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三位名师教《老王》为例
2017-03-09马英
马 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 武汉 430205)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三位名师教《老王》为例
马 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 武汉 430205)
以三位名师教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为例,发现当下语文课堂中针对《老王》中老王形象的解读有细微差别,许多课堂认为其内在精神特质是高贵。还原杨绛与老王的交往过程,老实、善良与真诚应该是老王最根本的特点。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老王》正是基于这样的解读,这样的教学解读才是合宜的。
《老王》;散文;教学内容;杨绛
杨绛散文《老王》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因其意蕴的丰富、语言的洗练等原因成为一线教师非常喜欢的选文。在知网上可以搜到许多老师执教《老王》的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还曾出版过《十位名师教老王》(魏本亚、尹逊才主编),分为高中篇、初中篇两个部分共收录了余映潮、黄玉峰、秦晓华、郑朝晖、黄厚江、曹勇军、董旭午、刘金玉、程翔 、王君十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这些课堂教学实录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许多精彩之处往往让人拍案叫绝,美妙的课堂瞬间更是让人心向往之。从散文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三位名师也体现了大家风采,王荣生先生曾指出,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路径有“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1]这三个课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几条路径做文章,也为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理论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证明。但是也有让人疑虑之处,即这些教学实录无论是在教学重点、难点还是在教学文本的解读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对散文中的这个“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老王的教学解读,存在一些偏差。本文选取董旭午、黄厚江、王君三位老师的课例,就老王这一形象的教学解读进行分析。
一、“独立、伟大、崇高的老王”?
董旭午老师信奉的是“生活化语文的教学设计”,基于此,这份教学设计[2]“围绕‘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杨绛和主人公老王的内心世界,深入思辨、探究作者杨绛的‘幸运’和‘愧怍’,进而探究老王的‘不幸’”。从课堂教学流程来看,课堂主要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个是讨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另一个问题是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理解。课堂伊始,董老师就将这两个问题抛了出来,让学生明了这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课堂首先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对于该问题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出了四点,分别是:(1)自己的生活状况比老王优越(精神领域并不见得优越)。(2)自己得到了老王真心诚意的关爱。(3)自己得到了老王的真诚、淳朴的尊重。(4)自己终于认识到了老王独立、伟大、崇高的人格,终于看到了老王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认为老王是不幸的?梳理出的答案是:(1)老王的身体、家世、生存状况很不幸。(2)自己比较冷漠,对老王的关爱严重不足,相比之下严重失衡。(3)自己没有平等地对待老王,没有同样真纯、平等善待他那颗金子般的心。(4)自己总想着用钱来对待老王,没有给予老王人格上足够的尊重,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独立、伟大、崇高的人格,没有看到老王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然后进入第二个主问题的思考,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共同解读,得出的答案是“老王是一个真纯善良、人格高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课堂收束的时候,董老师指出:“人贵在真诚,贵在要活成个善良、淳朴、独立、高尚的真人。老王虽然贱为一个三轮车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活成了这样的一个人,一个灵魂高贵的大写的人。他该得到尊重,该得到崇高的礼赞。……但从老王身上,作者终于懂得了什么叫高贵的人生和崇高的人格,真正感受到了疯狂、麻木、冷漠中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从这个课堂实录中,董老师引领学生对老王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探索,并给与了极高的评价。现在的问题是,老王的人生是否是“高贵的人生”,老王的人格是否是“伟大、崇高的人格”?
二、 如何从“活命”走向“高贵”?
