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跨境地区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及途径研究
——以瑞丽某国门小学为例

2017-03-09黄雪茹廖霜叶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门缅甸跨境

黄雪茹,廖霜叶

(1.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研究所,昆明 650500)

云南跨境地区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及途径研究
——以瑞丽某国门小学为例

黄雪茹1,廖霜叶2

(1.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研究所,昆明 650500)

跨境民族国家认同事关国家安全、边疆安宁和构建和谐边境。研究以瑞丽市某国门小学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法,探讨瑞丽银井小学国门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构建途径等。最后分析,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跨境地区;国门学校;认同;构建途径

前 言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加大了对瑞丽市边境地区的教育投入,使瑞丽市边境教育发展迅速。同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关政策,大力鼓励和辅助边境地区教育,尤其是国门学校的办学条件等,努力提升其教育质量。笔者有幸走进田野点瑞丽姐相乡银井村,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和国门小学的发展状况,解读其国门教育的现状。

一 瑞丽市银井村国门教育现状

瑞丽市位于云南西部,民族构成以傣族、景颇族为主,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69.8公里。全市总人口19.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2.9%,截至2015年11月,瑞丽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1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47所,即初中7所、小学40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生24623人,专任教师1451人。银井,傣语为镶嵌美满之意,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辖两个村民小组(银井一、二社),共有339户,总人口1475人。①银井村一社的边防小学——银井小学,是中国第一所国门学校。这所国门小学是经过瑞丽市与外界捐助的资金支持下第三次修建而成。笔者调研期间观察到:该国门小学共有三层,从外观看,小学教学楼高大挺立,边角以金黄色装饰,辅之以部分傣族建筑的孔雀图式,凸显出了其民族特色。二层楼上赫赫地写着汉语和傣语的学风大字: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三楼写着教风:敬业,爱生,勤奋,踏实。银井小学的特征体现在校门的大匾上,第一所边防国门小学。教学楼的侧面墙上赫立着办学目标:立德树人,启智明理。

(一)中缅籍共存的学生来源

银井村国门小学是一所非完全小学,设有学前班、一至三年级,共四个班。后转入姐相乡中心小学就读。银井小学的学生基本来自银井村寨或是附近边境地区的缅甸边寨,以傣族为主。目前,银井小学共有159名学生,其中缅甸籍学生69人,所占比例为43%,傣族学生所占比例94%。②由于银井村与数个缅甸边境村寨毗邻,缅籍学生跨境就学现象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便一直存在。义务教育免费之后,选择到银井上学的缅籍学生逐渐增多。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较高的教育质量和“一视同仁”的教育政策。比之缅甸边寨的小学,银井小学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优势。而边境教育政策令缅籍学生拥有了获得中国教育资源的机会。优厚的政策成为吸引缅籍学生来中国就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在缅甸读书还要承担费用的问题,缅甸学生对自己能够免费在中国享受教育非常的满足和感恩。因此,他们学习也特别认真努力,有些学生的成绩也比较突出。”③

2.学习中文及在中国寻求工作机会的需要。据笔者调研了解,不论是当地的傣族人还是外地的缅甸人,他们都越发重视汉语的学习。瑞丽市以傣族为主,他们从小到大都会讲傣语,而对汉语的掌握较弱。但随着教育意识不断加强和社会交往的需要等,汉语的重要性在学校里得到最直接的体现。很多傣族青少年在上完小学或是初中后便出去务工,他们普遍反映会说汉语比不会说汉语的人容易找到工作,且月工资多至三百到五百元左右。就当前来看,缅甸人在和中国人交往中语言仍存在很大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因此,他们也愈发感受到汉语的重要性从而选择让子女在中国接受教育。

3.教师的平等相待与同学间的和睦相处。缅甸籍学生在中国接受教育,与中国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位老师,相同的教材与课程。老师对待学生平等,无差别,给予相同的关怀和帮助。不论是中国傣族学生还是缅甸学生大都和平友好相处。笔者在此次调研中,访谈了12位小学生,其中7位中方学生,5位缅甸籍学生。80%以上的中国学生认为“我们都是同一民族的,都会说傣语,我们应该友爱互助,团结友好。”而10%左右的学生认为“缅甸学生喜欢欺负人,不是我们中国的,不喜欢和他们一起玩。”

