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7-03-09严亚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

严亚明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严亚明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网络促进了有关中国当代史的文献资料、影像资料等的广泛流传,为学习研究中国当代史提供了诸多便利。中国当代史教学中选择利用网络资源时,要遵循历史科学的真实性要求,从适用性出发选用网络资源,并对其进行历史量度、维度的评判;应培养学生的史学实证精神,引导他们自觉抵御消费历史的恶俗。

中国当代史;网程资源;教学

中国当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当代史虽然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很近,但是由于当代社会变革急遽,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经验,对于许多历史事件,如整风反右、大跃进运动、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计划经济模式等等,学生都表示难以理解。如何在教材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该课程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对当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纷繁复杂的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一直是笔者比较关注的教学问题,本文就此略陈浅见。

一、树立历史大教材观,开掘网络教学资源

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选材、编写的,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本,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读本,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随着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网络技术进入历史教育领域,历史教育工作者突破了传统的教材观,确立了大教材观,把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材料和手段都纳入教材范围,“教材不仅仅是指一本教科书,教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文字印刷教材、电子音像教材和实物教材等一系列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的教学材料”[1]140。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能够把各种文字、声音、图像资料转变成电子文件,实物也可以用多角度的图片给予全面的展示,甚至以立体、动画的方式呈现。简而言之,文字印刷教材、电子音像教材和实物教材等都可以在网络上以各种格式的电子文件形式存在。

以大教材的视野看中学历史教学,“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2]大学历史课堂教学同样应该扩展教学资源,尤其对历史专业师范生来说,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对于他们日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新媒体资源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专业信息获取能力、甄别能力。而且,在大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单纯阅读教材及有关论著,学生常常感到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兴味索然,因此,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变化学习活动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学习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寓教于乐是教育活动的一种理想追求,然而,学习活动在很多时候的确是对学习者身心的锤炼和考验,意志稍弱者无法坚持高强度的学习活动,其学习成效不免大打折扣。历史教学常常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阐述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大量的感性材料,这符合历史教学的特殊性。以历史影视剧为例,“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1]142。“书本的描述是静态的,影视是动态的;书本是平面的,影视是立体的;书本插图是静止的,单色的,影视是移动的,彩色的;书本是无声的,影视则可以把信息通过声音传播给学生。总之,影视信息达到声、光、形、色、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优势。”[3]12对于20岁左右的大学生而言,直观教学是否降低了教学目标和要求?直观性原则在大学诸多专业课程教学中都在广泛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摩,理工科类课程的实验,体育类课程的训练,艺术类课程的鉴赏,外语类课程的听说练习,都涉及到直观教学。“在所有的直观手段和材料中,影视信息能使学生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了感性材料,大大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替代的优势。”[3]4不能低估直观教学在历史学习中的效用,历史教育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吸引学生参加后续的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

历史教学界研究者指出,教学媒介与中学历史教学存在密切联系,电化教育媒体“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加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历史概念的形成,促进思维的发展;节约教学时间;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大学历史教育更应关注教学媒介的选用,应积极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因为“真正地理解历史需要丰富的知识与体验,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而需要从各种材料中获得历史信息,比如从遗迹、文物、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建筑中,等等。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1]261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历史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况且,学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不同课程的内容也存在趣味多寡和浓淡的区别,学习材料的差别就更大了,如经济史统计数据与历史人物掌故,无疑绝大多数人喜欢阅读后一类材料。

网络时代使搜寻翻检历史学习资料的艰辛活动转变为手指间的敲击游戏,极大地开拓了历史教育的天地,使历史研究不再是书斋中学者的耕耘劳作,为大众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创造了条件,自媒体也为历史的自由书写提供了平台。“青少年对网络的信息搜寻作用,有着较为积极的认知,认为网络扩展了信息来源,方便查找辅导资料和获得大量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使自己摆脱了单调的信息查找工作。”[5]其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图片等资料,一键可求,历史问题也可以网上求答,甚至史料释读也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找到相关资料。