王君老师执教的《老王》[3]课堂切入点非常巧妙而新颖,从“活命”这个主题词出发,课堂主要分成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通过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教学活动来理解老王的活命状态,比如他被社会抛弃,没有亲人,同行对他的冷漠嘲讽,没有家等,特别是对于几个“只”字句的理解,可谓慧眼独具;第二个板块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这个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的主要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分析杨绛是否需要“心上不安”,学生热烈讨论,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第二个环节通过老师出示文革的一些背景资料,辅以配乐朗读,让学生了解杨绛在文革期间的遭际,理解杨绛的活命状态。第三个板块是“活出生命的高贵”,老师再一次回到杨绛是否需要不安这个问题,并出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请学生深情朗读这句话以及自己写的一首诗,让学生明白“我们有时候会无可奈何地处于‘活命’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高贵的内心,进入生命的高贵的状态。老王是如此,杨绛也是如此”。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合宜,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好。让人稍觉遗憾的是,学生从对老王活命状态的理解到对老王生命高贵状态的领悟,两者过渡似乎太过突兀。前面的许多环节都在铺垫、渲染、加深学生对“活命”状态的理解。然而在课堂最后,仅仅通过老师出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一句话以及老师创作的一首诗,就让学生明白老王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似乎难度有点大。在那样一个活命的状态中,到底如何活出生命的高贵?到底什么叫生命的高贵?学生对此应该不会有太深刻的理解,按照课堂进展的情况,这节课学完后,学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种活命的状态,而对“活出生命高贵”的理解应该还是流于肤浅。
三、老王是否“高贵”?
在前面两个课例中,老王都被赋予了“高贵的灵魂”,本文在此讨论的问题是,老王的灵魂用“高贵”这个词来形容,是否合宜?
杨绛的《老王》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通过梳理杨绛和老王的交往过程,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或许会更深刻。
(一)老实人对老实人:稳定的雇主关系
或许是因曾经作为牛鬼蛇神遭人批斗,在杨绛的心目中,似乎一直有一个“情结”,就是觉得自己是容易被人欺负的,比如在《老王》中杨绛谈到“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杨绛自认为她是一个容易被人欺负的对象,或者换句话说,她属于弱势群体,且是一个老实人。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杨绛是比较审慎的。她从五七干校回来后,“我们不能与强邻相处,阿瑗建议逃走,我们觉得不仅是上策,也是是唯一的出路”[4]这可能就是杨绛为人处世的方式。对过于强悍而精明的人比如“革命男女”[5]“极左大娘”之类她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她愿与老实人打交道。杨绛“常坐老王的三轮”,就是看中他的老实,“胡同口几个蹬三轮的我们大多认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虽然从职业能力上来看,老王并不占什么优势——不仅年龄大,还瞎了一只眼;但他“最老实”,而杨绛要的就是这个老实。这个“最老实”在日后的交往中进一步得到验证——老王为杨绛送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为什么相等的冰价却送两倍的冰呢?老王并没有做赔本生意——他给杨绛送冰只不过是“带送”,不是专门给杨绛送冰,因此老王提出“车费减半”,然而从杨绛这方面来说,车费减半有占别人便宜的嫌疑,因此“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但是生意还是要做下去,老王就想出了折中的方式即给了杨绛双倍的冰——所以杨绛还是“赚”了,老王的车费也没有减半,实际上是双赢。此时两人是一种雇主关系,交往过程中彼此都看出了对方是“老实人”,并产生了信赖,因此“我常坐老王的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杨绛和钱钟书分别于1966年8月9日和1966年8月12日被确定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杨绛被分配去打扫女厕,在当年8月27日被人剃成阴阳头,遭受羞辱。精神上遭受屈辱,同时经济上也陷入困境之中。《五一六通知》规定了牛鬼蛇神的各种“待遇”,首要一条就是不发工资,每月只发生活费。所以这一段时间在杨绛的人生旅程中绝对应该是困顿期。在此期间,“墨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将钱钟书送到医院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从老王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判断他对杨绛一家的现状有着一定的认识。杨绛经常被拉去陪斗,尊严扫地,曾经因为坐公交被认出是“黑帮”而被迫提前下车。在扫厕所期间,连小女孩都不愿意理她,认为她是坏人。[6]老王不仅送钱钟书看病,而且还“坚决不肯拿钱”正是他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的表现。老王一方面感谢杨绛一家长久以来对他生意的照顾,另一方面确实也关心其现实境遇。“悄悄问”杨绛是否还有钱的行为是他们之间彼此信赖的一种表现,不过此时两者的关系依旧是雇主关系。