(二)“同和异”的课程设置

银井村国门小学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健康、品德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由于很多刚入学的中缅傣族学生汉语能力较弱,为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低年级课堂采取了“双语教学”模式,即在使用汉语教授知识的同时辅以相应的傣语翻译,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为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还设置了每周两节的地方课程,具体包括傣族传统民族文化,如孔雀舞、傣歌、云南自然动植物知识等内容。这些课程也正是银井小学与其他地区课程相比的特色之处。银井小学校长孙加亮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是民族特性的表征,应该传承和发扬。其他老师也提到,学校提倡学生穿傣服、说傣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专门会傣文教学的老师只有一位且傣语并未纳入课程考试标准的要求内,学校对傣语学习的关注较少,并未设置专门的傣语课程,也未有符合当前学生实际的教材,因此,双语课程具体开展情况欠佳。

(三)师资配置状况

银井村国门小学的黑板上鲜明地写着对教师的4个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该校现有6名教师,其中4名女教师、2名男教师,4位本科学历、2名专科学历,主要毕业于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音乐教育等专业。银井小学共有学生156人,教学工作者包括校长在内6人。师生比例1:26,而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师与学生比例中小学为1:19。由此可见,银井小学的师资配置短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银井小学每名教师不但要承担多个年级的多门教学课程,还要肩负多项管理职责。从学校宣传栏上,笔者了解到各位教师的不同分工。

笔者调研期间采访到银井小学的石嘉伦老师,2013年来银井小学教书,是文学与新闻传播专业,主要职责是负责出版物的登记,学生图书的借阅工作、书籍的整理与保管工作,但其实际教学中却担任英语、美术、书法等课程的教学。另一位教师,石瑞英,小学教育专业,主要负责食品卫生与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但实际教学中主要从事语文、品德等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满、事务多,多数教师感到生活节奏紧张,工作任务繁重,然而较高的薪金待遇和相对单纯的工作环境还是令他们对现有工作感到满意。

(四)教学管理与活动开展

银井边防小学学生采用走读制,学生大都是本村人,中午和下午放学家长接送,还有部分缅甸籍“小留学生”每天要跨越边境防线来回于家园间。在学校管理上,采用一视同仁的管理模式,且学校经常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升国旗、唱国歌、爱国知识竞赛等活动。银井小学也是一所“留守儿童之家”,经常宣传开展教育工作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尊师敬长教育、禁毒宣传教育等。

二 银井国门学校认同教育开展状况

(一)认同与国家认同

认同通常指个人或群体通过区分,在心理或是行为方面将自己和他人划分到某一客体存在中。国家认同这一概念从英文national identity而来,在中文里并未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词汇。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对国家主权、领土和制度的认同以及爱国主义的体现。著名人类学家格罗塞提出观点“教育产生身份,或者至少是制造身份认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利于塑造民族概念与国家认同,在学校中除了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加强国家认同感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二)国门学校教育

“国门教育”通常被认为是处在国家边境线上的学校教育,而“国门”一词是相对应“边境”来说的,往往具有对外交往的窗口与门户意义。国门学校教育多处于边境的少数民族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因其在跨境文化教育和交流中的特殊地位逐渐被更多人关注。

(三)银井小学认同教育开展情况

银井国门学校的认同教育应该说是在平和、安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其常规爱国教育形式包括品德课教学、主题班会和升旗仪式、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等以隐性形式进行,也与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较多结合,互相支持。

从笔者对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国门学校的教师并未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由于受限于学生年龄层次,学校领导及教师对于国家认同的教育意识不够强,他们教学时不会刻意区分学生是哪一国家。教师一般会在升国旗、国庆节日、思想品德课的开展中会提到中国的国民及国家的概念。然而在小学阶段,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学生认同教育的开展状况欠佳。

笔者调研中访谈到银井村几位中缅混籍儿童就中国与缅甸的认识做了了解:仔相梦,男孩,8岁,中国籍,现在他就读小学一年级。爸爸是中国籍,妈妈则是缅甸人,家里还有哥哥、姐姐。他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不会说缅语,很少回缅甸去。而且他还说到,自己很喜欢中国学生一起玩,不喜欢缅甸同学。因为,他们中大年龄同学喜欢欺负中国小学生,问他们要钱,所以很厌烦。当我问到,如果在电视上看到国家运动会上,中国人与缅甸人一同比赛,自己希望那一个国家胜利?他回答道:“肯定中国啊,因为我是中国人”。从调研资料分析来看,银井国门学校中国家认同教育虽有开展,但开展范围较小,力度欠佳。国门小学生的认同意识还是较弱,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认同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较突出。