中国当代史研究对象是人民共和国刚刚逝去的历史和正在发展演进中的历史,这段历史距离我们最近,可以说学习者就生活在这段历史之中。有关当代史的各种资料特别多,除文献资料外,还有影像资料、音像资料等,为学习研究当代史提供了便利,网络更使各种资料广泛流传,随手可得。随着政府档案、经济统计数据的部分解密和开放,国家领导人以及当代历史事件的重要当事人或亲历者的日记、回忆录、文集、年谱、传记的公开发表和出版,通过网络访问政府部门及档案机构网站十分便利,这类资料在网络上不断繁衍传播,还有关于当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文献片等,学习研究中国当代史有着其他历史课程所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二、依据当代史学科特点甄别、选择网络资源

当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活跃了历史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诚如研究者所言,“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特征是指历史知识包含生动、具体的内容,历史过程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历史知识并不是单纯、机械枯燥的文字表述,也绝不是仅仅靠教师的侃侃而谈所能表达清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其多媒体特征可以使历史知识的呈现声形并茂、情景交融,充分展示历史知识的个别属性,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事物。这是突出历史知识具体性的最佳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声像搭配、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教学课堂,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适合历史知识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活动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在感受历史具象资料的基础上建构抽象层面的历史知识。

中国当代史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如何选择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呢?首先要遵循历史科学的真实性要求。历史科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证性,要从史实出发,史实是历史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背离了这一点,也就背离了历史科学。历史学习中选用的网络资料如果不真实,或真实性较差,会严重误导学生,使学生对所研习的历史问题产生错误的认知。众所周知,在利用传统的纸质图书文献时,历史教育者都会审慎地考虑其真实性,特别注意对史料书籍版本的鉴别、考订及史实记载的辨析。在面对网络新媒体资源时,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强化资料审辨意识,这是因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自媒体的自由书写特征,网络信息的海量特征,搜索引擎的即时便捷等,更加凸显了资料审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坦率地讲,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势头有所抬头,戏说历史,颠覆主流,刻意翻案,恶搞耍笑,架空穿越,消费历史的娱乐文化正在不断侵蚀严肃的历史学,夸大渲染宏大历史运动中的污秽与血腥,迎合受众从历史巨人的谬误与愚蠢中获得满足的心理,赋予大众在杰出历史人物身上窥视到卑劣委琐的道德优越感,并借助其娱乐休闲的功能大行其道。

其次,要从适用性出发选用网络教学资源。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学习任务性质、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等因素,精选适用的网络资源。一方面有海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生用于特定学习科目及专题的时间有限,因此对网络教学资源必须进行甄选,挑选与学习内容关系最密切、与学生认知水平最切近、所需观听时间最经济的网络资源。笔者以为,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及向学生推介网络学习资源时,应对教学资源作分级处理,如一级、二级、三级等,或必读、浏览、选读等,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等安排网上在线学习活动。网络资料的适合性要求,既要有文献史料,以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真相,得到文献检索、辨别、释读能力的训练;又要有相应的分析资料,使学生获得对史料信息的深刻理解,逐步培养在史学理论指导下分析文献、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对可用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历史量度、维度的评判。网络空间很少有纯粹状态的历史教学资源,历史文献资料、历史研究论著、历史教科书、历史故事、历史演义及小说、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影视剧、历史娱乐读物(宫廷阴谋、言情、架空、穿越、悬疑等)等,它们与历史的关系有着疏密程度的重大差异,有些网络资源历史学科性很强,另一些则文学娱乐性更强。网络历史教学资源其来源也值得推敲,历史专业类网站、历史教学类网站、历史教师个人网站等,这些网站资料比较可靠,专业性较强,可信性较高。非历史类网站中有关历史的网页,专业性一般,要作甄别审辨。而众多的其他网站中所谓历史资料,专业性较差,甚至与历史无涉,基本上可划入以历史为言说框架的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对于历史专业学生网上在线学习来说,特别困难的是网络上存在大量中间性质的资料,有点历史味,也有点娱乐味,有对历史问题别开生面的见解,又缺乏严谨翔实的论证,如何利用这类资料开展历史学习?有论者撰文论述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认为“可靠的史料和可信的史实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的基础和保证,舍此,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对于历史教师而言,“历史教师应有强烈的史料(证据)意识”,“介绍重要史料、讲述基本史实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史料教学法应成为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历史教师要在史料和史实的掌握与运用上多下功夫”;对于学生而言,“接触基本史料,了解重要史实是历史学习的首要任务”,“历史学习活动必须以史料、史实的掌握与运用为基础”,“发现、发掘、搜集、整理和利用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7]求索真历史应成为历史教育的唯一宗旨,离开求真奢谈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最终只能是南辕北辙,在学生心中播下怀疑历史教育的种子。在中学教学实践中,以历史影视剧资料为例,有教师采取史实辨析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指出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若干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剧情。[8]131即使是严肃正剧形态的历史影视剧也不能等同于历史史实,很多历史故事片“其情节与历史真实过程不一定很相符,也不具备史料价值,但是在教学中对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很大的作用”。“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其史料价值,区别对待各类影视材料,预测使用效果”。[8]132上述做法对大学历史教学不无借鉴意义,对于历史师范生更应培植史料、史实意识,强化批判意识,其在线学习行为必须重史实、重史料,决不能因为追求历史学习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而损害了历史探索的实证性、真实性、客观性。

