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产业化与文学形象新变
2017-03-09阎怀兰
阎怀兰
(广东海洋大学文传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媒介产业化与文学形象新变
阎怀兰
(广东海洋大学文传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媒介产业化是媒介产品生产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新媒介异彩纷呈、人人皆为媒介人、媒介组织强大。媒介产业化引发了文学的媒介的新变。文学形象的特征和功能也发生了实体化和商业性的新变。文学形象的新变有利有弊。
文学形象;文学生产;媒介产业;新媒介
媒介的本质是中介物,具有工具性,所以,“媒介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思维媒介),媒介可以是某种实体,也可以是某种方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1]实体性与物质性使媒介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性和精神性使媒介能对人类的文化和文学产生内在性影响。
一 媒介产业化
媒介作为中介物是人传播信息、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工具,并不断发展革新。媒介产业化主要是媒介产品生产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媒介产业化的主要具体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新媒介异彩纷呈。伊尼斯以媒介为依据将人类世界文明史分为九个阶段,他用作划分标准的媒介包括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字母表等符号媒介,也包括硬笔、软笔、羽毛笔、毛笔等书写符号的制作工具,还包括泥版、羊皮纸、中国纸、欧洲纸、机制纸、木浆造纸等符号书写的物质载体,以及印刷复制技术,甚至电影、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2]伊尼斯的媒介是涵盖符号媒介、传播媒介和媒介组织的,或者,当时他并没有对媒介做层次清楚的划分,他的媒介观中有相对而言比较混杂的部分。麦克卢汉把媒介理解为人的延伸,他将媒介扩展得更广泛,货币、时钟、轮子、服装等都是媒介,一切人类用来延伸自我的事物都是媒介。
二十世纪前期的传播学者看到了电子媒介对纸质媒介的冲击,却没有预料到二十世纪末以来网络媒介对人类所有媒介的融合。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一书中把媒介分为三类: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何道宽教授在此书前言中解释:新媒介是1990年代开始的第一代互联网媒介,网上的内容可由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复制和分享。新新媒介是20世纪末以来的第二代互联网媒介,如博客网、聚友网、脸谱网、维基网、播客网、掘客网、第二人生、优视网、推特网等。新新媒介内容免费、表达自由、资源共享、不受控制、搜索引擎功能强大,内容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人都是出版者、制作者和营销者。[3]2013年开始各种手机新媒介的APP可谓层出不穷。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信息量大、传播迅捷,智能化、人性化、移动化的手机成为通讯、社交、购物、娱乐等人类活动的媒介。2013年中国网民数量6.18亿,其中手机网民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4]而到2015年中国网民6.88亿,手机网民6.20亿,互联网普及率增至50.3%,其中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5]数字网络媒介使“狭义的信息传播与广义的商务、政治、教育等传播一起,共同描绘了新传播时代的泛层级图景,即从链态到环态的发展模式。”[6]所以人们把网络媒介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当下命名为泛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使信息的传播在数量、深度、模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人人皆为媒介人。在传播手段论中,把媒介视为传播的工具,人们为了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而改进工具,工具就需要为了达成传播行为的目的、效率等而不断变化,对生产工具的改造是人类根本性的生产能力。在传播目的论中,传播本身就是目的,传播是人的内在需要。传播学中有传播人假说理论:人天生就是传播人,内在地具有传播本能,不仅要在人种繁衍上传播基因,还要在人群中发表言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手段论和传媒目的论说明:媒介作为工具是用于传播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媒介的,传播媒介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演化的动力。传播应该符合人的本性,体现人的价值,因而理应受价值理性支配。
人类早期,人的身体发出信息并接受信息,人的身体是信息的生产者、负载者和接受者,每个人本身就是媒介,人出于内在的传播需求而使用自身媒介进行传播、认识、实践、交往等活动,人的媒介权力是平等的。后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社会分工,分工催生了阶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反映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上,一部分人掌握了使用文字和图像等符号媒介的技能,掌握了使用传播媒介撰写符号的技能,这些人成为赋有传播权力的传播者,人和媒介发生了分离。媒介和传播权的密切关系就此开始了,传播的权利与义务也失衡了,人类进入了媒介特权社会。从文字文明、纸媒介、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媒介大众化,一直到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大众化,媒介操作权始终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他们是少数的媒介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而其他的大多数人则是媒介传播的对象。乔治·格伯纳阐明了大众传媒的能力:“创造公众,定义事务,提供共同的参照系,因而能够分配注意力和权力。”[7]大众传播刺激了人的传播冲动,又阉割了个人的传播能力,限制了个人的传播自由,使人在强大的传播机器面前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挫败感,甚而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在传播媒介权力和义务不平衡的情况下,人们在精神上心理上滋生了传播焦虑。
