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7-03-09毋小利
毋小利
河南省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毋小利
长期以来,河南省高校语文教师教育专业在不断改革。目前该专业发展态势良好,为基础教育培育了大量合格的教师。但是,从该专业师范生展现出来的教学技能也可看出他们在教师核心素养上还存在较大问题:语文课程研发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较弱。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要由纯学术导向型向新课程导向型转型,从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两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增强师范生的教师核心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教师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课程研发;教学实施
从2003年开始,河南省教育厅连续举办了14届河南省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以比赛促发展,大大提高了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兴趣、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河南省高校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河南省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证。但是,在比赛过程中,师范生在教学素养上也表现出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反映出我省高校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运行中存在的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下面,就以语文教师教育专业为例展开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一名教师应当具备课程研发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实验指导能力、革新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学生社会活动组织能力、教科书处理能力、学生升学就业指导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示范能力、自制力和推理能力等。在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素养中,课程研发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是核心素养。
课程研发能力,是指教师要有实验、研究、编辑和审订课程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教什么”的重要保证。如果缺乏这种能力,教师的教就只能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新课程改革以前,基础教育中几乎任何一门学科所确定的课程内容都被当作绝对真理,教师无须进行课程内容研发,甚至无须具备课程研发意识。在新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存在课堂教学“教什么最合适”的问题,对语文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具备课程研发能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要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特定教学环境(尤其是学情)的要求,有效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心态、有效传输课程内容、有效指导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有效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能力。目前,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师才能积极有效地实施预设的教学计划,如,灵活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灵活地处理和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地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合适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等等。
二、河南省语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普通教学技能较强,但核心教学素养较弱
在全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展现出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尤其在普通教学技能层面有良好表现,如板书技能、口语表达技能、教学组织技能等都较为扎实。但也无须讳言,他们的核心教学素养较弱,在课程研发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两个方面表现欠佳。缺乏这两项核心素养的支撑,他们的教学技能就只能停留在“技”的层面而很难上升到“道”的层面。
先看课程研发能力。选手们多数缺乏明确的课程意识,对所讲授的语文课程内容缺乏学理上的批判与反思。因此,在“教什么”层面,选手们所确定的语文课程内容经常出现不正确、不科学、不充分、不适用等问题。
例如,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的议论文,选手们总喜欢用定型的三要素理论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找出文本表达的论点,然后分析文本选用了什么样的论据、以何种方式证明了论点的正确性。实际上,在语文教材中,并非所有议论文的写作都是为了证明某个论点,不少议论文(如《谈读书》《拿来主义》《师说》)的写作另有功用,因此并不按照三要素的规范来写作,而是大量使用其他说理方式,如界定、阐释、分类、比较、论述等。它们就是议论文中不同于“证明文”的“阐明文”。将三要素理论绝对化,很容易产生削足适履的问题。对于《中国石拱桥》这样的说明文,分析文本使用的说明方法,许多选手仅止于文本何处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未能从语用出发,就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必要性、合宜性及取得的效果做进一步的探讨。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小说,许多选手分析人物形象,不懂得“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区别,一味以单一人物性格类型分析作家塑造出来的所有人物形象。再如,一位选手在讲授这篇小说时这样讲授关于“景物描写作用”的知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景物描写的这种理解,实际上远远落后于学术发展现状。在解读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时,这种方法是比较适用的,而在解读其他类型的作品时则会捉襟见肘。比如,契诃夫的《草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张承志的《黑骏马》,作品具有浓郁的诗化特色。徐岱教授曾指出:在这些小说中,景物已经不仅是背景,已经不再是表现人物的附属之物,它们本身已经得到强调,获得了一种象征意蕴,事实上成了一位“抒情主人公”,直接抒发着作者对人生的种种微妙感受,从而加强了小说的美的特质。[1]179-180
以上,我们从语文课程内容“务实的”的语文知识角度分析了师范生课程研发能力的缺失,下面再从语文课程内容“务虚的”的经典文学作品角度加以分析。
对经典文学作品丰厚的内涵,选手们鲜有超越教参的深入、独到的解读。如在解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抒发的思想感情时,多数选手将其内涵定位于父爱或是父子深情上。实际上,这篇经典散文的内涵并不如此简单。一个合格的读者在解读作品时,必须能够从“文本-过程-交际”三个维度展开,既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形式上有何表现,同时也要关注这样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策略、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出来的、是写给谁看的、要达到什么样的交际目的等,如果做到这些,我们就会发现《背影》中的很多奥秘。比如,作者朱自清多次因父子骨肉情深而感动流泪,看来其情商并不低,可是为什么又以一句“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自己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也给予否定呢?这就需要动用交际范式分析目的因素对写作的影响,把文本读深读透。朱先生写作《荷塘月色》和《背影》时,他和父亲之间多年来积存的矛盾还未得到缓解。出于某种原因,父亲首先向儿子伸出了和好的橄榄枝,而已为几个孩子父亲、渐历风霜的朱先生这时也更容易读懂父亲的“低头”。为尽早与父亲冰释前嫌,朱先生撰文并在文章中将父子之间的摩擦描述得简约之极,将父亲的亲子之爱渲染得天衣无缝,将自己事后的忏悔之情表现得真挚浓厚。于是,文章中出现了许多读者不太好接受的“大男孩的多次流泪”(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主观情感过滤后的事实失真),出现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之类的忏悔, 对自己摆脱父亲那种中国式的交织着爱的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也给予了否定。赵焕亭从修辞论美学视角出发,认为“这是文本的一种修辞手段,文化文本通过组织和调整话语这种修辞手段来达到修饰生活的目的”[2]。因此,师范生在作品解读过程中应该及时吸纳相关学术成果,而不应该仅仅在作品表面滑行。