以历史量度、历史维度为依据,选用网络资源用于当代史学习时,笔者认为要优先选择历史纪录片、回忆录、严肃的历史影视剧等,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访问当代史专门网站,力戒盲目的网上游走。

学习中国当代史时,影象资料应首选文献纪录片,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的文献影视,领袖人物文献片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文献纪录片有《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思想历程》、《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新中国》、《辉煌六十年》、《共和国图像日志》、《中国1978—2008》、《复兴之路》、《筑梦中国》等,这些文献片资料画面真实可信、声像生动,对于中国当代史学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有许多以历史事件或某一专题为主线的纪录片,如《新中国妓女改造记》、《新中国第一》、《新中国民间外交实录》、《当代中国水利事业》、《谁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万隆1955》、《变局1962》、《红旗渠》、《解放农奴》、《解放——西藏人民的新生》、《揭秘两弹一星》、《李宗仁归来内幕》、《中法建交秘闻》、《大庆魂》、《1974西沙往事》、《唐山1976》、《1979年邓小平访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邓小平九二南巡始末》、《三峡工程》、《香港回归全记录》、《人民大会堂五十年》、《西藏和平解放60年》等等,这些纪录片可以用于当代史的有关专题教学活动之中,或者作为学生课外延伸学习的辅助资料。

回忆录能提供有关当代史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对于学生了解50-70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有很大帮助。如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彭德怀的《彭德怀自述》,洪学智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李维汉的《回忆与研究》,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大跃进”亲历记》、《直言:李锐六十年的忧与思》,吴冷西的《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师哲的《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孙一先的《亲历林彪坠机事件》,梅志的《我陪胡风坐牢》,韦君宜的《思痛录》,戴煌的《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从维熙的《走向混沌》等,提供了具体的、生动的历史记述材料,并浸染着历史当事人的认识与反思,学生阅读这些回忆录,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代史上的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整风反右、“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中苏论战、文化大革命、“九一三”事件等历史问题。上述回忆录在网络上以电子书等方式得到广泛传播,收集查阅十分便利。

立足史实的、严肃的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当代史的兴趣和热情,并推动他们进一步去了解有关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究重要人物的历史活动,考察社会心态的历史嬗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电影(包括纪录片、新闻片)《开国大典》、《周恩来万隆之行》、《周恩来》、《情归周恩来》、《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周恩来——伟大的朋友》、《刘少奇的44天》、《少奇专列》、《十八个手印》、《邓小平》、《小平您好》、《邓小平登黄山》、《东方巨响》、《新中国第一大案》等,电视剧《东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1)》、《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奠基者》、《阿丕书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通过观看历史影视剧,由此展开当代史学习活动,有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彻底改变了历史学习活动单调、枯燥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习活动充满生气,为学生深层的探究学习创造了主体条件。但是,应提醒学生注意,除纪录片电影、新闻片电影之外,对历史影视剧要保有文学与历史的二维评判,始终牢记历史专业学习要遵循求真原则,区分历史影视剧中的文学虚构、渲染与历史写实、实录。