网络数字媒介的出现与迅速普及,网民们通过电脑和手机网络,不但能随时接收信息,还能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每个人又重新成为媒介人,当然他的传播媒介不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他身体媒介的延伸——数字网络媒介,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媒介等权社会,这是媒介化的社会,或者说数字网络媒介的普及化,使人类社会媒介化了。“对于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不仅对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由媒介来构建,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8]媒介化社会使社会人变为“电子媒介人”(Cyborg mediator)。[9]黄鸣奋教授提出,媒介革命打破了传统人的生命本质的观念,促成了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赛博主体性,反过来,赛博主体性又对媒介形态、社会形态以及人的精神形态产生更大的影响。[10]电子媒介人在网络中忙碌于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收,自媒体出现并迅速发展。自媒体的核心是普通公众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11]自媒体呈现全民化趋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制作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的传媒内容,通过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向某个群体或全民发布,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出自己的媒介产品、文学性作品。
第三,媒介组织强大。传媒者个体在发生巨变的同时,作为传媒者群体形态的传媒组织也发生了巨变。真正的传播者组织,最早是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存在的商周时期的文献记载者、文化传播者,包括用文字符号把信息记载在竹简木牍等传播媒介上的制作者,他们作为一个团队相互协作完成文献记载的工作,这也是中国古代官方出版的肇始。官刻媒介组织由政府管理,担负着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坊刻则以私人经营的书坊存在,以赢利为目的;私刻则是为某个或某些人拥有,刻书的目的是收藏或部分分享。私刻在中国封建特权阶层消失后在社会发展中也消失了,今天的网络写作和自媒体的出现,可以看做是私刻在网络媒介中的精神性再生。
在媒介复制技术还不够发达的时代,媒介组织的规模和数量都有限,随着纸质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组织也就迅速壮大起来。西方机械化铅印技术在19世纪初传到中国沿海城市,1840年的墨海书馆,以及后来的美华书馆、格致书院和益智会等,都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而中国传统的官刻、坊刻和私刻不能适应和满足政治经济的需求,在国外出版技术和出版商的冲击下,逐渐被国内新的出版机构所取代,如最早于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后来的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代表的官办出版机构,还有1873年成立的中华印务总局、1882年的同文书局、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营出版机构,中国近代的出版业逐渐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的进程,20世纪末21世纪初,同其他商业组织一样,西方国家的媒介组织,如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公司等,都出现了连锁化、集团化的趋势。媒介组织不但在规模和数量上剧增,还出现了不同行业之间的联合,大型的媒介集团往往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如华纳影业、小马奔腾、凤凰出版集团、默多克传媒集团等等,将传媒生产扩展到了书报刊纸媒、广播影视电子媒介、数字网络媒介等几乎所有媒介类型,传媒的生产呈现产业化的趋势。所谓“传媒产业化”,是指图书、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电子报刊、手机报刊、手机、网络、数字出版、游戏、动漫、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广电、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IPTV、电子商务、视频、社交、及时通讯、无线增值、在线阅读、显示屏、数据库等新媒体,作为经济主体进入市场遵循市场经济原则进行产业运作,规模持续扩大产值迅速增长。文化娱乐行业、出版行业、广电行业、平媒行业、网络媒体行业、户外媒体行业是传媒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是由知识分子、政府和产业三种力量共同引导发展的。传媒产业跨区域联合是我国的传媒产业向整合传媒的“大传媒”路线发展的先行。[12]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先行力量。
二 媒介产业化与文学形象新变
文学的核心是形象,文学是人对自身存在的形象性思考。媒介产业化中文学形象的新变,主要表现在文学形象的特征和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延伸和变化。
文学形象能反映广阔的人生图画,文学的艺术媒介是语言,语言能够反映人们现实的人生图画,也能反映人们可能的人生图画,比其他艺术形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更紧密。文学形象具有文化性,要认识、理解、体味某个文学文本中的形象,人们必须要掌握文本中的语言,并对此种语言所形成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文学形象又有可感性和可视性,很多文学形象是用语言文字对现实世界的事物、人物和场景等实物的摹写勾画,人们能够用内心视觉“看到”这些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还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很多文学形象中寄予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或深沉的情感,表明作者对人生图画的态度,格外鲜明的情感性和思想性也是其他艺术形象很难企及的。
媒介发展到产业化阶段,文学形象的特征有了新变化:实体化。“就艺术符号、艺术形态的变化演进而论,20世纪被形容为一个动态视听形象文化向字符印刷品文化节节进逼竞争并取得成功的时代。”[13]文学形象的实体化是努力满足人们视听感官审美的结果。所谓文学形象“实体化”,就是强调文学形象所指代的事物、人物、场景等实在物的具体形态,不仅通过语言文字对文学形象进行状物构形,而且使文学形象具有被影视媒介改编的实体形态。文学形象的实体化使文学作品呈现出视觉丰盈与故事贫弱之间既相悖谬又相扭结的奇特状况。王一川曾经提出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富贫悖谬症,即数字特技技术的大量运用,使电影在视觉上日趋奇幻华美,在故事上却日益贫弱。[14]这种富贫悖谬症的标征,就是艺术形象的形态上富,意义上贫,是艺术形象的实体性凸显,思想性情感性凋敝。例如最新的AR、VR技术在文学出版中被尝试应用,在文学的纸质文本或电子文本中配合文学场景、文学故事和文学形象的变化去呈现文学形象实物的虚拟画面,或者网络超链接的有关文学形象的画面或视频,让读者能够实时地与文学文本中的事物、人物、场景进行互动,让文学的文字阅读与形象体验融合在一起。在文学阅读游戏化中融合文学形象的实体虚像,使阅读成为虚拟和现实双线并进的审美体验,满足了人们对实体化的动态视听形象审美的需求。
