是很难实现诗歌情感教育的功能的,所以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增加诗歌的阅读量。

(一)选择丰富多彩情意内容的作品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情感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在运用诗歌进行情感教育时,首先就要从情感的多个方面选择诗歌,还要要有极强的感染力。比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作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表达对祖国的命运的深切关注的作品: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人之将死仍对九州没有统一之事放心不下,死了也想得知祖国恢复统一的消息,忧国忧民之情可见一斑!明朝于谦的《石灰吟》“要留青白在人间”借石灰的颜色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立志要做有气节,有立场的人,不愿被世间的污秽所污染,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的志向,读之使人振奋。这几部作品的情感表现就极为突出、强烈,感染力很强,类似的作品应该作为中职生情感教育的典范之作。

(二)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这里所说的“情感”不仅指对待学习的情感和兴趣、还有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解决问题的理智状态,宽于待人的处事方式。这种不唯我独尊的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诗歌教学过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作为中职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首先要求老师自己在教学中要投入真情,以此感染学生,还需要老师采用各种手段唤醒学生的情感,比如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音乐化,美术化,让学生更形象的感受诗歌,轻松实现情感的共鸣。当然,最终要鼓励学生内化诗歌情感,最终变成自己的,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情感教学方法使用策略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3]”,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出诗歌情感教育的功能,就需要恰当的教学策略。

(一)鼓励诵读,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感受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中职生的基础薄弱,需要积累,因此要在听读和范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首先,读准节奏,注意停顿:节奏的变化是由诗歌的思想感情带动的,并与诗歌的情感基调保持高度协调。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4]多种多样的节奏使得诗歌具有节奏美。在朗诵时,舒缓有致的节奏可以使人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出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溪游醉归场景,感情欢快,阅读时节奏应轻快活跃。《声声慢•寻寻觅觅》写晚年秋风萧瑟中的愁苦,感情悲凉,朗读时要如鲠在喉,如泣如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人情感世界,从而真正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升华。

(二)巧用讨论,激发想象、联想,理解诗情

基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的现实,教学中应该多使用讨论法以激发中职生的求知欲。在讨论过程中,老要做好引导,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感最终学有所获。

1.利用想象,填补“空白艺术”,激发情感兴趣

古诗受字数限制,往往含蓄凝练,给读者留下了思维的“空白”。要读懂诗,首先要填补诗中的“空白”,让诗歌中的事件、景中的画外之音、对话中的省略号、典故的具体内容和语义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意。

老师可以结合诗歌“讲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填补诗歌中的叙事空白和景物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感受诗词的情感。比如学习李煜的词,可以讲“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故事,让学生联想诗人政治失意的处境和心境,从而了解《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景色中蕴含的深切的亡国之痛,去感悟“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物是人非的心酸,从而讨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感受人生失意之悲,这样学生可以推而广之,读懂《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等李煜的很多词。

诗歌还使用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修辞形成语义上的空白。我们只有通过理解修辞的作用,才能真正读懂诗。南朝乐府民歌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要读懂诗人的情意,关键在于理解诗中“双关”的作用和意义。“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思”,一字含双义,一语双关情。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女子内心的怨恨,才能理解痴情女子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

2.借助联想,进入情境,理解情感

意象在诗歌中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创造环境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以意象来洞察诗人的情感不失为读懂诗歌的一条捷径。

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历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内涵。譬如,梧桐,蕴含凄苦,往往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叶,蕴含失落、消沉;梅花,孤傲;牡丹,高贵;成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意象;折柳,喻指“惜别怀远之意”。对诗人而言,意象是用来表达主观情感的棋子,对我们读者而言,意象是打开诗人情感闸门的钥匙。所以,在古诗词讨论学习中,老师要让学生了解特定意象的寓意内涵和审美意味,如此方能使讨论变盲目为有的放矢。

顺着意象提供的线索,我们只要稍加联想,就能获得诗人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主要意象有“寒蝉”、“兰舟”、“暮霭”、“月”、“柳”,在教学中,老师要告知学生这几个意象表达的含义,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时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探讨出这首词的感情。“寒蝉”为秋后的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学生了解后,进行小组讨论,很快能够得出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还诉说了作者的心情;第二个意象“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蕴含了作者深深的离别愁绪。第三个意象“兰舟”,是远行的交通工具思妇们凭栏远眺就是为了望见载思念之人归来的兰舟,“兰舟”承载了离愁,也承载着相思。第四个“暮霭”是黄昏意象。寒蝉凄鸣,骤雨迷迷,楚天在这昏黄的暮蔼里,一切都染上了悲凉的离别基调,正如主人公暗淡、灰色的心情。第五个意象“杨柳”,“柳”是“留”谐音,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学生讨论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时,可以想象得到离别之时无语凝噎的一对恋人,含泪折柳相送的画面,离别之情便油然而生;第六个意象“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学生了解以上意象的内涵,便能深刻理解柳永《雨霖铃》以酒浇愁,酒醒后望见的那轮残月所诉说的深深的愁绪了。

(三)利用艺术陶冶,激发情感共鸣

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提出了“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5],陶冶法是这一教学法的主要代表之一。陶冶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三种形式。

艺术陶冶,即借助于音乐、美术、诗歌、小说、影视等媒介感染学生,在欣赏、评论、创作及演出过程中使人受到陶冶。与古典诗词联系最紧密的是流行歌曲。诗词与诗歌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谱曲直接演唱,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月满西楼),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都被谱曲演唱。随着歌曲的传唱,大部分悟性高的学生在歌唱中就体悟了诗词的情感。另一种是对诗歌加工处理之后普乐演唱。这种歌词看似不是某一首完整的诗歌,但是歌词中却处处都有诗词的影子,比如深受中职生喜爱的超女李宇春的歌曲《蜀绣》中至少有15处化用了典故和诗词,不仅推广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弘扬了中国古典文化,例如:“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芙蓉城”是古代四川成都的美称,起源于五代后蜀王孟昶,孟昶和他的贵妃都极其爱芙蓉花。为讨爱妃欢心,孟昶命百姓在城墙上种了很多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成都由此得名“芙蓉城”。“三月雨纷纷”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暗合。这一句歌词内容包含了古代成都的生动故事,有一定的文化韵味,这一韵味又与古诗相和,使这首歌曲开章不俗。所以这句歌词真是内容丰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上述内容,唤醒学生对成都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化用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其中,“红尘千帐灯”表达了千万个分离的有情人在夜幕下相思的情景。这种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加以润色,与现代流行的元素整合,使得被中职生看作是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陡然活泛起来,变成新鲜的音符在他们耳塞里跳跃,若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元素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和情感教育,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熟悉歌词,聆听歌曲,深挖歌词内涵,在熟悉了歌曲之后,学生已经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情感已经得到了陶冶和熏陶。

当然,诗歌不是情感教育的万金油,其他文学样式都可以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只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其情感教育功能也是可以得以发挥的。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教师都努力探索,不断研究,不断从教学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提升理论水平,我们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都必将不断进步,中职生的情感教育问题,诗歌情感教育的功能发挥问题,都必将逐步得到全面解决。

[1]张乐天:《教育学(新编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年 3 月,208页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一部分

[3]2009年修订《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第一部分

[4]朱光潜:《诗论》,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183页

[5]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166页

猜你喜欢

意象诗歌中职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