与中国当代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网站,汇集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诸多资料,如人民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cpc.people.com.cn/ GB/),陈云纪念馆(www.cyjng.net),抗美援朝纪念馆(www.kmycjng.com/),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www.yjsd.net/)等。一些研究机构的网站资源更是当代史深入学习的宝库,如当代中国研究所(http://www.iccs.cn/),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http://www.csprch.ecnu.edu.cn)。此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网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网(www.zgdsw.org.c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http://www.hprc.org.cn/gsyj/yjjg/zggsyjxh/)。以国史网为例,辟有理论指导、学科建设、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人物研究、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国防史、外交史等栏目,汇集了各类研究资料,为学生拓展学习中国当代史提供了远程平台。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中国当代史学习活动,编选了中国当代史网络学习资源指南,包括专门网站、历史纪录片、历史影视剧、历史回忆录、学者历史博客等,并给出了网上地址链结。

三、弘扬史学实证精神,抵御消费历史恶俗

历史研究要建立在可靠的历史资料和科学的历史理论基础之上,历史学习也同样如此,历史教学中在这两方面都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学生在历史专业课程学习中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等严重不足,历史学习中感性认识活动(感知历史资料,厘清历史史实等)的基础薄弱,对诸多历史问题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材论述的范围内,缺乏对历史问题的“同情之理解”,课外历史学习活动过于追求快餐式的阅读愉悦感,喜欢通俗式、揭秘式、调笑式的历史读物。另一方面,学生的史学理论修养不够,阅读、领悟、研究史学专著有一定困难,青年学子思维方式中具有某种青春期叛逆倾向,比较容易受各种新视野、新说法、新论调、新思潮的影响,往往成为伪历史的俘虏。

无庸讳言,消费文化已构成对历史科学的巨大挑战,各类秘史、野史、揭秘等大行其道,它们打着历史的旗号,却完全摆脱了历史范畴的束缚。通俗历史文学、戏说历史影视剧、虚拟架空的历史小说、无厘头的历史调侃、歪曲历史的揭秘小故事等等,放肆地歪曲臆造历史,并借助现代传媒快速传播。一些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群等成为传播伪历史的推手,网络的匿名特征更增强了各种在线历史言说的非理性色彩。在消费文化浪潮中,历史成为牟利的道具、休闲的笑声、戏仿恶搞的对象,成为某些人博取“网红”的戏装,成为恶意摸黑历史的假面创新者的资本。

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消费文化潮流波谲云诡,大众的文化生活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改朝换代的变革,文学、娱乐、游戏等正在侵蚀历史的田园,历史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商业价值,历史被剪辑为迎合大众的窥视隐秘、享受刺激等心理欲望的闹剧、喜剧。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历史权威,各类在线历史言说具有明显的随意性、情绪性、反理性色彩。青年学子已习惯于网上搜索、冲浪游走式的在线阅读,一些迎合网民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历史类文字等,比较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影响青年学子,以微观的细节求真来歪曲篡改宏观历史,刻意汇集历史事件、人物的某一侧面的史实来颠覆史学界的基本共识,这些名为历史类的文字,实际上是消解历史的符咒,对大学历史师范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中学新课程改革初期,历史教育界人士就明确提出,“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历史教育改革的目的在造就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历史教师,并通过他们培养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国民”。[9]大学历史师范生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大学专业学习期间,就应了解社会文化的当下变革,直面消费文化的现实,探究消费历史的各种表征和不良社会影响,弘扬史学实证精神,坚守历史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知,维护历史科学的伟大荣誉。

网络虽然为历史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海量信息大都以混乱无序的方式存在,网络学习者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链接引入歧途。网络自媒体特征固然为普通人参与历史问题讨论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也催生了无数低级的历史评说(这只要随便看看历史类文字后面的跟帖内容即可见识一二),也为戏说、戏仿、调侃、嘲弄历史大开了方便之门。

加强对历史师范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指导,已经成为大学历史教育的当务之急。尽管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中已经初步掌握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的知识技能,但并未得到如何检索、利用网络历史学习资源的专门指导,亟需历史专任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给予应有的指导,如给学生介绍历史课程学习专门网站,介绍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数据库,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训,以掌握网络历史学习资源的检索、收集、辨析技能,强化他们的网络资源甄别意识,引导学生认识消费历史时尚对历史教育的复杂影响。近年来,笔者在当代史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其一,选取热播的历史类电视剧,以剧中情节为例,组织学生查考史实,开展讨论,使他们明了文学与史学的不同维度,对利用影视剧资料开展历史学习活动,应该有较为严谨的态度。如关于华国锋在逮捕“四人帮”这一重大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向学生推荐党史专家韩钢的专文《关于华国锋的若干史实》,使其了解华国锋首先提议处理“四人帮”问题并联络了李先念、叶剑英等老干部等基本史实。