再看教学实施能力。不少师范生缺乏“教学为课程服务”的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是为了落实课程内容,因此普遍存在不从“教什么”的需要出发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而是喜欢选用“时尚”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以下是一位选手《岳阳楼记》一课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
4.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导读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对于《岳阳楼记》这样的经典篇目,只注重教师单纯的引导,只注重学生单纯的探究和发现,排除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实际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统一的,它们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孔子说过“思而不学则殆”,韩愈也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两位教育家都强调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的重要性。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多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二是过多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师范生应辩证地对待教学方法,走出误区,从课程内容和具体学情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
三、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要由学术导向型向新课程实施导向型转型
作为一名准教师,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从我省相关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纯学术导向阶段。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还是以学科和学术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导向的、密切关注师范生整体教学素养生成的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与培养机制还没有形成。师范生在接受完四年的本科教育之后,其自身的教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改革语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机制,需要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推进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由学术导向型向新课程实施导向型转型。
(一)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除故纳新式的改革,密切关注中小学课程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建构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密切对接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几乎所有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都产生在语文课程内容层面上。具体表现在:现有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课程内容不正确、不科学;课程内容确定性差,太过于笼统;大量迫切需要教的课程内容阙如;现有课程中存在过于庞杂的内容。因此,中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亟须重建。高校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也必须顺应这个重建的需要进行自身的除故纳新,通过课程内容改革,使师范生摒弃错误的、不科学的、实用性不强的、陈述性的语文课程知识(如双重否定句的语气强于单重的肯定句、散文的根本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议论文的三要素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强化合宜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的语文课程知识(如言语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策略、言语产品的经验内涵等)。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要形成新的知识观:语文知识不能仅停留在概念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静态呈现阶段,而应走进学生主体的感悟和体验;知识的价值不仅指向实用的功利性,更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知识观也决定了知识教学的方法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动态地运用知识,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借助“真善美的错位和统一”“人物的情感逻辑对理性逻辑的超越”等合宜的语文课程知识,再加上对大量经典文学文化作品进行认知性和体验性相融合的解读,师范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跨越式提升。
(二)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要积极推进教学体系改革
除了上述课程改革,我们还要对近乎僵化的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进行改革,借鉴教师教育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个别教学代替班级集体训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真实教学情境三位一体”“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等教师教育运行模式,以及省外“做-教-学-做”教师培训模式[3],形成有河南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方法体系。
在这方面,河南省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如南阳师范学院实施的“1-2-4-18-N”全程实践模式就非常有特色。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精神教育1周、教育见习2周、模拟教学4周、校外教育实践18周、就业实践N周。以专业精神教育、教育见习、模拟教学、综合实践、就业实践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贯彻在本科四学年中,就可以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这五个环节虽然相对独立,但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彼此融合、相互渗透。又如洛阳师范学院的名师实验班改革与实践,也非常有特色。“学习、反思、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遵循“三步走” 的战略,即“先内修、后外放、再收成”。先内修:大一暑期“阳光支教”后,学员进行充分的反思、评价并接受理论指导;大二上学期开设“教学设计”等课程,提高学员教学技能。后外放:大二下学期学校安排学员进校实习、顶岗、听课等。再收成:大三上学期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结合申报教育教改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弥补大二上学期此类课程的空缺,促进学员尽早成为具有过硬教学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
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可以使师范生在充足的教学实践中,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融合到中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形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将所学到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相融合,形成教育智慧,今天的师范生,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教学专家。
[1] 徐岱.小说形态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2] 赵焕亭.《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4):339-42.
[3] 卢健,杨华娟.“做-教-学-做”培训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52.
(责任编辑 孟俊红)
1006-2920(2017)01-0044-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1.008
毋小利,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平顶山 467000)。
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2017年度重点课题“河南省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2017-JSJYZD-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