(二)一瓶鱼肝油传递的真情
1969年11月11日,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五七干校,1970年7月12日杨绛也到了钱钟书所在干校,开始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干校期间听说老王“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线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老王原本就坏了一只眼睛,而现在好眼也出了问题,生活是相当不方便。他两个“没出息”的侄儿估计也帮不了什么,而住在同一个院落里的老李们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对于老王的帮助可能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在老王生活陷于绝境之际,是杨绛的女儿钱瑗帮助了他。“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弄到一瓶鱼肝油在钱瑗做来可能不是太难的事情,对于老王来说,却几乎是天大的事情——他从此晚上就有了光明。这瓶鱼肝油属于赠与性质,在杨绛和王老的交往中是少有的没有和金钱扯上关系的行为,老王可以把这看作一份情谊,他将这一份感动付诸日后的行动。
杨绛和钱钟书在1972年3月作为第二批“老弱病残”回到北京。由于载客三轮被取缔,杨绛再次看到的老王拖着平板三轮。“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有研究文章认为结合文章此前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墨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推断此时乘坐老王平板三轮的是钱钟书并因此而认为杨绛此时与老王依旧是雇主关系①,不过并没有确切的文献可以证明这种推测正确。杨绛与钱钟书1973年12月9日从干面胡同搬到钱瑗宿舍:“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九日,一家人雇了一辆三轮汽车,颠颠簸簸,于下午四时左右到达北师大。”钱钟书是1974年1月18日哮喘病发,“钱钟书因哮喘,大脑皮层缺氧硬化,反应失常,手、脚、舌都不灵便,状如中风,将近一年才回复正常。”[7]因此,钱钟书犯病是搬到钱瑗住处去之后,师范学院距离干面胡同路途比较遥远,老王用平板三轮载钱钟书看病的可能性比较小。钱钟书1月18日犯病是汽车送到小红楼[4],后来工作“从师范学院前往建国门内的学部上班,花费时间太多,每天上下班挤车换车,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极不方便。被收留了几个月后,钱钟书决定还是回单位。”[8]所乘用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此外,结合文章前面曾经提到墨存,此处的“老先生”似乎没有刻意隐去姓名的必要。同时,杨绛问老王是否可以维持生活,也不排除杨绛并不知道老王收入的可能。几年之前老王曾经对杨绛有过类似的问候,现在杨绛将这样的问候回赠给了老王,老王可以把这种问候当做朋友一般的关心。但是过些时候老王就生病了,并且总不见好。他这时应该不可能再去拖平板三轮,生活没有了来源,又无任何依靠,应该是相当拮据。在此情况之下,“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那么拖着病体的老王到杨绛家干什么呢?后来请老李代他传话,传什么话呢?《老王》一文中语焉不详。有文章认为可能是杨绛给予了老王一些经济上的资助,老王来表示感谢[9],这种解释应该是合情合理的。此时的老王应该没有能力再为杨绛一家做些什么,因此他到杨绛家最大的可能性应该就是道谢——感谢他们在他罹患眼疾的时候帮助了他,感谢他们在他身患重病的时候资助他。这种帮助使他认为已经超出了顾主关系,至少应该是朋友关系,甚至是亲人关系——在他最遭难的时候帮助了他,不是亲人、朋友还是什么呢?直到有一天,他觉得自己来日无多,便拿出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硬撑着来到杨绛家里,是对杨绛一家的感谢,更是对亲人、朋友的一种告别。
还原杨绛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便会发现,老王之所以在杨绛心目中不如杨绛在老王心目中那么重要也是两人交往的必然结果。从最现实的意义上来说,两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扮演的本身就是不对等的角色——杨绛总是在付出的,比如老王送冰、杨绛给钱,送钱先生看病、杨绛还是给钱,老王有眼疾、钱瑗给药。所以杨绛属于付出的一方。而老王,因为杨绛的照顾得以勉强糊口,因为鱼肝油而重见光明,老王是索取的一方,他也因此而最终确立了杨绛在他心目中重要的地位。因此,从最世俗的层面来看,杨绛是不用不安的,甚至应该感到欣慰,因为她在自己身处困厄之时还不忘去帮助他人。然而,杨绛所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情感——愧怍、深深不安,甚至在心里揣摩这份不安长达数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原本“莫须有”的愧怍对她的精神折磨,正是杨绛高尚人格的表现,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严格自省的精神。而如果没有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帮助,他的生活会更加艰难。他在临死之前对杨绛的探望,就是最淳朴的知恩图报的心理驱使,这是一份善良,一份纯真,但是,这应该不属于高贵。
四、善良、真诚的老王!