文学形象的功能也有了新变。文学形象的基本功能是审美,以审美功能为基础,文学形象的功能还有:第一是补偿和主体实现功能,即作者和读者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学形象,体验其丰富多彩的人生图画,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无限的文学形象来补偿自己有限的人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第二是美育功能,文学形象以其多样性的人生尝试、情感状态、思想模式给人们多样化的审美体验,给人们心灵的滋润。第三是娱乐功能,文学阅读是心灵的天地旅行和人际交往,让人沉浸其中其乐无穷。
媒介产业化的背景下,形象不再是文学艺术的专属,产品、企业等在市场上商业运作的事物也将塑造美好形象作为竞争策略。文学形象延伸出商业功能,为产品和企业的形象竞争策略所用。这是后工业文明时代形象制胜的突出表现。形象制胜趋势既表现在社会生产发展方面,产品的生产从注重产品到注重推销,再到注重产品形象;还表现在消费发展方面,产品消费从讲求数量到讲求质量,再到讲求形象消费阶段。[16]塑造产品形象采用文学手段,赋予产品使用价值和情感思想、审美外观和审美内涵、理性形态和感性形象,把产品人格化、文学形象化,以此来吸引、说服消费者。产品的形象与设想的消费者形象相重叠,使消费者通过消费形象美好的产品塑造自身美好形象。文学形象的商业功能,除了产品的文学形象化,还表现在文学形象的产品化,即文学形象被延伸、生产为具体产品。以文学形象为卖点衍生的产品,有影视作品、舞台作品等文化产品,有服装、饮食、玩偶等实物产品,还有旅游、游戏等体验产品,例如文学经典《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被改编、制作成多种文化、实物和体验产品,其市场价值被不断开发扩大。这种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操作模式在发达国家更为成熟。文学形象的商业功能在市场上的资本运作,为媒介产业化背景下的文学生产提供了模本,文学及其形象的形态也与之俱变。
文学形象的实体化和商业性,一方面给文学生产带来了活力,在媒介产业化进程中,为能得到读者而在市场中胜出,文学生产不断变化:通俗文学巨量生产,以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发展了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群;图文书流行,把图像符号融合到文字文本中,把读书发展为看书、翻书,增加了读者阅读量;传统纸媒文学转向数字网络传播,在新媒体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文学形象趋于同质化。文学与媒介产业共谋,媒介文学化,文学媒介化,一切以文化商品的形式被策划生产进入市场流通,畅销书、文学期刊、网络文学文本、都市副刊、影视剧、微信文稿等,成为大众消遣娱乐、媒介化生存的消耗品。受众的趣味和需求被媒介产业的生产机器所操纵而趋向同质化,年龄、趣味、知识和阶层没有了区分作用,成年受众的阅读需求与趣味低龄化,而儿童受众也被携裹进成人化的思维和表达。这种媒介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但带来了审美感性化,而且还以产品提供者的权力改变了整个社会内在的思维和逻辑。在现代传播媒介的感官模式、感性美学的诱导下,媒介产业的利益追逐促成了文学的欲望叙事的蜕变,读者成为依赖媒介产业机器生产的婴儿。
总而言之,媒介产业化是诱发文学变化的巨大驱动力量,文学的媒介、文学的形象与之俱变,文学新变自有新意、新态、新机遇,但其中也有新危机和新陷阱。理性的操作媒介生产文学的人,应能在媒介产业化和文学新变中把握好方向。
参考文献:
[1]杜书瀛.艺术哲学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7.
[2]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3]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译者前言[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4.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2017-01-27].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7-01-27].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6]杜骏飞.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4):6.
[7]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第九版[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29.
[8]孟建,赵元坷.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J].新闻传播,2007(2):16.
[9]夏德元.数字时代电子媒介人的崛起与出版新视界[J].学术月刊,2009(9):22.
[10]黄鸣奋.新媒体时代电子人与赛博主体性的建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l):168.
[11]焦树民.自媒体视阈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4):124.
[12]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2.
[13]谭华孚.文艺传播论:当代传媒技术革命中的艺术生态[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32.
[14]王一川.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富贫悖谬症[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3):84.
[15]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2-34.
[责任编辑舒 泳]
Media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 Changes of Literary
YAN Huai-lan
(Cultural Dep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Media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specialization, intensification and marketing of media produ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dustrialization, new media is colorful, everyone becomes media, and media organization is stronger. The new change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literary images is materialized and commercial, which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literary image; literary production; media industry; new media
I025
A
:1008-9128(2017)04-0071-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4.020
2017-02-13
广东海洋大学:出版美学精品视频公开课(530001051)
阎怀兰(1976-),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