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范例
——郑桂华老师执教《想北平》课堂实录分析

2017-03-09丰建霞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北平老舍文体

丰建霞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范例
——郑桂华老师执教《想北平》课堂实录分析

丰建霞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郑桂华执教的高二课文老舍散文《想北平》,以作者老舍心中流淌的对于北平的浓浓的“情”为教学内容,兼顾文本内容与文体特性,以文体特性切入,“唤起学生对老舍对于北平的这份情感的理解”,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教学效果理想,是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范例。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郑桂华;《想北平》

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宛如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内容充实,形式完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单元里,教师引导学生来到一个类似艺术创造的境界,师生共同沉浸在愉悦的富有效率的学习氛围里。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执教的高二课文《想北平》的课堂情景①,就是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一、以作者老舍心中流淌的对于北平的浓浓的“情”为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由于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课程标准的一些模糊性及教材与课标的不对称性,还有教师自身的素质等原因,在其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上,是困扰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根本问题。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1]郑老师以作者老舍心中流淌的对于北平的浓浓的“情”为教学内容,是准确地抓住了教学的核心价值点。

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一是课文文本,二是“课程标准”,三是学情。

《想北平》是一篇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散文,没有明显的“写景”、“叙事”、“抒情”,作者将个人的浓浓“想北平”的情感都化在对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细小事物的回忆之中,教学似乎没有一个明显的抓手,该教的似乎很多,却又不知从何教起。这类散文的教法确实颇叫人费思量,你不好从整体上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其实,仔细研读,你会发现本文是有章可循的,《想北平》是老舍心中流淌的诗,是对北平那个家浓浓的一个“情”。他眼中的北平是诉之以与自己心灵黏合在一起的包含许多画面、色彩、声音的场景:雨后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带着雨时溅起泥点的韭菜叶、几乎有诗一般美丽的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他眼中的北平是一种“安全感”,一种“舒适感”,一种“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大概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老舍“浓得化不开”的北平情结,在文中却反复地叙说“说不出”,同时把对北平的爱类比为儿子对母亲的爱。大爱无言,深沉至极的感情,往往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而今一切可能失去,故土不再之时,种种场景交替幻现在眼前,那种忧虑正如对母亲健康担忧之时的“我欲落泪”,情难自已。

高中课标必修目标指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2]8选修课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 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10无论是必修目标,还是选修目标,都强调性情陶冶,情感体验,语文知识的学习当然不可或缺,但相比较而言,是居于次要地位的。《想北平》教学,以“情”为抓点,与“课程标准”契合。

学情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感情发展程度的情况,也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它还是实施教学行为的依据。课程标准、课文文本具有共性,对学情的认识则是存于任教教师心中的基本判断,来源于他们长期和学生一道学习、相处,对施教对象的了解。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有所教,有所不教,把握一个“度”,其依据就是学情。郑老师在讲《散文教学设计的展开》时提到:“我觉得散文教学的关键就是一堂课,你希望学生达成一个什么东西恐怕是关键,……比如说想北平也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节课,比如说,我要唤起学生对老舍对于北平的这份情感的理解,那最好还是能够体会到一点……如果我们真诚真切的能够感受到一点,我还说没有共鸣到很高,就是老舍对于北平的爱之深,忧之切,不是最后,真想念北平,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就是如果你真的体会到老舍的对北平的那份情感,小孩子某一天,他也会有自己对家乡的情,他会迁移过来的。”[3]一方面,“我要唤起学生对老舍对于北平的这份情感的理解”,另一方面,郑老师也坦陈,“我还说没有共鸣到很高……”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学引导,理解老舍对于北平的这份情感是做得到的,而以他们生活阅历,发生共鸣则不切实际。“小孩子某一天,他也会有自己对家乡的情,他会迁移过来的。”

二、兼顾文本内容与文体特性的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想北平》抒发了作者老舍对于北平浓浓的想念之情;作为一篇散文,最具个性化色彩的文体,《想北平》体现为生成这份情感的老舍独特的个性化身份和视角。郑老师的教学兼顾文本内容与散文文体特性,以文体特性切入,“唤起学生对老舍对于北平的这份情感的理解”,具体文本阅读理解与语文知识传授达成有机融合。