三 国门学校认同教育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和毗邻国家交往更加自由和频繁,边境的开放为当地提供很多经济契机,但使跨境国民的身份认同意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银井国门学校中认同教育的开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国境线的划定模糊了学生国家身份边境地区的有些地段按照国际边境划分准则本该是中国的属地,但因历史上长期被缅方使用,边民的文化、宗教、语言、习俗等大都缅甸化。还有的情况是边境线通过村寨,甚至通过村寨中的某一幢房子,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据实际需要,村寨不一定变动,边境线的南侧归缅甸管北侧归中国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国家认同势必会受到影响。譬如,笔者调研期间走进的瑞丽银井村对面有名的“一寨两国”景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国境线把一个寨子从中分开,国境线常以小道、水沟、土埂为界。边民们频繁地穿越国境线而浑然不觉。寨子里的人们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交往通婚现象不断。由于缅甸的经济水平相比我国较低且中方的教育条件较好,缅甸的傣族人更愿意把子女送到中方就读,于是产生了银井小学的许多缅甸“小留学生”。

(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利益失衡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认同。倘若一方认同的削弱可能会影响对国家的整体认同,进而导致认同的弱化。在跨境地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特质和民族心理的跨境民族,有着自己的心理诉求,其实大都需要在政策及相关制度上给予重视。此外,由于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极易诱发跨境民族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从而致使认同的弱化。

(三)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心理剥夺感

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无疑是经济,其也是影响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国家认同;反之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在民族间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一国跨境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活质量等与邻国边民相比处于劣势时,跨境民族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抽离感,久而久之会造成国家认同的弱化。例如,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缅甸的小学生在中国生活久了,他们相比更习惯和喜欢留在中国。据他们反映说,这边吃和住很好,对自己本来属于另一国的意识其实是不强烈的。因此,经济发展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心理上的国家认同感。

四 银井国门认同教育的构建途径

通过银井国门学校认同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小见大,透视跨境民族地区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诸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国家认同观的构建涉及到各个方面。解决认同问题最有效、最根本性的途径还应该回到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在实际教育中构建。

(一)以家庭为着眼点,奠定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

家庭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作用不可替代。其过程主要是由家长向子女所实施和进行的言传身教或其他多种方式的一种教育。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其在自己子女国家认同感塑造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与家庭的长期联系机制,学生的在校表现能够及时反馈给家长,而学生在家里的行为状况也能及时传递到学校,促进认同教育的效果。

(二)教师应多样化地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优先性

在跨境地区加强国家认同教育,除了能够稳民心、促团结之外,还能够促进我国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和政治统一。跨境民族地区的学校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本地区的特殊性—地缘环境、多元文化交织、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交互的特点。因此,在“国门教育”中,教师要树立优先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认同教育的优先性,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校可通过采用板报、广播、视频媒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来开展国家认同教育。

(三)发挥社会的宣传与育化作用

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发挥实践价值,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譬如,爱国主义歌曲进社区、国家常规知识比赛等形式,在实践中提升对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教化。同时,各类型的社会团体也要积极发挥作用,为认同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

(四)发挥国家、政府的有力保障和有效决策

一方面,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给予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急需国家认同教育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更新和执行以及政府相关方面的有效决策。跨境民族地区的“国门教育”应作为民族教育的重点发展。

思 考

郝时远教授提出:在一带一路开放发展的形势下,“中心”与“边缘”、“内陆”与“边疆”的区位已发生转变。边境地区承担着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的历史责任。而跨境地区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我们应意识到,关注跨境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如何构建国家认同意识,不仅能够提升边境地区教育发展质量,在促进跨境地区长期稳定与和谐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顺哈村银井小组概况资料,2016年7月17日,地点:银井村村民委员会。

②银井小学教师办公室黑板栏上资料,2016年7月20日,地点:银井小学教师办公室。

③银井小学校长孙加亮的访谈资料,2016年7月18日,地点:银井小学教师办公室。

[1]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 “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2]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3]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02).

[4]王枬,柳谦.在国民教育中强化国家认同——桂滇边境国门学校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5]何青颖.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02).

[6]和跃宁.浅谈德宏州中缅边境跨境民族国家认同[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责任编辑刘贵阳]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Consciousness in Cross Border Areas of Yunnan——Ruili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HUANG Xue-ru1, Liao Shuang-ye2
(1.College of Education,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China;2. Institute of Nationality Studies,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national identity of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is closely related to national security, border pea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border. This study takes a primary school in Ruili as a case, and uses fieldwork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way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country.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needs family,school, society and other aspects of joint efforts.

Cross-border areas; Schools abroad; Identification; Ways of building

G512.3

A

:1008-9128(2017)04-012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4.035

2017-05-04

2015年教育部民族发展中心课题:云南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发展对比研究(MJZXHZ15010);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云南跨境民族中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及传承研究(2016YJCXS102)

黄雪茹(1990-),女,安徽淮北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跨境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国门缅甸跨境
走出国门的“中国造”
千顷月季喜“出嫁”飘洋过海出国门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缅甸记忆
何国门
月嫂变“金”嫂 走出国门也吃香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