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老王》[10]也可梳理出两个主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问题是对杨绛的理解,简单的说,一个是“读老王”,一个是“读杨绛”。就第一个问题,黄老师带领学生从四个层面来解决:抓关键词理解老王,通过作者所写具体事件理解老王,通过别人的态度理解老王,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理解老王。课堂得出的结论是:老王老实、不幸、脑袋慢、失群落伍,他的老实更多是他善良品性的表现。而他的不幸,表现在身体有病、生意上没有主顾、经济贫困、孤苦伶仃,最大的不幸就是孤苦伶仃,所以他渴望亲人的关爱,渴望亲情的温暖。然后从老王与作者的关系入手,来更进一步理解老王,同时也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读作者”。从老王与作者的关系来看,老王的心理有三个要点:一是老王对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感激;二是内心里一直把他们当做最信赖的人;最后发现,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隔阂,有距离。而杨绛不过是把老王看做“熟悉的陌生人”、“不幸的值得同情的人”。转而分析为什么杨绛不把老王当作和自己同样的人,从而得出杨绛作为一介知识分子文化上的优越感、清高甚至矫情。最后是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理解,通过将“幸运的人”与修改之前的“多吃多占”作比较,得出作者对老王善良品性的理解,都在不断地提升。最后结合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让学生明白,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那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坚守着善良、真诚,坚守着对文化人的尊重,非常难能可贵。在黄老师的课堂中,围绕老王的关键词是卑微、老实、真诚、善良。本文认为,黄厚江老师对老王的解读比较中肯,其课堂引导学生感受到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老王的贫贱,同时也深刻领会了他内心保有的善良与真诚。但是黄厚江老师没有将这种精神品质上升到高贵、伟大的层面,没有人为地对其内在精神进行拔高,这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老王,也是最合宜的教学内容。
注释:
① 如杨富志:《用愧怍呼唤愧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8期和方钧鹤《也谈对老王愧怍的理解》,《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两文的观点。
[1]王荣生. 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 中学语文教学,2011,(1):9-11.
[2]董旭午. 《老王》生活化语文教学设计[J]. 语文建设, 2012,(7-8):42-44.
[3]王君. 活出生命的高贵[J]. 语文教学通讯, 2012,(9):14-18.
[4]杨绛. 我们仨[A].杨绛文集(3卷)[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5]杨绛. 从掺沙子到流亡[A]. 从丙午到“流亡”[C].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6]杨绛. 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A]. 杨绛作品集第2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杨国良. 杨绛年谱[M]. 北京:线装书局,2008.
[8]刘中国. 钱钟书:20世纪的人文悲歌[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9]贺桂梅. 面对卑微者的不幸人生[J]. 语文建设,2003,(1):21-23.
[10]黄厚江. 《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J]. 语文教学通讯,2012,(9):20-26.
责任编辑:陈君丹
Explore the Content of Essay Teaching Based on Three Teachers’ Classes onLaoWangWritten by Yang Jiang
MA Y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Based on three teachers’ teaching onLaoWangwritten by Yang Jiang, it is found that some delicate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of Lao Wang. Many teachers believe that the inner spirit of Lao Wang is noblenes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revivification of Yang Jiang and Lao Wang’s interaction, honesty, kindness and sincerity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Lao Wang. As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s of Lao Wang, Mr. Huang Houjiang’s interpretation is more appropriate.
LaoWang; essay; content; Yang Jiang
2016-12-0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申硕项目(XK2016SS26)
马 英(1977-),女,湖南岳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研究。
G633.3
A
1674-344X(2017)1-0088-05