《想北平》教学组织呈现为一个线型结构,整堂课由“导语——精读课文——结语”三个环节串联而成,教学活动包括诵读、讲解、课堂问答、师生讨论、小组讨论,等等,从教学形式看,没有特别之处,是一节常规课型。这样一堂课的成功,更具有示范意义。

教学的起始环节,郑老师采用拉家常的方式“聊”,问学生谈到北京想到什么,说到自己的孩子到北京三四遍每次都会讲到故宫、长城、天坛。以一种非常轻松的方式,自然而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引导到本课的学习上来。顺势归纳学生的回答:

【板书:故宫、香山、什刹海、长城、天安门、烤鸭、天坛】

这个环节的教学意图实现了。接着提出:再看老舍的“想北平”,老舍想到是哪些地方,哪些景色?由此导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精读是《想北平》教学的主体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划出老舍写的景物,要求学生尽量将老舍对这些景物的细致的描写划出来,并对景物进行分类。通过这一遍学习,学生对课文的题材内容有了较好的认知了解。归纳课堂学习的成果:

【板书:蜻蜓、塔影、长着红酸枣的城墙、温和的香片茶、胡同、房子、院子、北山、西山……】

到这个阶段,学生都是在“物象”层面感知《想北平》。实现了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为接下来体验老舍对北平的“情感”打下了基础。黏附于老舍“想”北平的事物是“蜻蜓”“塔影”“长着红酸枣的城墙”等意象,有别于一般人的“故宫”“天坛”“天安门”……,提出这种比较,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

老舍是以一个普通北平平民的视角看待北平,而不是“我们”一般人仰视的敬仰。北平对于老舍来说是家,是家的亲切。生成老舍对于北平那种独特情感的正是他独特的身份,独特的视角。

北平毕竟是历史文化古都,不能因为强调“家的亲切”而忽视了这一点,否则就是陷入《想北平》而不能出来,不是正确的学习行为。郑老师让学生讨论、思考“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师生共同交流明晰,北京对于“我们”来说是古都。这一环节,看似与文本的学习无关系,然而是不可或缺的。

老舍“他又是以一种什么身份、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北平的?”提出并讲析这个问题既是本文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授之以渔”,即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这个环节,老师又搭建了一座桥梁,提供一段梁实秋写北平的文字,老师启迪到:梁实秋也是在北平长大的,为什么梁实秋的北平街道和老舍的想北平差别那么大 ?他写那个街道,雕阑玉砌,他写的文字很雅致,而且是调侃,如称那个灰尘满天时候,有诙谐意味。通过一比较,学生再次进入到老舍的文本中,一个平民眼中的北平。同时获得对散文文体特性的基本认知:散文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文体。

郑老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情感,还意在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投入,体验。如她设计一个“节外生枝”的教学环节:“你们对松江一中有哪些印象呢?

你是用一个什么样的视角来看松江一中的?你们在这里呆了近一年了。关于松江一中,你们能讲一点什么景什么物吗?”其目的是唤醒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有自己的松江一中,有自己的松江,有自己的上海。

郑桂华老师执教《想北平》,依据课文文本,“课程标准”以及学情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作者老舍心中流淌的对于北平的浓浓的“情”为教学的核心价值点,兼顾文本内容与文体特性,以文体特性切入,“唤起学生对老舍对于北平的这份情感的理解”,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教学效果理想,是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范例。

注释:

①郑桂华.《想北平》教学实录[M]//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试教交流: 第一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69-82.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01)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魏本亚.关于高中教学学设计的系列访谈之散文教学设计与展开[OL].(2012-12-12)[2017-03-12]http://www.njtygz.cn/content.aspx?id=624237216499.

责任编辑 张吉兵

2017-03-23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4.07

丰建霞(1967-),女,湖北团风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G633.3

A

1003-8078(2017)04-0027-02

猜你喜欢

北平老舍文体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十路大军进北平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十路大军进北平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老舍的求婚
想北平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