其二,以网络上的历史揭秘故事为例,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录等,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求真精神,不盲从,不轻信,从史料出发寻求历史真相。如关于“九一三”事件,笔者向学生推荐孙一先著作《在大漠那边》,读书作者当时在中国驻蒙大使馆工作,曾亲眼目睹了林彪外逃坠机现场的情况,参与了中蒙交涉活动,写作该书时参考了大量著作、论文、回忆录,并附有历史照片。

其三,以一些典型的事例为依据,使学生了解网络、网民的复杂性,如:网站机构的利益驱动,个人博取名声的欲望,网民对历史言说的情绪化宣泄,借助历史的娱乐耍笑等。如关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非正常死亡人数问题,网络上充斥着许多情绪化、调侃式、嬉闹式、漫骂式的言论,尤其在一些论坛的发帖跟帖中,既有为当年“左”祸辩护的论调,也有刻意渲染历史灾难的声音。历史师范生应该以专业的眼光看待混乱喧嚣的网络言论,笔者曾介绍一些专著供学生课外延伸学习,如李成瑞论文《“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曹树基论文《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乔培华论文《周恩来与信阳事件》,以及有关信阳事件、无为事件、引洮工程等的专题论文,并建议学生参看历史亲历者的日记、回忆录等。

其四,通过对妖魔化历史的个案分析,引导学生回归历史文献资料,进而探究历史的全貌,不为细节、局部的精审考证所迷惑,警惕在创新旗号下兜售的伪历史。一些网络历史言说以立论新颖、言辞激烈的面貌出现,对公众颇具魅力,实际上要么以理论推演代替史实论证,要么片面地收集、引用、解释史料,立意就在于解构历史,嘲弄历史人物,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有论者指出:“在历史观问题上,‘碎片化’将本为内在有机统一的历史理解为某些‘细微’历史个案或尘埃的分布、组合与拼凑,以至于认识和研究历史,可以撇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割裂一定的历史联系,可以脱离或转移历史的主体,甚至颠倒、抹杀历史中的社会矛盾关系,也可以不通过占有翔实资料,而从个别的、不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对相应历史的一般性认识。”[10]如片面地从权力斗争的视野解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政见分歧,借片段史实进行历史演绎,以碎片化、线性化、平面化方式构筑论述框架,此类标新立异之作,对青年学子具有极大的诱惑性。

综上所述,大学历史专业师范生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历史专业课程学习中,必须把对网络资源的筛选、甄别、审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网络在线学习,不仅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挑选适合于历史专业学习的资源,而且要运用历史科学的理性实证精神对网络资料给予审慎的鉴别,训练识别非历史、伪历史的敏锐目光,摈弃对历史吠形吠声的感性宣泄,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在线学习的主动权,以史学的求真信念为虚拟空间的学习活动指引航向,在在线学习的实践中锤炼忠于史实的学科素养,并积累丰富的网络在线学习经验,为走向中学历史教学岗位奠定初基。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6.

[3]叶文广.历史·影视·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3.

[5]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6.

[6]王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5.

[7]冯一下.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6):23-27.

[8]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赵亚夫.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M]//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序论.

[10]宋月红.岂能以历史“碎片”颠覆历史逻辑[EB/OL].(2015-03-04) [2016-05-25].http://www.zgdsw.org.cn/n/ 2015/0304/c219000-26634376.html

Network Resources and the Teaching of the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YAN Ya-mi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he network promotes the extensive spread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videos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and provides many conveniences for learn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In selecting and utilizing network resources during the teaching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it is essential to follow the request of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science,to choose network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bility,and to evaluate the network resources by the dimension of history.The teaching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should develop the matter-of-fact attitude of students in the studying of history and guide students to resist the bad customs of consuming history.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network resource;teaching

G 652

:A

:1007-6883(2017)01-0086-07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6-06-27

韩山师范学院2015年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HJG1525)。

严亚明(1965-),男,湖北汉川人,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